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对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能采访视频 十年对话 

十年对话 

2024-07-13 06: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高工锂电,(https://xueqiu.com/7862386466/165145609)

编者按

以2010年为肇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驶入了10年增长快车道,10年来,产业链经历了萌动、躁热、疯狂、骤冷、回暖、洗牌、理性、丰满……

回望十年路,预见新征途。在新旧十年转换之际,高工锂电发起“中国动力电池十年回望”系列策划,通过专题、专访、口述等形式回望产业发展得与失,勾勒新十年产业图景。

即将于12月16-18日举行的2020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上,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将出席开幕式并做精彩演讲。

本期十年对话核心要点

● 电池是一个生命体,你尊重它,它就对你好,你不尊重它,它可能就会死给你看。

● 动力电池本质上讲就是一个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组合。

● 安全可靠应该是动力电池的自然属性,是有优先性和不可平衡性,不能跟电池能量和续航里程这样技术指标放在一起找平衡点。

● 亿纬的企业文化很简单:干活就是好兄弟,不干活的就不是好兄弟。

● 但凡是做一件事情想挣钱的时候,就辛苦的一塌糊涂,也挣不到钱。一定要能够跟客户创造价值,你才有价值。

2014年底,已经做了近30年电池的刘金成买了一辆特斯拉,开上之后,彻底颠覆了他此前对于电动汽车不靠谱的看法。

“也是那时开始候意识到,动力电池本质上就是高可靠性的锂电池组合。要想做锂电池,如果不去做动力电池,其实就是没搞清楚方向。”

“幡然醒悟”后,作为亿纬锂能董事长的刘金成,下定决心踏入正风起云涌的中国动力电池热土。

随后的5年多时间里,亿纬锂能开启了动力电池领域的疾风骤雨的布局,2015年切入圆柱18650领域,2016年涉足方形电池,2018年又与国际电池企业合作共同投入软包三元体系电池,其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同时涉足圆柱、方形、软包体系的动力电池企业。

作为国内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切入动力业务之前,亿纬锂能已经在锂原电池和电子烟雾化器锂电池领域站稳全球龙头。技术出身的刘金成凭借着对于产品的品质把控和对于细分市场的准确研判,让亿纬保持着每年近50%的复合增长。

涉足动力电池,可以算是有备而来。但即便如此,在外界眼里,彼时的亿纬锂能也只是一个“后来者”,在当时近乎疯狂的行业浪潮里,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然而,让全行业意想不到的是,随后几年,这个“后来者”不仅快速在多个产品线全面开花,而且各个产品一出手就拿下国内外一线客户的认可与订单。

在小动力产品线,亿纬锂能拿下了包括格力博、小牛等国际头部电动工具及两轮车企业客户,在商用车及储能产品线,其同样拿下了开沃、中国移动等头部客户。

最为抢眼的是在乘用车产品线,其软包动力电池已经于去年开始出口给戴姆勒、现代等国际车企,10月初,亿纬锂能的方形电池又拿下了华晨宝马48V系统电池定点。

GGII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亿纬锂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位居国内第六。

在被高工锂电问及亿纬锂能快速成长并能拿下与头部客户合作的背后密码时,刘金成给了一个略显诧异的答案:因为亿纬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刚涉足18650电池时,我们去国际知名车厂客户那里开会,他们对电池品质提出的要求0.01PPb,这样近乎苛刻的要求,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复盘亿纬过去几年的成长,刘金成总结,在圆柱电池切入时,该客户提出的0.01PPb的要求,一是让亿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二是让其知道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知道实际水平和要达到的水平之间差距时,就有了自身明确的方向,于是就卧薪尝胆地去抠每一个管理和产品细节。”

而这,也是亿纬锂能的切入每个产品线时的核心战略:对标业内最高水平的企业,哪怕有差距,也坚持去做最高水平、高标准的产品。

这样的结果是,好的产品就会为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也自然可以拿下好客户,拿下了好客户,其他客户开拓起来就会水到渠成。但相反,如果朝后看,跟国内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公司去比拼价格的时候,拼到最后连命都会没有。

