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精选39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初一历史小论文100字汉武帝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精选39篇)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精选39篇)

2024-07-17 1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精选39篇)2023-02-21 19:17:56发布在实用范文1990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个世界变得姹紫嫣红,学生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却唯独无法将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课堂学习太过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大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视听盛宴,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促进其进行学习。再者而言,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历史情境模拟,将历史情境与现代情境相比较,降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难度。在历史教学中,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可以模仿易中天、于丹等教授的讲座方式,利用自身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历史内容讲的更加生动、睿智、富有感染力。初中历史涵盖的内容广、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如果不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很难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使用不同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帮助其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以及提升自身的想象力,最终将历史事件牢牢地记于脑中。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可以将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归纳,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记忆,分为事件形成的内因、外因、环境因素等等。只有学生了解了整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够记忆的更加深刻。

二、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这些年所有教师的教学目标,但是真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成功转变课本教学到学生教学这一模式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都明白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却又无法找到突破点。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总是被动地记忆历史内容,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无法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在历史学习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方法颇多,这些方法各有千秋。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促使学生在小组中自行对文章进行学习。同学之间对历史事件的谈论更具有趣味性,学生也更能够、更愿意去了解历史长河中各大枭雄的性格特点,更能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这是推进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性的必然手段。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其进行历史学习。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首选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温暖,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竞争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好胜心较强,他们愿意与同学在学习上进行一定的小竞争,在竞争中取得成绩的提高;最后,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帮助他们探究历史知识,促使他们爱上中国历史,在对历史的感悟中成长。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发展。

四、结语

为了响应我市教育部门的“学讲”计划,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本文论述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客观性以及如何培养学习氛围这四点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够使得广大历史教师明白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高效性,从而推动初中历史的发展。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 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德、日等国乘机走上^道路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的道路, 并为美国参加反^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 ,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 .5% ,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 ,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 92 9年1 0月2 4日 ,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美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地激化,反对贫困、饥饿、失业和所谓的“保卫自由民主运动”到处可见。1931年夏,美国联邦基督教协会的一个委员会草拟了一份声明,严厉谴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公正。该协会的新闻公报———《基督教的社会理想》在控诉了不合理的体制后,还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包括“对年老和失业者实施社会保障”。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议员休伊·朗甚至提出要“共享财富”的复兴计划,并立即掀起了一个要求重新分配国家财富以拯救国家的运动。据统计,“1929-1933年,美国共发生了近3000多次罢工,罢工人数由90万增至156万。” 他们强烈要求就业和救济。1932年夏,依阿华州农民进行暴力反抗斗争,他们用路障和暴力阻止载着牛奶和家畜的车辆进入该州苏城的终点站,结果家畜被迫运回,牛奶被倒入路旁的沟渠。类似的事件在1932年和1933年初遍及美国的中西部和平原地带。

美国^的影响逐渐增大美国^是在战后初期工人运动高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经济危机之前,美国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在“整个20年代党员人未超过万人,1929年甚至降到不足1万人。”由于受宗派主义和洛夫斯特错误观点的影响,总体力量薄弱,影响不大。经济危机爆发以后,随着工人、农民运动的高涨,美国^的影响迅速增大。1931年底,美国^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失业工人向华盛顿进军,1000多名参加者从颇士顿、芝加哥等地出发汇集首都华盛顿,提出通过社会保障法,救济失业者,停止对黑人歧视,满足退伍军人和农民的愿望等要求。1932年,^又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失业工人向华盛顿进军,7月28日,进军队伍同警察发生了冲突,两名退伍军人被打死,几名警察受伤,胡佛总统以^和犯罪分子煽动退伍军人暴动为由,令陆军参谋长^率军镇压。

二、美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失灵

在经济危机来临时,美国仍信奉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即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即使出现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也一定能使国家安然渡过,该学说以马歇尔的新古典派自由放任经济学为代表,其理论基础有二:“一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即市场和机制自动调节促使经济趋于均衡;二是萨伊定律,即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供给需求’,不论供给(生产)高达什么水平,都不愁在市场需求方面没有销路。”在这些原理和定律的基础上,经济危机被认为是从均衡破坏到恢复之间的过渡性衰退。因此,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根本不用政府干预,只须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辅之以温和的信用调节,就会恢复均衡,如果政府要进行干预,非但徒劳无益,而且有损于均衡的正常恢复。

罗斯福之前三任总统哈定、柯立芝、胡佛都坚信这一原理,尤其是柯立芝总统,他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认为“少管闲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而在他任内,美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柯立芝繁荣”之称。当1929年3月4日胡佛入主白宫时,繁荣的景象依然存在,因此他踌躇满志地宣称:“我们的生活和安定已经到达了世界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的成果比美国更有保障”。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大危机席卷而来。自1819年,美国已发生达10次经济危机(1929年止),它们都是按照“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危机”这样的规律发展着,因此胡佛总统认为,危机只是暂时的失调,一旦允许市场势力自由发展形势即可恢复正常,生产、工资和股票价格都会上升。1930年3月,他宣布“失业的恶劣影响将在今后60天内消失”,5月又声称:“我们已经历了这个巨大的经济风暴”“拐过街头就会繁荣”。因此,他反对政府救济,财政赤字,并认为应负责任救济的是州、县政府及慈善组织而不是联邦政府。1931年7月,当一些工商界代表要求采取拯救危机的紧急措施时,他不耐烦地说:“先生们,你们迟来了六个礼拜,危机现在已经过去”,并对“就业委员会”提出的兴办公共工程计划予以拒绝,对罢工、示威和要求救济者都予以镇压。在经济危机面前,胡佛总统消极等待,其结果1932年悲惨落选。

“自由放任”政策,对30年代之前的那些比较温和的经济危机而言,理论上还勉强可以解释,但对30年代这样的大危机,不仅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实践上严重脱离现实。马歇尔新古典学说在大危机面前完全失灵。

三、美国的^主义威胁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人们迷茫、彷徨,美国站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当时可供选择的道路有三条:“一、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二、非民主手段的^专政;三、对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行改革。”

关于第一条道路,俄国已经尝试。但美国在罗斯福之前,一直对苏俄采取孤立、敌视和封锁,并不欣赏;再在罗斯福“新政”前,虽然美国^的势力有所增长,但客观形势并不成熟,尤其是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当时美国^人员不多,在工人中影响很小,且左右美国工人运动的劳联,也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手段。而工人也并不喜欢革命,把希望寄托在有所作为的新总统来代替“无为而治”的胡佛总统。而^却是30年代的一种政治潮流,继1922年10月28日意大利^上台后,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在罗斯福就职之前的33天,即1933年1月30日,德国^又掌握了^。^气焰十分嚣张,德、日逐渐成为欧、亚两个战争的策源地。在大危机的催化下,美国的^势力乘机抬头,除原有合法的极右退伍军人组织“美^团”和老牌的恐怖组织“三·K”党外,危机期间建立了“黑色军团”“银衫军团”“美国^协会”,他们在“社会主义”、种族主义的伪装下,主张老师立独裁制度。当时有个后备役军官的秘密组织,认为胡佛镇压群众的手段还不够狠毒,已经做好准备,如果新总统办事不果断,他们就动手。得过诺贝尔奖金,拥有34个学位,当过30年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古拉斯·默里·巴特勒对学生说:“极权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比民主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更聪明,更坚强,更勇敢。”可见,^主义在美国具有相当的市场,使美国面临政治危机。

是让^主义猖狂行动,破坏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还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改变当时的现状,遏制^势力的膨胀?以罗斯福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宁愿寻求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新模式,而不愿接受^的暴力。因为美国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民主传的国家,早在1619年弗吉尼亚22名议员代表组成的殖民地议会制定了自己的法律,1620年茨茅斯“五月花”公约规定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管理。美国建国后,从杰佛逊的民主思想、著名的《独立宣言》、人权法案和杰克逊的民主,再到内战时期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和葛提斯堡“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演说,从19世纪末的进步运动至老罗斯福的公道分配和威尔逊的新自由,无不充满着“民主、自由”的思想,且这些思想已深入人心。而^主义是一种新崛起的思潮,在美国既没有历史的传统,也没有现实的基础,人们往往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加以抵制,不愿让这种带着“恐怖、暴力”的思想来破坏美国传统的民主思想。因此,虽然^主义者“使美国充满^宣传,孕育着反犹太人情绪”,但他们“未能颠覆民主政体,始终不过是一群偏激狂徒”。美国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对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行改革,即所谓的“新政”。

四、罗斯福本人的大胆探索

^·德拉诺·罗斯福,1882年出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乡绅之家,1910-1913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被威尔逊总统提拔为海军助理部长,1920年作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1928年竞选纽约州长获胜,1930年以其卓越的政绩再度当选。

罗斯福是当时美国48个州中处理经济危机最积极的一个,他在帕金丝小姐召集的一群年青有为的,在大学执教和研究劳工问题的经济学家指导下进行摸索,逐渐认识到用一切老办法来解决经济萧条的溃疡是完全无济于事的。1931年6月,他提出既然老办法不行,“至少必须试验一下,新的没有试验过的各种补救办法”,他向州议会建议由州拨款2000万美元进行救济。1931年底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州办救济机构———“临时紧急救济署”,向全州大约10%的家庭提供救济,1932年3月他又要求增拔500万美元。他宣称,不应让任何人“无衣、无食、无住”“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1932年7月2日,他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宣称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第二天,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一个疲惫不堪的农民倚着锄头,满怀希望地仰视蓝天,空中罗斯福的座机正在飞过,机翼上“新政”两字赫然,“新政”的口号不胫而走。由于他大力兴办公共工程,扩大救济,应付危机,纽约州被美国社会誉为“社会实验室”,而罗斯福本人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成为美国人民希望的象征。1932年末,罗斯福以2280万张选票对胡佛的1575万票和在选举团以472∶59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

熟悉美国历史的学者们都清楚,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学界已流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和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凯恩斯的理论或“凯恩斯主义”相接近的“芝加哥学派。罗斯福采纳了该派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思想。因此,罗斯福上台后,即大刀阔斧地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使美国顺利地渡过了危机,走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

总之,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的袭击下,各种矛盾尖锐,^暴徒猖厥,民主制度面临崩溃的前提下进行的。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学校未能正确认识初中历史课程,认为历史课程在初中阶段仅属于辅助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并不重要。这种认识使很多学校及教师忽视了历史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投入较少,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未得到较好的应用,最终造成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历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属于关键内容,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不理想,在教学方面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及教学设备比较缺乏,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单一、片面,很难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必然影响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及能力的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发展不利。最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学方法都属于关键影响因素。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选择传统的讲述式、记忆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问题教学、分组教学等均未得到应用,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策略

1.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善历史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重视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整体素养及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及空间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2.创新历史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新历史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单纯讲解课本内容的教学方式,积极融合更多的新知识及新内容,使历史知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xxx”相关知识时,课本对于这一方面知识的介绍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未能较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将其融入教学中,使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能够更加丰富,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提升历史认识水平。3.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属于关键因素,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讲述式、记忆式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实现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最终得到结论。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很多历史改革,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近代历史上的土地改革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改革进行分析,分析其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意义,同时还要分析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些改革,并且实现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及能力得以提升。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使实际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及现代历史教学实际需求,一项必要的任务就是对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积极探索,选择有效的方法及途径实现历史教学创新,促进历史教学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xx(11).

[2]曹文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考试周刊,20xx(37).

