加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诚信教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励志班会的作用是什么 加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诚信教育

加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诚信教育

2024-05-07 02: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工作正处在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拓展的关键期。新时代发展型资助,应在做好物质帮扶精准资助基础上,在受助学生的思政教育、身心健康、学业指导、能力提升、就业支持等方面积极搭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资助育人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重视诚信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多个专题中,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并明确要求“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诚信是传统美德、立身之本,更是高校学生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也是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困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逐步完善,资助工作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有时仍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譬如一些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缺乏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和教育学生自立自强的功能,导致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对其进行资助是应尽的责任,产生理所应当的不良心理,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另外,由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有时差异较大、统计制度不完善等因素,至今仍缺乏全国统一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及评审标准。而且贫困生认定工作有时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操作不透明性,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受到阻碍。同时,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诚信教育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也缺少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诚信理解不全面且存在很大的误区,难以自觉地维护诚信并树立诚信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立身处世的基础。资助工作是一项帮困的工作,更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诚信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要努力做到资助与诚信育人相结合,要通过开展相关的资助活动,帮助贫困生树立诚信、感恩、自立自强的思想观念,真正发挥资助的作用。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监管和教育。“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党的十八大首次将诚信作为个人行为层面的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见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在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意识正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诚信”品格日趋缺乏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资助工作中一项必要而紧迫的课题。高校要完善保存学生的资助档案,也要教育受资助的学生将受助金用在正确的地方。同时高校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教育学生要将诚信落实到行动中。如多开展诚信教育的主题班会和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其次,加强资助政策宣传,阐明政策目的意义。高校资助政策的扶持对象是那些因为经济困难很难继续学业的大学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资助政策是要通过物质帮助“解困”,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通过能力拓展“成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诚信资助是资助工作落实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生自身要树立诚信观,诚信是社会一直倡导的美好品质,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大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诚信价值观的培养。受资助的大学生要有感恩的意识,需要认识到资助并不是天上白掉的馅饼,这是国家为了对人才的培养而进行的扶持,要好好学习,提高全方面的素养,才能回报国家的栽培。

  第三,教育引导做在前,及时扼杀失信苗头。在开展国家助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提交家庭经济证明材料,由所在学院进行初步审核,再交由学校管理部门复核确定。由于地域跨度等问题,极少部分新生可能通过伪造家庭经济状况获取“证明材料”,提出资助申请,以满足个人非正常消费、投资等需求。该行为严重影响高校资助体系的公平性,导致需要资助的学生无法获得资助名额。因此,在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时,高校需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认真细致核验学生身份,综合考虑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学生消费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深入调查、细致比对,通过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分析、信函索证、量化评估等方式,尽量做到工作精准。要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个人承诺”一栏的作用,要求学生承诺所填写资料的真实性,并愿意承担相应责任,提高学生所许诺言的仪式感、郑重感和责任感。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撒谎、欺骗等不诚信的行为,应立即取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收回资助资金,同时通过谈心谈话教育、联合家庭教育等予以及时纠正,做到防微杜渐,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向学生明确提出诚实守信的要求,把学生诚信缺失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最后,创新诚信教育内容形式,切实增强教育效果。高校要把大学生诚信教育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位置,与社会公德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强化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励志教育。譬如: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为大学生脱贫提供精神支柱,为完善大学生人格提供精神滋养,彰显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理念。一方面,高校要形成红色诚信文化教育系统,在党委组织领导下,将相关教育工作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身上,便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与辅导员不仅要进行“言传”,而且要“身教”,用实际行动表明自身的思想立场和政治品质,达到弘扬红色诚信文化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诚信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利用道德讲堂、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等宣传阵地,大力发掘和宣传诚信人物、诚信集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诚信宣誓、诚信承诺、诚信评比、诚信签名、诚信社会采访及调查等诚信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通过诚信记录,推行诚信评比,制定校园失信惩戒措施,把诚信作为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不断深化,形成人人讲诚信、时时讲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校园氛围,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总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公平正义、家国情怀等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精神品格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载体。将资助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结合,将诚信、励志、感恩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构建“学习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为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德育自觉,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生资助专项重点课题“‘四位一体’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规范化研究”(X-a/202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学工处副处长、研究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