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著名历史故事,与上海最久远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剑川县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上海的著名历史故事,与上海最久远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上海的著名历史故事,与上海最久远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05-24 18: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与上海最久远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上海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那时,泰伯由于不愿继承父亲周太王的王位,就与弟弟仲雍一起来到了江南,筑起城池,建立国号“勾吴”从而开创了吴国历史。吴国灭亡后,由越国管辖这里,后来楚军战胜了越军,这里就成了楚国春申君的封地。

春申君名叫黄歇,他受到楚王的封赏,管辖原来吴国的领地。在他的治理下,位于现在上海市西南的地区,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市镇,称为“申城”,取自春申君的“申”字。上海地区就是从那时开始建城的,这也是上海被称为“申”的由来。

楚国灭亡后,秦国在中城设立了海盐县,归属会稽郡管辖。后来,海盐县治几番变迁,申城也跟着几乎兴废。三国时期,海盐县北部的华亭镇(即现在的松江区)逐渐发展起来,逐步成为重要的城镇。这样一来,上海地区的发展重点就从原来的申城渐渐转移到了华亭镇,并逐渐稳定下来。

晋朝时期。松江居民创造出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处被称为“渎”,于是松江下游一代就被称为“扈渎”,后来又把“扈”改成了“沪”上海的简称“沪”由此产生。

二、上海的典故?

上海有两个简称,一个是沪,这是一种捕鱼工具,据传以前这里的渔民多使用这种工具捕鱼。

另一种叫春申,据传春秋时期黄歇被封春申君,就是在这里,还有典故黄歇渡江。

三、上海历史故事?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五四运动”。

1920年5月4日,上海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南京路发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如外滩的“十九世纪建筑群”、豫园、城隍庙等,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上海的重要文化遗产。

有黄道婆

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卒后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

上海有很多历史故事。

原因是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城市,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城市之一,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景观。

例如,豫园是一处古老的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滩则是上海最著名的海滨风景区,风光旖旎,集中展示了上海百年来的城市变迁;申府衙署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官署建筑,它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另外,上海还有许多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如五四运动、蒋介石、周恩来等,这些故事也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上海观光旅游的原因之一。

上海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许多历史故事值得探究。以下是其中的几个:

1、 板桥起义:1927年4月12日,上海共产党员在江海关附近的板桥发动起义,试图建立工农革命政权,但最终失败。

2、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一批学生和知识分子在上海南京路发起抗议活动,抗议巴黎和约和中华民族被欺凌。

3、 上海旧城墙:上海城墙始建于明朝,历经多次修建和拆除,现今只剩下少量遗迹。

4、 苏州河:是上海市区内著名的一条河流,也是上海历史上的重要交通要道。

5、 南京路:是上海最著名的商业大街之一,在上海的近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6、 上海公共租界:1843年,上海签订了《南京条约》,将上海划归为外国租界,公共租界成为上海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地区。

7、 世博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一届盛大的世界博览会,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1928年的上海外滩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

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

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

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

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

新近发掘的松江广富林将上海历史极大推前。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

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

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

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

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上海境内最早的人类文明遗迹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元朝以前,上海为沿海的一个渔港和商贸集镇。

宋代设有华亭县,元代始有上海县,明朝时已颇为繁荣。

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外贸中心,1930年代是远东最大的都会以及商业和金融中心。

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制造业中心。

借助1990年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保持了持续繁荣并快速发展,现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与航运中心。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和亚,洲第一大城市(不与东,京都市圈比较)。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中间,地处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最北部为处于长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岛。

上海是移民城市,常住人口逾2300万,其中流动人口近40%。

江南的吴越传统与移民带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至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

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

1843年开埠后,移民从各地涌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与制,造,业基地。

1990年起施行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使得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名称的由来,常见说法认为最早始于宋朝,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