[3]孙维昭.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xx(12).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4

(一)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初中生作为青少年,心理状态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当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时,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会消减得非常快。这是因为初中历史课时有限,当学生在课堂外长期接触不到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时,对其的兴趣自然就会迅速下降。但当以生活化策略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学内容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这样一来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会在课堂外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联想,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就获得了保持甚至提高。

(二)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我国初中生的课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偏颇现象,侧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获取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这种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换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拓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素质,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三)对学生个人性格特征的发挥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轰轰烈烈,但依然无法洗刷掉我国大多数初中的应试教育特征,学生个人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被严重压抑,得不到发挥。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对历史人物或时期的个人爱好都是持鼓励态度的,这有助于让学生的思想从硬性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自身的性格特征。部分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时采用鼓励学生辩论的教学方法,针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现代特征让学生展开辩论,实践证明对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解放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对学生社会观察视角的强化初中生这个群体非常缺乏与社会的接触经验,而历史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了解,又可以作为一道桥梁连接起学生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去透视社会,也可以通过社会反向加强对历史的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让生活化历史教学的作用反复扩大化,令学生更了解社会,也更了解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通过备课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为了令初中历史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在备课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筛选教学目标,利用历史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订立会与现代生活产生实际联系的综合性目标;其二,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实际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以此为风向标决定教学内容;其三,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类,与学生熟悉的生活风俗、名胜古迹等相关的内容要当作教学重点,与生活完全脱节的内容要适当删减。

(二)通过教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向传统教学一样以灌输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本身就存在代沟,教师所认知的生活化教学未必与学生的认知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应采取互动性、了解性、引导性更强的教学方法。首先,对学生本身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看法加以了解和尊重,因为学生的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知识生活化的体现,然后才能进行方向上的引导。其次,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活用,不能将历史知识看作死板的教材文字,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述,因此可以利用场景对照法,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同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气息。

(三)通过学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如前文所述,生活化历史教学本身具有“授之以渔”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只要考虑自己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注重这种学习方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学法能不局限于课堂。以在生活化历史教学中效果显著的辩论学习法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自行陈述自己如何以现代视角看待这个事件,学生的意见基本都会产生分歧,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辩论结束后再由教师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彼此的看法有所了解,能从多种角度看到该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初中的历史教学对初中生多方面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能效为目的。生活化教学只是强化历史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而且该种教学模式与其他多种教学模式都具有很高的适性,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可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运用,相信会对生活化历史教学能效的进一步提高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5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具体方法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的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排演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直观、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历史演变的进程,使得学生在整体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不断丰富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2事件回顾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时,能够有效使学生对所学历史进行梳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调查和历史分析的兴趣,学生在了解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后,也会对历史调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自我的历史阅读量,形成自我分析历史的观点。

3史料展示

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缺乏阅读量,其了解的史料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展示史料能够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历史观点更具有丰富性,避免了历史学习过程中观点的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侧面了解历史,全面了解历史做了铺垫。史料的展示也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对史料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避免历史学习进入空洞无力的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身边历史即是真正的历史的观点。

4历史评点

在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时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评价和分析。学生通过对秦始皇正面和反面的不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综合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二、总结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阶段,如何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庞杂的历史内容转变为富于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使得更多的历史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应根据其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分析对待,实现历史教学的丰富和全面。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能动性,成为知识的主人。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索,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拥有独到的历史见解。

一、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历史教学的创新,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通过思考来解开历史谜团。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会使教师更加注重人文性知识的传授,在帮助学生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会启发学生产生独到的感性认识与见解。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感知到社会的进步,建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另外,学生还会通过对优秀品质的传承来进行自我品德教育,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面对生活中的各类困境,成长为有思想、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三)有利于历史课改的全面推进

课改的推进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历史教师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对课改的全面推进有很大助力。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会加强对新课改具体要求的研究,以此为依据来探索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法,由此而形成的教学经验会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新课程改革出台之后,历史教材也更新换代,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但部分历史教师并未跟上教学进步的步伐,仍然固守原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不够及时,影响创新教学的实现。

(二)教师备课用心程度不足

教师备课的质量高低将对教学成果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如果能够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课堂更具操控性,提高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未对备课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寄希望于教学经验或突发灵感,这样的备课态度会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习惯于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将教师的思想全盘接收,缺乏必要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学生仍很难克服以往的学习习惯,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法仍是墨守成规。对于教师留出的讨论与思考时间,却不知如何运用。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还有待改进。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利用“角色扮演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6

摘要:初中学习时期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单纯满足应试的需要,其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学生历史学习动力,完善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度。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不应过于追求学生取得的成绩,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过程。与传统讲授模式相对比,情境教学属于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本文就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历史;应用

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发现其并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历史授课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时候受到一定限制,降低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为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初中历史教师就得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与设计原则

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可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效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历史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可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设计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语言设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促使学生体验到人物与事件中包含的情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度。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历史事件的记忆。

在情境教学中,需要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提出问题。而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加深其对历史研究的感悟,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该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以人的活动和环境作为基础,以此才可创设出符合历史情境的教学要求。可见,情境教学就应达到情感丰富与主题明确的要求。唯有满足这两项要求,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情境在发现问题。当然,情境教学方法,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通过创设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以此才能升华其历史情感。初中历史教师创设情境展开教学。

在此期间,情境创设需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实用性。遵循实用性是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的关键。唯有在此基础上,才符合情境教学模式的要求。情境教学并不单纯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其更为重要是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其次,真实性。历史事件与具体的任务都是在曾经真实发生过的,真实是历史知识最为突出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的时候,应确认其真实性。

将真实的历史故事与人物展现于学生,加深学生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存在的历史人物印象。教师创设情境可贯穿其主观看法,但不应影响历史的真实性。最后,针对性。展开情境教学,初中历史教师应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情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应具有针对性。根据情境模式选择适用范围。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教学模式的章节,还应根据特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才有如此才可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的应用该种教学方法。

1.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得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抱有好奇之心,喜欢形象思维。对直观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就应善于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与声音等将历史事件还原。在形象、生动的画面与视频的激发下,学生就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2.加强情感交流。翻阅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有着大量的文字与图片。从初中生的角度来理解,图片场景并不是非常的丰富,需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仅仅是照着课本讲解,并不会有任何的情感波动。但是情境教学不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才可将历史事件展现给学生。当然,教师还可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具有历史气息的场所,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聚集历史元素,增强历史情境,才能够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情境教学,其实就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生采用问题的模式展现给学生。一般情况下,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矛盾被激发的结果。因此,教师应用此种教学方法,就应加强问题的创设。如,教师在讲解“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数百名戍卒发往渔阳戍边,途中遭遇大泽乡大雨,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这时候教师便可询问学生,遇到此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均是对大泽乡起义历史事件了解的基础上,也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随后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加深其对该节知识内容的印象。

三、结语

历史是初中教学非常重要的科目。初中历史教师在展开具体的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展开情境教学。应用情境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艳春.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14(9):876.

[2]林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12(4):80-81.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观

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历史是发展的,历史并不古老,古老的只有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一定要结合对历史观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历史的影响。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让历史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史。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的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1.历史教师缺乏历史观的教学意识。许多历史教师非常认真地备课,很用心地在课堂上讲课,把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传授历史观并培养历史观。这与我国的教育方式有关,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缺乏通过传授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观的深入了解的目的。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物质决定意识,历史观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历史教师的这种观念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深度不够,更无从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许多成年人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知识时,或者我们看到某部由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时,我们会记得这个人,这个事件,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出这个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不足和遗憾。

2.历史观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许多历史老师在讲到历史事件时也会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讲到为什么会引起这个事件,这就是历史事件的起因。把起因定义为历史观是狭隘的,历史起因可以说是历史观的一个变因,但并不是成熟的历史观。成熟的历史观由真实不可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对立和统一形成。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观,从历史观形成的条件入手,去寻找和发现当时社会的历史观,从历史观进行解剖,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冲击以及由这些冲击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1.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扮演前掌握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由这种特点决定的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别是要对学生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人物解读,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价值,以及人物对过去和未来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展现人物的历史观对人物所掌控的事件的作用。扮演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明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8

【摘要】初中生尝试撰写历史小论文,能够改变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历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适应新课程改革。教会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使学生的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来,改变传统的简单的记背式的学习方式,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 历史教学方式 历史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小论文是指初中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就某一个问题或人物、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撰写成一篇史论结合的文章。它的观点要鲜明,语言要科学,取材要精细能说明观点;它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它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而且可以锻炼自己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为什么要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能够巩固读书和听课的收获,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单读书或听课,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容易忘记,经过自己动手写作,学来的东西才会会扎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次是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三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增强阅读原始资料,解析原始材料的能力。

第四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研究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改变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历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听、读、思、写的能力,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要求。

二、历史小论文的基本特点与形式

初中历史小论文,实际上就是“小型的政论文”,篇幅不大,一般在200——600字,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1、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2、不仅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还要求突出历史学科特征。3、要把辨析正误、因果分析、理解区分、归类分类、总结概括等思维方式用上。

初中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应不拘泥于形式,或是论证一己之观点,或是读史之心得;或是点评事件,或是褒贬人物。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因此,初中学生的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论文。不能以一般的历史论文来衡量。因为初中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结构并不健全,思维方式也不十分完善。初中学生课业负担也比较重,不大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博览群书,收集资料,所以也不可能要求历史小论文成就历史学上的创新和突破。从写作角度而言,初中学生接触议论文写作也仅是个开始,故而要求历史小论文完全符合历史论文的写作规范似也十分困难。因此,如果有些学生对历史兴趣浓厚,写作底子又比较好,则可以用较高的标准去要求。

三.如何指导初中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选题与拟定标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要注意四点:①选题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热点、焦点,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或现实意义。②选择学生熟悉或有兴趣的课题。③选题内容新颖,使学生有发挥创见的余地。④选题宜小不宜大、关键是抓住本质,突破一点,可偏不可全。初中学生的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论文或专著,甚至不同于高中生的历史论文。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小”。所谓“小”,一是指这些文章的篇幅短小,一般在600字以内;二是指这些文章只是初中学生的习作,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显得较为稚嫩和不成熟。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必须从这个特点出发,切忌大而全,应选择一些与中学历史教材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又比较有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作论题。如秦始皇的功与过、曹操的功与过、拿破仑的战争、^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等等。另一个特点是“少”,作为初中生来说,很多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一学期可以训练二到三次小论文活动,使他们有一定的新鲜感,凭一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去完成,使他们不会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实践中一般初一第一学期安排一次关于秦始皇功与过方面的内容,第二学期安排两次即关于隋朝大运河和唐太宗功过方面的内容。初二第一学期安排三次即关于^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方面,第二学期安排两次即关于抗美援朝、中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初三第一学期安排三到四次即关于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人评析,工业革命影响等,第二学期主要安排两次即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世界格局变化的比较等。再结合中考复习进行试题类的小论文练习。

拟定标题。在开始阶段,对标题的要求不能很高,只要能体现文章的思想就可以。使学生要认识到标题的重要性,不妨多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最后确定的标题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9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课堂快乐起来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 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 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 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 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 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 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

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 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 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 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v^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0

【摘要】历史故事是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无论是四字成语还是影视作品,都对历史故事进行了充分地运用。随着素质教学的全面展开,历史故事已被运用到历史教学课程中,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从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谈起,并对如何运用历史故事进行了深入性分析。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教学;运用措施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但能拓宽视野,还能了解过去,塑造未来。因此,历史学科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具有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学科。很多历史知识内容本身就是一则有趣的故事,如果教师能够挖掘历史知识的故事性,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便能充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接下来笔者从历史故事的意义和应用方式两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所提出的一些意见能够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历史故事的作用无外乎两点:第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热情;第二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知识脱离现实,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并不高。而故事的运用,会使历史拥有一种感性,学生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也会更加深刻的掌握历史知识。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也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要尊重学生情感需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历史故事的应用便符合了这一要求,是尊重学生情感需要,帮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措施

