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前赤壁赋文体属于什么赋 苏轼《前赤壁赋》解读

苏轼《前赤壁赋》解读

2023-05-13 09: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轼《前赤壁赋》解读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

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

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封建时代的监察机关)。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

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

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

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

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

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

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前赤壁

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

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

文的特点。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

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

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

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

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

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

诗。

 

 

 

全文共分为五段。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

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先

点出时间:七月既望(旧历十六日),地点:游于赤壁之下。然后写景: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简淡清疏,写出一种静谧舒畅的艺术意境。下面写月:月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传达出缓缓升起的月亮的动的形态。

写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又是八个字,不见着力,就轻松自如地写出了一种寥

廓邈远的景象:一片白茫茫的雾气横在长江的水面上,月光和江水融成一片,旷远

无际,遥接天边。单是前后这十六个字写出的优美境界,就足以令人陶醉了。其间

又穿插了主人公饮酒诵诗的描写,表现出他们自由不拘、闲适超旷的性格与情怀。

其实,优美的景色出于诗人的感受,这景色本身就包含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闲适的

兴致。因此,这段的最后写他们驾着一叶扁舟,自由自在地在茫然无际的江水中随

意飘荡,竟然产生一种升空浮游,有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觉,我们就完全可

以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

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而且

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

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这三者又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