浦,原为吴语中小河的意思。

江东地区命名河流有一个习惯,通常将靠近源头的支流谓之里或上,靠近下游河口地区的称为外或者下,吴淞江的南北岸的两条支流因而被命名为上海浦与下海浦。

后由于酒业发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设置酒务以征收酒税,称为上海务,上海一词因而逐渐扩大影响。

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认为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种则说“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为上海。

此外,上海的简称“沪”来源于古时当地人创造的一种名为“扈”的捕鱼工具,别称“申”则因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约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陆地,东部地区则为近2000年陆续形成,早期有马家浜、嵩泽、良渚、马桥文化的踪迹。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和滨海一带即有渔民聚集。唐天宝十年,设立华亭县,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此为松江建城之始。

宋咸淳三年,华亭县于上海浦(松江的一条支流)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元至元十四年,华亭县升格为府,并于翌年更名松江府,辖华亭县。

至元二十九年,元政府析华亭县部分,设立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标志着上海有独立行政建制之始。

至 明嘉靖三十二年,筑起上海城墙。

至明代时,松江府大致相当于今日上海市全境(不包括宝山区、崇明县),经济已较为发达,时称“松江税赋甲天下”。

清袭明制,上海县归属江南省松江府。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

而海派的来源,有说法指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有关。

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

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海上画派之名渐广为人知。

魏晋时期,华亭人陆机、陆云曾为当时一代文豪。

而自1919年后,由于租界独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众多名人,上海很快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基地,聚集了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郁达夫、王造时、丁玲、张爱玲等名家也在上海从事创作,并产生了《子夜》等以上海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四、上海的城市典故?

上海得名于松江(即苏州河)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海意为“通向大海的地方”。

五、上海的由来历史故事?

那在上海名动世界的今天,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魔都为何名为上海?上海这个名字到底有什么由来?据说除了上海还有下海,与一座庙大有关联,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去探寻魔都名为上海的原因,解开魔都名字的神秘面纱。

上海这两个字是有由来的,最早出现在宋朝的历史上,当时有两个地名,分别是吴淞江南岸的上海浦、北岸的下海浦,根据当时的命名习惯,河流流域靠近大海的地方名为下,靠近源头的流域则称为上,到了南宋时期,诞生了一个叫上海务的地方,就在淞江南岸快要与大海汇流的地方。

看到这就有人疑惑,什么是“上海务”?上海务是当时朝廷的分支机构,是主管酒务的管理机构,然而上海务的地理位置很微妙,与现在上海所处的位置大致上是一致的,就存在着少许的偏差,上海务得益于航运,人流量众多,商品贸易繁荣,因为酒而得名的它也慢慢有了一定的名气。

后来宋朝在上海设立了市船司,以及大型货场,就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海关和物流集散中心,当时的上海还有点交通重镇的感觉,到了元朝上海被设立为上海县,明嘉靖年间,当时的知府方廉开始着手修建上海县城,城墙达九里长,以防倭寇的侵犯,到了鸦片战争年代,中国的国门被坚船利炮撬开,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六、上海的故事有哪些?

上海是在元代才得名并设置县衙的。在此之前并没有上海这个地名,也就是说,上海的传说顶多也就到元代为止。

从元代到晚清上海开埠之前,上海虽然经济上也还不错,属于富庶之地。但是和周边的苏州相比毕竟还是差了一大截,人文领域的积累,远不如苏州。因此各类各样的事情传说就相比苏州而言要少得多。

开埠以后,上海在20年的时间里边超越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之后更是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世界知名的大都会。这个时候,上海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承担起了文化中心的重任。随着各地商人和文人相继入沪,上海的市井传说,越来越多。

近代上海的市井传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第1类是海上闻人类。所谓闻人最早的含义指的是因为文学才华而闻名乡里之人。不过在近代的上海,这个词的概念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专门用来指那些出身黑社会,但是却成功洗白挤身上流社会的这些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月笙。

