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人物: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川医生湖北 麻醉·人物: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麻醉·人物: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023-12-28 0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他是国内最早建立术后恢复室

和使用硬膜外镇痛的学者之一

在麻醉机理和麻醉方法的研究上颇有建树

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麻醉学终身成就奖”

获得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

他是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创始人

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麻醉人才 他心怀中国的麻醉事业

年逾古稀之年还主编了

麻醉巨著《现代麻醉学》

这是迄今为止

中国最权威的麻醉学专业书籍

他就是我国著名麻醉学专家

刘俊杰教授

 

刘俊杰 教授(1922- 2014)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麻醉学专家,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创始人。从事麻醉学的医疗、教学及研究工作,为我国麻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攻克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的难关;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手术后恢复监护病房;最早在国内使用连续硬膜外注射法进行术后镇痛等。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全国常务委员,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副主任编委和《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主编大型专业参考书《现代麻醉学》,并荣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艰难困苦求学路

抗美援朝赤子心

刘俊杰教授1922年3月15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葛店镇(现湖北鄂州)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是晚清秀才,因治学有方曾被举荐到两江总督张之洞家任家庭教师多年。刘俊杰教授幼年在武汉读小学和中学,九岁时母亲因病逝世。1938年武汉沦陷于日军统治前夕他只有16岁,因父亲不在身边,身无分文的他只得携带年幼的弟弟随学校师生步行往四川迁移。途中饥餐露宿,主要依靠同学及老师接济,但本就体弱的他同时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再加上途中又染上疟疾,导致刘俊杰差点客死途中。好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他们最终到达了四川,在那里休息了将近一年才慢慢恢复过来。1939年,刘俊杰就读于四川省长寿国立12中学。这时的他目睹中华同胞饥寒交迫,有病难医,坐以待毙的惨状。刘俊杰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遵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立志从医,济世救人。于是,他高中毕业后于1942年考入著名的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医学院。就是在这所大学里,刘俊杰教授完成了自已的医学学业,从此走上了一条悬壶济世的道路。 1948年,刘俊杰教授毕业后回到了故乡湖北,来到当时百废待兴的武汉。1950年,朝鲜战争的炮火打响,同年10月,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时任武汉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助教的刘俊杰教授得知这一消息后,体内的激情瞬间被点燃了。“作为一名医生,这不正是报效祖国的时刻吗!”刘教授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

中南区援朝志愿医疗手术大队武汉队

1951年,刘俊杰教授如愿加入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医疗队。在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刘俊杰教授再次接近战争。战争都是残酷的,虽然医疗队并没有同敌人正面交锋,但看着伤员一批接着一批的从前线送过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战士们尽快复原,以这种形式报效祖国。在刘教授及小队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伤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就这样在紧张、充实的生活中,刘教授度过了他为期数月的医疗队生涯回到了武汉。

 

为拔“鱼刺”学冷门

从零起步创新科

上世纪50年代初,初到武汉的刘俊杰教授选择的是胸外科专业,经过几年的培训后,刘教授在胸科干得已经是颇有心得。当时的中国医疗水平低下,各个学科均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麻醉科。在这个时候,时任武汉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外科主任管汉屏教授下定决心想要拔除这个制约整个医疗进程的“鱼刺”。但接下来的问题让管汉屏教授犯了难,究竟要派谁去学习麻醉技术呢?

“刘俊杰!没错,就是刘俊杰!”管主任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刘教授。自从到协和医院工作以来,这个聪明能干,任劳任怨的医生给管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作为一名出身名牌医学院校、基础知识扎实的胸科医生,让他去学习麻醉技术无疑是最佳选择。于是,1954年,在管汉屏教授的力荐下,刘教授来到了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师从我国现代麻醉学及临床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的吴珏教授学习麻醉技术。在上海的一年里,刘俊杰教授深入浅出,如饥似渴的学习麻醉技术,从简单的拖下颌、面罩给氧,到腰麻、全麻、神经阻滞等各种麻醉技术,刘教授均认真学习,生怕漏掉了某个细节。就这样,在枯燥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刘教授逐渐成长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并为他以后多彩的麻醉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珏教授曾经这样评价刘俊杰教授:“从来没见过一个人对知识渴望到这种程度”,可见他对刘俊杰教授评价之高。上海归来后,刘俊杰教授便马不停蹄地在武汉协和医院开创了麻醉专业。那时的基础条件差,没有麻醉机,就用呼吸囊代替;没有监护仪,就用听诊器听心率,用血压计测量血压,一场麻醉做下来,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都直打颤;而且由于缺乏麻醉医生,根本没人换班,更别说麻醉期间喝水吃饭的问题了。刘教授也就是那时候落下了老胃病的毛病。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没有难倒刘俊杰教授,凡事他都亲历亲为,最终开展了武汉协和医院乃至整个华中地区麻醉专业的大好局面。

