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创新中国”通选课学生直呼“脑洞大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创新中国课程主要内容 创新中国:“创新中国”通选课学生直呼“脑洞大开”

创新中国:“创新中国”通选课学生直呼“脑洞大开”

2024-07-17 1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创新中国’太令我震撼了,上大有这么多的强势学科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原来创新离我这么近啊!"11月26日晚8点40,百余名学生从J102陆续散课,交头接耳地议论着。这是上海大学冬季学期通选课程"创新中国"的首次亮相,第一课就令不少学生"脑洞大开"。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首。中共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韩正指示要聚焦难点,推动改革创新,建成上海科创中心。上海大学敏锐地感觉到有必要以"创新"为关键词,新开一门通选课,与大学生一起站在世界看懂中国创新,站在中国看懂上海创新。  课程计划与方案备受校领导关注,在教务处、宣传部等职能部处的指导下,社会学院牵头组建了由副校长李友梅教授领衔的授课团队和课程教辅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课程组围绕"世界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上海大学能做什么?""大学生该学什么?"等五个问题设计课程目标,确立了"传承上一轮精品通识课‘大国方略’的立意与境界,探讨中国与上海的创新现状与策略,展示上海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作为"的课程定位。  特大型城市创新驱动的组织架构和制度运行,无人艇、机器人与机械智能化,影视文化产业和创意策划的方法和技术,材料领域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和研发新方向,生命脉动和细胞工程的新进展和新视野,金融创新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路与路径等上大强势学科的强势专业点先后进入课程组的考察视野,并被吸纳进课程教学专题中。课程采用项链式教学模式,以每周一课、共10堂课为时限,选择了10个专题。同时,依据专题量体裁衣,邀请材料、社会、机自、生命科学、经济、管理、影视、法学等强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担任专题引言人,分享个体"创新故事",分析创新在各领域面临的问题和化解之道,以凝练上大的创新经验,激发学生爱国荣校的情怀和不断创新的使命感。  第一次课上,顾骏、聂永有、王林军、顾晓英、尹应凯、金江波、刘寅斌、袁浩、肖俊杰、赵东升等授课老师齐齐出现在"创新中国"的课堂上,不少没有选上课的同学慕名赶来加入课堂"地毯族",教室显得格外拥挤。课程从十三五规划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国家首要发展战略谈起,启发学生思考"创新何以成为大国重中之重"。来自经济学院的聂永有教授是本场话题讨论的引言人,他分析了"增长的极限"和"没有增长的极限"两个著名的观点,认为当今世界进入了"平庸发展"阶段,各国经济增长放缓,资源、环境压力上升,发达国家陷入人口出生率下降、高龄化和少子化困境,高福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一些国家政府濒临破产。与之相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能否独立走出发展新路是值得研究的。  沿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顾晓英从中国近代史讲起,回顾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5年的创新发展轨迹。顾骏则从当代中国对外国先进科技采取引进、消化、吸收、改良的策略入手,阐释中国通过沿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但随即他语重心长地评价道:当今中国应当告别跟随时代,完成从"行路"到"筑路"的转变,才能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迈向世界前沿。  在交流环节,学生提出的"垄断的影响"、"创新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等问题,得到了各位老师的专业回答。互动中,顾骏的四句话点燃了学生的思想火种:创新,是为中国富强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国文化凤凰涅槃打通瓶颈,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打下桩基,为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创新中国"首堂课便得到了《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在未来的九周中,课程还将从"万众创新,谁是主体"、"中国制造谁来造"、"有BAT就是互联网强国了吗"、"中国能有海来坞吗"、"材料也有基因吗"、"人类能创新自己吗"、"创新也能买保险吗"、"创新只是灵机一动吗"、"创客中有你我吗"等九个主题,与学生就创新的主客体、创新的领域、创新的个案与可能性等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社会分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刘娇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