对于中国动力电池的机会和竞争格局,刘金成认为,过去十年,国内产业最明显的特征是“赌心大”,看的是谁胆大,谁撬动的资本多,但接下来十年,产业博弈的核心将会是企业的技术和质量水平。

产品路线、技术路线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市场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机会,是否具备技术创新和体系化的能力,将会是决定企业未来成长空间的关键。而从长远来看,只有成为行业头部企业才有存在的意义。

从业35年,刘金成对于做电池始终心存敬畏,他始终相信,电池是一个生命体。他给员工说:“你尊重它,它就对你好,你不尊重它,它可能就会死给你看。”

近期,在位于惠州仲恺区的亿纬锂能总部,高工锂电与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进行了深度对话,就亿纬锂能涉足动力业务的来龙去脉、产品及客户战略、产业发展趋势及走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接受完高工锂电采访的当晚,刘金成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亿纬锂能的锂电池分为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二个板块。消费电池为物联网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动力电池为能源互联网服务。为各种“电动化”提供电池解决方案。

这应该是他无数次在内心为亿纬锂能勾勒出的战略图景,经过了过去近20年的“埋头干活”之后,这个图景也在越来越近。

高工锂电:亿纬锂能2001年成立,2009年上市,前十年在锂一次电池领域做到行业龙头,上市之后开始切入锂二次电池,当时进入二次电池时是怎样的考量?

刘金成:我是1985年开始做电池,到现在35年,最先做锂原电池,后来参与863项目攻关做镍氢电池,再之后在德赛做过手机电池。

亿纬锂能最开始涉足锂原电池,主要的考量因素是,首先当时这个市场是一个蓝海市场,国家也很需要,在我们之前,这类电池全是进口,是一个卡脖子工程。

其次锂原电池当时对技术要求较高,但对资金的要求不高,正好契合我们创业时的方向选择,我们在技术上有开发创新的能力,结合着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优势就体现出来了。2009年上市之前,我们已经成为国内锂原电池的头部企业。

做锂原电池的时候,对锂离子电池当时也是有积极了解,我之前有过做手机电池业务的经历,上市之后一部分募资投向了锂离子电池。

我们电化学专业主要研究三个大方向:电镀、电解、电池,能在所学专业里面有新的事情做,肯定很兴奋,这是最朴素的想法。

当时选择的产品是电子烟雾化器的小软包电池,考虑的主要因素是,配套的电子烟属于消费品,市场前景好,同时细分领域里也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对手,和之前做锂原电池一样,是一个贴合亿纬发展的赛道。

高工锂电:涉足电子烟雾化器锂电池市场顺利吗?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挫折和挑战?

刘金成:2011年投产,但做出来的电子烟电池当年一个也没卖掉,因为是新厂,客户认可有个过程,同时我们产品也不想卖很低的价钱,到最后就真的一个也没卖出去。

虽然没卖出去,但也没有“太着急”,当时决策这个项目的时候,脑子很清楚,一个电池的材料成本大概9毛钱,大概做了200多万只电池,也就不到200万元,即便卖不出去,自身也还扛得住。

到了2012年,电子烟市场暴涨,电池成了紧俏品,我们的电池不仅都卖出去了,而且居然还赚了钱。到2012年底,加上我们把德赛聚能当时合并进来。亿纬锂能就成为了电子雾化器电池的老大,这让人很兴奋。

在这个基础上,就想把质量规模做得更好一点,所以当时荆门的工厂规划就是围绕着电子烟雾化器电池方向做的。但等我们把产能建好,市场又发生了变化:一次性电子烟减少,二次性电子烟需求增加。

这意味着,相比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如果循环100次,100亿的市场也会缩减到1亿。

产品结构变化之后,紧接着2013年市场就急转直下。我们也及时调整了方向,将本来规划的产能转向为通信基站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也算是顺势而为。

高工锂电:2015年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时又是如何想的?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刘金成:2015年,我们老听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消息,心里有点痒痒,但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也没准备好。

真正决定去做动力电池,是2014年底我买回来一辆特斯拉,开上以后,突然发现,过去有关动力电池的传说,基本上就是个故事。特斯拉用的电池其实就是要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动力电池的概念。

因为之前讲动力电池,都会提大功率,但如果特斯拉连续开5个小时,不可能全是大功率,否则一个小时就跑没电了,听了这么多年的故事,终于搞明白,动力电池本质上讲就是一个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的组合。

要想做锂离子电池,如果不去做动力电池,其实就没搞清楚方向。那个时候我们才决定去做。

高工锂电:涉足到车用动力电池时,为何会先选择了圆柱18650产品?