 

临危坐镇显功力

德艺双馨多建树

说起刘俊杰教授,大家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事要不知足”。而他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自1955年来,刘俊杰教授重点从事麻醉学专业的工作,并逐渐从一名普通的麻醉医生成长为教授、麻醉科主任。在此期间,他做了无数的麻醉,遇到过无数的难题,但这些难题从来没有成为过他的绊脚石,这就得益于他沉着冷静的性格及对临床麻醉技术的精益求精。有一次,一名高龄产妇胎膜已破,要行剖宫产手术,于是,科里的一名年轻的麻醉医生给这个产妇做了硬膜外麻醉,当时的麻醉效果很好,患者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舒服。

但就在麻醉药物推进产妇体内的几分钟后,只听见她大叫一声“啊”,顿时就抽搐了起来。患者的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加快。年轻的麻醉医生顿时慌了神。刚巧刘俊杰教授正在隔壁,急急忙忙把他喊了过来。再简单的询问病史及查看患者瞳孔及生命体征后,刘俊杰教授迅速的做出了判断-----高度怀疑羊水栓塞!“羊水栓塞!”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就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这无疑是一张死亡通知书,产妇及胎儿的生命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都不要慌!冷静点!”刘教授的一句话把众人从惊慌中拉了回来。随后一道道口头医嘱迅速的下达------面罩给氧、迅速行剖宫产取出胎儿、静脉推注糖皮质激素、输血等等。在刘教授的坐镇下,急救在迅速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了,6分钟后,胎儿取出了。“胎儿安全”产房护士的一句话让众人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就看大人能不能挺过去了。手术医生迅速进行了子宫切口缝合,而这时产妇的伤口已经出现了流血不止,连全身的皮肤粘膜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广泛渗血。在与妇产科专家达成共识后,专家们一致“建议切除子宫”。是的,只有切除子宫,才可能止血。在刘教授的指挥下,经过妇产科、麻醉科的通力协作,大量的血液制品输注到了产妇的体内,奇迹最终还是出现了,血终于止住了,产妇活了。类似的病例还有很多,这让刘俊杰教授从中体会到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快乐,也更坚定了他投身这个时刻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行业中来的决心。工作中的刘教授精益求精,时刻为病患着想,他强调麻醉医生的职业责任感,视病人的手术安全至高无上,并将此定义为麻醉医生应具备的医德之一。对麻醉的高要求,让刘俊杰教授时刻都在想着如何改进麻醉质量,如何减少患者的痛苦。但当时中国的麻醉事业刚刚起步,包括麻醉方法、麻醉药物、麻醉器械及麻醉医生的水平等均处于落后状态。

为此,刘教授倾注了大量精力,积极投身麻醉的各种研究中去。1964年,他倡导建立国内第一个手术后恢复监护病房,旨在降低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他最早在国内使用连续硬膜外注射法进行术后镇痛,以减免患者术后的疼痛,加快术后恢复;他发明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置管法,为外科手术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他主持实施的“针麻下实行肺叶切除术,二尖瓣分离术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研究”获1979年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此外为改变国内麻醉机缺乏,而进口麻醉机昂贵的现状,他还参与了Wh-1型麻醉机的研制等等。至今,刘俊杰教授的许多发明创新,如硬膜外术后镇痛、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置管等仍被麻醉界广泛应用,而术后恢复室的设立更是成为了评价一个医院麻醉科实力的硬性指标之一。刘俊杰教授的学生之一,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姚尚龙教授这样评价刘教授所作出的贡献:“没有刘俊杰教授就没有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就没有湖北麻醉的今天!他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麻醉人之一。”

