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照堂”出自刘向“燃藜读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氏黎照堂的简介和故事 “藜照堂”出自刘向“燃藜读经”

“藜照堂”出自刘向“燃藜读经”

2024-06-28 03: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厚之创办的“养田学校”石刻匾额

刘家大院的老堂号“藜照堂”石碑

本报曾对大桥镇刘家大院修缮北后墙及膳房、宴会厅进行了报道,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再次走进了读者的视线。昨天,江都古建公司刘家大院施工队负责人吴大祥致电本报,在刘家大院东北墙根交汇处发现一块高34厘米、宽13厘米的汉白玉碑刻,两面分别刻有“东藜照堂”“北藜照堂”字样。

文史专家史明介绍,“藜照堂”出自“燃藜读经”的典故。西汉文学家和经学家刘向,时常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烛尽灯灭后仍在背诵经书。一天深夜,有一黄衣老者手拄青藜杖叩门而进,点燃藜杖为其照亮暗室,并赠予一卷简牍。为激励族人发奋读书,刘氏后人便以刘向的“藜照堂”作为堂号,并将“忠厚承宗祖,读书迪后坤”录入宗谱。

刘家大院建成后,刘厚之购田140亩为学田,用于开办养田义学堂。史明认为,这与刘厚之秉承家训、知行合一不无关联。据《大桥镇志》记载,刘厚之幼年因家境贫寒,饱受不能读书之苦。经商有成、富甲一方后,他捐资创办养田学校,逐步发展为1—6年级完小,直至1940年日寇入侵大桥时被迫停办。办学的14年里,就读学生超过千人。

“百年石碑重见天日,为历史文化名镇增添了厚重的一页。‘刘家大院’不能这么一直叫下去,恢复堂号正当其时。”史明表示,刘家大院建成之时,便将“藜照堂”刻字入碑,这块分界桩即为佐证。

刘家大院承载着红色历史、藜照古训,以及大桥镇清末民初的工商史、金融史、教育史、慈善史,是一座活态博物馆。“前有朱江‘建桥永济’,后有刘厚之‘养田义学’,永济桥、藜照堂等已成为古镇大桥有温度的文化地标。”史明建议,刘家大院修缮完工后,应恢复“藜照堂”老堂名,设立“养田义学展馆”,将后花园命名为“藜园”,将第六进读书楼命名为“藜照楼”,以铭记历史、褒扬先贤、激励后学。

 本报记者 霄  剑

 通 讯 员 孙冬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