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197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1971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1971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197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71年,加拿大科学家赫茨伯格(Gerbard Herzberg)因研究分子结构、美国科学家安芬森(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因研究核糖核酸梅的分子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萨瑟兰(Earl W.Sutherland)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激素的作用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2年,美国科学家穆尔(Stanford Moore)、斯坦(William Howard Stein)因因研究核糖核酸梅的分子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埃德尔曼(Gerald M Edelman)、英国科学家波特(Rodney R Porter)因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3年,奥地利科学家弗里施(Karl von Frisch)、洛伦茨(Konrad Lorenz)、英国科学家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因发现动物习性分类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4年,美国科学家克劳德(Albert Claude)因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因发现溶酶体、美国科学家帕拉德(George E.Palade)因发现核糖核蛋白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5年,英国科学家康福思(John Warcup Cornforth)因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瑞士科学家普雷洛洛(Vladimir Prelog)因研究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特明(Howard M.Temin)、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因研究肿瘤病毒与遗传物质相互关系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6年,美国科学家布卢姆伯格(Baruch S.Blumberg)、盖达塞克(D.Carleton Gajdusek)因研究传染病的起因和传染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7年,美国科学家耶洛(Rosalyn Yalow)因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法、美国科学家吉耶曼(Roger Guillemin)、沙利(Andrew V.Schally)因合成下丘脑释放因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8年,英国科学家米切尔(Peter Mitchell)因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阿尔伯(Werner Arber)、美国科学家史密斯(Hamilton O.Smith)、内森斯(Daniel Nathans)因发现并应用脱氧核糖核酸的限制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9年,美国科学家科马克(Allan M Cormack)、英国科学家豪斯费尔德(Godfrey N Hounsfield)因发明CT扫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0年,美国科学家伯格(PauI Berg)因研究操纵基因重组DNA分子、美国科学家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英国科学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因创立DNA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贝纳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斯内尔(George D.Snell)因创立移植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法国科学家多塞(Jean Dausset)因研究抗原抗体在输血及组织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美国科学家斯佩里(Roger W.Sperry)因研究大脑半球的功能、瑞典科学家维瑟尔(Torsten N.Wiese)、美国科学家休伯尔(David H.Hubel)因研究大脑视神经皮层的功能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英国科学家克卢格(Aaron Klng)因以晶体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核酸蛋白复合体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伯格斯特龙(Sune K.Bergstrom)、萨米尔松(Bengt I.Samuelsson)、英国科学家范恩(John R Vane)因对前列腺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3年,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lintock)因研究玉米的传座因子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美国科学家梅里菲尔德(Bruce Merrifiel)因对发明新药物和遗传工程的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杰尼(Nieks K.Jerne)、德国科学家科勒(Georges J.f.Kohler)、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因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5年,美国科学家布朗(Michael S.Brown)、戈尔茨坦(Joseph L.Goldstein)因在胆固醇新陈代谢方面的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6年,美国科学家科恩(Stanley Cohen)因发现了说明细胞发育和分裂过程如何进行的表皮生长因子、意大利科学家利瓦伊·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7年,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Susumu Tonegawa)因阐明人体怎样产生抗体抵御疾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8年,德国科学家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胡贝尔(Robert Huber)、米歇尔(Hartmut Michel)因第一次阐明由膜束的蛋白质形成的全部细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James W.Black)因制成治疗冠心病的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美国科学家埃利肖(Gertrude B.Elion)、希琴斯(George H.Hitchings)因研制出不损害人的正常细胞的抗癌药物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9年,美国科学家切赫(Thomas R.Cech)、加拿大科学家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因发现核糖核酸催化功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毕晓普(J.Michael Bishop)、瓦穆斯(Harold E.Varmus)因发现致癌基因是遗传物质,而不是病毒而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0年,美国医生默里(Joseph E Murray)因成功地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美国医生托马斯(E.Donnall Thomas)因开创骨髓移植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1年,德国科学家内尔(Erwin Neher)、扎克曼因(Bert Sakmann)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2年,美国科学家费希尔(Edmond H.Fischer)、克雷布斯(Edwin G.Krebs)因在逆转蛋白磷酸化作为生物调节机制的发现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3年,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加拿大籍英裔科学家史密斯(Michael Smith)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罗伯茨(Richard J.Roberts)、美国科学家夏普(Phillip A Sharp)因发现断裂基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4年,美国科学家吉尔曼(Alfred G.Gilman)、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因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5年,美国科学家刘易斯(Edward B.Lewis)、维绍斯(Eric F.Wieschaus)、德国科学家福尔哈德(Christiane Nusslein Volhard)因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并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多尔蒂(Peter C.Doherty)、瑞士科学家青克纳格尔(Rolf M.Zinkernagel)因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7年,美国科学家博耶(P.D.Boyer)、英国科学家沃克尔(John E.Walker)、丹麦科学家斯科(Jens C.Skou)因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Stanley B.Prusiner)因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8年,美国科学家佛契哥特(Robert F.Furchgott)、伊格纳罗(Louis J. Ignarro)、慕拉德(Ferid Murad)因提出氧化氮通路学说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9年,(无)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Arvid Carlsson)、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Leland H.Hartwell)、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Timothy Hunt)、保罗·纳斯( Paul Nurse)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John B.Fenn)、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Robert Horvitz)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罗德里克·麦金农(Roderick Mackinnon)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Aaron Ciechanover)、阿弗拉姆-赫尔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Irwin Rose),因三人因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