刘金成:2012年~2013年,亿纬锂能做到10亿左右销售额,每年都增长50%。当时选择布局动力电池时,考虑到风险总归是放在前面的,当时的思考是,第一要进比较容易进入的市场,第二不能亏到企业垮台。

这两条盘算之后,选择了做圆柱18650电池。当时上一条圆柱电池产线一年费用大概两个亿,一定要顶得住这两个亿亏损,才敢去做这个事情,而且产品要能进入市场,要能把它转起来,卖的动。

因为之前做电子烟电池碰到过一年一个也没卖掉的事,做其他的可能也碰到这样的问题,选择18650电池,这是一个多样化标准品,即便卖不出去还可以考虑其他细分市场,这是当时规划时最底层的思路。

高工锂电:2015年,国内布局圆柱动力电池企业的并不在少数,当时亿纬选择做圆柱,采用的战略和思路是什么?开始时将该产品卖到了车企,后来为何又选择调整了产品策略。

刘金成:我们当时规划是要建最先进最好的设备,做最高水平的电池,如果不是这样,其实就没有太大机会。

2015年开始着手去建设,我们考察了日本韩国所有的设备厂,建立了当时业内最先进的产线。2017年就开始对外销售,客户反馈还不错,一致性挺好。

最终把我们调整圆柱产品市场方向的,是有一次去国外车厂客户处开会,他要求我们的电池质量要求0.01PPb,当时我们认识到可靠性需要大幅度提升,才可以满足车企要求。以当时国内的整体水平来看,还面临非常大的距离。所以当时就觉得应该把圆柱电池转向,不久就非常坚决的把18650转向了工具和消费市场。

高工锂电:回过头来看,当时国内将近三四十家投入圆柱项目的企业,同样是投很大的精力布局,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都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这其中,亿纬锂能是少数几家坚持下来并做的越来越好的企业,您觉得这背后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刘金成:最核心的因素,我们终于知道我们的差距,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如果现在回过头做总结,我觉得就两条,第一个是看到了我们确实有差距。第二个J客户给我们质量要求,我们知道了应该达到什么水平,知道你实际水平和要达到的水平之间差距时,你的工作方案和工作空间就明确了,就知道该怎么做具体有价值的事情,把产品一步步做好。

认识到不足后,真的是卧薪尝胆的去做每一个细节管理,也很幸运有很好的客户帮助我们,前不久某客户来审核,评价说我们是圆柱电池工厂的标杆,这个评价很高,圆柱产线过去设计产能是15万,现在可以做到18万,现场的管理水平,客户认可的质量的水平非常高。

客户对我们非常信任,我们的差距确实在不断缩小,而且我们还在朝着很高的标准方向继续努力,相信就会越做越好。

高工锂电:外界评价亿纬锂能时,认为您作为决策者,既能够在技术方向把握的很准,同时整合能力上做的也非常不错,无论是2011年收购德赛聚能,还是后来收购T CL金能,包括麦克韦尔,在这方面您的判断的确非常准,这背后最重要的您认为是什么?

刘金成:收购完德赛聚能第2年就盈利了,收购TCL金能2个月就盈利了,而且收购之后运转的都非常好。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收购过来之后给予充分的信任,真正的协同,前提是在企业和经营理念上能保持一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价值观。

团队融合上,跟我们企业文化一致的,就会跟着我们,不一样的很快就会离开。我们的工作风格很简单,大家识别起来都很容易,亿纬的企业文化就是拼命干活,大家一看就知道在这里会不会做得下去。

很简单的标准就是:干活就是好兄弟,不干活的就不是好兄弟。

高工锂电:站在一个35年技术从业者和创业者的角度,您在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客户识别上做的非常精准,这背后的逻辑和原则是什么?

