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郭帆携《流浪地球》现身太原校园凤凰网山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剧组角色分工怎么写 导演郭帆携《流浪地球》现身太原校园凤凰网山西

导演郭帆携《流浪地球》现身太原校园凤凰网山西

2023-03-15 04: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携《流浪地球》现身太原校园

导演郭帆: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幻种子

《流浪地球2》太原校园路演映后合影。记者 寇宁摄

《流浪地球2》太原校园路演映后合影。记者 寇宁摄

学生把亲手做的礼物送给电影主创团队。记者 寇宁摄

导演郭帆(右二)和主创人员与学生映后交流。记者 寇宁摄

导演郭帆(右二)和主创人员与学生映后交流。记者 寇宁摄

“太空电梯只是想象吗?”

“地球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

“数字生命是否可以称之为人类?”

……

面对初中生稚嫩的面孔和“含科量”较高的提问,两部《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也许你们这代人能实现,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影片的最大意义!”

3月11日,导演郭帆带着《流浪地球2》来到太原市第二十七中学校,进行公益校园路演活动,同行的还有影片制片人龚格尔、导演周涤非。电影主创与学生的映后现场互动,就像是“答辩”双方,在紧张、刺激、激情、碰撞中完成交流。

面对记者提问,导演的每一个回答都像是“做题”,保持着“法学系男生”身上那种冷静平稳、谨言慎行的特质。有记者问“拍摄花絮或趣事”,郭帆前前后后思考了近5分钟“也没能答上来”,做一部电影要花4年,回想这8年来的工作,“实在想不起有趣来”。

导演为“流浪”系列有哪些宏观设想?面对这个问题时,郭帆连“设想”的只言片语也没有,他不敢想得太远,就连近在眼前的《流浪地球3》,他都需要“心理建设”很久,才能开启下一个4年周期。因为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来,就像电影中的“点火”装置,按下按钮那一刻,就没了退路。

从拍摄《流浪地球》时面对的一连串“问号”,到拍摄《流浪地球2》时需要完善的中国科幻电影工业流程,这样的进阶过程,是导演郭帆的《流浪地球》启示录,也是一个导演给予中国科幻电影类型片最大的尊重。

“流浪”到山西与刘慈欣会合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那个春节刘慈欣来到太原。2023年《流浪地球2》上映,导演郭帆来到太原。4年,小说原作者与电影导演,在太原完成一次“隔空”接力,在山西落地会合。

记者:在两部“流浪”电影中,刘慈欣老师分别参与了哪些意见?

郭帆:我明天就会跟他会合了。他是我作品的第一批观众,我们每次创作前都会有沟通,关于剧本的方向。

大刘老师给我们很大的创作度,因为他清楚知道,小说作为一个文艺载体跟电影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创作的抓手不太一样,小说有各种选择的方向,比如在《三体》中能看到非常宏观的视角,以及不同的叙事的原点,电影会相对窄一点,但不管是科幻片还是战争片或者爱情片,最后都要落到角色上面,所以电影的核心就是角色与情感。

我们没有办法拍一部主角是地球、配角是火星的片子,你会发现那是科教片,所以基于创作规律的逻辑,我们讨论的是想象中呈现的样子。《流浪地球2》(简称第二集)筹备的时候,跟大刘老师也沟通过,他心目中想呈现的是——“理想的科幻片应该是未来的历史”!这个就变成了我们创作的一个目标和方向,希望能够呈现出纪录片的质感,那就必须要完成一件事情:多样性,这在《流浪地球》(简称第一集)是不敢想象的,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技术、经验去完成。这个多样性就是,能够展现的世界更像一个真实的世界。

举个例子,在第一集,不管是角色、服装、载具或是场景,其实有很多方面是可重复的,比如衣服换个国旗、换个演员穿就可以解决国别问题了。第二集,有场戏是师傅张鹏去医院找刘培强,你会发现医院里每一个角色都是不同造型、不同国别、不同人物背景,这样才能让世界的真实性丰富起来,而这些需要经验的积累。很多地方我们之前根本不敢去想,第二集做了一些突破和尝试。

记者:以前来过山西吗?

郭帆:我第一个片子就是在太原拍的,是一个电视电影,这里对于我来说很亲切。

记者:导演觉得,山西有哪些元素可以放进你的科幻电影里。

郭帆:……我回去想想,因为一旦答应,我就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所以我没有办法寒暄式地随意说说,山西元素能不能加进去,我需要回去认真思考一下。

记者:作为科幻片,如果《流浪地球》是一次试水,那《流浪地球2》就彰显了一种野心。漫威最大的成功是构建了一个“漫威电影宇宙”,想问一下导演为“流浪”系列设想了一个怎样的宏观架构?

