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容县华侨形成原因分析及其发展史简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加湿器的发展史简述50字 东南亚容县华侨形成原因分析及其发展史简述

东南亚容县华侨形成原因分析及其发展史简述

2024-07-14 17: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邓敏乔

摘 要:容县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也是全国着名的侨乡之一。由于地缘相近,其中以东南亚地区国家华侨居多。经过艰苦的奋斗和顽强的拼搏,这些华侨对居住国家和祖国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是沟通东南亚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关于容县东南亚华侨形成的原因和他们在国外的发展史和奋斗历程,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探讨意义。

关键词:侨乡容县;广西华侨博物馆;容县华侨形成原因

1 侨乡容县

广西是全国第三大侨乡,有约700万侨胞旅居海外。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鸦片战争前就有容县人前往国外谋求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容县籍人迁徙至国外数量大幅度增加,分布在世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至今居住在国外的容县籍华人华侨数量有150多万,成为广西最大的侨乡。由于地缘关系,容县华侨在东南亚国家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为主要居住地占大多数。当年去东南亚国家谋生被称为“下南洋”,当年大批容县人为寻求新的生存途径形成了“下南洋”的移民潮。

2 筹建广西华侨博物馆

容县华侨的产生和国外生存奋斗的历程,是早期广西乃至全国各地华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存在对祖国和居住国家影响深远,对居住国以及祖国、家乡的经济繁荣发展均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东南亚华侨,他们是沟通东南亚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桥梁。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了一部厥功至伟、可歌可泣的发展史和创业史。为铭其功于馆阁,树其风于后世,激励熏教于来者,容县人民政府向上级政府申请筹建广西华侨博物馆。广西华侨博物馆建成后,将通过史料和实物的展览,向海内外侨胞和社会群众展示多彩的华侨文化,弘扬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爱国、爱家的德操,激励炎黄子孙共筑民族复兴伟业。

3 容县人大批迁徙的原因

3.1 旧政府的腐败

由于清政府的无能,长期以来致使地方官场黑暗与贪腐现象十分严重,全国各地如是,容县更是如此。县衙贪官污吏通过各种手段巧立名目压榨百姓,民怨冲天,民不聊生。由于地方官吏贪得无厌,各种陋规问题愈演愈烈,以至惊动了上级官府。为安抚民意、平息民愤,省、府官员应地方绅民陈述续请,从清中后期的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就两广和容县地区官府腐败乱象刻立了多块反腐碑刻禁革官场腐败乱象,这些碑刻现存于容县真武阁公园内。当时容县地区各种腐败现象名堂之多令人眼花缭乱,简直无孔不入,有这样的统治阶级,百姓如何安生?腐败政府为有能力逃离恶劣环境的贫苦百姓埋下了萌芽的种子。

3.2 农民运动失败

长期以来,由于统治阶层的腐败无能加上地方土豪劣绅的压榨,经济衰败,民生社会矛盾白热化,最终导致了“官逼民反”。道光三十年(1850),容县农民范亚音带领走投无路的穷苦农民揭竿起义。历时近半个世纪,这支队伍也成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一部分。由于农民起义军遭清政府赶尽杀绝镇压,迫使一部分起义农民及其家属纷纷逃往国外。1926年大革命时期,容县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大部分农民加入了农民协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部分民运分子也被迫隐蔽出走国外。

3.3 逃避兵役

1931年,广西连年军阀混战。连年战乱使广大百姓生活得不到安宁,导致经济也十分萧条,征兵需求也与日俱增,容县1937年征兵达4538人,甚至还在读书的中学生也被列为征兵对象。征兵拉夫使百姓惶恐不安,为逃避征兵,村里很多年轻人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出逃,他们大多选择出逃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当矿工或从事各种苦活。

3.4 自然环境的制约与自然灾害

容县人口众多,境内山多地少,耕种起来本来就不容易。加上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农民受尽地方官僚、地主压迫与剥削。另外,由于自然灾害,农作物失收,百姓生活难以为继。新《北流县志》记载,道光十二年(1832),容县与北流县连续遭受三年大旱,颗粒无收。光绪《容县志》记载道光十四年(1834)又发生蝗灾,飞蝗蔽天,田禾吃光,民多饿死,卖妻儿甚众,为求活命成千上万灾民沦为乞丐沿村乞讨,而官府不但没有安抚饥民的应对措施,为图清静省事,不计百姓死活,出台了应对饥民乞讨的种种条款,于道光十三年(1833)三月二十八日刻立了《县正堂示禁乞丐强讨碑》。残酷的高压与专制手段以及连年内战加上自然条件恶劣,灾荒与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民众生活处于极度贫困之中,为了躲避政治压迫和摆脱贫困生活,一部分青壮年不得不选择冒着生命危险背井离乡,远走他国寻求生存发展空间。