1.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整堂课的基础,导入环节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后续的教学工作。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合理有序的运行,就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入手。因此,教师所利用的历史故事既要有针对性,还应该有趣味性,选择不违背历史史实,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芈月传》的大获成功,除了跟情节扣人心弦,演员演技在线有关外,还在于其题材。但是历史题材的《芈月传》中仍有一些故事情节违背了历史史实,历史教师可以以说故事的口吻,在上课之间选取《芈月传》中的一些故事。如“黄歇真的和芈月是情侣关系吗?”历史上,确实有黄歇这个人,只不过黄歇本人和芈月差了几十岁,而且春申君黄歇可是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的弟弟。如果照编剧剧本设定的话芈月是楚怀王的妹妹,那么一个是姑姑,一个是侄子,如何相恋呢?又如,教师在进行“商鞅变法”知识点讲解时,还可以引用《芈月传》中有关“商鞅”的故事“为秦国变法多年的商鞅被以谋反的罪名抓了起来,而秦王驷站在城楼上对即将受车裂之刑的商鞅发表了一通复仇宣言。”那么第一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方式与历史符合吗?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在商鞅车裂之后,秦王并没有废弃他的法律,所以并没有复仇一说。教师以之前备受争议的《芈月传》中的故事进行合理导入,既有新意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难点

3.利用历史故事强化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多数的历史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都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找到自身的知识漏洞,但是在长久的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应付作业,做作业的兴趣较低等情况就会出现。长此下去,课后练习会成为禁锢学生的枷锁,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为了改变该情况,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与课后练习结合在一起,利用历史故事增强习题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练习时就像在读故事一样,故事读完了,题目也做出来了。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爱上写作业,还能借此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教师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需要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和真实性原则。并根据教学的环节,从课前导入,课中讲解和课后练习三环节出发,利用历史故事为教学活动服务。借此培养学生的史学思维,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梳理脉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荣.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上,下旬,2015(10):220.

[2]刘春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1).

[3]高玉珍.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实用性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3,(14).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1

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时空和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空观念,了解时空里的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掌握解放区、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组,让小组搜集和整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资料,对历史事件建立时间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史实发生的时间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且枯燥,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春游图”,展现出一个充满朝气、开放的时代情境,引出唐朝的繁荣盛世。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原因,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教材中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以及史料实证的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历史问题,全面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究,搜集并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自主归纳总结反抗殖民统治战争的主要事迹,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拓展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挖掘历史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历史学习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敏感性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xxx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片片段,并对教材中xxx战争的背景进行介绍,拓展xxx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得到发展。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2

一、让备课充满趣味性

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必须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在此材料中要尽量针对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进行选择,当然这些材料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联,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公元纪年”这一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个“年代尺”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假如一个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后16年逝世的,那么这个人在死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岁呢?”通过问题的推动下,促进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经过学生们的计算会有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32岁,一个是31岁,针对这两个结果让学生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对“年代尺”进行仔细的观察以及思考,这样学生会发现,出现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进行公元纪年的正确方法是:16+16-1=31(岁),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不容易的,而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更显沉闷,因此教师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的增加趣味,让教学更加生动。初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被扣人心弦和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特别爱听故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讲感兴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一节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狼孩”这个典型的故事,将“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个问题呈现出来。然后给学生讲解我们国家为了培养祖国的后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环境,还有父母们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做到了育人,促进学生刻苦学习,以后努力做国家的栋梁,回报社会,孝敬父母。这样的课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课堂组织讨论,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适当的融入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颠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过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积极探索的新的知识,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善教学观念,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知道课堂的教学活动重点是需要他们参与的。尽量多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应该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置,保障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在提出的讨论问题不仅要有深度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强知识的广泛性。在布置讨论题目时,教师还应该强调讨论题的目的与要求,同时将需要的参考资料给展示给学生。在讨论进行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迪,增加讨论的趣味性,学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提示,减少学生的紧张度。例如:在讲解农耕文明时代(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连绵不绝的中华重大事件,我会从“生活时间”去引导,去设计讨论题目。学生对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炎黄尧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禅让制、大禹治水。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多为学生布置实践调查

在讲解《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是: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的面积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什么样的便利?整个社区的布局有什么样的优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进行改变。鼓励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改善社区布局的平面图,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设计的平面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有关于社会以及社区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在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加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学生可以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的课堂真正的充满了趣味性和活力。

五、注重课堂的导入,诱发兴趣

其实经过不断开发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是相当有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程枯燥的原因其实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老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因此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解中国红军长征的时候,可以先创设适合课本内容课堂氛围,利用音乐来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红军》。借助这首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到课堂充满浓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及时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整个长征路程上红军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通过问题的切入,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提出教学的重点,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重要任务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充满活力,不仅是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其目的就要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告别以往的沉闷气氛,使其学生可以更充分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任务。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3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

【篇1: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

【篇2:2014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版】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3: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 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5、练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查,练习的设计应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求多求全。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选编,力求事半功倍。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4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不断强调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体系,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与进步,实现教学实践,努力使得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基本在于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使行为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需要。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新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1.教的反思

2.学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学的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面进行努力,还应该在学的方面进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种途径,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第一,对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因为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必然会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才会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喜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学习效率并不高。老师应该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反思,学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果。第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尝试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能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教与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在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反思性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教的反思与学的反思之外,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新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在学生反馈方面进行努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开展积极、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补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获取知识,同时让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2]白桦.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7).

[3]杭华.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xx,(6).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5

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方法创新随着社会的变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人们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之中。而高素质的人才是情感与智能相结合,综合能力可以全面发展的人。而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初中生能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使初中生能学习到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还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了解到历史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一系列贡献,提升初中生的历史文化素质,并使初中生形成符合当代社会的健全人格。

随着新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一些教学的理念和一些教学的方式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和改变,这就需要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积极提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都只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读给初中生听,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而乏味,更使得初中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把创新的教学方式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多种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

对于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教育,如何创新地教育初中历史,这成为了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与古诗、古文联系起来

因为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仅仅只是照读教科书上的历史内容,使初中生对此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应把语文教科书上的古诗、古文与初中历史课本上的内容相结合。这样,初中生就不仅能从教科书上对历史的表述来了解历史,还能从古代文学方面认识历史。又因历史课程和语文课程有着一定的相关联系,所以把一些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之中,这不仅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初中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讲授“^战争”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把^战争发生的时期、结束的时间和对我国的影响教给初中生,还要同和相应的诗句来讲解,这就能是初中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自己的课余知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杜甫的《春望》中的其中两句,不仅表达了战争的残酷,还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通过结合历史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内容,能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也能加深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内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把历史教学与古代文学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初中历史课程。诗词被创做成一首耳熟能详的音乐,当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播放出来时,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古典的美妙之处。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是养成良好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因为初中生可以先通过自学的方式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在课堂中解决自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这样就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与速度。然而自学的关键在于对教科书上内容的了解与认识,即能否从阅读教材上的历史内容来获取到相应的知识。但由于许多初中生刚经过由小学到初中的转变,他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应从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内容开始教育初中生。初中历史教师应先让初中生大声朗读教科书上的历史内容,并让初中生先自我探讨课本上的历史信息,教师再从旁引导初中生对初中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在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初中生带着对历史内容所产生的疑问去思考,并给适当的时间让初中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抽选小组去回答所讨论的问题和解答,最后教师应对应所回答的每个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

只有通过初中历史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培养初中生对初中历史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初中生对初中历史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当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课前先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这样做,就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课堂学习质量,也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初中历史

又因新课程的初中教科书有了新的改进,每一个单元都配备了许多有价值、艺术性高的图片,在历史内容的排版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动,使排版更加规律确不会显得刻板,图文紧密联系,就更能突出初中历史的审美方式。而且在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图片具备了相应的观赏性,与课本的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精美的图片可以在无形中拉近了初中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也能拉近历史与现代之间存在的距离,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初中历史学习环境,让初中生处在这种环境中能更好地学习初中历史。有了这些图片与文字的结合,使初中生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相应的古典艺术,初中历史教科书通过这种排版、这种布置、这种搭配,就能更好地使初中学对初中历史产生兴趣,还能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效果,并让初中历史教师能更容易地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相结合,开创出适合当今时代的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不应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初中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各种意识的形成,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只用通过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课程探究,才能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这不仅能使初中生终身受益,还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途径对初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在关注初中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之余,还要关注初中生的内心想法,并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初中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到初中历史的趣味所在。

参考文献:

\[1\]冯荣军.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探讨\[J\].现代阅读,2012,(4).

\[2\]蒋丽.语言,让历史课堂更精彩――看《易中天品三国》有感\[J\].现代阅读,2012,(4).

\[3\]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2012,(5).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6

万里长城上一声咆哮,九曲黄河上一烛灯光。我如同站在历史的天空中,看那六朝五代,纷纷扰扰,风云变幻,几经沧桑,我揉取历史的精华,飘动历史的玉带,大步登上历史的舞台。

我很爱历史。

虽然我已是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现在是以学习语数为重,但我,依旧是那样喜欢历史。每天,我都带上一本历史书到学校去,就如海绵一样,时间,是总能挤出的。下课时,就是我看书的时间,我沉浸在历史中,翩翩起舞。在家里,虽然看书的时间很少很少,但是我依然会挤,上卫生间时,我则拿着一本历史书躲进卫生间,你也许会觉得恶心,在散发臭气的卫生间里,至少要待上半个小时,我妈想把我喊出来,比登天还难。现在啊,妈妈坚决制止我看历史书,一天到晚就在我耳边唠叨,真烦,历史书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品,为什么要加以制止呢?