杜月笙结交广泛,好养门客,当时有当代孟尝君之称。

社会上关于他的传说极其之多,有不少,现在还在上海本地流传。

比如关于他父母去世之后无钱下葬,棺材只得在祠堂寄放。

不料不久之后,居然长出一棵树,居然能够为其遮风挡雨。

一位风水先生看过之后说,不用入土了,现在情况就是最好的风水。

还有就是杜月笙发家之后,出巨资修缮祠堂。

并且从法租界带领大队人马前往浦东祭祖,沿途还不停的抛洒银元作为买路钱。

据说当时有数十万人围观这一场景,声势可谓极其浩大。

第2类是外国来客类。上海在近代吸引了众多外国人来此创业,有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之称。其中最出名的二个商人,分别是犹太人哈同和英国人沙逊。

哈同刚来上海时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

但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发了横财,成为了上海滩的地产大亨。

他和妻子罗迦陵一见钟情,成就了一番在乱世之中极为独特的商界情侣神话。

哈同虽然是犹太人,但是却追随妻子信仰佛教。

现在上海新天地公园附近不远处的民居当中有一座小寺庙,法藏讲寺。

据说就是由他妻子捐助而修建的。

哈同除了信仰佛教之外,对其他宗教也常常予以捐助,因此他去世的时候,上海各大宗教均派人出场,场面极为热闹,在当时的传媒界是一件大新闻。

两人没有生育,所以死后哈同的财产继承案闹得沸沸扬扬,是当时上海街头巷尾最主要的八卦谈资。

沙逊家族从晚清开始就通过向中国贩卖鸦片发家,创建了沙逊洋行。

一般所说的沙逊是小沙逊。

他曾经参加过英军,在一战中负伤,所以是一个瘸子。

上海人当时称之为翘脚沙逊。

由于对印度感到失望,所以他将家族在印度的产业变卖后,全部往上海发展。

在上海修建了和平饭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上海乃至远东地区最高的楼。

传说在和平饭店的顶层,有一间专属他本人使用的房间。

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浴池。

沙逊生性风流,老上海传说每天晚上到这个房间里边过夜的女人都是不同的。

第3类是奇闻怪谈类。前几年在网上十分火热的上海十大灵异之地当中就有一条,据说徐家汇地区某百货大楼每天循环播放宝贝对不起为的就是安抚曾经在此死去的婴儿。

此类传说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

徐家汇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上海天主教徒活动的中心地区。

其地名实际上就来自于明代晚期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徐光启家族。

他也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一批天主教徒。

因此在上海开埠以后,天主教有意在徐家汇地区进行发展,将其打造成了上海的天主教中心。

现在在徐家汇地区还可以看到大教堂,藏书楼,以及圣母堂。

这些都是宗教建筑。

除此以外还有育婴堂。

在离徐家汇大教堂不远处就有一个土山湾博物馆。

这里就是原来天主教徒办理的一个孤儿院。

在近代,中国人对于西方宗教的认知是很有限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教过程当中也采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手法,致使双方出现了严重的认知错位,因此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教案。

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引发民众愤怒的一个内容就是孤儿院当中儿童的死亡。

孤儿院的孩子有一些本来就有先天性疾病,再加上孤儿院的条件总是要比家庭更差一些,死亡率比一般儿童要高一些。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传教士包括孤儿院的管理人员也可能存在着没有尽心照顾的客观现实。

无论如何此类信息一经传播,极容易引起民众的负面情绪,进而演化成为冲突,从而最后导致教案。

这类民国时期用来挑动中国人和传教士矛盾的言论,在当代社会发生了一些改变之后就成了上海当地的都市传说。

第4类是政客和文人类。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虽然不是政治中心,但由于其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双重地位,大部分政客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上海短期来访或者定居过。

