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取泥,捏一个黑陶捏一个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德功黑陶视频 黄河边取泥,捏一个黑陶捏一个我

黄河边取泥,捏一个黑陶捏一个我

2024-02-25 0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河边取泥,捏一个黑陶捏一个我

  窑工正在烧制黑陶。

  

黄河边取泥,捏一个黑陶捏一个我

  窑工正在烧制黑陶。

  

黄河边取泥,捏一个黑陶捏一个我

  和谐世博之珠

  文/片本报记者乔显佳

  在济南市“十大民间艺术家”评比中,章丘龙山黑陶的领军人物刘德功众望所归入选。近二十年来,刘德功全心全意致力于对龙山文化代表——黑陶的研制,成为济南乃至全省黑陶界的领军人物:由他制作的蛋壳黑陶,基本再现了4600年前的风采,令全国陶瓷名家也为之欣喜。

  收藏陶片与黑陶结缘

  59岁的刘德功是章丘龙山的农民。以前,他在参加国家级展览时不太愿意暴露这一身份,原因是一提“农民”,好像黑陶的档次就一下子降了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文化含量低。 而今,“农民”、“民间”反而成了金字招牌。

  刘德功小学只上到五年级,却对美术、音乐和收藏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龙山距轰动一时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很近,只要有修路建房动土,刘德功都会上前看看,捡到一块陶片,是其最大的乐事。

  上世纪80年代,龙山镇只有一家镇办黑陶厂。几年的光景又“冒”出了20多家制陶作坊。由于解决不了渗水的毛病,一些作坊很快就倒闭了,再加上当时行业不规范,龙山黑陶产业进入近三十年来的最低谷。刘德功收藏黑陶片的兴趣却有增无减,光收藏不过瘾,1985年,他在一片反对声中,全身心投入到黑陶制作,那一年,他一口气做了上百件黑陶,并受到周围人的肯定。

  “基本再现”蛋壳陶风采

  2008年起,57岁的刘德功走进课堂,参加了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陶瓷艺术高研班。课堂上,他把自己制作的一件蛋壳陶作品拿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国内著名陶瓷艺术家杨永善先生过目。

  杨永善教授有点儿怀疑地接过蛋壳陶,反反复复看了数分钟,又拿到鼻子底下嗅了良久,最后,用手指蘸了点唾液,抹在蛋壳陶作品上……“对,这就是按照4600年前蛋壳陶杯工艺做出来的。”杨先生高兴地说,自己研究黑陶五十年,走访了全国数十家黑陶厂,只有这件作品“基本达到了4600年前蛋壳陶杯的工艺水平”。

  为了这个“基本达到”,刘德功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刘德功潜心研究发现,黑陶之所以怕水,与烧制时的窑温密切相关,往往是多烧一把火就过了,少烧一把火则不足。如今,他在烧制黑陶的时候,窑内的温度是否合适,全凭一双眼睛“看” ,仪器无法派上用场。为了检验亲手制作的蛋壳陶是否渗水,他将其埋在地下8年,每天在上面浇水,还将其放在水中常年浸泡,得出的结果是,他制作的蛋壳陶根本不怕水。

  除了窑温,制作不怕水的蛋壳陶所用的泥质也十分关键。根据长期打交道得出的经验,一段黄河淤泥,需去除上面的一层,舍去下面的部分,取当中最好的一块,然后,经过十几道纯手工的程序终告完成。

  “我就是黑陶,黑陶就是我”

  2009年,由刘德功设计制作的蛋壳陶作品“东荷西柳”,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就是在睡梦里,刘德功也琢磨着黑陶作品的设计。刚刚面世不久的一套黑陶系列作品“四君子”,就是他在睡觉时突发设计灵感,并在一个月内一气呵成的。眼下刘德功最满意的龙山文化蛋壳陶系列——和谐世博之珠,也已经出窑。

  走进刘德功的家,便步入一个黑陶的世界。屋里屋外是黑陶,说的想的也是黑陶。这使记者想起一句话:“从黄河边取一筐泥,一半儿做黑陶,一半儿做刘德功。做得不好砸碎了,重新再做一件黑陶,一个刘德功。真是‘我就是黑陶,黑陶就是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