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创观点丨邓国胜:社会价值创新,可持续的方法是创造共享价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创新的价值是 社创观点丨邓国胜:社会价值创新,可持续的方法是创造共享价值

社创观点丨邓国胜:社会价值创新,可持续的方法是创造共享价值

2024-07-11 00: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不太景气,但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企业用社会创新的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 所谓创新的方法就是更有效率的方法,经济越低迷,越需要用有效率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问: 过去,社会创新似乎更多是公益行业的话语。现在,企业的社会创新,相较于公益组织有哪些优势?

邓国胜:相对公益组织而言,企业更具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是企业内在的DNA,同时企业也拥有实现创新的资源和人才。中国的社会组织、社会部门,其人才、资源相对而言是更匮乏的,企业在人才、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是明显高于社会组织的。

这些年出现一个新动向, 更多企业开始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用技术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创新。

如腾讯这样的科技企业,越来越愿意用科技的力量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这为社会创新带来无限的可能,也极大地提高了公益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

以往我们视土地、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如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生产力、生产要素。那么,那些在技术、信息方面占据优势的企业,显然更具备社会创新的能力,拥有公益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

02

互联网企业在

社会价值创新的推动上是积极作为的

问:互联网企业一直是社会价值创新的积极响应者和参与者,是因为它们更具备观念的优势还是能力的优势?您怎么评价它们的表现?

邓国胜:互联网企业肯定是社会创新的先锋力量,它们都在积极推动社会创新。像腾讯成立共同富裕基金,要投入1000亿元,阿里也宣布要投入1000亿元,字节跳动在社会创新方面的扩张更是快速,公司内部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已超过100位员工。

互联网企业不仅口号喊得最响,也拿出了实际的行动,配套的方法路径也非常创新。腾讯的“99公益日”,每年都会推出各种创新便捷的方式来激发民众更积极地参与公益捐赠。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也在积极发挥科技企业的优势,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比如这些企业帮助欠发达地区销售产品,帮助乡村产品包装打造品牌等,帮助乡村培养电商人才等。

可见,这些头部互联网企业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创新方面还是非常积极踊跃的。他们在社会创新的投入上都有所规划,无论是资金、人力还是资源方面,这至少表明企业愿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愿意推动社会创新,这在其他领域是少有的现象。

总体而言,互联网头部企业结合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开发出很多创新的公益产品,整体上 互联网企业在社会价值创新的推动上是积极作为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问题也肯定存在,社会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这些互联网企业如何将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催化出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这需要企业进一步去探索、改进和完善。 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撬动更多人才、资源参与其中,一起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问:您提到了腾讯发起的“99公益日”,这被认为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创新,您对它有怎样的期待?

邓国胜:腾 讯利用自身平台和流量优势,让“99公益日”成为一个几千万人次参与的社会事件,引发慈善圈外的社会公众的关注,使公益慈善不再是自娱自乐的小圈子事件,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破圈”效应。 社会关注度高,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

期待腾讯对公益的投入可以继续加强,继续保持强大的创新与反思能力。譬如,就腾讯自身而言,除了腾讯公益平台以外,有没有可能开发出一款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公益产品,同时催生其他公益机构设计出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公益项目?

下一步,腾讯可以为公益组织提供更多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激励公益组织通过“99公益日”及腾讯公益平台,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与项目,以吸引更多公众参与。毕竟,“99公益日”的价值,不只是配捐的3亿元,而是激发慈善组织自身的活力,带动人人参与公益,用小钱撬动大钱。

03

社会价值创新

可持续的方法是创造共享价值

问:企业参与推动社会价值创新,与公益组织有越来越多的合作,双方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

邓国胜: 在社会价值创新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资源的整合,是合作生产、协同治理等,这意味着解决社会问题应该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优势,互相补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合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何让合作各方都满意,合作多方怎样形成集合影响力,这其实非常不容易。

我们中国人其实更擅长单打独斗,一旦涉及合作可能就会出现各种矛盾、利益冲突。看似各方在围绕同一件事出力,譬如大家一起在做乡村振兴、助残、助学、助医,但其实是各说各话,并没有形成合力,没有达到社会创新的真正效果,因为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极为高效地实现资源的整合。

在多方合作的过程中,资源是很难整合的,经常是流于表面的一些合作。譬如企业出钱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资助社会组织开展一些项目等。真正懂得合作的主体很少,企业不懂怎么与社会组织合作,社会组织也不太懂如何与企业合作,甚至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也不擅长合作。因为每个人的目标、期待和利益点都不一样。如果深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我们还没有彻底完成现代化转型有关,很多人心底的小农意识还比较强,总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此,人们在合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譬如腾讯每年投入很多钱和资源用于公益慈善,虽然不能说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这个互联网企业至少是真金白银地在做事情,可现实是,从中分多分少的各方都很有意见。

我们对这样的企业应该给予一种建设性的批评,给予企业成长的机会和时间,对其持一种宽容的心态,而不是破坏性批评。

关键问题是, 我们要思考在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各方如何充分发挥出各方的优势,并将各自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这是一个不容易的挑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企业比较重视效率和效益,在实现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中,是否也要坚持这一点?