比如在未发迹之前,蒋介石曾经在上海经商,为革命筹措经费。不料后来投机失败,负债累累。此后的事情,实际上就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传说成分。就是说在宁波老乡虞恰卿的介绍下,入当时的上海滩黑社会投资黄金荣的门下,做了干儿子。用黄金荣的面子,免掉了债务。

除了政客以外,还有大批文人在上海定居生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鲁迅。鲁迅的晚年是在上海度过的。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鲁迅的真实形象和书本当中的形象,其实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很多坊间的传说传言起了不少作用。

第五是商业噱头类。此类传说本质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特殊的企业来源从而招揽客户。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上海现在有相当一批老字号,早期历史是非常不清楚的,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于是就完全靠传说来弥补。这种情况不仅在上海,在全国来说都是很普遍的。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上海豫园的南翔馒头店。

关于南翔馒头店的起源,现在所知甚少。

只能说根据民国早期的资料可知当时豫园是没有南翔馒头店的。

所以可知该店的历史不早于民国早期。

至于南翔馒头店老板自行改良包子创制小笼包的说法,更是与历史不符。

根据现有资料考察,小笼馒头起源于江苏常州。

具体的创始机构是万华茶楼。

现在已经不存。

无锡上海等地的小笼馒头出现的记载,要比常州晚,可知是从常州流传过去的。

除了以上5类以外,还存在一些难以归类的传说。但总体来说,上海本地传说的特点就是距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近,而且带有浓厚市井气息,其实是上海近代社会发展的一种。

七、上海七宝红色历史故事?

上海七宝文化公园中的七号桥碉堡广场就是七宝红色历史的缩影。

1949年5月18日,解放军向七号桥碉堡发起攻击,鏖战三天三夜。至5月21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日夜激战,终于攻占七号桥阵地,七宝镇宣告解放,同时也打开了解放上海的西大门。如今七宝根据七宝地方史实和英烈事迹推出了大型红色原创话剧《明强红韵》和沪剧《飞越七号桥》。

八、和平饭店上海阁有什么典故?

1929年,当时富甲一方的英籍犹太人爱利斯.维克多.沙逊在上海外滩建造了一座饭店,几乎把整个欧洲都给搬了过来,它当时叫“华懋饭店”。

90多年的岁月过去,如今它以“和平饭店”的形态依旧屹立在外滩边上,其存在的价值远超过普通酒店,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老上海的岁月。

和平饭店前身为1926年(民国十四年)由绩溪邵氏家族开的一家徽菜馆,原名“鸿运楼”。传承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重新开业的上海阁,以经营沪菜、沪点为主,低档有便饭快餐、风味小吃;中档有便宴小酌、时令饭菜;高档有鸡尾酒会、高级宴菜席、鱼翅席。

九、上海外滩四大建筑典故?

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建成于1916年,高8层(初建时为7层,1939年加盖1层),由麦边洋行出资兴建,英商马海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11723平方米。因其为当时外滩最高建筑,又是外滩1号,人称“外滩第一楼”。1917年,经营“壳牌”石油的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买了大楼产权,将其作为华北总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大楼,平面呈“回”字形,使建筑物尤如井壁,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尽显华丽高贵的气派。

解放后,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等入驻。1996年起曾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银行等机构使用。

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大楼

外观华丽的上海总会大楼

上海总会大楼建于1910年,地面5层,地下1层,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忒莱特设计,华斯·艾斯金公司承建,建筑面积9811平方米,是上海最早采用水泥为建材的建筑。

建筑外观为典型的英国复古主义样式,爱奥尼克式柱、芒萨尔式楼顶以及顶部南北两端各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瞭望亭,凸显大楼巍峨挺拔的身姿。

解放后,该楼曾改建为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1980年代,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即开业于此。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中山东一路4号:有利大楼

有利大楼

有利大楼建于1916年,高6层,入口处为7层,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13760平方米,为中国第一幢钢框架结构高楼。

