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兰玉树、气噉淝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裕评价桓温 芝兰玉树、气噉淝淮

芝兰玉树、气噉淝淮

2024-06-29 07: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此时的桓温,心中改朝换代、自立称帝的火焰应该是越烧越旺了。

公元361年,当了十七年傀儡皇帝的晋穆帝司马聃死去,享年十九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琅琊王司马丕继位,这就是东晋第六位皇帝晋哀帝。

大家听这“哀帝”的谥号,就应该知道这位的下场好不到哪去。

他在位五年,无权无势,精神空虚、百无聊赖,只好拼命炼丹嗑药,最后重金属中毒,一命呜呼。

于是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继位,这就是东晋的第七位皇帝。

由于一连换了三位皇帝,桓温作为权臣自然要摆布朝局人事,也就没工夫北伐。

白云苍狗、时光荏苒,眨眼就来到了公元369年,距离上次桓温北伐洛阳已经过去了一十五个年头,此时已经五十七岁的桓温再也等不了了,他决定第三次北伐。

也许这将是桓温最后一次北伐,也很可能是他为登基称帝做的最后冲刺。

当然,刺激桓温北伐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前燕太原王、战神慕容恪,死了。

四月,桓温率步骑五万,与胞弟、江州刺史桓冲联手北伐前燕。

桓温率军攻湖陆(今山东济宁鱼台),一战生擒前燕大将慕容忠,旗开得胜。

晋军浩浩荡荡,一路向北,又连续击败前燕下邳王慕容厉、高平太守徐翻、大将傅颜等多路燕军,兵锋直抵黄河南岸的枋头(今河南省浚县)。

当时桓温麾下的头号智将郗超对桓温步步为营、持重而进的策略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如今天降大旱,水道枯竭,后勤压力越来越大。

为今之计,要么率精锐轻骑急速奔袭前燕都城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以求速战速决;

要么暂停进兵,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到明年夏天水涨再继续进攻。

但桓温的心思,郗超不懂。

桓温压根不是真的想攻灭前燕,至少首要任务不是,那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做法,除非是一心为国的祖逖才会去做,桓温是绝对不会的。

等到明年也不行,桓温还有更大的事要做,怎么能等?

所以,桓温拒绝了郗超的建议,命军士开凿河道,依然缓慢向北推进。

在桓温看来,慢就慢点,反正慕容恪已死,放眼天下,谁能与我桓元子相抗?

但桓温没想到,前燕除了慕容恪,还有一个“备胎战神”——慕容垂。

慕容垂是个一辈子都很憋屈的人,作为慕容恪的弟弟,始终怀才不遇。

尽管慕容恪临终前一再向皇帝侄子慕容暐推荐慕容垂,但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对慕容垂十分猜忌,一直将他雪藏。

如今桓温大兵压境,慕容暐和慕容评一面向关中的前秦摇铃呼救,一面做好了跑路回辽东老家打渔挖人参的准备。

邺城人心惶惶之际,慕容垂挺身而出,大声疾呼:“让我去!我如果战死沙场,你们再跑也不迟!”

慕容暐没办法,只得启用慕容垂,给了他五万大军,让他带着慕容家族另一位风云人物慕容德南下抵御桓温。

慕容垂、慕容德果然不是盖的,在枋头与桓温连番鏖战,打得有来有回,始终平分秋色,难分胜负。

但局势已经在悄然变化,因为前秦的援军真的来了。

此时的前秦,已是伟大的苻坚同志在位,而桓温的老朋友、“扪虱青年”王猛也已经与苻坚风云际会,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强“IP”已经闪亮登场。

王猛向苻坚建议,唇亡齿寒,应抗晋援燕、保家卫国!苻坚立即同意。

八月,前秦名将邓羌、苟池率两万骑兵东出潼关,迅速抵达颍川(今河南许昌),从侧后方威胁晋军。

更糟糕的是,郗超预言的后勤问题终究还是暴露出来——九月,晋军绝粮!

桓温终于萌生退意,他的想法太多,思想负担太重,既要建功扬名,又不舍得血战使自己蒙受损失,抱着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怎么打仗?

