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备称汉中王设坛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4-07-17 0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夏商,天下分治九州,汉中属梁州治。夏、商、周时期,褒河下游有一个较为强盛的部族——“褒国”。褒与周朝来往早,为其方国,并与之联姻,自太姒至褒姒为世婚。“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与褒人有关。

  褒人雄踞于秦岭以南,为南国领袖,主祀旱山(今巴山北麓之汉山)为神山(《诗·大雅·旱麓》),并设奠邑进行祭祀,周人称“南国之祀”,为周南、南郑。褒国遂为南郑所替代(前11世纪至前8世纪)。

  战国时,秦、楚、蜀、巴相争于南郑。公元前312年,秦最终夺得楚汉中地,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南郑县以隶之。汉中因水而得名。

  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东汉以降,由于朝代之更替,汉中郡曾先后改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然作为附廓首邑的南郑县,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元年(554—605年),曾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称用。

  1949年建国后,设立南郑市,属南郑专区,1954年改南郑市为汉中市,属汉中专区。1996年设地级汉中市。

  汉中城的形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71年。《史记·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左庶长城南郑”,这是汉中筑城较早的重要记载。据《太平寰宇记》,秦城城址约在今汉中市城区东北二里,刘邦为汉王时延用并扩  充之。其时“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镛漆井,皆汉所创筑”(《水经注》)。汉以后,历代还有多次修城之举,城址均无较大的移动。“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读史方舆纪要》)。明洪武三年,知府费震又在宋城的基础上进行了重修。这次修城,基本奠定了今汉中城区的布局,即南北、东西主要街道形成垂直相交的中轴线,其它街巷与此平行,构成井田方格式的街区网。

  公元前206年,刘邦忍辱受封为汉王,建都南郑。他启用人才,收用巴蜀,操练士卒,发展农业,使汉中成为足食足兵的战略基地。是年八月,出兵散关,北定三秦,进而完成统一大业。刘邦称帝后,以“汉”为国号,固因“其称甚美”,他不乏对其发祥之地的尊崇之意。史书上将刘邦在汉中的这一年,定为汉高祖元年。汉中、汉王、汉朝名称一脉相连。

  萧何、张良、韩信因协力辅助刘邦以成帝业,而有“汉三杰”之赞誉。“肖何月下追韩信”、“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些与汉中有关的故事,被人们千载传诵。

  二、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迹 

  汉中市地上地下历史文物遗存宏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摩崖刻石和出土文物保护完好。龙岗遗址位于城西南6公里,今南郑县龙岗寺。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和具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特的古人类生产工具,其数量之多、类型之众,居国内首位。近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在此发掘新石器时代器物六千多件,其中有李家村文化类型的高圈足碗和仰韶文化类型的人面尖底瓶、人面蒜头壶等。与黄河流域所出土的同期陶器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在市区的武乡、褒河、龙江等地也采集到一批新石器时期的器物。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褒斜道以其为时之早,持续长,堪为蜀道之冠。穿行于褒斜道南端七盘山下的一段隧道,开通于公元66年,汉明帝在诏书中称为“石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镌刻于石门内壁及南北山崖上的石刻,计有104种,尤以“石门汉魏十三品”出类拔萃。其文字内容是记述栈道和“山河堰”兴废的历史文献,其书法真迹为研究我国书体演变,特别为研究汉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它具有多方面的科学、艺术价值,被尊为“国之瑰宝”。古汉台是刘邦为汉王时驻跸的宫殿遗址。占地一万余平方米。高约8米,四周台垣高耸,雄姿伟岸,北宋张少愚诗云:“留此一抔土,犹是汉家基”。宋至民国为汉中府署所在地,历代多有修葺。现有望江楼、桂荫堂、东华厅、西华厅、竹林阁、清晖亭、镜吾池等。汉台现为汉中市博物馆,辟有“古褒斜栈道”、“石门汉魏十三品”、“出土文物”、“古生物化石”、“古代名人字画”、“汉中地方近现代革命史迹”、“宗教造像艺术”等专题陈列,馆藏文物万余件,成为初具规模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拜将坛位于城南建国门外,是刘邦“择良日,设坛场,具礼”(《史记》)拜韩信为大将之处。陆游有“将军坛上冷云低”的诗句咏之。自明代以来,历经三次大的整修,现面貌一新。保护区由拜将坛、场、碑亭和园林组成。坛高丈余,坛面周长百余步,汉白玉望柱栏板围饰,正前方东西侧竖碑刻两通。碑亭内刻有冯玉祥撰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及历代名人题咏。饮马池位于汉中城东南隅,池水面6358平方米,为刘邦驻军时饮马处。围池花墙中嵌有石刻对联:“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清嘉庆时曾修三台阁于古城墙上。登阁可在池水中看到东塔的倒影,“东塔西影”是“汉中八景”之一。

