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视角下的努尔哈赤战争战法研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努尔哈赫 弓箭视角下的努尔哈赤战争战法研探

弓箭视角下的努尔哈赤战争战法研探

2024-07-09 15: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首诗追述的是万历十二年(1584)清太祖努尔哈赤攻破翁鄂洛城的战役,这是努尔哈赤的所有英雄事迹当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事情的起因是,完颜部的逊札沁广衮向努尔哈赤借兵攻翁鄂洛城,以报曾被城主缚获之仇。此时努尔哈赤刚刚讨伐完栋鄂部,回兵经过此地,也想乘机戡定一方,遂率兵星夜驰往翁鄂洛城。孰料逊札沁广衮之侄岱度墨尔根暗通翁鄂洛城,夜袭之事被敌方获悉,城主早早收其兵众入城。满洲兵一路扑空,遂纵火焚城楼及村中庐舍。

努尔哈赤独自登上屋顶向城中射箭杀敌。敌兵中有个叫鄂尔果尼的人以暗箭射中努尔哈赤头部,矢贯其胄,努尔哈赤忍痛将箭拔出,以所拔之箭从烟囱隙处返射,洞穿敌股,应弦而踣。此时努尔哈赤伤口流血至足,犹鏖战不已。

敌兵中又有一个叫洛科的人乘浓烟暗箭射中努尔哈赤脖子,击穿锁子甲护项。由于箭镞穿锁子甲时,受力翻卷,努尔哈赤将其拔出时,血肉迸落。属下看见,慌忙登屋扶掖,努尔哈赤头脑冷静,恐为敌人看到,忙止住众人,自己徐徐撤下。

史书记载,当时努尔哈赤:

“血涌如注,以一手扪创,一手拄弓而下。后由二人搀掖而行,忽迷仆。少苏,裹创,迷而复苏者数次,苏辄饮水,凡一昼夜,血犹不止,裹创厚寸余。至次日未时,血始止,于是弃垂下之城而还。”

实际上,此次攻城受挫,无功而返,努尔哈赤亦受重伤。从文献的记述来看,战时,双方你来我往,攻守之间全仗弓矢。正所谓“一人善射,百夫决拾”,一个好的射手对军队的战斗力有极大的提升,努尔哈赤因而对射艺高强的人才抱有特别的爱惜。创愈后,努尔哈赤复率兵攻翁鄂洛城,一举而下。原来发暗箭的鄂尔果尼及洛科皆被俘获,诸人请诛之,努尔哈赤说:

“两敌交锋,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将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镝,犹将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杀之乎。”

非但不惩罚,反封以官职,各管辖三百人。

清朝的官书皆记载努尔哈赤英勇盖世,骑射轶伦。其射艺之高超,其他女真善射者亦难以企及。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努尔哈赤在一个叫洞城的地方休息,偶见一人乘马佩弓矢而过。手下人一眼认出,此人乃是栋鄂部第一神射手,名叫纽翁锦。努尔哈赤召之上前,手指百步外的柳树,要与纽翁锦比试射箭。纽翁锦先发五矢,只有三发命中,且上下相错。努尔哈赤亦发五矢,皆中柳树,众人前往视之,五矢所集,仅五寸许,且矢入木极深,至不能拔出。

纵观各种史书对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这段历史的记载,所有的战争似乎都是由努尔哈赤力挽狂澜,他以箭射敌的例子随处可见。其中显然有溢美的成份,夸大了努尔哈赤个人的作用,他的军队则成了壮丽的背景,往往为人所忽视。事实上,努尔哈赤的军队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阵形与方法,其中,弓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努尔哈赤军队的战争战法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朝时女真人用兵:

“以戈为前行,号曰硬军,人马皆全甲,刀棓自副,弓矢在后,设而不发,非五十歩不射。弓力七斗,箭镞至六七寸,形如凿,入辄不可出……每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敌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后结队而驰击之,百歩之内,弓矢齐发,中者常多。胜则整队而缓追,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

努尔哈赤很明显沿用了这样的作战方法,《朝鲜宣祖实录》有一则材料讲努尔哈赤:“分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锤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是努尔哈赤设立四旗表述,对此,日本的三田村泰助最早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这四运乃是指努尔哈赤军队的四个兵种。这个观点相当有见地,也符合实情。

其中,“环刀军”、“铁锤军”、“能射军” 比较容易理解,环刀军是指用长柄大刀的兵种,铁锤军的武器以打击性的锤为主,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惯用的战法,至于能射军,则是满洲最为倚仗的弓箭兵。