今天是星期六,唉,终于可以看看电视了!我搜索到播放《大汉天子》的频道,妈妈和爸爸也坐过来看这部电视连续剧。只见剧中秋婵对女儿说;“女儿啊,你应该像你爸爸那样,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话音刚落,我就大叫起来:“这肯定错了!”爸爸妈妈都诧异地望着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出自东汉末年曹操的《龟虽寿》,而《大汉天子》讲的是西汉中期刘彻的事,这不是把历史颠倒了吗?”“呵,看不出你还懂点历史呢!”爸爸由衷称赞道。妈妈也赞许地向我微笑。

窗前,射进一缕阳光,我依旧捧者我心爱的历史书,让我挥动历史的舞鞭,在历史的天空起舞吧!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7

历史小论文参考

论文题目: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当代价值

商鞅,又名卫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改革家之一。他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让积贫积弱的秦国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一、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为增强实力,先后掀起了各式各样的变法运动,而商鞅变法是其中最彻底、最有成效,也是政令延续最持久的一个。它的成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深度迎合了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

变法之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六国卑秦,不与之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奋发图强,改变落后面貌。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①留下了“四见商鞅”的美谈。商鞅变法深度迎合了秦孝公“变法求强”的政治意图,所有法令都围绕“富国强兵”展开,为秦国“图霸”服务。君臣二人及变法集团之间形成了很高的政治默契,虽然变法遇到很大阻力,但是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能取得秦孝公的肯定与支持,是商鞅变法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二)变法内容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旋律。

商鞅变法是较为典型的“战时变法”,受社会及政治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当时各国征伐不断,“富国强兵”是主旋律,商鞅变法的《强秦九论》都是为增强国力、提高竞争力服务的。

1. 鼓励农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奴隶制时代,“国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强弱,农业既是民生根本,更是战略保障。因此,商鞅变法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农业生产。第一,废井田、开阡陌 ,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耕者有其田,这是对奴隶制度的根本性颠覆,也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土地私有制的诞生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奖励农耕,让农民多纳公粮以获得爵位,是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劳动的一种高度认同。第三,确立新的赋税体系,调整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课税种类及额度,特别是降低农民的赋税,突出“重农”导向。废除苛捐杂税 , 实现藏富于民。第四,统一度量衡,不仅打通了经济、文化的壁垒,而且促进了区域融合,对统一大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奖励军功 , 打造强悍的军事帝国。强大的军力不仅是保境安民的基础,更是称霸列国的资本,军功爵制的改革也自然成为商鞅变法最关键的拼图,其核心便是“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首一者,赐爵一级。②秦国子民无论家世显赫,还是出身布衣,要想加官进爵、获得封赏,就必须多立军功。新法给了普通百姓摆脱社会底层的途径,将百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变法后的秦国,军士之骁勇、军力之强悍是山东诸国无法比拟的。同时严禁私斗,有效遏制了内耗,营造出积极向上、一致对外的氛围。

3. 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有效稳定社会秩序。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将地方管辖权彻底收归中央,让法令直达地方。其次,改革户籍,规定所有居民都要进行登记,并实行连坐法,强制百姓相互监督,提升违法成本。上述政策的核心是增强社会生产力、规范社会秩序,为“富国强兵”的整体战略服务。

(三)依靠诚信和铁腕维护变法权威。

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和旧贵族的根本利益,必然遇到极大的政治阻力。为使变法顺利推进,商鞅主要从两个方面维护变法。

1. 取得民众的信任支持。变法从徙木立信开始,变法集团的思路很明确,仅凭变法集团的力量,不足取得对反对势力的压倒性优势。因此将徙木立信作为变法的一种政治宣传,立信于民、立足于民,让民众参与,更使其遵从,自下而上地守法护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铁腕刑治反对势力。无论变法决心多么坚定,民众信心多么大,反对势力都会为自身利益奋力一搏。“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 变法集团为维护新法的绝对权威,毅然处置了公子虔和太子傅公孙贾,破除了“刑不上大夫”的铁律,给了反对势力以致命打击。无论是反对势力还是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变法已不可逆,变法最大障碍得以清除。

(四)顺应了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潮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秦国统一天下,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商鞅变^v^不可没。它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商鞅变法造就的崭新秦国,其优势对于山东诸强而言是全方位的,经济、军事、政治体系焕然一新,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列国征伐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商鞅变法不仅重新划分了实力格局,也对后世秦国历代君王的统治打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虽然帝国骤然而起,又骤然坍塌,但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步伐已然不可逆转。可以说,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解放生产力的需要。既是时代造就了商鞅变法,也是商鞅变法引领了时代变革,书写出战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商鞅变法给“依法治国”带来的启示。

商鞅变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推进“依法治国”层面,我们仍能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精髓,深化依法治国战略。

(一)依法治国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商鞅变法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最底层民众的响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统治者和国家的基础合二为一。因此,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和具体措施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之所以未能够完成拯救中国的重任,就是由于其没有发动群众力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因而被人民所抛弃。

历史在不断证明,凡是满足人民利益的,得到人民支持的,就能蓬勃发展,凡是与人民意愿相违背的,不被人民所接受的,就要被历史裁汰。新常态下,依法治国也要坚持群众路线,保护人民的既得利益,更要发展人民的长远利益,使广大群众成为法制建设的坚实基础,才能使依法治国发挥强大的作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

(二)依法治国必须明确法治体系的核心。

商鞅变法是战时变法,核心是“富国强兵”,重点突出,主题明确。虽然当时的法令在当下已意义不大,但是变法的精髓其实我们,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法治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巩固物质基础。

当然,我国所面临的发展矛盾绝不仅限于经济发展一个方面,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医患关系紧张、教育资源不平衡、养老体系不完善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依靠法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使社会发展真正驶上平稳高速的运行轨道。亦如商鞅变法一般,所有措施都围绕“富国强兵”的核心展开。我国法治体系必须为国家发展服务,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利益服务,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服务。

(三)依法治国必须保障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纵观建国之后的法治建设历程,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不严和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从中央反腐的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执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给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个严峻课题。依法治国,法才是治国的最重要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绝不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执法必严,需要解决好两个“端口”,一是在执法的顶端决不允许“以权代法”和“以言代法”等情况的出现,不能够以个人或个别群体的意志代替法律意志;二是在执法的底端决不允许“中梗阻”和“权力寻租”等情况的出现,要将对执法的监督覆盖到每个环节。此外,还必须完善违法必究的惩戒体系。一是加强对社会违法行为的惩治,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二是加强对执法主体违法行为的惩治,要使执法源头得到净化,打造廉政的政府形象;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充分披露对违法行为的打击过程和惩处结果,如商鞅刑治贵族一样,使广大群众信服,更要使其遵从。

(四)依法治国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经济已不再适用两千年前农业至上的简单模式,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系。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果的优化,就必须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我国已经初步构筑起经济健康运行的法律框架,但是还许多不足之处尚待改进。在这一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法律的主导地位,即便法律规定会有相对滞后的情况出现,也应在法律修改和补充的环节加以完善,而不应以过多的主观干预掣肘经济发展,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8

论康熙的历史功绩

摘要: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之一,其历史功绩不仅在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西北平叛,抗击沙俄,满汉一体化的努力,而且在于他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推动社会文化进步所作的贡献。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努力博习经史,学习传统治国理论和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他作出历史贡献的根由之一。

关键词: 康熙历史功绩励精图治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之一,年仅八岁时就由于父亲顺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而登位,他在位61年(公元1662―1723年),励精图治,开创了清朝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盛世”。康熙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平定三藩,运筹帷幄

三藩是指清初分封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原是明朝将领,投降清朝后受到重用,在清朝统一全国中功不可没。但随着大陆的统一,三藩与中央xxx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三藩都有实力雄厚的军队,康熙初年,清王朝总兵力不过五十万有余,三藩竟占了十分之一,兵多,粮饷耗费自然惊人,xxx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三藩操纵地方官员的任免,只要向吏部、兵部备案就可自行任免本省文武官员。吴三桂请求在云贵两省都府敕书中加入“听王节制”四字,更是企图凌驾xxx之上,甚至可以在全国选派官员,称为“西选”。三藩垄断地方财源,侵占大批土地,加收田赋。三藩不但要保持自己的特权,而且要进一步扩大这种特权,并使这种特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康熙对三藩日益膨胀的军事、政治、经济势力越来越感到不安,他力排众议,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早反。”遂下旨撤并三藩。在平定三藩中,他讲究策略,抓住重点,区别对待,对于叛乱势力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从而扭转了被动局面。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开创了长期安定的xxx面。

二、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叛乱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与大陆隔海相望。顺治末年,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台湾三十多年的荷兰殖民者。但郑氏集团割据台湾,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对清政府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康熙中期,清政府建立了水师,规划了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分化和瓦解了郑氏集团。康熙不熟悉水战,没能亲征,但却知人善任,大胆提拔姚启圣、施琅,使得海疆边患永平,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收复台湾,不但消除了清朝xxx巩固和发展的一个隐患,而且挫败了西方殖民者从东南沿海侵占中国的阴谋,为台湾的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发展远景,并进一步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葛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的首领,他妄想借助俄国势力称雄西北,xxx。葛尔丹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古部。接着又在沙俄支持下,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向南进攻漠南蒙古。1690年他率2万多骑兵,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袭击漠南的乌珠穆沁大草原,前锋深入到距北京只有350千米的乌兰布通,使中原地区受到威胁,葛尔丹妄想将漠西、漠北蒙古置于他的统治之下,对康熙说:“圣上君南,我君北。”企图与清朝政府南北分治。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从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691―1698年),康熙前后三次亲征,经乌兰布通战役、昭莫多战役,攻打葛尔丹,同时采取招抚漠北各部蒙古及葛尔丹部众的措施,分化瓦解和孤立葛尔丹,从而平定了葛尔丹的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加强了中央xxx对少数民族地方xxx的控制,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三、坚持独立,抗击沙俄

沙俄原是一个欧洲国家,同我国并不接壤,但历代沙皇都野心勃勃,疯狂地向外扩张领土,16世纪俄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进入西伯利亚,17世纪中期,越过大兴安岭南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吃人,被当地称为“可恶的吃人恶魔”。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康熙决不允许自己的祖先生存的地方受到敌人的践踏。1682年康熙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迫使他坐到谈判桌前,经过尼布楚谈判,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国家的独立,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康熙在位期间,为发展生产殚精竭虑。康熙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和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推行落后的政策,致使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康熙采取了奖励垦茺的措施,规定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进行奖惩的标准。1669年,康熙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更名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放宽起科年限,大多数地方以六年起科。官方给予物力支持,奖励垦荒,贷给农户耕牛、种子。他还亲身试验,推广优良品种。康熙在西苑丰泽园开出数亩稻田,在日理万机的余暇,“亲御耒耜”,进行试验。他还重视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拨出巨款,大力修治黄河。在他的努力下,康熙后期,耕地面积超过了明朝,人口达一亿以上,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国库存银常年维持在五千万两左右,清朝统治进入了全盛时期。

五、满汉一体,缓和矛盾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入关之初,在血腥镇压汉族人民武装反抗的同时,还从政治上制定各项政策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因而满汉xxx颇为尖锐。不少汉族人士在武装斗争失败后,义不事清,他们或远走海外,奔走呼号,继续从事抗清斗争,或隐山林,著书立说,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康熙亲政后,立即审时度势,改变政策,对于已仕的汉族官吏,极表依重,对于义不事清的汉族人士,则先后通过举荐山村隐逸,开博学鸿儒科,极意加以招徕,有效地争取了一部分遗民的转变。康熙延揽遗民助修《明史》,遗民史家大都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深的专业素养,明末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虽未入史局,但当史局问难时,答疑解惑,纠谬补正,使《明史》称为质量较高的官方正史。康熙进一步采取措施,改革政治机构,提高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专设南书房,先后吸收了数十名文化素养较高、政治经验丰富的汉臣入侍其中,让他们参与起草诏旨,咨议政事。康熙改变入关以来一直推行的民族高压政策,严禁圈地,限制满族亲贵掠夺汉族士民土地的欲望,修定逃人法,制止投充,调融满汉并使满族人民渐习汉俗,在祭祀对象和礼仪上仿效汉俗,对明皇陵、王墓一律加以保护并亲祭明孝陵,还为其书写了“治隆唐宋”的匾额,博得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好感。在风俗习惯上掌握汉俗,除了坚持剃发之外,其他方面大多从民所欲。这些措施,对于改善满汉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强化了两个民资彼此之间的认同心理。

六、学以致用,有智有勇

康熙十分重视经筵日讲活动,学习传统的治国理论和治国策略,从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中汲取营养。十五年里持之以恒,常常将日讲活动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学习,在施政时也有意识地联系以往日讲内容。经筵日讲对康熙本人的思想和施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和康乾盛世的到来都奠定了基础。