3.5 猪仔华工

19世纪中叶,长达400年的黑人奴隶贸易正在逐渐废除,全球出现用工荒。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种种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亚招收华工,使东南亚的殖民者们纷纷前往中国开办招工所,招收大量中国苦力贸易。每一位前去做工的中国劳工都必须签订一份契约。在那个时代,以这种契约形式“下南洋”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迫于当时生活现状,加上招工条件没有限制,不用花费就能出去干活赚钱,这个谋生途径吸引了大批饥民。但是,很多人不清楚签订这份契约的后果,那就是一旦签订契约后的华工就会像猪仔一样被贩卖掉,一去不回,俗称“卖猪仔”。据史料记载,容县有1000多人被卖猪仔运到印度尼西亚巨港。

4 艰难的逃生之路

由于道路崎岖,交通工具缺乏,各种原因出国的人几乎都是靠步走出去,风餐露宿,漫长的逃生之路充满艰险。一方面,生活本就困难,所带衣服食物欠缺,有逃生者口述,逃生时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烙成几块烙饼就这样离开家乡,甚至沿途一路乞讨,饥饿和疾病随时威胁着生命;另一方面,为逃避官兵追捕稽查,选择人迹罕至的偏僻道路出逃,很多人路上因为饥饿和疫情的感染被夺去生命而无法到达目的地。

5 扎根东南亚

历尽艰险最终能到达目的地的人,由于文化程度低下,语言不通,加上又是逃难身份来到异国他乡,环境不熟悉,因此受尽了当地人的欺凌,谋生途径充满艰难,大部分人只能靠出卖苦力来维持生计。东南亚国家以种植和开采矿业为经济发展的主业,所以一些人去到山区地方从事最原始的刀耕火种,一些人去当矿工,从事挖矿、洗矿,或种植橡胶、烟草,割橡胶和做杂工等。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谋生过程相当艰苦,每天不但做着超负荷、高危险的工作,吃的也是如猪仔般的食物,几乎没有医疗机构,每天都有饿死、累死、病死的劳工。

随着时间的推移,靠着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最终能够顽强地生存并扎根下来的部分人,掌握了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专长。一部分人从劳工身份到拥有自己的庄园和公司,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随着容县籍华人华侨后代勇于拼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发扬,使得人才辈出,在居住国谱写出波澜壮阔的移民史。

6 成立社团组织

广大侨胞分布地域广阔且分散,从事职业五花八门。为方便华侨间联络乡情开展社交活动,当地华侨纷纷自发组建各种社团组织。他们依照祖国传统习惯,以地缘或血缘关系等成立以姓氏命名的公司、宗亲会或组织同乡会、会馆,选出侨胞领导,方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互相提供所需的各方面信息,更有利的是成立组织凝聚了侨胞力量,团结一致争取所在国的合法权益。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有50多个华人、华侨社团,39个广西会馆和广西同乡会,其分布于马来西亚的数量最多,其中与容县存在联系的社团有40个,由容县籍华人、华侨担任创始人、领导人的有22个。槟城北马、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彭亨而连突广西会馆的会长均是容县祖籍。

7 对家乡建筑的贡献

容县籍华人华侨虽身在异国他乡,却仍时刻怀有深厚乡情。容县当地把漂泊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叫“南洋客”。尽管下南洋的人们最初国外生活工作条件相当艰苦,但他们却一直惦记着祖国的发展和亲人的生活,其间书信不断,互通情况。他们在异乡只能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把有限的物资和省吃俭用得来的极少银两源源不断地寄或带回给家乡的亲人改善生活,赡养眷属,所以现在乡下不少侨属家里还保留有当年的“南洋货”。自清末至民国期间,容县每年收到侨汇少则几十万多则百余万白银,新中国成立后更多。这些侨汇除用于赡养家属外,大部分用于建设家乡,如捐资建校、建医院、建桥梁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中华民族开始全面抗战。各地华人华侨积极组建团体投身抗日救国行列,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月捐、特捐等方式募集资金全力以赴支援祖国。据统计,在民国二十六(1937)年至二十九年(1940)间汇回国币1.44456亿元。此外,更有青年毅然回国参加抗战,甚至为捍卫国家和平而壮烈牺牲。

8 祖国对侨胞的关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对广大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十分关怀和重视,在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侨务机构,落实相关政策,对归侨、侨眷关怀备至,保护华侨利益。对侨眷、归侨实行优待,组织华侨、华人回国探亲、访友、观光,鼓励华侨回乡发展经济。

9 结语

东南亚国家华侨的境况和他们奋斗的经历以及创业故事,一直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较大,他们为推动东南亚社会和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了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容县华侨形成的背景和他们的发展史尤其富于时代特色,这一历史背景是中国移民史的一个小小缩影,关于他们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居住国和祖国所做出的贡献是一部写不完的史诗,本文只是做了一些极为简单的概述。

参考文献

[1]建溪.“琉琅”里洗出“锡的王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22(006).

[2]O·A·雷特金娜,东晖.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J].东南亚研究资料,1981(2).

[3]广西地方志杂志编辑部.容县志[M].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http://lib.gxdfz.org.cn/catalog-c44.html.

[4]苏宁.桂侨旬刊史话[J].八桂侨史,1993(1).

[5]庄惠泉上校.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M].台北:文史出版私人有限公司,1984.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