刘金成:但凡是你想做一件事情挣钱的时候,你就辛苦的一塌糊涂,也挣不到钱。

但是你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能够给他创造价值的时候,你就是个有用的供应商。有用的供应商不见得那么辛苦,客户会愿意给钱给你,你才能赚到钱。

一定要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你才有价值。这句话其实大家都会说,但什么叫有价值?你的产品质量要好,要满足他的要求,并且让他看起来便宜。

又要质量好,又要看起来便宜。这就一定要选择你跟谁比。

当你去跟国际一流公司产品去比较,你的产品便宜的一塌糊涂,但凡他接受你了以后,你的利润就是有保证的。但是如果你朝后看,跟国内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公司去比拼价格的时候,你拼的到最后连命都没有了。

所以亿纬所做的产品线里面,都是对标业内最高水平的企业,哪怕有差距,我们也坚持去做最高水平、高标准,这样才能去拿下好客户,拿下了好客户,其他客户开拓起来就容易,你就不是简单的跟别人拼价格了。

但是,这种选择实际去做的时候会很难,我们这么做过来以后,是这样的工作才让整个队伍不断进步,大家都会共同努力奋斗,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高工锂电: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中,亿纬锂能是为数不多产品同时涉足软包、方形、圆柱的企业,而且每个系列产品都能做到行业领先水平,曾经也有很多企业这样做过,但都不是太成功,您认为亿纬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跟您个人风格和管理有关系吗?

刘金成:亿纬锂能的产品线是同行里比较长的,但我们并不是一蹴而就同时做好的,我们开始做的是小众产品细分市场,坚持的是技术和质量都要做到行业最高水平。

一个细分市场做好了以后,总结这种观念和方法,再将这种做法复制到下一个产品上,这样才一步步成就了我们现有的产品线。10年磨一剑,我做了35年,最大的感触就是,每一个产品都需要持续的打磨。

高工锂电:早期的市场选择都是相对比较窄的赛道,竞争企业并不多,可以给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现在切入动力电池,感受肯定和之前有所不同,您个人的体会是什么?

刘金成:之前的细分领域是每一条小河,到了动力电池是进入了大海。事实上,当我们确认下来做动力电池的时候,时间已经比国内同行晚了几年,而且头部企业的体量已经很大,这个时候的优势就很小,甚至没有优势,只有扎扎实实一点一点一点做。

5年布这一局其实真的费了很大的心血,目前来看这个布局基本形成,软包电池卖给了戴姆勒、现代和国内小鹏,现在9GWh已经满产,明年还会增加1GWh,明年10月计划是满产销售。

圆柱电池在工具市场是核心供应商,铁锂的规模现在也不小,三元电池拿到了宝马两个项目定点,这两个项目对我们未来的成长也会很好,很有帮助,那么这样我们其实再去说服其他的客户,就比较容易。我相信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亿纬的整个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都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高工锂电:进入动力电池主战场,您认为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刘金成:这几年我工作中心基本上围绕着研发团队,质量管理队伍,包括售后队伍,这跟过去真的差别很大。

在动力电池领域,我觉得几个方面很关键,一是国际化研发团队,二是先进制造技术,这里面第一是设备,第二是管理人的眼光和管理能力。

首先是研发队伍,我们现在有1000人的研究院,并且是国际化团队,我们跟国际公司沟通项目,对方反馈都很好,而且水平越来越高。 

第二个生产管理水平。国内有些公司上的很快很猛,以我的经验看,其实就是要为自己挖坑,但凡控制不住,就会出问题。你防不胜防,是你一定要必须靠你的整个体系起作用。

我们通过这几个产品线的运作,管理的队伍能力培养出来,我们圆柱电池产品线从15年开始到现在,培养成长了一大批顶呱呱的团队,我们是放手让大家做,每天给他们压任务,所以他们进步非常快。

我们的判断是,目前动力电池正处于一个技术演变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时间,未来三到五年,行业的变化会非常大,这个对于企业而言将会是巨大的挑战。

基于研发和制造的基础上,亿纬锂能具备丰富的产品线,可以给客户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这样以来,面对市场变化时,我们会变的游刃有余,这样就具备了持续成长的能力。

