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到底吃什么有讲究?探秘法门寺斋饭礼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初一吃什么饭有讲究 寺院到底吃什么有讲究?探秘法门寺斋饭礼仪

寺院到底吃什么有讲究?探秘法门寺斋饭礼仪

2024-07-11 0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祈福大典上的飞天舞蹈

梵音交响乐

参加祈福大典,感觉自己加入了恢弘的唐王迎佛骨队伍,队列两边的十二个对应莲台上有十二美丽的飞天在舞动,美如唐卡,实在为这种舞蹈创意所感动。

在法门寺赶上大相国寺僧人乐团演奏宏大的梵乐交响音乐,询问得知,僧乐团仅仅来了一半规模,仔细和世界遗产西安鼓乐对比,看到编钟、编磬、古琴、古筝、笙、管、笛、箫、筹子、云锣、磬、大小木鱼、碰铃、和胡、二胡、堂鼓、琵琶、阮咸、唢呐等,十分动听。

晚上参加了名家云集的丝路佛都思享晚餐汇,又连着两天与众多僧人们、居士们、游客们一起在景区宽阔的千手观音殿用餐,佛家把吃饭叫过堂,吃饭是最重要的修行,吃饭不是为了口腹之欲,而是为了修行。

慈心过堂

这里曾经做过盛大的千僧斋会,整齐排列的多列长条餐桌可同时供超过五百人过堂。观音像下的法座只有和尚可以坐,不是所有僧人都可以叫和尚,佛家讲可以领导大家学习修行的人才叫和尚,法座虽大,和尚的食具和饭食和其他僧人同样简单,过堂仪礼有诸多讲究,这些倒是让我对佛家吃饭有了浓浓的兴趣,过堂当然不同于普通人的吃饭。

来自法门寺的年轻的永彻法师,看到我对此感兴趣,便引领我们到寺内斋堂详细讲解。永彻法师介绍,佛教进入中国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过堂仪轨,不要小看吃饭,吃饭里面包含着很重要的功德和修行,是一门很重要的佛事,包括碗筷钵盂的摆放方式、位置、筷子的持法都有一系列讲究,过堂要止语、正身、端坐,吃饭就是修行的过程。

敲“鱼梆”

打云板

二时过堂

到了午斋时间,一般是11点,要敲“鱼梆”集众,心里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字一顿,一字一击。鱼梆挂在斋堂门外,很像龙,永彻法师说这就是龙的九子之一的“鳌”,又叫长鱼,因鱼昼夜均不合眼睛,象征僧人们的修行也永远不闭眼,一刻不停息,不能懈怠。打完鳌鱼接着打云板,云板上有日月同辉的纹饰,鱼梆云板等所有的法器是龙天耳目,诸佛的号令。

佛家传统最古老的是一日一餐,过午不食,因为早上是“天人食”即是诸菩萨和护法诸天吃饭,晚上是饿鬼食, 中午才是佛家食。后来因为中国地理南北幅员广阔,加上僧人的自耕自食、农禅结合,劳动量大,僧人终于放弃传统的佛制,寺院有了晚餐,称“药食”,现在变为一日三餐。早、午斋的过堂,是出家人五堂功课中的一堂。

来自法门寺的永彻法师介绍过堂礼仪

供养咒

吃饭前要念供养咒,也即大众齐诵“供养偈”,行“出食”仪礼。出食师要用食具托七粒米或者一寸面条或者馒头渣少许代表僧人恭敬地奉献到门外的一个小小的施食台——寒林台,特别要用指弹出,饭不过7粒米,面不过一寸, 馒头不过指甲许,多了则贪,少了小气。出食大意是体恤饥困、施食给众生和旷野鬼神众的意思,出食也有特殊的食具, 有一种手形状的食具在左手,刀形状食具在右,以刀托住手表示护法龙天。这也许有在吃饭前感恩诸菩萨、感恩供养人之意。我们常在西方电影里看到西方人饭前在胸前画十字以示感恩,我们自己的传统吃饭也常常要给祖先上供再吃饭。

随凤凰陕西文化探秘团队体验过堂

行堂三遍

过堂开始,就不可发出任何声音,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斋过程,过堂要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可趴在桌子上,双脚不可交叉或者翘起,不以口就食,不能低头用嘴凑近食物,而要持碗以食物就口。这里有个雅致的名字,持碗要如龙口含珠,所以叫“龙含珠”,持筷上下摆动如凤凰点头,所以叫“凤点头”。食用时候除了僧值师父有事情可以表白大众(也就是表堂)外,其余人一律不得讲话和交头接耳,不得碗筷桌子碰撞作响,也不得吃饭唏嘘出声,涮碗都不可发出声音,吃完饭,把三碗重叠整齐摆放,安静离开。

过堂中要止语,用手势和筷子比划饭菜要多少

我想起小时候,老人们也常常要求孩子们吃饭不要出声不要干杂事叫“食不语”。整个过堂静默止语,永彻法师说“散心杂话 信施难消”,大意是说,心里边儿很散乱,老说闲话,恐怕大众布施的这些物质我们消受不了。不说话但是有特定的手语表达, 如把筷子架起来,意思是和尚要讲话了。用手势和筷子比划,“一点点、适中、多一些”。