桓温下令,全军撤退。

但桓温毕竟打了一辈子仗,后招还是有的。他命人在返程途中的河道下毒,又设下多处伏兵,准备给追击的燕军一点颜色。

可慕容垂毕竟是慕容垂,制止了众将追击的冲动,说:“桓温初退,定会设伏,不如放他走路。等到他以为我们放弃追击时,就会加速撤退。那时他们疲于奔命、力尽气衰,我们再全力一击,必能取胜!”

于是,慕容垂率八千骑兵远远尾随而行。

几天后,桓温果然加速退兵,慕容垂立即下令:“全军出击!”

燕军铁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风如雷、倍道兼行,在襄邑(今河南开封睢县)追上桓温,同时慕容德率四千精骑也已赶至,两军东西夹击,桓温大败,被阵斩三万级。

所谓破鼓乱人捶,前秦大将苟池又于谯郡(今安徽亳州)截杀桓温,晋军又战死万余。

十月,桓温勉强退守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此,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以前所未有的惨败告终。

这次失败,使桓温的威望大受打击,称帝的美梦被击得粉碎。

桓温一肚子邪火无处发泄,为了强行振作权威,干出了真正使他备受后世非议的事——废立皇帝。

他将当了六年皇帝的司马奕废黜。

本来废就废吧,但桓温坏得很,把废黜的理由定为:司马奕阳痿,不能人道。

靠,皇帝能不能人道,跟你桓温有毛钱关系?

自古生不出儿子的皇帝多了去了,也没见谁因此被废。

桓温自己打败仗,拿皇帝出气,还用这么荒谬的理由,真是杀人诛心,一点面子都不给。

再后来,就是桓温扶持的简文帝司马昱继位。

司马昱虽然是东晋第八位皇帝,却是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儿子,只是因为谦退礼让,不愿与人争权夺利,所以一直当王爷。

他跟桓温长期处于亦敌亦友的关系,一面抗衡遏制桓温势力的膨胀,一面又跟桓温心有灵犀、惺惺相惜,是桓温少有的看得入眼的宗室人物。

不过司马昱也很短命,在位两年,挂了。

司马昱临终前写下遗诏,让桓温参照周公辅成王的故例摄政,如果太子不值得辅佐,桓温便可取而代之,这其实已经算是变相禅让了。

但这道遗诏并没有发出,因为遭到了宰相谢安、王坦之的坚决反对。王坦之甚至当着司马昱的面将遗诏撕得粉碎。

司马昱只得命王坦之重新起草遗诏,改成:“国家大事都要禀告大司马,太子要象刘禅对诸葛亮一样对待桓温。”

司马昱死后,司马曜继位,这就是东晋第九位皇帝,晋孝武帝。

而桓温一直居住在姑孰(今安徽马鞍山当涂),依然遥控朝局,但当年的豪气、锐气、霸气似乎也日渐消磨。

只在一次患病卧床时,发出了“人这一生,就算不能流芳千古,也该遗臭万年”的感叹。

后来,桓温病情渐重,仍逼迫朝廷为他上九锡之礼,谢安、王坦之则不断拖延时间,暗中祈祷这位一世枭雄早早归天。

公元373年七月,桓温在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司马孚、霍光旧例,风光大葬。

东晋终于摆脱了笼罩在头上长达二十五年,历经七朝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

桓温这个人,在历代大儒笔下,是标准的功过参半。但我觉得,如果不遵循儒家的忠君思想,那么桓温这个人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首先,军事能力上,他不能算顶尖,但绝对属于一流。他一生军功显赫,最大的败仗枋头之战也有很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军事能力不行。单以军功论,称一声“名将”是当之无愧的。