大楼整体设计仿效文艺复兴风格,采取新古典主义与近现代主义相混合的折衷方式,线条流畅,外观优美华丽。

外滩4号地块的业主原为英商天祥洋行。1914年,洋行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投资兴建该楼,取名“Union Building”,中文译名“联合大楼”。后来,大楼产权几经转手,直至1936年,为英国有利银行购得,更名“有利大楼”。

解放后,该楼曾为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等使用。

中山东一路5号:日清大楼

1925年完工的日清大楼

日清大楼始建于1921年,1925年完工,高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日本在华最大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投资兴建,英商德和洋行设计,建筑面积5484平方米。

当年建造时,由于资金不足,日清株式会社采取合资的方式,与一犹太商人联建,各造3层。因此,大楼外观揉合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欧洲复古主义建筑的风格。

解放后,该楼曾为上海海运局等多家单位使用。

中山东一路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始建于19世纪中后期,原为东印度式样三层砖木结构建筑,1906年翻建,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改造后为假4层哥德式风格的市政厅样式建筑,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

大楼原址为“会德丰拍卖行”所在地。1872年左右,该地块产权被轮船招商局收购,并由中国通商银行迁入办公。

解放后该楼曾为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中山东一路7号:电报大楼

20世纪初的电报大楼

电报大楼建于1908年,为假五层砖石结构,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建筑面积3538平方米,是外滩建成较早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此楼以富于变化的古典柱式和美轮美奂的窗框装饰图案,烘托出整体的立体感。在顶层两边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优雅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

大楼的名称源自其使用者上海电报局。电报局成立后就在外滩7号轮船招商局所属的大楼内营业。不久,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和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也搬入办公。20世纪初拆旧建新,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电报大楼,并仍归上海电报局所用。

现为泰国盘古银行等使用。

中山东一路9号:招商局大楼

招商局大楼

招商局大楼建于1901年,仿文艺复兴式3层砖木结构建筑,通和洋行设计,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

大楼底层外墙由花岗石砌成,正门两侧为高敞的罗马式拱券形落地窗。二、三层为清水红砖外墙,原有科林斯式双柱外廊,后被改建为房间。如今,正门门楣上当年建筑时镌刻的“轮船招商局”5个大字仍依稀可见。

大楼原是美商旗昌洋行的产业,1891年,为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购得,作为办公之用。1901年,招商局将旧楼拆除重建。

现为招商局集团使用。

中山东一路12号:汇丰银行大楼

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建于1923年,为英国新古典希腊式建筑,由英商公和洋行建筑师威尔逊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主体5层,中部穹顶2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是外滩占地最大、门面最宽的建筑。

整栋建筑物体态雄伟,中部的穹顶设计形似罗马万神殿建筑,外立面采用“三段式”仿古典砖石结构,典雅庄重,粗犷豪放。

楼内装修考究,入口处有一八角形门厅,其顶部绘有彩色壁画,除中央一幅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镶嵌画外,其余的八幅马赛克画,分别以设有汇丰银行分行的8个城市: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的主要建筑为背景。

解放后,该楼曾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使用。

中山东一路13号:海关大楼

1927年建成的海关大楼

海关大楼建于1927年,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观呈希腊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出自汇丰银行大楼的设计者威尔逊的手笔,可谓是汇丰银行大楼的“姐妹楼”,与其齐肩并列,相得益彰。

大楼分东西两部分,建筑面积39162平方米。东部面临黄浦江,高11层(包括顶部钟楼3层)。西部高5层,向北延伸到四川中路。

高耸的钟楼和海关大钟一直是上海的标志。现为上海海关等使用

中山东一路14号:交通银行大楼

1948年竣工的交通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大楼建成于1948年,楼高6层(中部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由鸿达洋行设计,华商陶馥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9485平方米,是解放前在外滩建造的最后一幢高层建筑。