在努力博习经史以学习传统治国理论的同时,康熙还积极学习和国计民生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他学习数学,了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将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徐日升等请入宫中,讲解天文历算及欧几里德原理、阿基米德几何学,对兵器创造、地图测绘、医学、农学也都有广泛的兴趣。通过学习,他在自然科学领导内成为内行,取得了主动权,从而在各种政策决策以致具体事务处理中都比较容易分清是非,接近事实,避免或少走不少弯路,如清初黄河几乎濒临溃决,朝廷虽每年拨大量库银整修治理,但都收效甚微。康熙在平定三藩后,集中精力研究河务,博考前代河务文献,实地视察河工,同时还屡集廷议,广咨水情,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出现了四十年的安澜局面。

康熙在位期间,由于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在处理阶级、民族关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获得了成功,在发展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帝王而被载入史册。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19

初中历史教师怎样备课

安图县朝xxx学校

范贵海

中学历史教材既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托。要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全面地深入地掌握教材,过好备课关。

一、把课文、图例和注释有机的结合起来,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弄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又要摸清历史地图、历史图像和课文注释,哪些内容要做教学要求,那些不做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组织自己的教学,减轻学生的识记负担,避免学生走弯路。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其涉及的路线,地名极其繁杂,而课文上提到的地名却不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要识记些什么好。教师钻研课文和此图后,可给学生去定如下识记要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大致路线,但要给学生指出,路线所经过的地点如占城、旧港、锡兰、忽鲁谟斯、阿月、木骨都束等等地名不必识记;掌握主要地名、地域的位置:西洋、文莱;掌握主要注释:南洋、西洋、文莱。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对此图的识记目标就一目了然了。

二、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使它综合化、条理化、专题化

三、近年来,中考在考查历史事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题目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于是,在历史教师面前,摆着一个如何把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并灵活地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是借助教参等辅导资料对每章(节)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然后结合中考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对该章(节)教材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和分析,正确理解其所包含的历史基础知识;第二点是形成简明扼要而又密切联系的知识结构。以纲目点的形式反映历史知识点间的并立和内在地联系。教师在灵活掌握每章教材的基础上,统观全局,对整部教材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以“纵向”归纳和“横向”归纳两种方法对教材进行梳理,概括出整部教材的主干线索,并根据线索和教材的内容、高考命题的特点,把教材分成若干个专题。在加强“纵向”专题复习的同时,加强“横向”复习,注意同时期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和对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到各章节间的一些“隐蔽”性联系。所谓“隐蔽”性联系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两个联系不强而实际上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例如,讲授“英国工业革命”就不能孤立分析它,应该联系“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等章节的内容,说明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上半期也迅速向法、德、美、意、等国延伸和扩展。

三、注意运用课外教材充实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一本薄薄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就浓缩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可以想象,教材的内容是何等的简要了。备课过程中,若仅仅依靠课文的内容是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为了改变教材的这种状况,加强历史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备课时必须有机地运用课外材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如何充实教材内容?一要钻研教参等课文辅导资料。二要挖掘史书中的相关内容。如备课前后研读《三十四史》中的相关史料,就可以从中取得大量有用的材料。这样,既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又为教师的史料分析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三要补充一些乡土历史的有关内容,也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思路: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 史上具有......

初中历史备课心得感悟五篇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会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会时时警醒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今后的工......

初中历史教师怎样备课安图县朝xxx学校范贵海 中学历史教材既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托。要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全面地深入地......

初一、二历史备课组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们初中历史备课组由六人组成,我们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重要思想,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

初中历史备课组总结 初三历史 宋日宇本学期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导处、教科室的直接领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备课组活动按时、有序召开,时间大致是每周二上午,初三......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0

【摘 要】文章拟在阐述历史小论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应注意的问题及意义,建议把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目的在于丰富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小论文;历史教学;实践与探索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由过去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由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结果,以及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体验[1]。而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是新课改标准下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指导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集论述、论证和评议于一体,是思维训练由思考到理论总结的过程,它能强烈呼唤起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历史小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搜寻资料、寻访历史古迹等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习惯的养成,进而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形成。下面就历史小论文有关教学方法、撰写历史小论文应注意的问题及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作粗浅的探讨。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一个情境。即设计出一个让学生产生疑问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情境。如学完了《^战争》这一课程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主题,从历史的角度写一篇小论文,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2、提供一些材料。考虑到初中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性,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外,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可靠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可以选择历史原始资料,也可以选择后人对历史事件及历史过程的认识和评论。如学完了《太平天国运动》后,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来探讨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写一篇小论文。教师可作提示如主观因素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骄傲自满及内部矛盾的激化;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客观因素有:封建势力的顽抗镇压;外国势力与国内封建势力的苟合介入等。另外,适当利用新教材,“史学争鸣”栏目,利用多元的观点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3、给予一定的指导。由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再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模式。因此,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初中学生开始难以把握其写作方法,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首先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审视资料;其次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加以利用;再次要指导写作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4、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对于教材中材料丰富、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论题,可要求学生课堂内独立完成而对于涉及范围大且需要较强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论题,就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读书查阅资料。此次,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组织小组内讨论,开阔组员眼界及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5、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历史小论文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画出其中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以在最后写上总批语,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而对观点不明确、语句不通顺的句子则要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

6、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的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及时反馈给学生。要及时分析总结,开设总结课课堂,通过课堂分析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加以适当奖励;同时也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而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撰写历史小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为此,历史教师有必要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切实把学习主体放在学习者这一边,耐心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设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史论多是经间接的方式来获取,再加上时代的局限性和史家的主观性,给质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时要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现给学生,为学生作示范,以便学生能顺着思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学生查阅资料,寻找论据首先要选定论文题目,确定一个中心及论文写作范围。然后,按照此中心和范围,组织5~8名学生为课题小组,分工合作,这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论证能力的指导,鼓励学生做必要的读书笔记,并开展寻访古迹,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检验、论证资料的科学性、有用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小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功底。作为历史教师要多向语文教师学习,讨教写作技巧和作文教法,并了解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做到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论文提纲的写作,力求做到立论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可靠。

4、注意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硬件上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场所:如阅览室和图书馆等等。历史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把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做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软件上,撰写历史小论文的组织形式也要力求灵活多样,避免枯燥乏味和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1、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书)”[3]。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而撰写小论文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性学习的转变。

2、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认知能力

当学生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们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在评价^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小论文中,学生既能看到^战争加快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一面,又能看到外国势力对中国侵略的这一面,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综合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认知能力。

3、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

“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4]。”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分析解剖,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历史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史论的研究过程,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撰写小论文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均得到充分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显著增强。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转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斌.历史小论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9):76-78.

[2]刘巧玲.历史小论文――学生学习历史的小总结[J].经验交流,2012(4):63-64.

[3] 张树生.历史小论文教学实践探[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3):42-43.

[4]赵晓薇.尝试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J].课程研讨,2012:11-12.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1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学习;辩论比赛;角色扮演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和单一,导致很多学生虽然爱看历史书籍和历史剧,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却对历史课堂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历史考试成绩并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呢?这是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二、开展课堂辩论比赛,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辩论比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课堂充满趣味性[2],在辩论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时,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该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正反辩论,正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成功了,反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失败了。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在辩论过程中正反两方分别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革命性质、革命成果等多方面进行激烈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和调动,从而将课堂教学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也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三、组织学生角色表演,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表演,重现历史故事和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掌握,增强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体验[3]。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例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在学习西安事变的内容时,笔者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饰演、张学良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呈现一幕微历史剧。虽然在课堂上的表演只有非常短暂的时间,但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都尝试着和小组成员一起探究、分析,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历史知识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丰富的课外知识,牢记课堂教学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知识点,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横生[4]。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使课堂充满趣味,不但让学生牢牢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学科。

参考文献:

[1]李冬生.让历史教学的春天常在:浅谈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4(27):83.

[2]徐文尧.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J].文理导航旬刊,2013(6):48.

[3]李艳红.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J].散文百家旬刊,2016(7):250.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2

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

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

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一切知识的学习均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不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浅表层面,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无法在不同的知识概念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则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虽然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经在不断发展壮大。“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则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这样解释清楚了,学生就能结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得出其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

四、避免史论的唯一性

有时,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不同立场、不同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对立的。历史评论既是历史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处和着眼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论,而不是随意加以限制、强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鼓励,尽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说它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其实,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4张图片——《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袁世凯率领百官祭孔大典》《签订“二十一条”》,学生就会形成较为辩证的认识。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没有实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让学生根据材料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就是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辩论会,让学生针锋相对,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思维层次可以大大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

要想训练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师精选史料,最好不超过4则。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历史图片以及引言、导语等,也可以来自课本外。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多积累。此外,选择的史料必须真实可信,要有可靠的出处,并且要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选好史料后,教师要围绕史料设计1~2道探究题,最好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层层铺垫,引领学生在适度的新情境中,回顾已学内容,运用已会内容,或识别、判断,或联系、区分,或归纳、分析,进而走向必要的创新生成阶段。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则史料,引导他们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或者隐藏在背后的内容。教师最好让学生自行讲解,讲解时注意圈出关键词句,从而将对史料的解读规范化、系统化。

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体验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每节课上,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某段话或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先理解文中所讲内容,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表达。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让他们试着写写史学小论文,这是教会他们“论从史出”的有效途径。这种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新见解,甚至是某种新观念。学生只有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脑想了、动口讲了、动手写了,才能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才有可能将此能力由历史学习扩展至其他领域,从而终身受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结合史料,自主进行历史评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这样,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而这,也才是初中历史教学所应提倡的。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3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职工育的转变。尽管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尽管一些地方下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在短时间内在人们的观念中应试教育仍居支配地位,在教学实践上应试教育仍居主流。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一些学科处于尴尬的境地。历史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

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

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地要示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实践证明,以上四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作用是明显的,我们课题组今后的研究方向是使之更完善,操作手段更成熟,同时积极进行其它方法的探索,希望能为素质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4

妄图改变历史终将会被历史惩罚

——题记

“嘿,听说了吗?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能将大脑开关打开的机器了!”“嗯!那些历史名人们听说都是将大脑的开关打开一点,才变的特别有天赋。”路边两个人的谈话吸引了我的注意,真的吗?我一定要去试试…...