其次,政治上他的建设性作为不多,比如庚戌土断、打击豪门等,客观上增进了国库收入。但也因为劳役过重,“民甚苦之”。

而且排挤同僚、打压异己不遗余力,独断专行、不可一世。

不过他在政治斗争中又很讲情面,从来没有迫害、诛杀过政敌,只是将他们赶出朝堂就心满意足。

甚至谢安、王坦之对他百般掣肘,连司马昱禅让给他的诏书被阻止,桓温在起了杀机后,还是忍耐了下来,最终放过了王、谢二人。

这固然有桓温对王谢家族的忌惮,但也说明他还是奉行“政治斗争不流血”的宗旨,是个有底线的人。

再次,作风上,桓温非常务实,他最鄙视那些不会做事,只会空谈的人,把他们比作“千斤大牛”,吃得多十倍,负重还不如一匹瘦骡子。

而他自己则是标准的吃得少、干活多,长期以区区荆州一州之力转战四方,威震天下。

最后,他生活简朴,志向高远,想说就说,肆无忌惮,喜欢他的说他是英雄,讨厌他的说他是奸贼,而他也只是笑骂由人,毫不萦怀。

所以我内心觉得,桓温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芝兰玉树、气噉淝淮——谢玄

桓温死后,东晋没了坐镇北方的统兵大将,而前秦在苻坚、王猛这对好基友的领导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灭前燕、灭仇池、灭前凉、灭代国、平定西域,崛起速度一日千里,令东晋深感不安。

朝廷想物色一位将领镇守边境,此时已是百官之首的谢安自信满满地推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一时物议纷纷,都指责谢安以权谋私,任用私人,大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反倒是素来与谢玄关系恶劣的郗超叹息着说:“谢安能内举不避亲,这是有识人之明的表现。谢玄也一定不会辜负谢安,因为他的确有这个能力。”

旁边的喷子们不信,依旧狂敲键盘吐槽,郗超又说:“当年我和谢玄都在桓温手下做事,这个人即使是一些最细小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的才华我是深有体会的。”

于是朝廷征召谢玄入朝,加封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别看郗超对谢玄评价这么高,其实谢玄少年时也是个纨绔子弟。他有个癖好,喜欢在身上挂满香囊,加上人又长得俊美,就不免给人很“娘”的感觉。

谢安对侄子的品味很伤脑筋,直接训斥又怕伤他自尊,就故意跟他赌博,把他的香囊全赢了过来,然后一把火烧掉。谢玄见状,立即明白了叔父的用心,从此洗尽铅华、革除陋习,恢复了男儿本色。

有一次,谢安有意考校族中子弟,问:“我们谢家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出来做官,为什么还要每个人都有才能呢?”

一时众子弟都答不上来,只有谢玄说:“就像芝兰玉树一样,当然要让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之中。”谢安听后非常高兴,后世便以“芝兰玉树”比喻家族中的子弟成才,比如王勃《滕王阁序》里的“非谢家之宝树”,就源自于此。

谢玄走马上任,开始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着手招募江北流民,组建新军。

一时间,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骁勇猛士尽皆来投,谢玄打破世族门阀观念,择优晋升这些人为将,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东晋第一强军“北府兵”。

玄北镇广陵,多募劲勇,牢之与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北府兵,敌人畏之。——《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公元375年,苻坚的好战友王猛去世,临终前王猛再三告诫苻坚不要急于攻打东晋,应该沉下心来整顿内政,消化这些年扩张太快带来的内部隐患。

但苻坚没有听进去,三年后,苻坚悍然出兵攻破东晋的襄阳,荆州刺史桓冲救援不力,襄阳太守朱序被俘投降,秦晋战争的乌云开始笼罩淮河两岸。

第二年,苻坚再次派兵进攻淮北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这里已经是谢玄的防区,谢玄立即率军北上救援,命小将田泓先行赶赴彭城,鼓励守军固守待援。

田泓在途中不慎被前秦斥候抓获,前秦军用重金收买,让他去城下劝降守军。

田泓装作答应,到了城下就放声高呼:“北府兵片刻将至,兄弟们守住!”于是被前秦军杀害。

这件不起眼的小事说明,谢玄在练就这支军队时,为它注入了坚定的信仰,这是其他军队很少见的。

这既是将来北府兵屡屡爆发惊人战斗力,创造战争奇迹的根本原因,也是后世刘裕东征西讨、气吞万里的力量源泉。

当时前秦军主力围困彭城,但辎重粮草都在留城(今江苏徐州沛县),谢玄命全军大张旗鼓,作出袭击留城的样子,前秦军惊慌失措,急忙退守留城,谢玄趁势进入彭城。

前秦军知道上当,从襄阳调集七万大军卷土重来,谢玄率三万北府兵迎击,在白马塘(今江苏高邮西南)与前秦军大战,猛将何谦奋力斩杀前秦大将都颜,前秦军受挫后撤。

应该说这些年前秦军纵横天下,灭国无数,战斗力当然毋庸置疑,但在骁勇的北府兵面前却落了下风,撤退途中又被北府兵追上,前秦大将邵保战死。

谢玄的军事风格偏重进攻,一旦抓住机会,就能连续不断打击敌人,他率军死死咬住前秦军,在君川(今江苏盱眙境内)再次大获全胜,又在邗沟中歼灭前秦水军。

至此,七万前秦军全军覆没!

