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手爱德华》: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的叙事风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剪刀手导演 《剪刀手爱德华》: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的叙事风格

《剪刀手爱德华》: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的叙事风格

2024-07-11 04: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儿时的蒂姆·波顿住在美国加州郊区——伯克班,在这里蒂姆·波顿度过了他孤独的童年时光,同时这里也是他梦想的发源地。

几乎在蒂姆·波顿的每部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童年缩影,像《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小镇就是以伯克班为原型打造的。

“童年时期我的房间里有两扇窗户可以望到大片草坪,”蒂姆·波顿回忆道,“但是有一天我父母不知道为什么将窗户封住了,只留下了一个狭窄的缝隙,于是我经常通过这个缝隙来看外面的世界。”

童年的那扇窗户影响着蒂姆·波顿的性格,甚至影响着他在电影中的叙述方式。

《剪刀手爱德华》的很多镜头,导演都采用了镜子、窗户等道具进行透视,将两个人物或景物同时展现在画面中来达到对比的效果。

那些看起来内向孤独的小孩,往往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蒂姆·波顿也不例外,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解释着他眼中的这个世界。

蒂姆·波顿的成长经历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偏爱隐喻的、充满个人主义色彩的叙事风格。

哥特风格与两极式色彩

蒂姆·波顿作品区别于其他哥特风格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没有把他的电影等化为完全意义上的恐怖片。

如《剪刀手爱德华》中并没有吸血鬼、巫术,有的只是剪刀手爱德华和他孤独的城堡,但同样也表达出了爱情、死亡与挣扎,这是蒂姆·波顿对哥特风格的一种重新解读。

蒂姆·波顿对哥特风格的另一种重新解读集中表现在他两极式色彩的运用上。

所谓两极式色彩,指导演在同一画面中采用两种对比度、饱和度相差较大的颜色进行调度,以此展现矛盾差异,推动叙事。

蒂姆·波顿的电影之所以能给人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恰好在于他在电影作品中敢于运用两种极端色彩进行对比:

一种为典型的哥特式黑、白、灰色调;一种为明艳的饱和式紫、绿、蓝色调。

在黑暗、阴影、枯树、鬼魂充斥下,蒂姆·波顿设置了许多造型奇特、衣着艳丽的角色,用浪漫的情节和鲜艳的色彩来营造怪诞的哥特氛围。

这种极与极的对比场景设计体现着蒂姆·波顿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

色彩对叙事的作用

色彩是现代电影的重要元素,早在默片时代,电影工作者就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将色彩运用到电影叙事中来。

色彩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增强画面美感,而应作为电影叙事的一种媒介,将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观众。

色彩影响叙事节奏

所谓电影叙事节奏是指单位时间内矛盾冲突的密度所营造的或快或慢的叙事风格,它体现着导演的创作意图,影响着观众的情感与情绪。

在影响叙事节奏的诸多元素中,蒙太奇组接、摄像机运动等大多都是通过控制情节密度和画面转换频率来定义节奏。

而色彩则是通过光、色等画面视觉元素来进行叙事,其变化本身就是节奏。

《剪刀手爱德华》中,画面色彩大多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

影片以绿色、粉色等亮丽的色调作为主打基调,通过巧妙搭配渲染浪漫梦幻的意境,每当大面积黑色为主的色调出现,则代表爱德华情绪上的转变,叙事节奏也相应加快。

色彩烘托叙事氛围

一部电影,要想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更加深层次地打动观众,应具备能够令观众感动的情感氛围,而这种氛围就可以通过影片中的色彩进行烘托。

无数影评人对爱德华打上了“世界他者”的标签,爱德华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不仅体现在他一头凌乱的黑发、呆板无光的表情、黑色的造型、闪亮怪异的剪刀手,还通过开篇时两极的色彩对比进行了烘托。

当佩吉发现小镇边缘那座城堡时,她的心里带着一种未知的忐忑。可当她推开斑驳的铁门后,发现哥特古堡的周围竟是一个花园,里面布满了爱德华的园艺作品。

黑暗的古堡与充满生机的花园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但也证明爱德华的心中是向往外面阳光的,这种想要而不可求加深了爱德华性格的孤独。

色彩艺术与情感诉求相结合推动了叙事情节的发展 , 在给观众以视觉满足的同时,又使其对人物内心进行了解读,这便是蒂姆·波顿通过色彩达到的对叙事氛围的烘托作用。

色彩提升叙事的艺术价值

《剪刀手爱德华》贯穿了蒂姆·波顿一贯的哥特风格,但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近乎梦幻的小镇与哥特古堡、穿着亮丽的居民与一身怪异黑色的爱德华进行对比,使影片在华丽梦幻之下又不乏对绝望、孤独的解答。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令后人称赞的要数爱德华为金雕刻雪雕的场景。