底层大门的门框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重华贵,大楼其余的墙面均涂以白水泥,形成色彩上强烈的反差。二楼大厅四周墙体均用红色瓷砖铺就,地坪也采用红色地砖,置身其中,一股热烈奔放的气息扑面而来。

现为上海市总工会使用。

中山东一路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落成于1901年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建于1901年,3层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新古典派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德商培高洋行设计,华商项茂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5018平方米。

尽管大楼仅有3层,但却拥有多个上海第一:上海首座用天然石料堆砌的建筑;上海第一幢使用瓷砖(白色釉面砖)作为外墙装饰材料的建筑;上海最早采用地砖的建筑(楼内地面用意大利进口彩色地砖铺垫,后被拆除)。

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使用。

中山东一路16号:台湾银行大楼

1924年重建后的台湾银行大楼

台湾银行大楼建于1924年,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英商德和洋行设计,建筑面积4008平方米。

建筑主立面配有4根欧洲古典主义式柱,使其整体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尤如一座简化了的希腊神庙。但柱头装饰设计却趋现代感,可见设计者广泛吸取了各种建筑样式的优点。

现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中山东一路17号:字林大楼

1923年竣工的字林大楼

字林大楼建于1923年,高8层(连同顶楼下的夹层,顶部塔楼和地下室,实为1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美商茂生洋行承建,建筑面积9043平方米。

大楼底部一、二层贴以粗糙的大石块,中部三至七层采用近现代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装饰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式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顶部南北两侧建有巴洛克式塔楼。

1900年,字林洋行入驻外滩17号时,这里只是一栋3层的“东印度式”砖石建筑。1923年新楼落成后,《字林西报》社只使用其中的三个楼面,剩余的都用于出租,其最主要的租客即是1921年诞生在上海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

1998年5月13日,外滩17号友邦大厦正式启用。

中山东一路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

1923年落成的麦加利银行大楼(摄于1990年代)

麦加利银行大楼建于1923年,高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建造,建筑面积12257平方米。

大楼外墙设计采用“三段式”,底层为花岗石贴面,坚固厚实;一对通贯二至四层的爱奥尼克式大石柱使建筑外观简洁明快。现在顶部的三角形屋顶是后加的。

解放后,该楼曾为中波轮船股份公司等使用。

中山东一路19号: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建成于1907年,砖木混合结构,高6层,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师司高塔设计,华商王发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11607平方米。

大楼的白色砖砌清水外墙与镶红砖腰线,使其与众不同,引人注目。刚建成时,六层顶上有屋顶花园,东西两端还各有一座巴洛克式凉亭,但都在1914年的大楼火灾中烧毁。重修时,改建为平顶。饭店内有120套标准客房,配备独立的卫生设备。

解放后,曾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等单位使用,1965年改建为和平饭店南楼。现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中山东一路22号:沙逊大厦

1929年落成的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建于1929年,因是英籍犹太人维克多·沙逊(人称“跷脚沙逊”)的产业而得名。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是上海第一幢完整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

大厦具有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平面呈“A”字形,外观简洁,富于垂直感。东部屋顶为金字塔形,高19米,表面覆以紫铜皮,显现墨绿色,在外滩众多建筑中别具一格。

大厦落成后,主要由华懋饭店使用。1956年,沙逊大厦改称“和平饭店”对外营业。现为和平饭店。

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大楼

1937年落成后的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建于1937年,钢框架结构,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主楼17层(包括地下2层),后部辅楼中间高8层,两边各为6层和4层,建筑总面积32548平方米,主要由建筑师陆受谦设计,华商陶桂记营造厂建造,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座中国设计师的作品。

大楼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视觉简洁。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暗绿色的琉璃瓦和檐部的斗拱装饰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中山东一路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1930年代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高6层,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建筑面积19359平方米。

大楼为新古典主义商业性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底层以拉毛的花岗石贴面,古朴、自然;二至五层之间用两根爱奥尼克柱式,增强了建筑的层次感与立体效果。