  虎头桥与魏延墓。虎头桥位于城北门外刘家巷,据县志载:“狮子桥,虎头桥俱在北门外,虎头桥平地列数石,无沟渠,相传为蜀汉魏延死处”。现存石碑正中大书“古虎头桥”四字,上款为“汉马岱斩魏延处”。魏延墓位于北门外2公里处的石马坡,墓前石人、石马等均移存市博物馆。东塔。东关净明寺之佛塔,始建于宋,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通高15米,原为13层,1953年修复后为11层。其结构笃实,外形线条朴素端庄,具有唐塔的风格。英不列颠大百科全书载有此塔图片。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安24年(219年),刘备率军北上汉中,与曹军守将展开了争夺“蜀之咽喉”——汉中定军山之战。蜀将黄忠大破曹军,力斩曹将夏侯渊、赵。曹操率主力驰援,赵云破其军于汉水,迫使曹操引军北还。刘备遂自立为汉中王。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屯汉中,以此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长达八年的文治武攻,终因出师未捷而病卒五丈原,归葬定军山下。定军山武侯墓,气势雄阔,庄严肃穆。后主刘禅时又立祠祭祠,为全国始建最早的武侯祠。1997年武侯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蜀魏长达近50年的争战中,在汉中活动的三国人物数以百计,除上述之外,还有张飞、魏延、王平、马超、张嶷、蒋琬、费讳、姜维、杨仪、马岱、杨修、廖化、钟会等。其是非功过,成了汉中近年来三国学术研究的热门课题。

  汉中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采的文化遗产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现择其中对中华文明的精髓——汉文化发展史有特殊影响的重大事例,略作简介。

  1.地方直隶中央的制度,汉中开先河。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泉县直隶朝廷。时三泉县即今我市宁强县。我国中央政府直辖地方制度从此创立。

  2.用帝王年号命地名,汉中创开端。唐兴元元年(784年),德宗李适弃都避难到梁州,即汉中,后德宗平息叛乱夺回长安,为感谢汉中对他的保护和平叛的物资供应,特下诏“改梁州为兴元府”,创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号命府名、作地名之开端。

  3.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开凿在汉中。位于市区北18公里褒谷南口的石门,在东汉永平四年(61年)整修褒斜道时,为避陡崖寻求捷径,在当时尚未发明火药的情况下,采取“火焚水激”之法,历时3年开凿贯通一长16.8米,宽4〖BF〗.5米,高3.6〖BFQ〗米的石门隧道。现在世界工程界公认石门隧道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的交通隧道,被列为国务院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名流辈出,文人荟萃

  颇为古远的文化渊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利条件,使汉中市自古至今成为文人荟萃之地。

  开通西域第一人

  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出生在汉中城以东的城固县饶家营。他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我国与中亚、西亚的陆路交通,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他说服汉武帝发使者通西南之塞,开发边远地带。元朔六年(123年),受封为博望侯。

