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上篆刻的铭文,使用的是大篆字体,代表西周前期金文典型风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利簋是什么时期的 利簋上篆刻的铭文,使用的是大篆字体,代表西周前期金文典型风格

利簋上篆刻的铭文,使用的是大篆字体,代表西周前期金文典型风格

2024-05-17 14: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利簋上篆刻的铭文,使用的是大篆字体,代表西周前期金文典型风格

  

  公元1937年3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零口镇南罗村的几位村民,正在田边打井,当村民们在地上打出一个较深的洞口后,发现这里打出的水,并没有出现预期中那样高高的水柱。相反,打井用的工具,居然掉进这黑漆漆的深井里,没了踪影。

  原本想打一口可以灌溉农田的水井,可谁曾料想,不但水井没打出来,还弄丢了打井的工具,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么,这些村民的工具到底去了哪里了呢?原来,村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地窖,这些打井的工具也全都掉进了这个地窖中。闻讯而来的考古学家们,立即对这个地窖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众人缜密细致的勘察,认定这个地窖是西周时期所建造,并且从地窖中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鼎、尊、壶等青铜器一百五十一件。其中一件铜簋的出土,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轰动。

  这只铜簋就是利簋,它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高为28厘米,口径为22厘米,重达7.95千克。上半部呈圆形,侈口,鼓肚,两侧有两只兽形耳,兽形耳上有垂珥;下半部为方形底座,造型庄重沉稳。腹部、圈足以及方座均以云雷纹为底纹。其中,腹部以冷艳怪诞的饕餮纹为主体纹样,圈足饰有夔纹。方座平面四角饰有蝉纹,方座腹部亦以饕餮纹为主体,左右配有两龙纹。簋腹内底处铸有铭文四行三十二字,成为此簋的最大亮点。

  利簋上所篆刻的铭文,使用的是大篆字体,代表了西周前期金文的典型风格。字形扁长,均匀且规整,笔画苍劲古朴,保留了商代铭文字形的特征,给人以朴素大方的感觉,同时也彰显出自然生动的时代风貌。

  簋是古代的食器,流行于中国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饭食,相当于我们现代吃饭时所用的大碗。直到今天,我国广东地区仍有“九大簋”之说。

  那么,“九大簋”指的都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造化之初,九大相争。”这里的“九大”主要指的是:风、雨、雷、云、海、火、天、地、日,它们皆为万物之最。而“簋”又是可盛装五至六斤米饭的大碗。按照现在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以供百余人享用。

  可见,“九大簋”的意思,就是指饭菜极为丰盛,为用来夸耀宴席的规格时所用。如在北京东直门附近,就有一条被称为“簋街”的地方,里面聚集了众多的饭店,供人们吃饭聚会所用。

  在商周时期,“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外,在祭祀或宴享之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与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用以祭祀祖先。簋的造型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二耳、四耳的。其中,商朝时期的簋大多无盖,无耳或者是二耳;西周与春秋时期的簋,则常常是带盖,二耳、四耳。并且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者附有三足的簋。到了战国以后,簋就很少见到了。

  通常情况下,簋以偶数出现。在西周时期,还常常与鼎配合使用,成为区别贵族等级的器物。按照周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诸侯为六簋七鼎,大夫为四簋五鼎,士为二簋三鼎。

  这只青铜利簋,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它的表面以兽面纹装饰,兽面聚精凝神,显得十分的森严恐怖。而兽面纹也被称作饕餮纹,这是由古人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秘怪兽的图案,在商周青铜器皿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纹饰。

  仔细观察这只利簋,在兽面纹两侧与圈足的部位还分别装饰有夔龙纹,并以云雷纹作为底纹。饕餮纹、夔龙纹与云雷纹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同一件青铜器皿上,线条流畅且清晰,更为这只庄严且肃穆的西周利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那么,这只体现了西周早期高超铸造技巧的青铜簋,为什么会取名叫做“利簋”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商纣王。

  在中国的历史上,纣王是一位有名的昏君。他在位的时候,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荒废朝政,从来不去理会国计民生的大事,由此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就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商朝属国周国,却是如日中天,国富民强。周武王礼贤下士,任用贤能之人,且积极策划讨伐商纣的大业。然而此时的商王朝,虽然有颓败之势,但仍旧是兵力强盛,武王要想伐纣,还是比较的困难。相传,军事家姜子牙率领杨戬、哪咤、雷震子等各路神仙,纷纷显露神通帮助武王征讨商纣,并在牧野与纣王展开大战,最终帮助武王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由此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关于武王伐纣的神话故事非常多,《封神演义》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进行的演绎;但有关历史方面的记载却从来没有。直到利簋的出土,才打破了这一僵局。

  有关专家在利簋底部的铭文中,找到了关于牧野之战的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司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短短三十二字,却足以证明武王与纣王交战这一史实。

  铭文中,叙述了在牧野之战的当天,周武王大破商军,八天之后,周武王在军队的驻地,赏赐铜料给那些在战斗中英勇无畏的将领。其中的一份铜料,赐给了当时的有司——利。

  这里的“有司”是古代的官称,得到赏赐的利,感到非常荣耀,便用武王所赐的铜料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纪念的宝器。由于它的铸造者是利,所以后人称它为“利簋”。它见证了武王征商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又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在利簋中所提到的甲子日,正是牧野之战的时间。专家们通过推算,将武王伐纣的年代锁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两千多年以来,许多中外学者根据各种文献,及对西周历法的理解,对武王伐纣的年代形成了超过四十种推论。其中,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两者前后整整相差了112年。而青铜利簋的发现,则为最终解决商周年代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篇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