来到了大脑开关器的试用现场,只见这里人挤着人,围的那是一个水泄不通,只剩中间仅够一个人容身的的小地方。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拼命挤到前面,只见一个人头戴一个奇怪的帽子坐在椅子上。三分钟后,只见那人将头盔取下,抓起纸笔如行云流水般就解出了困扰人类多年的歌德巴赫猜想。整个会场一片寂静,人们一个个都停止了呼吸,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紧接着整个会场就像一个气球爆炸了一样,开始沸腾起来。

几天后,不断有新发明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因为有了机器人的替代而下岗。几年后,人类已经将几千年后的技术开发完毕,而人们不知道为何突然一个一个消失,人们陷入了恐慌,那些大脑开发完成的人疯狂的寻找着原因,可最后的答案却令人们沉默了。

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们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没有什么可供人类探索,那台机器不是上帝的恩赐,是潘多拉的魔盒,如果人类早晨还是刀耕火种,中午就坐飞机环游世界,下午开始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到了晚上就是人类灭绝的时候了。

夕阳为那个曾经水泄不通的会场披上了金色的...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5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陶冶情操,促进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6

摘要:近年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微课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走入学校教学中,对推进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多的利用到课程进行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补充,它使历史知识的重难点细节化,它便于传播知识,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创作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微课,积极转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下面我将对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课进行阐述。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前言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在线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微课中的知识比较细化,讲解的可能仅仅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它不像实际课堂教学时间那么长,而且教学的容量比较小,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倦态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助于他们掌握历史知识。

1微课的特点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传播方式多样和使用便捷的特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传统的课堂教学精简,主题鲜明,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知识。微课便于学生使用,在线学习方便快捷,而且学生可以用手机进行相互传播讨论。

2微课的开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2.1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分心,而微课用时短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过长的时间会使学生分心走神,学习效率未必高,微课主要是精细地讲解一些疑点、难点,不会耗费学生太多的精力,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在学习微课时能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2.2微课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能够起到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作用。微课能够使学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另外,微课技术有利于提高一线历史教师教育教学技术能力,比如使用视频处理软件的能力。

2.3微课能够适于各种版本的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历史教材版本束缚教学资源的状态,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微课便于师生索引资源,因为微课的讲解内容侧重于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微课是历史知识体系的标准零件。

2.4应用策略2.4.1学校要支持微课教学,努力完善微课教学所需的器材。微课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因为微课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所以学校要支持微课教学,完善微课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2.4.2讲究细节,不忘突出重点。每件历史事件都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时不能光看历史事件的表面,要注重细节,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刻思考。历史教师创造微课时要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微处理,突出重难点,把重点难点分成若干分支,最后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对于一些不易形容的事件可以多展示些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图片,这样事件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2.4.3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学生也要认真的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并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补充的,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生也能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进而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微笑=课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可以把练习题设计到微课中,通过多种样式展示解答方法,使学生轻松的掌握多种解答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2.4.4将微课与课堂紧密结合。微课是传统的教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将微课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微课在现代教育中不断的发展,微课要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离不开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历史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注重借鉴历史课堂教学的框架突出历史教学的主题。另外教师要尽量将微课堂设计的生动有趣,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动态的图片、视频等,增添微课堂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结语

作为一种现代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补充,它使历史知识的重难点细节化,它便于传播知识,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创作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微课,积极转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历史教师要善于创设微课,因为微课能够把历史知识渗透入多媒体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微课有助于推动历史教学实践迈上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努力探索微课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最优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德康.微课能“翻转”高中历史课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04期[7]陈阳.历史微课设计及立意———以人教版必修2“第一次工业革命”微课设计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06期

[2]薛菲.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5年01期

[3]李海军.“微课”不微见微知著———例谈历史“微课”的制作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05期[3]闫涛中国历史“微课程”设计初探湖北省宜昌外国语学院2014,7

[4]翟宏斌中学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临潼中学2014,5

[5]张永谦,杨茕杰.打造微课精品促进教育公平———中学历史“慕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02期

[6]郑秋燕.浅谈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应用[J].海峡科学2015年04期[5]何成刚,代宁华,沈为慧.史学阅读与教学立意(上)———以“隋朝的灭亡”微课设计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03期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7

关键词:对外汉语 初级阶段 中国文化教学 方法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2B201)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来华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这些来华的留学生学习目的不尽相同,学习时间也有长有短,从几周的体验式学习到几年的专业学习都有。对外汉语教学除语言的教学外,文化教学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逐步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展开了研究讨论,到现在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学,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如中国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二是指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教学。本文所谈论的对象是后者。

根据当前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课一般开设在中高级阶段,学生水平一般较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这门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在本科三年级。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他们也有学习这门课的愿望,而他们的汉语水平又处于较低的层级。那么,我们能不能为这部分学生开设这门课呢?如果可以开设,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我们认为,可以为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开设这门课,只要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教师用语的运用

合理运用教师用语,这是教师讲课时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的课堂用语必须符合学生的汉语水平,否则,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我们在面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课时,如何运用教师用语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需要注意:

(一)尽可能地采用初级阶段学习过的句式、词汇

这首先要求授课教师了解初级阶段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熟悉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这样,在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就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师用语。

比如我们在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太和殿,可以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在故宫中“太和殿最大”,再告诉学生“皇帝最大”,然后再告诉学生只有那些重要的日子如“皇帝登基(可用“新皇帝第一天”来表述)”“皇帝结婚”“元旦”(用“中国的新年”表述)等,皇帝才会在太和殿举行仪式。这样,学生便能够明白太和殿的重要地位和它所象征的意义。再比如,我们向学生介绍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结合图片,告诉学生这些兵马俑的身高,兵马俑的数量以及这些兵马俑相貌、神态的差异。这样,我们只需要用简单的几个句子和词语,便能让学生感受到秦始皇兵马俑的气势以及古代中国工匠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二)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上面我们谈到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初级阶段学习过的句式、词汇。但初级阶段分初级上班和初级下班,这部分学生水平也是有较为明显的高低之分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词语、句式。

比如我们在上面介绍太和殿时,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最、大、重要”;在介绍秦始皇兵马俑时,使用的关键词主要有“多少、多、高、一样”,这些词语都是初级阶段学生学过的,易于理解。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授课老师熟悉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并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时调整。

二、身势语的使用

在语言教学中,身势语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有些内容用语言不易解释清楚,但有时通过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一个简单的表演就能解决问题。在对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适当地使用身势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介绍京剧旦角的分类时,老旦、武旦容易讲明白。但青衣和花旦则不易说明白,这两种角色除了扮相的不同外,还有性格的不同,一个文静,一个活泼。可“文静”“活泼”都是比较抽象的词语,我们很难跟学生解释。这时候,如果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演,用表情和动作将动、静两种性格展示出来,学生便不难发现这两种角色的差别了。

在初级阶段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身势语除了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外,还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问题的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它几乎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而问题的设置,教师问,学生答,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常用的形式之一。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设置问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做简单说明:

(1)龙门石窟有很多佛像,有的大,有的小,一共有多少个佛像?

多个 多个 多个 多个

(2)徽州的传统建筑修建“马头墙”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好看 B.为了防水 C.为了防火 D.为了防小偷

(3)兵马俑有多高?他们一样吗?你觉得有多少个?

问题的类型可以是选择题,如上面(1)(2),也可以是问答题,如上(3),也可以是其他题型。问题提出后,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再分别请学生给出答案。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说明原因。如第(1)题,公布答案:D。然后简要说明。很多学生可能想不到数字会这么大,也必然会惊叹于中国历史之悠久,积淀之深厚。再如第(2)题,公布答案:C。然后我们再做说明。马头墙除了它的功用之外,现在已经成为了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设置问题,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留学生去学习了解的方面很多。而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通过一门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得全面透彻。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时,我们更要顾及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必须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切不可不分详略、主次而面面俱到。

例如,我们给学生讲“中国古代的神话”,只应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神话作为教学内容,讲清楚神话的内容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可。比如反映人类产生的女娲造人、反映天地产生的开天地、反映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后羿射日、反映不屈精神的精卫填海、反映人类始祖奉献精神的神农尝百草等等。这些神话基本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对宇宙、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知,对待生活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众所周知,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的使用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初级阶段学生的教学更是如此。图片、视频、一些文字内容的展示都需要使用多媒体。

例如,我们要告诉学生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兵佣和马俑各不相同时,只需要通过播放图片即可达到目的。再如,我们想告诉学生长城有多长,只需要展示一张标有长城的中国地图,告诉学生长城的起点和终点,便能让学生感受到长城工程的伟大。再比如,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可以用图片展示少数民族传统的服装、民居、美食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美丽自然风光,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少数民族的舞蹈、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等。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和时间的控制,应以适时、适度作为基本原则。

以上我们谈了几点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课教学的几个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个体不尽相同,即便是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水平也有高有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宪春.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渗透方法[J].长春:教学探索2008(6)

[2] 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J].延吉:汉语学习,1996(1).

[3] 莫赛.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研究[J].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6).

[4] 田桂民.对外汉语教学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J].天津:南开学报,1997(6).

[5] 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延吉:汉语学习,2006(6).

[6] 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7] 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8] 王钟华.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问的思考[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1,(1).

[9] 王魁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

[11] 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12] 吴仁甫,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位”与“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8

历史小论文范例

论文摘要: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现已收为重庆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彭水的竹板桥造纸术通过代代相传而延续至今,它是蔡伦古法造纸的再现,但这份遗产眼看就将要失传。本文通过对该技术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探究了该技术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技术失传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关键词:彭水;蔡伦造纸术;保护

彭水是一个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小县城,而在彭水的深山里的一个叫竹板桥的村落,还保留着一项最原始的民间工艺——蔡伦造纸术。

由于现代的文化正不断地对古代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使得不少的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彭水的蔡伦造纸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加紧其保护的步伐,在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找到一个同时具有保护和开发的方法。

一、蔡伦造纸术的历史渊源

据竹板桥的造纸术传承人刘开胜介绍: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避难,他的先祖刘国伦从江西举家从江西西迁,在途经彭水县朗溪乡的竹板桥时,因看到这个大峡谷有山有水,山高竹茂,谷间河水清澈,两岸竹林青翠,形成一条有长约10公里的绵延的竹海,于是决定扎根下来,世代繁衍,以祖籍相传的造纸术为生,营造家园。从那以后,彭水竹板桥的蔡伦造纸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到如今已有3的历史了。

二、蔡伦造纸术的社会文化价值

1、保留传统文化的生产工艺

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3]P585。在竹板桥主要的工艺工艺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辅料石灰)、制料(浸泡,发酵)、制浆(碾碎,踩料,搅浆,制备桦叶)、成型(舀纸,榨干,打光上色)、干燥(揭张,晾晒)、包装保管六大工序。二是发展了传统的造纸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改变了原始张型,从原来的每张30*50厘米逐渐改进为现在的规格,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三是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在每年开始伐竹进厂前,要祭祀蔡伦、山王菩萨、土地菩萨,在春节、月半这样的传统节日里也要将他们与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山歌,现今仍在传唱;同时还保留着多种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据村中刘开胜介绍:以往蔡伦先师发明造纸时,他造出来的纸张极不均匀,结构性也不强,很容易被扯破,长期以来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有一个晚上观音菩萨托梦给刘国伦,让刘国伦在纸浆中加入桦液(桦叶碾碎)便能使纸张成型。事实果真如此,于是这技术便成了竹板桥人的“专利”。

随着行业资本、技术、规模、品牌等全面竞争阶段,造纸行业的现有规模、素质、结构必将逐步升级。技术发展将是引进开发并举,重点在原料、产品、环保、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的适用技术[4]P145。竹板桥的造纸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机械动力,也不加入化学原料,其生产过程既节能又清洁环保,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2、见证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从造纸的工艺流程来看,企业管理论文72道工序道道都是就地取材,生产工具也全部来自于大自然,这就和古代的不发达的工业相吻合。而它能够奇迹般地传承到至今,还依然不被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取代,这充分证明了该工艺是古代造纸文化的辉煌。

村中刘开胜说:我要与这个部落同在,死后也要埋在这里,和先祖们一起守候家园。我决不能让这个祖传的“传家宝”断根,我要把造纸的72道工序的秘诀记载下来。作为“遗产”留给后人,让竹板桥原始造纸成为见证蔡伦造纸的“活化石”。

3、蔡伦造纸术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工业还不发达的时候,这种草纸就是人们的生活用纸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女性。

其次,它还是巫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彭水,从贫到富、从民到官,都会用到这种草纸。人们或是对先祖的尊敬、或是对财神爷的崇拜、或是向上天祈福、或是对死人烧钱化纸,基本上都用这种草纸,这也使得巫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兴盛。

再次,它还能增加收入。在竹板桥土法造纸是他们的惟一的农业以外的经济收入[5]P298。草纸生产出来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走向市场。据刘开胜介绍,大约半年的时间方能生产出来一批纸,这批纸大致能卖到5000-6000元不等,这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扩大了他们的经济来源。