邓国胜: 企业从事社会创新,从全球趋势来看,一个可持续的方法是创造共享价值,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一个平衡。这就 需要企业更有创意地找到这个平衡点,并且找到一个工具来实现这种平衡,兼顾社会与经济的效益,这是很不容易的。企业从事社会创新是方向,虽然行走在路上,但离目标还很遥远,路也很难。

其实,国内关于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的知识并不缺乏,很多商学院都开设有相关课程。 关键是要有一个启蒙的过程,需要更多人深入了解并参与,需要更多人投身其中去推动,事在人为。

问:您提到了“创造共享价值”,如何具体理解?

邓国胜: 企业回报社会要有新的理念,就是 在发展的前提下,回报社会要注重创造共享价值——就是既要创造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创造经济效益。

比如一些企业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捐赠,或通过员工的志愿服务,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的技术辅导,甚至给他们提供一些发展的种子资金。

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创造了社会价值。但如果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帮扶提高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社的产量,同时也为企业获得稳定和高质量的原材料供应,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那么这就是一种创造共享价值的方式。

也就是说,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而且也可以反过来有助于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

像有些企业在保护水源地、改善当地环境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得清洁的水资源提供了保障,这就是创造一种共享价值。

所以, 企业回报社会是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未来企业要回报社会,还要有一种新理念——怎么创造一种共享价值,既回报了社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

04

企业设立社会企业

是一个更可持续的方式

问:在社会创新力量上,社会企业开始进入政府和大众视野,一些企业不再直接进行慈善捐赠,而是设立社会企业,您怎么看待这一新模式?社会企业有没有可能做大做强?

邓国胜: 企业直接设立社会企业,这当然是一种更可持续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这在国外很普遍,但国内非常少见,可能只有碧桂园这样的企业有所尝试。症结在于,社会企业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也就十几年的时间,而任何新知识有一个传播的过程,很多人对社会企业的内涵并不了解。

再者,社会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上,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存在各种挂羊头卖狗肉、坑蒙拐骗的现象,令人对其存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不发展了,不能因为有“苍蝇”就把窗户关上。既然打开了窗户,就应该多了解、多培育社会企业,同时各主体之间也要相互理解。既需要社会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投资机构,也需要投资机构有更包容的心态扶持、培育社会企业。

问:关于社会企业的利润分配,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分配给股东,有的认为不可以,您认为呢?

邓国胜:关于社会企业利润分配的问题,其实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存在争议,各国在这方面的政策也不一样。社会企业到底能不能分配利润,多大比例上可以分配利润,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

我个人认为, 社会企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还是应该允许社会企业能够有适度的利润分配,否则社会企业就没有继续发展的动力。倘若社会企业的股东没有任何利润分配,那股东为什么要有所投入呢?大多数企业之所以愿意投资社会企业,也是为了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从中得不到任何经济收益,何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很难有企业会有动力来持续地支持社会企业发展。

当然,我认为社会企业的股东在利润分配上,与普通企业是不一样的。社会企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首要目标,那么社会企业股东利润分配的比例应该有所限制。有些国家限制这个利润分配比例不超过30%,最多不超过50%,总之会保障一个有限度的利润分配,这是可以推行开来的。

05

推动社会变得更美好

问:近年,商学院的一些新举动引起了不少关注,特别是长江商院。在推动企业社会价值教育方面,长江商学院探索创新了48小时公益学时、长江公益奖、公益第一课、公益奖学金等一系列举措,去年起还推出了EMBA“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要求每个学员在其企业推行一项商业向善的项目,推动学员实现社会价值。您认为长江商学院对企业家学员的社会价值教育有哪些推动价值?

邓国胜: 商学院肯定还是以教授经营管理为主,但这些年开始兴起资本向善、无公益不商业等理念,这些都是好趋势。其实在国外,主流的商学院、经管学院,很早便开设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等课程。2007年我访学美国,特地选修了一门社会企业课程。

在国外,商学院教育中融入社会价值创新的相关内容,非常的普遍和主流。但在国内,商学院教育体系内嵌入社会创新、社会企业、公益慈善等相关教育的,不到1%,占比非常少,只有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几个商学院而已。长江商学院在社会价值创新这块的探索非常早,比较超前,但仍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

国外商学院之所以推崇社会创新、社会企业、公益慈善等相关教育,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仅要创造财富,为股东带来利润,更主要的是推动社会变得更美好。

企业家们不应该只关注股东利益,而应关注更多的相关利益群体。因此,国外商学院会着重培养企业家学员资本向善的意识,也相应会开设课程来引导企业家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凡事都有一个启蒙的过程。总体而言,国内未来肯定会有更多商学院像长江商学院那样,在传统商学院教育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社会价值创新相关内容。

思想一旦转变过来,改变也在路上,关键是看社会能否形成“资本向善”的共识吧!

本文转自:中国公益研究院/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