只有“串赤军”难以理解,三田村泰助考证即“车盾兵”。努尔哈赤用兵,多在队前列车盾,这和金朝时的女真人用兵阵形相似,《满洲实录》的诸多图像中看得也很清楚,各种史料中也不乏相关的记载:

例如:《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率兵进攻叶赫城寨时的情况是:

“英明汉之军士,先以重甲外披棉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立于山城之下。继之以所选擐短甲善射之军士,随往放箭。”

实际上,虽然分为四个兵种,但是并不是说这四个兵种每种都专用一种兵器,弓箭在所有武器当中处于明显的统治地位,包括持有长枪或者长柄大刀的所有兵丁,都佩备弓箭,腰间的一簇箭羽成为满洲兵丁的标志。据朝鲜官员李民寏1619年的《建州闻见录》记载,满洲女子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子,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少有暇日,则率妻妾畋猎为事。因此,满洲人作战,弓箭甚为得力。

军队作战的情形是:

“战斗则甲骑成列,冲突击射,隐伏山谷,出人不意,掩袭厮杀,乃其长技。”

满洲人家在除夕时有悬弓矢于门杙间的风俗,据说是因为努尔哈赤曾于除夕克强敌。实际的情况可能是为了纪念后金开国。即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举行开国登基大典,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这种习俗很能说明弓箭在后金建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天命三年(1618 ),努尔哈赤以 “七大恨” 誓师征明,此时八旗军已经建立,总兵力达十万,其中甲骑约二万。依靠着这支部队,八旗军与明朝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又相继对朝鲜和蒙古用兵,所向披靡。天命四年(1619 )三月 “萨尔浒之战”,后金军取得关键一战的胜利后连下四十余城,兵临宁远城下。

在这个过程中,后金没有像样的火器,主要武器仍然是弓矢。明代部队的武器装备,除了常规的矛刀等长短兵器外,射远兵器以火炮为主。但是,这些火器相比满洲兵手中的弓矢,在发射的频度与机动性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后金军却依靠着前盾后骑的战法在野战争锋中屡屡获胜。直到宁远之战,努尔哈赤遇到了他一生中最为失意的滑铁卢。

面对来势汹汹的后金部队,明宁远守将袁崇焕吸取之前的教训,拒不出战,利用当时世界先进的十一门红夷大炮凭城坚守。努尔哈赤引诱而明军不出城,遂以骑攻城。炮声里,后金军伤亡残重,大败而归。

朝鲜李星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中记载此次战役:

“自城外遍内外,土石俱扬,火光中见胡人俱人马腾空,乱堕者无数,贼大挫而退。翌朝,见贼拥聚于大野一边,状若一叶。崇焕即送一使,备物谢曰:‘老将横行天下久矣,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奴儿哈赤先已重伤,及是具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

有人因此而推断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为红夷大炮重伤而亡,但是此事再无旁证,难以定论。不过,火炮在宁远一役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此战也促使努尔哈赤的意志继承者皇太极对新式火器的威力刮目相看,使八旗军在战争战法上经历了一次新的进化。皇太极丰富了努尔哈赤时代的作战方法,建立了二十万人的炮步骑联合部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利用这支部队,满洲人终于问鼎中原。

结论

努尔哈赤及其率领的满洲军队骁勇善战,尤长于骑射,与明军火器交锋,尚有胜算。及宁远一败,皇太极创建汉军,火器之利与明军共有,而骑射英勇过之,遂得天下。在清代的统治者看来,实在是因为明廷的腐化与明军的懦弱导致了明朝的失败,而清军胜利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依赖新式的武器,而是凭借他们的勇敢和骑射技艺。

因此,清朝建立后,历代皇帝都以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骑射训练保持他们英勇朴实的习俗,以防止过度汉化而重蹈明朝覆辙。结果是,到了晚清,事态朝着最为不利的方向发展:清朝的二百余年里,武器方面没有新的进步,军队的勇气与骑射技艺也消磨殆尽,据嘉庆帝回忆,早在乾隆时期,长期养尊处优的八旗军已经 “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堕地”。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强势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在晚清人看来,中国输掉的不仅仅科学技术,更是一个民族的体魄与精神。于是,汉族知识分子魏源撰写《圣武记》,以清朝开国的武功激励国人。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努尔哈赤和他的军队,除了看到战争的残酷,也应该体会到,小到一支军队,大到一个民族的兴盛,不仅需要先进的科技与繁荣的经济,更需要勤劳务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与作风。这是清兴的启示,也是清衰的教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