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中山东一路26号:扬子大楼

建于1920年代的扬子大楼(摄于1990年代)

扬子大楼约建于192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高7层,新古典主义风格,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面积5561平方米,因是扬子保险公司投资兴建,并作为公司总部而得名。

外立面为两端对称状,底层为平梁式入口,二层装饰半圆形券窗,三至五层饰通贯壁柱,六层中部为爱奥尼克式双柱柱廊。

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中山东一路27号:怡和洋行大楼

1922年落成的怡和洋行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建于1922年,钢筋混凝土结构,高6层,英商马海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

大楼仿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样式,平面呈“凹”字形,整幢建筑外墙使用花岗石垒砌。一、二层门窗采用半圆拱形配以粗凿的石壁,具有浓厚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三至五层中部贯以4根科林斯式大理石圆柱,石雕的窗框,宏大的气势中不乏细腻的处理。1983年,在顶部加盖两层,改变了原来的建筑式样。

解放后该楼曾为上海市外贸局使用。

中山东一路28号:怡泰大楼

1922年建成的怡泰大楼

怡泰大楼建于1922年,钢筋混凝土结构,高7层(其中地下2层),英国新古典派文艺复兴式样,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面积12825平方米。

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狭。底部两层外墙用大块花岗石砌成,室内装饰采用大理石楼梯、马赛克地坪、硬木拼花地板。从远处望去,大楼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

解放后,该楼曾作为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的办公场所。现为上海清算所使用。

中山东一路29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充满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建于191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高3层,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样式,英商通和洋行设计,华商协盛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2772平方米。

设计师运用夸张的手笔,将短檐、波浪形墙面、浮雕、爱奥尼克式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解放后,长期为上海市公安局交管部门使用。现为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领事馆

1873年重建后的英国领事馆

该楼建于1873年,为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式2层砖木结构建筑,由英国建筑师克罗斯曼和伯依斯设计,占地38559平方米。

建筑外墙为清水砖墙,典雅朴素;屋面为四坡式,覆以蝴蝶瓦,做工考究;底层的券廊、落地窗与二层的廊式内阳台使其处处渗透着秀美匀称的气息。在主楼北侧还有一2层砖木楼房,有廊与主楼相连。临江一侧是2.5公顷的宽阔大草坪,绿草茵茵,参天大树环抱四周。

解放后曾为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使用。

注:由于历史的原因,外滩建筑所在的地块产权几经更迭,个别建筑在建造时占有多幅地块,建成后仅使用其中一幅地块的门牌号码,由此造成外滩建筑群门牌编号的“断码”现象。

如汇丰银行大楼原址为黄浦滩路(今中山东一路)12号,为建设新厦所需,汇丰银行收购了毗邻的10号和11号地块。

待1923年汇丰银行新楼落成后,其即以黄浦滩路12号作为门牌号,原有的黄浦滩路10号、11号便从此消失。

十、上海的法国梧桐的故事?

许多外来行道树由上海引进、试种,最后大大充实了我国城市行道树的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无疑是“法国梧桐”。顾名思义,法国梧桐最初是1887年由当时的法租界公董局从法国引进的。

此后,法国梧桐不仅与上海的城市形象联系在了一起,更是“开枝散叶”到全国许多城市。从南京、武汉、西安,到青岛、大连……法国梧桐至今仍是中国城市行道树种的主力。

张爱玲似乎对这种“洋梧桐”情有独钟,她的许多小说里都有它的身影。但《金锁记》里这一句写错了:“不大的一棵树,稀稀朗朗的梧桐叶在太阳里摇着像金的铃铛。”

严格来讲,写“法国梧桐”可以,写“洋梧桐”可以,但写“梧桐”就错了。

市绿化部门告诉我们,“法国梧桐”是俗称,属悬铃木科,而真正的梧桐又称青桐,是锦葵目梧桐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