高工锂电:中国动力电池以2010年为肇始,这10年发展经历了一系列起伏波澜。成长出一大批产业链优秀企业,在这个时间节点,回看10年发展历程,做一些复盘和总结。

刘金成:这十年发展,跟中国企业的成长路径相似,最大的特征是“赌心大”。好多企业就是赌,生死由命,赌一把的感觉,当然有人赌赢了,但多半人都输了,至少第一波是这样。

现在进入第二波博弈,如果说第一波博弈是看谁胆大,谁撬动的资本多,那么第二波博弈在我看来,赌的是企业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接下来10年,留下来的企业一定是在技术质量有持续进步提升的企业,这类企业会站在巨大的市场风口上,成为成功的企业。

但目前来看,依然还有很多企业在赌运气,这些企业接下来的生存难度会很大。

从去年12月到现在,动力电池整个行业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个反思主要集中在两个逻辑,首先是安全,安全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其次是成本,这个决定了电动化的推进速度。

我认为,安全可靠应该是锂电池的自然属性,是有优先性和不可平衡性,不能跟电池能量和续航里程这样技术指标放在一起找平衡点,这一点过去我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一次技术方向的反思与确认,会影响到未来5-10年的技术走向和产品结构。

高工锂电:大浪淘沙,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由于激进的战略,刚开始发展势头很猛,但很快就被淘汰或者面临巨大的风险,您认为,这是不是跟企业领袖的个人风格和背景有很大关系?

刘金成:基于技术判断和风险把控的持续性经营,对企业来讲非常关键。

做企业谁不想做大,赚更多的钱和更大的名声,这是一种每个人都会有的贪念,关键是怎么能够管住这种贪念,能够脚踏实地,而且真正的把企业生长的种子扎的更深。

回过头看过去几年出现问题的企业,其实多半是在产品技术和产品质量上出现明显问题,即使有些是因为资金问题,但资金问题背后同样是产品出了问题才导致的资金问题。

再进一步反思,其实是这些企业决策层对于技术和行业的理解和判断不够,他感受不到实战的问题,他技术是研发工程师负责的,质量是QC负责,他们应该做好,但不知道,这些其实是董事长最重要的功课,你要能够判断出来技术指标到底能不能达到,差距在哪里。在电池行业,落脚点最终还是产品和技术。

高工锂电: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最近发布,对于此前的技术方向做了一些调整,例如暂时不再提禁燃的说法,从纯电动改为纯电驱动,如何看待这次的调整?

刘金成:过去几年产业有些急躁,汽车是一个巨大的行业,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包括资本资源,人才资源,完全对其否定并不现实,也必然会面临阻力。政策的调整也是从极端回归本质的一种变化。

事实上,对传统车的改造意义十分重大,一个48V系统可以减排15%,国内一年卖2000多万辆车,在用的是3亿辆,就假设你把它换掉,它可以省下4500万辆车的排放,这也是目前亿纬会重点布局的细分领域市场。

高工锂电:如何看待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目前的发展,2020年,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而言,可能将会是一个转折点,越来越多的电池企业开始给国际车企配套,如何看待未来电池的竞争格局?

刘金成:产品路线、技术路线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市场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机会,技术创新,体系能力,决定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

动力电池目前在电动汽车里无论是成本还是技术价值占比都非常大。所以只要能在技术创新上有自己的贡献和亮点,就会有生存空间。

一定要成为这个行业头部企业才有存在的意义,未来技术方向的验证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因为它风险也太大,要验证需要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量,这对于小企业而言是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大。

高工锂电:做电池您做了35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刘金成:我非常认可日本人好多年前在这个行业里讲的一句话,电池是一个生命体。我们的脑电波心电图显示的都是我们身体的电化学信号,电池衰减的机理,就和我们人体的衰减过程类似。你要对他好,他就不会出问题。

我经常会对我的员工说,你尊重他他就对你好,你不尊重他就死给你看。做电池,我们应该始终抱着一颗敬畏之心,真的把它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

▼ 十周年系列回顾 ▼

●十年对话●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

▼ 往期精彩回顾 ▼

■ CATL/蜂巢/瑞浦/璞泰来等齐聚高工年会闭幕式专场

■ 中航/国轩/亿纬/星恒等企业领袖齐聚高工年会开幕式

■ 2020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最新议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