行堂师父每过来添加一次饭菜就代表行堂一次,一般行三遍堂,加饭菜时候,吃多少就要示意加多少,以筷子虚指碗里的位置和高度,比如指碗底表示加一点点,指碗沿表示加多一点,还有一种是以右手拇指点小指,点指尖,示意加一点点,点小指尖下的一个指关节,表示加多一点。如果是粥,则以筷子示意打稀一点或者稠一点。当然如果是用钵盂打饭还有一些规矩。

过堂菜色

应量受食

出家人惜米如金,不要撒下饭粒,不浪费一粒米,碗内不得余留残羹,不得浪费饭菜。这一点恰恰让我想到儒家蒙学经典《朱子治家格言》也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仅仅强调节俭,还有随时要抑制自己产生贪念、珍惜供养的意思。我几次看到米粒掉在桌子上,甚至掉在地下,僧人们照样捻起入口。行第三遍堂时候,用水把碗里的油都涮干净,也即洗钵水要喝掉。

佛家讲究“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意思是此一粒米,来之不易,用百功乃成,由垦植、耘除、收获、舂磨、淘汰、炊煮而成饭食。如果不珍惜,来生变成牛马都还不了亏欠的功德。佛家对厨房僧人要求所剩饭粥,必须尽心料理,不可损坏,留存后吃,僧人不许别处私食以及私留鲜美自食。

平等分食

过堂过程中,当大家都鱼贯就位后,三名师父胸前背负饭桶、汤桶、菜桶为众人打饭。每人面前整齐摆放着三碗一筷,碗与桌案边要放齐整,三碗分别是一菜碗、一饭碗、一汤碗,筷子小头在左横放碗后。 两白碗在前, 一黑碗在后,“右饭、左菜、后汤”,每个普通僧人和居士面前的食具都一样, 佛家吃饭也体现平等分食,即使地位尊贵的和尚也和大家吃一样的饭,饭菜无论好吃不好吃都要平等对待它们,把他们吃掉,而不是讲究口腹之欲。

三遍行堂之后巡开水

斋饭菜色

佛家斋饭到底吃什么有讲究,汤有西红柿汤、菠菜汤、豆腐汤等,菜有油菜、豆角、土豆、豆腐、蘑菇、青菜之类。烹饪方式煎炒烹炸蒸煮都有,但不放葱蒜,永彻法师说,主食是面条、米饭、稀饭,当然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也改善一下,有饺子,有麻食。出家人烟酒不可动,葱、韭菜、大蒜等刺激神经的东西不可动,因为怕气味重、口臭有损出家人的威仪,令人不快,但是生姜可吃。另外鸡蛋、牛奶、蜂蜜也不可动,体现慈悲心。当然南传佛教,比如傣族地区的僧人就与此不一样,而西藏高寒地带的喇嘛也不可能吃更多的蔬菜,古印度最早以乞食为主的修行者也是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

这些食物倒是让人想起丝绸之路上的瓜果蔬菜,张骞通西域后,陆续有葡萄、西瓜、胡椒、黄瓜、核桃、胡萝卜、菠菜、石榴、香料、苹果、甜瓜、橄榄、草莓等各种果蔬传入中国,茶叶、小麦、大豆、桃、李、杏、梨、芍药传入西方,即便是发现美洲大陆后数百十年间,辣椒、红薯、洋芋、向日葵、玉米、西红柿依然从路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仔细想如果没有丝绸之路,那么今天我们的食物果蔬有多少单调,或许什么都吃不到看不到。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舌尖上的文化,所以丝路也是一条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玉石之路、瓷器之路、舌尖上的饮食文化之路、佛法之路、军事文化之路、医药文化之路、东西方民族文化艺术交流融合之路。

食存五观

一个吃饭吃出这么多仪礼与文化来,我不禁感叹,永彻法师说,佛家的过堂须心存五种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吃这碗饭,要存五种想法,要想食物来之不易,算一算一粒米要有多少艰辛劳作, 吃饭时要检讨自己的言行有没有福德和功德接受这样的供养, 吃这晚饭应该怎么吃,要想自己的德行有无亏缺,自己的修行够不够资格吃这碗饭,要防止自己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不去贪美食的色香味和制作工艺的精细,吃饭要当成服药,饭食只是做为治疗饥饿的药,我们吃饭不是为了吃饭,是为了成就道业。

仔细想来,佛家吃饭中的观想恰恰是为了抑制贪念、贪心,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贪心为大,见到好吃的就生出贪心,味道好就多吃一口,这就是贪心。受人供养不要多求,佛家防止产生贪念贪心从多吃一口饭开始,从舌尖开始,吃饭也是让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改善自己、真正感知自己的过程。

与永彻法师留影

节俭是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虽然拥有无比丰富的物质文明基础,我们自豪我们舌尖上的文化,以至于一些人在吃上无所不用其极,山珍海味不够,从吃开始变得欲壑难填,奢靡之风蔓延整个社会,节俭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

反观国家在整个社会倡导节俭的餐饮文明恰恰是僧人们最基本的修行功课,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比如“食不语”也是中华传统礼仪文明和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对每个“凡人”来说,生活都是一种修行,修行从吃饭开始,从不浪费一粒米开始,从不贪口腹之欲开始,从不暴殄天物开始。如今,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佛家倡导的素食也成了新时代的宠儿,对现代人来说,简朴的佛家用斋,吃的是文化, 吃的是礼仪,吃的是修行,它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巨大的启迪。

(作者王智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