  龙亭侯名垂纸史

  蔡伦才学渊博,敦厚精细,东汉和帝时,任中常尚方令,他认真总结了当时人们造纸的经验,终于制成了物美价廉的“蔡侯纸”。朝廷推广,惠泽学林。邓太后以为蔡伦供职朝廷,年久有功,封为“龙亭侯”。龙亭在洋县。

  “读书种子”方孝儒

  被称为“读书种子”、“有明之学祖”的方孝儒,在明朝开国名臣宋濂精心雕琢和陶冶下,“进修之功,日有异而月不同”。在他任明建文帝“托孤”大臣之前,曾任汉中府学教授达七年之久。其间,他粗衣粝食,兢兢业业地教授诸生,“由是山南皆知向学”。对汉中的教育事业卓有贡献。因朝廷政治风云突变,方孝儒惨遭杀害,诛及十族。后人在汉中修建“方正学祠”,以作纪念。

  近代书法大家王世镗

  王世镗,原籍天津,中年客居汉中莲花池畔,校碑读书,寄情翰墨。他“抚褒斜摩崖,见汉魏诸石刻,方窥得汉魏嬗递之源。”平生所致力者,尤在严章今之辩。1924年,集韵语而成《藁诀集学》。汉中道尹阮贞豫邀汉上名流为之论释,刻石嵌于汉中云峰寺,遂有拓本流传。

  此外,自汉唐以来,出入于汉中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王远、沈佺期、岑参、元稹、李商隐、孙樵、文同,陆游、晏袤、王渔洋等。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联大等院校迁来汉中,一大批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在此旅居,从事进步的文化活动,如黎锦熙、罗章龙、许寿裳、曹靖华、戴涯、丁尼、张寒、杨仲健、何洛夫、常香玉等。

  四、汉中文物古迹分布特点及其价值

  文物古迹分布特点:

  汉代遗存丰富密集:位于城区内的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三处西汉遗址,近在咫尺,基本反映了汉代城池布局特点。加之,汉中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东汉摩崖石刻和近年出土的大量汉墓群陪葬器物,使汉中市成为汉代遗存集中的地方。

  以古城为中心的古迹群落:汉中的名胜古迹,以市区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各县伸延,形成放射散布的群落。东有张骞墓、李固墓、蔡伦墓等;南有圣水寺(寺内汉桂传为萧何手植)、小南海;西有荡寇将军张嶷墓、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刘备立汉中王设坛处、定军山古战场遗址、武侯墓、武侯祠、马超墓、灵崖寺;北有褒斜道遗址、褒姒故里、萧何追韩信处(寒溪)、张良庙等。这数十处名胜古迹组成了系统完整的人文景观,反映了汉中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汉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

  汉中市的历史文化遗存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龙岗遗址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堪与国内其他古人类文化遗址相媲美。龙岗遗址和市内新石器时代器物的发现证明,在中国其他地方出现古人类的同时,在汉中也有古人类的活动,汉中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在汉中具有商周文化和巴蜀文化特色的青铜器的发现,证明早在商周时期,汉中已是连接中原与巴蜀的纽带,这里的历史文化自此已具有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褒斜道的开通和汉江水运的兴旺,使汉中在中国历史上曾一度发挥了交通枢纽、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褒斜道的形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对中外道路的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汉中为根基建立的约四百年之久的汉王朝。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认为:“汉族的名称,也是跟一个伟大的朝代的名称相一致的。”大量的汉代历史文化遗存,使汉中成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

  汉中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文学、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脍炙人口的小说《三国演义》、《红色交通线》和传统剧目《追韩信》、《定军山》、《空城计》等至今为人乐道。古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留下了大量以汉中为题材的传世之作。

  (注:本文写作采用吸收了李星、陈显远、郭荣章、王复忱、王大中、王景元、郭鹏、周建民等同志研究起草撰写的书报刊等文章。在此说明并致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