两万人击败七万人本就已经很了不起,还能四战四捷将其全歼,更是令人惊叹。不过,比起北府兵后来的战绩,这又只能算小意思了。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亲率百万大军进攻东晋,声势之浩大,亘古未有。

当时苻坚前军已经抵达项城(今河南周口项城),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军队才刚刚到达咸阳,幽州、并州的军队也还在南来的路上。

由此可见,苻坚死了王猛,就好比叫花子没了蛇,玩不转了。如此混乱的军队调度,王猛在世时是很难想象的。

比如后世隋灭陈朝,五十一万大军也是在高熲的调度下先行集结,再统一发起进攻,不会像苻坚这样毫无章法。

面对铺天盖地的前秦大军,此时东晋在位的是第九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这个人还算是有些气魄,全力支持丞相谢安统筹应对危局。

谢安命谢玄为前锋大都督,督率谢石(谢安的弟弟)、谢琰(谢安的儿子)、桓伊(桓温的宗亲)、檀玄、戴熙、陶隐(这三个是桓温的老部下)共计八万人马赴寿阳(今安徽淮南寿县)迎敌。

谢玄先派刘牢之率五千敢死队奔袭洛涧,雷霆一击,斩杀前秦前锋大将梁成、梁云兄弟,前秦步骑同时崩溃,争渡淮水后撤。

刘牢之奋力追击,又生擒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多名前秦将领,缴获无数军资。

此后的事情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笔者就不过多赘述了。

简单说,就是苻坚驻军寿阳,依淝水列阵。谢玄请前秦军后撤,容晋军渡河决战,苻坚想半渡而击,就同意退却。

结果数十万大军自乱阵脚,后退变成溃退,再加上朱序高呼“秦兵败了”,于是溃退变成崩溃。

谢玄、谢琰、桓伊率八千精兵渡过淝水,奋力追杀。苻坚中箭逃亡,苻融临阵被杀,前秦军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堵塞不流。

这就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淝水之战,而谢玄凭借此战,成为当之无愧的世之名将。

但前文说过,谢玄最擅长乘胜追击,他的追击不是以几里地、几十里地衡量的,而是以几百里、上千里衡量的。

淝水之战后,谢玄率北府兵一路向北,连续收复兗州(今山东济宁)、青州(今山东淄博)、广固(今山东潍坊),黄河下游南岸土地全部光复。

你以为谢玄满足了吗?没有,他继续挥师北上,连续攻克碻磝(今山东聊城茌平)、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而且再接再厉渡过黄河,攻克黄河北岸重镇黎阳(今河南浚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伐很多,前有祖逖、庾翼、桓温,后有刘裕、裴邃、陈庆之、吴明彻,但都只打到黄河以南,唯一打过黄河以北且占据州郡的,只有谢玄一人而已。

可惜,谢玄在北伐途中染病,奉诏回京疗疾,很快病逝,时年四十六岁,可谓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谢玄与前三位名将祖逖、陶侃、桓温不太一样,他是比较纯粹的职业军人,主要才能也集中在练兵和作战上,但他在这两方面都极为出色。

他练出的北府强兵,成为东晋后期的中流砥柱,包括后世刘裕,也是投身到这个大熔炉中,才得以脱胎换骨,并以此为资本成就的霸业。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谢玄,就没有刘裕,这句话不接受反驳。

谢玄的作战能力更是一流,不管是遭遇战、攻坚战、阵地战、奔袭战,甚至心理战,都无一不精,堪称战术大师。

有时我在想,假如祖逖、陶侃、桓温、谢玄四人不是先后出现,而是同属一支军队,由桓温为主帅,陶侃管后勤,祖逖管策划,谢玄负责打仗,那会是怎么样的一支军队呢?

想想还真是令人激动呀!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