郭帆:我觉得不是拍一两部就能够形成一个宇宙的,漫威宇宙到今天有七八十年了,所有IP的形成需要一个积淀,需要一代甚至几代观众把它构建起来,我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去完成这件事。其实……从第一集出现到今天,不算制作与创作的时间,才只有4年,我们只能尽量把这个系列做下去,比如把第三集做好。

将“流浪”踩过的坑变成路

对于设想“流浪”系列的宏观构架这个问题,导演郭帆觉得为时过早,眼下他急需解决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流程中“尽量少犯错误”的方法,这个经验,不仅适用于未来的“流浪”续作,更是对国内该类型电影流水线的不断完善。

“做第一集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是问号,因为我们之前做这一类东西(科幻类型片)的经验太少了。”郭帆回忆,当时仅仅是“去完成”电影,都非常困难,他用一串提问来举例,而这也是他当年的困惑——

比如一套宇航服怎么完成?从哪下手?先做手套还是头盔?头盔里面的灯怎么设置?线路、电池该怎么放?演员如何呼吸?面罩应该用什么工艺……

在郭帆看来,第一集走了不少弯路,到第二集的时候,他们开始摸索另一套拍摄思路,比如结合我国当下的制造力和新技术去提升生产力,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如何完善。

这就需要先学会“抄错题”。在《流浪地球2》拍摄现场,剧组找来20多个实习生,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记录错误”。“每天犯了多少错,都是有日报的,当我们杀青的时候,有一厚沓的错误记录(纸),我当时看了都很惊讶,但这些错误对我们很重要,如果不记录就会忘记。”郭帆说,电影路演结束后,剧组每个部门会专门抽时间逐一复盘,一条一条去梳理,最后形成一个基本的标准流程。

郭帆提到的这个标准,在电影工业化、需要大规模人员协作、分工变精细的时候,就显得非常必要。以拥有2万多人的庞大“流浪”团队为例,单单是美术组就有七八百人,不同部门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创作的问题,变成了在这个组织架构中要增加什么人才有可能去完成这个工作流程。”

郭帆说,讲到这些内容,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像导演。“拍第三集的时候,我们还会做这种流程的整理,将之标准化,最终希望形成一个教材,也许未来电影学院学生能够有据可依,也知道‘这帮人’当年犯了多少错。”

ChatGPT带来的担忧与思考

MOSS这种人工智能,在两部《流浪地球》里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与人类探讨了很多命题,如“数字生命计划”“延续人类文明”等。而在现实生活中,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不少人担心起了自己的饭碗,也让人更想探讨科幻电影中的那些“预言”。

在导演郭帆看来,最好的科幻电影就是“有一些预见性”,他觉得如果电影里设想的一些东西,在几十年或者更远的未来逐一实现,还挺有意思的。这个观点,与刘慈欣的“理想的科幻片应该是未来的历史”比较一致。

记者:ChatGPT的出圈,吹响了AI大战的号角,我前两天尝试让它来写稿子,结果有了危机感……人工智能技术的火爆,科技飞速发展,导演在创作时有没有一种“被科技追赶”的担忧?

郭帆:确实,不光是导演,很多行业的人都会有,包括你刚才说写一篇稿子,何止?写答卷都可以!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绘画、作曲,刚刚我们(微信)群里还在发人工智能做的实效动画……往后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它确实会产生一个压力。

其实《流浪地球2》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跟所有科幻类作品都有关的——人与技术的关系,所有的技术都是双刃剑!当一个新技术出现时,我们往往更关注它的好处,比如ChatGPT,但最近人们发现,它在做试卷时会模仿人的思维故意做错题,已经开始说谎了。当相应的预警机制和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的时候,我们对新的技术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导演被学生“反科普”

为什么在第一轮商业路演之后,又开启第二轮校园公益路演?

郭帆说,此前在北京航天城做点映时,有个学生说自己上小学时看过《流浪地球》第一集,现在上初中看了第二集,他决定将来从事航天工作。“那一刻觉得很骄傲,我们这帮人没白折腾。”这是电影校园行的缘起,此外,郭帆觉得,青少年时看过的作品会影响人的一生,他希望能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幻的种子。

11日晚,电影主创来到太原市第二十七中学校,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电影创作心得,应答这些“年轻面孔”关于影片、关于科技的各种好奇——“太空电梯这个场景是纯想象吗”“数字生命计划中人是否会成长”“地球未来的家园有什么变化”“导演经常在网络平台回答问题,我想提个问题验证一下你会不会”……

郭帆笑称:“提问变成答辩”!导演偶尔会被有些问题惊艳到,临时抓身边的制片人龚格尔、导演周涤非救个场。情急之下,导演也会脱口而出:“你的问题非常好,让我先思考一下……”“你说的有关生物的生存,未来我们会在第三集呈现蟑螂这种小动物……”

郭帆感慨,跟00后学生的交流,刷新了自己的认知。“本来计划进校园做一些电影的科普,没想到常常被学生们反科普,大家的知识储备和提问题的深度令人惊叹。”

现场,面对“是否真的会发生”这类问题,郭帆在给出“目前实现不了”的答案同时,也会寄托一份期望——

“也许你们这代人能实现,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影片的最大意义”!(记者 李霈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