黑暗中一束光下,身着白裙的金在大雪中起舞,白色雪雕旁站着为爱人用心雕刻的爱德华。

在这黑白色调之下,一段禁忌的爱仿佛是那么美好,这时色彩为叙事提供的艺术价值也达到了顶峰。

两极式叙事风格的审美效果

纵观蒂姆·波顿的所有影片,几乎都是对哥特风格的重新解构,将黑暗安置在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用这种两极化的色彩对比使影片内容更具丰富形态。

角色色彩的风格化

蒂姆·波顿使用两极式色彩进行叙事,就是利用色彩的反差对立营造视觉张力,折射人物微妙复杂的关系变化,增强影片的戏剧性。

在《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与佩吉的人物形象,便通过色彩造型来显示出人物性格差异。

爱德华一头蓬乱的黑发、一脸伤疤、身上一条条黑色皮带限制着他的行动。

黑色代表着阴暗与孤独,这些黑色为主的服饰和妆发的设计正表现出了爱德华忧郁的形象。

当金的母亲佩吉把爱德华接回小镇,给他换了一身衣服后,白色衬衫加工装背带裤,使爱德华在阴郁之下添加了一丝滑稽,这种滑稽感下的好奇能够让观众暂时忘却他这个外来者身份。

佩吉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化妆品推销员,紫衣套装、粉色眼镜、淡雅妆容的她出现在黑色古堡时,这种对比并没有令人感到格格不入,反而使原本阴暗的古堡增添几分颜色。

紫色代表着阳光、浪漫,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高贵,紫色也很好地衬托出佩吉善良的性格。

导演利用紫色、嫩绿色等色调对佩吉这个角色进行造型,突出了人物内心柔软的一面,也无言地解释了佩吉将爱德华带回小镇这一举动。

蒂姆·波顿最擅长的是将这两种两极式的人物安排在同一画面,通过角色的色彩造型反差来体现人物不同的情绪特征。

不仅对影片中的主人公,影片导演的细心之处还在于依据小镇民居的个性安排了不同的亮丽服装。

比如小镇中的家庭主妇之一乔伊斯,她是这群八卦女人之首,也是不安寂寞的家庭主妇。

在妆容上,乔伊斯就比其他人要夸张,红色的蓬头卷发、紫色眼影、粉色口红、一身深粉色的夸张造型将乔伊斯身上的俗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色彩与造型相结合能对角色的性格塑造起到突出作用,蒂姆·波顿将两个极与极式的人物安排在同一画面,通过色彩的对立来引发影片戏剧性对立,体现不同角色突出的性格特点。

场景色彩的陌生化

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导演就利用“反光镜”这一道具将哥特古堡与日常小镇这两个完全反差的场景调度在同一画面中,利用陌生化的效果来拓宽影片中色彩叙事的层次。

尽管爱德华是有一双剪刀的机器人,但将其安置在古堡中,更体现了爱德华的孤独感,引发观众同情。

影片中佩吉居住的小镇与爱德华居住的古堡临近,却与古堡格格不入。

梦幻的小镇里无论房子、出行车辆都是五彩斑斓,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不存于世的童话镇。平铺的楼房,更是让人感到生活安适和环境和谐。

蒂姆·波顿没有利用蒙太奇手段来体现这两个场景的差异,而是通过道具和构图方式,直接将两个场景安排在同一画面,利用两极式的色彩来体现对比。

此时场景中的色彩不仅作为一种抽象化的象征符号,更是作为画面中的对立元素,相互作用而造成陌生化效果:原来童话般的小镇也有不美好的一面,阴暗的古堡也可以是保护孤独的场所。

场景能够体现人物的生活状态,色彩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

蒂姆·波顿这种两极式叙事风格不仅折射了两类人的生活观念,这种对色彩进行有目的的利用还会引发与既定观念相反的艺术效果。

结语

《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的基调是黑色与彩色的对立,蒂姆·波顿这位哥特导演将这种对立安置在同一画面中,利用两极式的色彩叙事在给观众以视觉刺激的同时,又体现出了他对死亡与孤独、爱与包容的重新理解。

通过《剪刀手爱德华》蒂姆·波顿向我们诠释了如何用色彩讲故事,突出发挥色彩的叙事功能,只有掌握了色彩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欣赏电影艺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