三、蔡伦造纸术的保护与开发

(一)濒危的现状及原因

竹板桥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然村落。竹板桥的造纸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注入新的元素,县、乡政府也在给予大力的支持,但如今的造纸术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村中现已还剩下两家还在做纸,眼看该技术就要失传了,其主要原因有:

1、土纸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自魏晋以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以竹子为原料生产的草纸大量被用来制作祭祀和迷信活动用的纸钱,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大量印刷品占领这一市场,土纸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虽然竹子的间伐有利于竹林的更新换代,但在实行封山育林、严禁砍伐的政策下,其原材料的来源已突显矛盾。

2、科学技术的进步,限制了更新发展的空间。随着机制纸、卫生巾、纸巾等的广泛使用,草纸已退出了作为生活用品的市场。

3、受市场和经济收入效益的影响,后继乏人,生存困难。土纸全用手工,生产工序繁复,效率低,每斤竹子产值仅有1元钱,青年人不愿再居住在闭塞的山沟里学技艺,纷纷外出打工,使得竹板桥造纸术有断代遗弃的危险。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29

一、初中历史开展情境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观念上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不认同

情境教学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考表示认识,但是表示情境教学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情境教学使得学生的关注点聚集在同伴交往上,而严重削弱了学生关于历史史实的记忆。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设置大多局限在一些内容较少、较简单的课程,是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种调味品或者说是对学生前期认真听课的一种奖励。一些教师还简单地将情境教学理解为情境问答,例如,一名教师陈述,在科举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提问,范进中举需要参加哪些考试,需要读哪些书,学生通过读书回答问题,教师认为这就是情境教学。也就是说,一些教师在观念中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分离,将情境与学生主动性相分离,导致情境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出现形式化特征。

(二)初中历史的情境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境教学,旨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问题情境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情境教学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学生只是简单地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课程内容的复述,并没有展开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在初中历史的情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形式化地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然后开始点名,由学生个别回答,而对于扩展性理解的情境问题大多数教师自己讲解。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情境化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思维为核心,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形式,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自我思想,没有自我思考,更无法借助历史经验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对现实问题产生独特借鉴。

(三)情境问题的设计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教学是贯穿整节课堂的,包括导课、教学和课后作业的设置,其核心是情境问题的创设。通过对教师的问题情境的反思发现,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并没有通过讲故事、旧课回顾等情景问题设置的方式起到引领新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大多停留在语言上的承接。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只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固定答案,并没有涉及知识理解,例如在讲到老子和孔子思想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哪些,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关于孔子思想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老子思想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等需要学生讨论和思考的问题不曾涉及。

二、初中历史有效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以情境的教学活动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学习是融合在情境的教学活动中的,情境教学的课堂中没有脱离情境活动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完全是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例如,在《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以PPT的方式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关于秦汉文化的展示引发学生关于秦汉文化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设计问题为什么表演者手上拿着竹简,是用来干什么的?教师作为导游,以PPT画面的展示带领学生了解秦汉文化,观察纸的演进过程,在秦汉之前大家把文字写在贝壳、骨头等上,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拿上来引导学生把名字刻在上面,学生用圆规刻字,有的学生开始反映刻的看不出来,有的学生说字的笔画不好写,教师让学生搜贝壳名字的过程中贝壳还出现了损坏,学生从中理解贝壳的不易保存和不方便。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纸的原料,想象纸的出现,是通过麻的初加工,纸质粗糙,有的学生说颜色像现在的烧纸,学生理解纸的改进需要对纸的颜色和纸的粗糙度进行改进,教师通过纸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完全融入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观察、感受,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体会纸的演进过程,学习新课程内容。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0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 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现在,只要听到笛子的声音,她就知道该踏出右脚或左脚了。”^v^同志也非常重视语言的作用,他在批评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时,就用了这样一幅令人拍案叫绝的对联:“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老师能够像他们一样熟练地驾驭语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何愁学生不专心,何愁教学效果不提高呢? 2 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具情境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视觉效率比单纯的听觉效率要高30%左右,这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轻易地记住一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却不能同样轻易地在听别人朗诵一遍剧本之后就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因。依照心理学对于记忆规律的研究,通过不同渠道,对受教育者的大脑皮层进行多重刺激,有助于巩固记忆的成果。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多种直觉感官全方位地认知,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是一门鲜活而且有趣的学问,从而产生兴趣,又可帮助他们在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产生获得认同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由于学生缺乏战争的感性经验,教师光讲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特意播放了电影《珍珠港》的片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就能对日本的战略意图,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美^v^队的训练有素,战争的残酷性等等,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3 创设活灵活现的角色情境

当今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喜欢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他们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习的最好刺激,乃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比如自编小品,通过学生模拟历史片段,渲染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如讲到^v^战争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军事家的思维去思考:如果你是英国海军总司令,你打算如何设计到达中国的路线?达到后选择哪些地方和中^v^队作战?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在讲到^v^战争的影响的时候,我又要求学生用政治家的思维去思考:战争胜利了,如果你是政府代表,你会向^v^提出哪些要求?理由是什么?你认为^v^会同意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有成为军事家、政治家的梦想,在课堂上有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过过瘾,他们也是求之不得的。经过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再加以点拨,不难分析出^v^战争的地理、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得出《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结论,认识到资本主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特点。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比老师的“灌水”有趣得多,有效得多。

4 创设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以以设疑—答疑的方式来解决。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教材中的结论,有意识地、巧妙地设置成问题,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5 创设别有滋味的另类情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搭建了一座可以尽情展示的舞台。在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下,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课堂里营造一种耳目一新的情境。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1

一、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现状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教师的讲授并不能总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教学方法单一、滞后的情况在目前的历史课堂中仍普遍存在,教师仍旧偏好采取满堂灌或者满堂教的教学模式,不能真正地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因此,有学者将目前低效率的历史课堂归结成:“作报告式教学”、“才子式教学”、“自己给自己讲课”、“无教学设计的课”、“只研究怎么教,没研究教什么的课”、“重形式,轻效果的课”等。

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的好:“功夫在课前,功夫在备课”,教师只有课前认真完成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上课时才能诱导若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里所说的“备课”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怎样教学生”,而是要重点研究“怎样教学生学”。教师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以及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根据需要深入开发、整合课程,设计探究问题,预设教学流程,完成预设教学设计。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重新修改预设教学设计,完成典型教学设计,并总结经验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2.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阵地

现在的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教师“教书”、学生“念书”的过程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如何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向性信息的运用导向性信息就是教师给学生学习课程时的一个航标,就是以教师的循循善诱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一个“桥梁”。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提供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对学生开展某项学习活动时,提出的导向性基本要求。日常教学中要以实际教学时的学情、内容为基础,根据需要设计可取、有效的导向性信息,从而达到“诱思”的效果。学生按照导向性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在自主基础上开展必要的合作探究,完成导向性信息所提出的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给与学生一些点拨、启发、诱导,以实现“及时反馈,促进同化”。最终由学生展示学习活动的成果,其余学生充实、修改、评价,必要时再由教师做出归纳、总结。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被提出,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运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学会放弃话语霸权,将课堂还给学生,学会用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满堂学”。而在这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根本,“能自主、不合作”。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具体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进行选取。

(3)积极营造课堂氛围实践表明,探究学习的开展必须依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因此,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作用——“引导”,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放心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历史。当然,放手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到对课堂的随机调控,确保课堂形散而神聚。当学生探究学习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学生指导;当学生的探究学习即将偏离学习主题前,及时调整方向,聚焦学习主题等等。

3.有效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的评价不仅仅指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自身的评价。首先,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要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评价,使学生和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调整把握思维的方向,提醒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从而确保教和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在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客观评价该课的优点及不足,并形成文字,完成典型性教学设计,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2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每个教师不断探索。在目前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村历史教师,深感历史教学改革在农村中学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许多困境,改革举步维艰。

一、面临的困境

1.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稳定的、专业技术扎实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再看我们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队伍,专任历史教师偏少且专业素质较低。真正的历史专任教师在农村初中执教的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历史教师是“转行”的,或者是任教主科的教师搭着教几节历史课,再或者是领导兼任,更有甚是一些过几年就退休的老教师被领导“照顾”安排教历史课,这样的教师队伍,上课时基本上就是让学生画画重点、看看图表、读读课文、强记死背,围绕一周做次作业、一期搞几次考试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学僵硬化、书本化。学生听不出兴趣、学不到知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缺乏进行教学改革的环境

(1)地理环境

一些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也想进行教学改革,也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但由于环境相对闭塞,再加上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故居、历史遗迹这些对学生进行很好历史教育的地方只能望而兴叹。农村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只好主要从教科书和课堂上获得,很少有其他途径。

(2)学校环境

学校管理制度也多少给历史教师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调查的学校来看,大多数学校对历史教学还不够重视,学校对所有的学科不是一视同仁,把学科分为三六九等,中考科目语、数、英、理、化等是一类,历史和其他笔试科目为二类,非笔试科目就更惨了。人为的分类使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未得到真正发挥。种种原因导致了历史教学改革步履维艰。

(3)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但是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氛围也受到了经济社会功利性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学校都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的学习,根本没时间来学习历史,个别有点兴趣的,也被师长们扼杀了。因此,使得历史学科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给历史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消极情绪,只是在课堂上把知识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无心再去进行什么历史教学改革。

3.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农村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机制大多是建立在学生学科知识的评价上面,忽略了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个人素养的评价。这样,许多教师会了应试训练、会了照本宣科、会了编选试题、会了下载试卷、会了知识点之间无血无肉的连接。不再去搞教改,只去追求成绩,不再培养能力,只去提高分数。

二、采取的对策

在开卷考试的今天,面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历史教师该怎样进行改革,化边缘为主体,化被动为主动呢?

1.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

历史学科是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既教书又育人的主阵地。因此,农村教育部门要鼓励优秀的历史专科毕业生到农村初中去任教历史,争当历史学科带头人。同时,多给农村历史教师参观、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和模式的机会。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并正确地理解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刻板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程变得更加生动起来。农村历史教师应通过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树立自己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体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2.重塑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兴衰成败经验的总结。社会学发展表明:一个人不懂历史,表明这个人无知;若是一个民族不懂历史,那么等待这个民族的将是被灭亡。只有对历史有充分认识和深刻的体会,才会以史为鉴,志存高远,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家长、学校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对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作用,这样才有利用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学才能得到家长、学校的支持。

3.改变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3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受到重视。历史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对初中就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从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基于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教育;历史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政策做出的突破,也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政策的长时间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无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现象,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依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便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从而达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对“明朝君权加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问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即根据明朝君主专制及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结合答题比赛激励学生答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结合《范进中举》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利用情景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范进中举》编成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义,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教学内容,而这种教学方式的长时间实施,逐渐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即便教师讲的非常热烈,很多学生也无动于衷,从而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得不到提升。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以此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提升。例如,在对“中英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根据“中英战争”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辩论赛开展对“中英战争”的教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设定正反两个答案,然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组为同一方,让两方进行辩论,如问题“中英战争爆发于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那么是否可将虎门销烟看作是中英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等。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深入分析“中英战争”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英战争”及其相关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整合和归纳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得到提升,对历史知识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历史知识的教学可结合历史故事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重视对课外历史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课内外的历史知识,结合具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理论性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利用对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历史真相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以便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对“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在课前查找一些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如“玄武事变”“帝范教子”等,并在课堂上结合这些历史故事对唐太宗李世民及“贞观之治”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对盛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对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绩,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