 

勤学到老无止境

花甲出书惠后世

刘俊杰教授酷爱读书,做到了“做学问要知不足”——即学无止境,不断吸收和更新知识。早年利用在上海学习的机会,他借阅了吴珏教授大部分宝贵的专业藏书和杂志,从中备受启迪。回到武汉后他常常利用上夜班后的休息时间到图书馆看书或步行到武汉交通路的外文书店买书。 他提倡理论结合实践的临床麻醉专业医生培训,锻炼专业技能技巧,提高处理手术期间意外和并发症的能力,做一名合格的麻醉专业医生。事实上,刘俊杰的许多临床创新均来源于书本。记得过去的中国信息比较闭塞,许多国外先进的麻醉技术、麻醉理念根本没法传到中国来,为此,刘俊杰想方设法托朋友从国外带了许多杂志和专业书籍回来,从中他了解到了国外许多先进麻醉理念,刘教授从外国文献中大受启发,于是在协和医院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术后恢复室,并率先采取硬膜外镇痛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刘俊杰教授喜爱读书更善于总结。多年来,刘教授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遇到一个知识点他都要详细的查阅资料并记录在案。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30年。在这30年里,他将麻醉专业知识点分门别类地编辑了3万多张卡片,而这3万多个知识点为刘俊杰教授日后编辑麻醉学巨著《现代麻醉学》创造了条件。

我国著名麻醉学家、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俊杰教授

八十年代初,刘俊杰教授已退休在家。但初离工作岗位的他,总忘不了他最爱的麻醉事业,想为麻醉事业做点什么。八十年代的中国麻醉经过了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过快的发展总伴随着一些问题,如麻醉规范不统一、麻醉并发症高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刘教授经过思考,发现我国大部分的麻醉医生多是半路出家,麻醉知识不扎实,缺乏统一的培训和教育,此外我国缺少一部能充当教科书的麻醉学专著也是原因之一。刘俊杰教授权衡后,决定从著书着手,于是1983年,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委托,刘俊杰教授主编了大型参考书《现代麻醉学》。该书历时4年,动员和组织了全国的专家和学者,涉及到麻醉学的方方面面。终于1987年10月出版发行,并于199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现代麻醉学》第一版获得成功后,刘俊杰教授又积极编辑第二版,此时他已年过七十,因年迈体弱,常常在阅稿中过分疲劳睡着了,但他却不顾身体的不适,醒了又接着看,终于耗时一年将堆积如山逾300万字的稿件逐字审阅了三遍。目前该书已是国内麻醉专业最具有权威性的专业参考书。

“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刘俊杰教授的人生哲学。

 

甘为人梯携后辈

育得桃李遍天下

刘俊杰教授不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甘为人梯。作为《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副主任编委和《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的刘俊杰教授,及时推荐科室里的中青年进入各级学会和杂志编委会。在主编国内最有权威性的大型专业参考书《现代麻醉学》的过程中,刘俊杰教授更是注重年青人的培养工作,在组织全国各地著名专家撰写书稿的同时,让科里的大批年轻人也参与该书的编写工作,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也为日后麻醉科主编和参编多种书籍奠定了基础。刘教授十分重视麻醉学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桃李满天下,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麻醉科专业医生和研究生。1983年,刘俊杰教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其学生包括汪尔佳、姚尚龙、李士通、刘萍、彭志勇、毛卫克、张海波、金贵元、黄绍农、王明玲、袁世荧、王鹏等十余人,目前在世界各地从事临床麻醉或科研工作。 多年来,刘俊杰教授为武汉协和医院麻醉学科的发展呕心沥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经过数十年发展,协和医院麻醉科从学科创始人刘俊杰教授、曾邦雄教授、姚尚龙教授,再到陈向东教授,经多代协和麻醉人的共同努力,协和医院麻醉科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麻醉学临床、教学、科研和培干中心。多次荣获省级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另获省市级各类奖项一、二、三等奖十余项。拥有7项国家级专利。并连续五年位居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前六名。

—END—

监制:孙晖  王继亮

总策划:党委宣传部

编辑制作:陈有为

审核:张玮   聂文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