2.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应用历史知识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对历史知识进行单独分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基于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历史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结合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据此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可实现对枯燥历史知识的生动讲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例如,在对“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实现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查找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等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展示,或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查找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中国所面临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纪录片或影视剧片段,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对英勇就义时谭嗣同、康广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壮举进行生动展示,以此呈现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更真实的把握历史事件,从而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为了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从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开展历史教学工作,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对知识和素质进行全面教育,结合多媒体设备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从而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4

摘 要: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教师应该在有限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浅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学习效率

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这种^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开始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教师的心中。有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该有新的教学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在有限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我认为有效率的^课堂^积累,势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就我的专业教学环境——初中历史课堂谈几点拙识。

一、历史课堂是学生心智得到发展、身心获得愉悦的场所

营造学生适度学习压力,释放学生心智,激发其自身求知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历史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显现教师教学素养的舞台

我们有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且要求学生按照早已设计好的思路或答案来回答问题,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其实我不以为然。历史教改的关键是老师设计出优秀的教案学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且对学生中的不同想法,尤其是有创造性的主张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记得在上《三国演义》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诸葛亮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要让别人当呢?^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补充,最终达到设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积累的知识素养。教师采用自己喜欢并熟悉的模式,历史故事信手拈来,教学方法得心应手,老师也会有教学成功的成就感。

三、历史课堂是师生和谐交流、互动共生的精神乐园

创设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提倡构建平等、民主、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改变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需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勇于表现自己。现在很多学校一搞教学开放活动就强调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且把它当作是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从表面上看,这节课形式上显得很赏心悦目,但我倒觉得这种课有点形式主义。我个人认为一堂优课,标准是课堂结构是否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例如,我在讲日本历史的时候,提问:大化改新时,日本比中国要落后得多,而现在的日本却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为什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学生纠正、补充,教师进行引导,从而完成学习、探究、深化的过程。

四、历史课堂是构建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桥梁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的发生,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如,在学习古代文明传播途径时,大家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却是由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并加以传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历史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学生情商的培育,少些单向教育,多些互动教学,只要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特定的必然环境,就会有心灵的共鸣,从而自然而然掌握所学知识要点了,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陈晓燕。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07)。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5

摘要:

在办公室里,常有同事说,我可爱历史了,上学的时候就是学不好历史。也常有同事拿着历史书籍在看,拿着书来问我历史的真实情况,可说到高中、初中的历史课,就都在摇头。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西方的历史文明厚重悠久,可为什么历史电视剧爱看,历史书籍爱读,历史课都不爱上呢?从小处着手,以历史小演讲为抓手,试图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了解课本,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历史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演讲;故事

说起历史,初中的男孩子都很来劲。世界大战,希腊传说,三国人物,各个如数家珍,说到激动处,还不时手舞足蹈,巴不得表演给你看。可你要问三国是哪一年开始的,^东征有什么样的意义,保准每个孩子都蒙了。他们热爱历史故事,但不热爱枯燥的历史文字,他们喜爱力拔山兮的英雄豪杰,但不喜爱书本中呆板的甲乙丙丁。孩子们爱听你讲故事,但不爱听你讲影响意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教龄四年的年轻老师,有些不成熟的建议和想法,在此做简单的陈述。

一、设想之曙光

具体做法:

(1)首先在第一节导言课的时候,布置任务。每个学生根据目录,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去课代表处登记。

(2)先预习课文内容,根据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某一个点做详细的介绍。

(3)多人表演的形式,单人说书的形式,或是结合PPT的形式均可。

二、摸索中前进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6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

涵和重要性教学是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高技术性的艺术。贯穿教学始终的根本路线是教育学生,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等。自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情景教学的出现,其不仅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死板”问题,还给教学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大量实践已证明,情景教学的方式完全匹配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理念,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1.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平台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和关键。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度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尤其是情景教学则更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和谐,进而会促进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此外,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即:

(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平等、公平、自由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师为贵,学为贱”的传统思想,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学生的引导者;

(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总之,教师在进行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景教学的根本目的。

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好之者优于不知者,而劣于乐之者。”通过上述的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其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也逐渐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也加入了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以往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模式,其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微机、电影录像剪辑、观看纪录片等手段将其与授课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在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其理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历史教材中讲到解放战争一节的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下载一些有关的纪实片或者纪录片,在课堂上播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授课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在教师放映影片的同时,如果在其中穿插一些授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使其不知不觉中掌握有关的知识。

3.利用语言情境,激起情感交流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场景,战争场面就是其中的一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介绍,这种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教师这时候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历史场景进行再现,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也可以深化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再现:“致远舰在多次中弹的情况下,船身已经发生严重的\'倾斜,但是却丝毫阻挡不住其勇往直前的决心,最后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将士壮烈牺牲。在船身将完全沉没的瞬间,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可是他却因全军俱毁,义不独生,断然拒绝。这时他的忠犬为了不让他沉下海,用嘴咬住他的肩膀,邓世昌毅然决然地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通过这种生动的表述不仅可以为课堂增加情境气氛,也可以间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历史情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教师需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创设情境、语言情境,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7

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知史”方能“知兴替”。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不仅是课标对初中生提出的要求,更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祖国的兴旺和发达对未来祖国接班人提出的要求。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教师需要在课改的辅助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的探索之中,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概述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个体普遍存在叛逆、个性等特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接话茬展示自我、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疑等现象,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工作,利用学生主观所认可的方式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是初中历史的教学背景,新课改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成效提供了诸多助力,如合理的教学目标性、广泛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完善的教学设备等等。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课改的助力来展开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背景、有效的教学中不断成长。

二、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总之,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高程度的掌握,还能够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综上所述,历史的学习对于塑造学生的完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常因自身的发展特点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有所受限,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建立在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xx(s2).

[2]钱斌.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能力:浅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途径[J]成功(教育版),20xx(9):21-22.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8

摘要:主要阐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生产资料实行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时期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三大变革。

关键字:社会主义制度;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历史背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实具有一定的^v^必然性^v^和^v^惟一选择性^v^,这些^v^特定的历史条件^v^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v^惟一选择^v^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我在教初二《中国历史》下册,三大改造过后的几点个人想法。

第一点想法,我在教完这节课后,当时整个国家农业的状况就是长期的经济低增长,农民过着温饱由天,长期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农业风调雨顺了农民就增收,反之则歉收,并且当时我国农民才分到土地,并且农业生产力有所恢复,农民分散经营,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所以要进行农业改革,在摸索中找出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路来。

第一:要有统一的思想政治认识,农业是中国之本,搞好农民的工作才能使国家稳定,这一点才是中国发展基础之所在。

第二:改革步骤措施要得当,有其实行的可操作性。

第三: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单干好呢?还是分阶段如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好呢?也存在着争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的,同时要有改革前,改革后对比,改革后的农业产量对比分析,论证走合作化的道路是成功的。

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业现代化了,农民看到了走合作化的希望,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改革,这就是农业改造后引起的巨大变化。

同时,也要看别的国家发展农业的措施,好借签利用,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只有农业进步了,才能保障工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二点想法,手工业面临的问题是个体私有制和公有有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私有制如何过渡到公有制。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解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当时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可以采用矛盾同一性的办法解决掉,不使矛盾激化,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优点向同一的方向发展。

分析当时的手工业,同样是个人经营,自负盈亏,分散经营,产品质量缺乏竟争力,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会帮会传统等,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者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社不同的方针政策。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采取了分步骤,来完成手工业的改革。

改革就是扬弃不足,发展优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

手工业的改造分为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先前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实行的私有制,其中在没有成立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以前,遭到工业资金本家,商业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和控制。小手工业者经不起折腾。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实行公有制,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私有制,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一种形态。

只有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点想法,就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v^时期进一步发展,^v^期间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解放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滞缓到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我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多样化,有封建遗毒,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怎样消灭封建遗毒,转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是国家领导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独创。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民族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采取了赎买的方式,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且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二部分是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来完成的。

[公私合营前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v^四马分肥^v^资方红利大体占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过后,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拔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廷长了3年,共计10年。

改革经济体制是一项任务,教育资本家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是另外一项职责。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革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到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国家公有制之间矛盾的解决,使其思想观念转变过来成为新的公有制经济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工作过粗过急过快。偏差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公有制和私有制,也不能正确看待这两种所有制。

参考文献

[1] 2013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知识精讲精练肖秀荣主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 《中学历史教学》左双文主编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

[3] 历史论文格式及历史论文的写法纪奚主编 原文^v^谈中学历史教师撰写论文^v^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 篇39

【摘要】初中历史所设计的知识范围比较广,这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学习压力。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的发展,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电脑辅助的教学方式,为此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借鉴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吸引学生的目光,以此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关于影视作品的论文

随着新教改的开始,很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上,传统观的教学方式只是死板的将知识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预设的要求,为此教师让那个影视作品欣赏进入到了教学模式中。其模式及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还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影响。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其学习的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引导学生

2.突破难点

初中历史教师在针对课程中的难点进行讲解的时候,都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强调,并让学生继续反复的背诵,以此达到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压力非常的大,因为初中生学习中集中精神反复的对知识点继续背诵,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里,是成绩不断的下降。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了影视作品借鉴的方式,这种模式的展开吸引了学生学习的目光,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历史课程。而影视作品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影响和语音的方式突破知识的难点,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

二、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所谓的准确性就是影视作品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现在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真正的史书记载和资源有很多的出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历史的一种翻写,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为了能够让影视作品更加的吸引人,导演都会掺杂一些现代人的思想到影视作品中。相对真实性比较高的是历史纪录片,其还原的程度非常的高,但是观赏性却不能够吸引初中生。在以准确性为基础进行选择影视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对作品的鉴定,再者在学习的过成中也应该将不可靠的影视资料进行剔除,避免让学生误解,最后,对于历史展现比较模糊的影视作品,可以寻找专家帮助鉴定,确定影视资料的准确性。

2.适量性原则

所谓的适量性就是在资料方面应该注意影片的精髓,画面不应该太多,避免占用过多的观看时间,所以在精选的影像中需要精确。

3.针对性原则

所谓的针对性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想要做到有针对性需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应该让影视作品与课本的内容相对,内容不能够偏离教材;再者,影视作品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理解的范围,能够起到让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正确的认识。

三、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影视作品提高教学水平

历史教学的质量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主要就是依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开发教材的知识点,并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让学生能够轻松的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初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历史教师通常会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课程,其中影视作品的辅助教学就是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将影视作品融合到教学中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首先这样的方式能够扩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在利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能够开拓教学的思路,让学生扩大知识量;再者,利用影视作品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改变古板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综上所述,合适的利用影视作品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影视作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影视作品进行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知识点,这样也呼应了新教改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在新教改的方案中提出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加强学生的自我探究力,以此提高教学的质量。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影视作品教学方式,将课程的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让学生欣赏影视资料让学生从中主动的去探究历史事件的发展,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而且,在利用影视作品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是其能够与课程的知识联系到一起,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还能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求知欲望。

3.利用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

历史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对历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并通过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了解自身的价值。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对历史形象的认知,这些认知不仅限于书面文字,而且在精神上的了解。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教师应该选择更加适合教材的影视资料,这样就会摒除传统单纯的文字性教学方式,使用影像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知。

结语

影视作品的使用是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表现,其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使用,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影响资料更加了解历史的真谛。但是,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应该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引用的题材需要更加接近课程和知识点,让学生自行的对影视作品进行评价,以此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学习的效率,真实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莉.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石振宇.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J].学周刊,20xx(21):198

[3]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xx(7):81

展开全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用户上传或互联网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联系方式在页脚,本站核实后会在一个月内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