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书秦汉,篆字通古今,一代篆书大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书友书法家简介图片 妙笔书秦汉,篆字通古今,一代篆书大家

妙笔书秦汉,篆字通古今,一代篆书大家

2024-07-12 07: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自椟书法家基本概况

刘自椟(1914-2001),又名刘仲书,也署自读、自犊、自独、嵯峨山民,号迟斋。男,汉族,生于圣哲辈出、文风极盛的于右任故里三原,陕西省三原县人。曾任西安工业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名誉委员等。

本人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学,举凡诗文、词赋、历代典籍、关上文献无不一一研讨,融会贯通。西安碑林所藏正始《三体石经》就是他捐赠国家的。1985年1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曾于 1948 年在西安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其作品入选全国的一、二、三、四届书法展览,第一、二回中日书法联展,第一回中日二十人书法联展。

书法四体具佳,尤以篆书为最。其篆书从金文、石鼓得其沉雄、劲健,从秦代小篆、邓完白线条得其圆融流动。其结字自有匠心独具的特点,他将来自《绎山碑》一类小篆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的特征融入金文大篆,而又将大篆旁逸斜出、活泼的特征在均衡、稳定的原则下加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完成了他篆书精美的形体构造。

正如沈鹏、谷溪先生所撰《刘自椟书法选·序》中说:“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

1987 年出版《刘自椟书法选》。

2000 年 5 月又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刘自椟书法艺术颉英》问世。有当代篆书第一人之称。

他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学,举凡诗文、辞赋、历代典籍、关中文献无不一一研讨,融会贯通。1949年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调查科科长,为陕西文化保护工作贡献颇多。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魏正始《三体石经》就是他捐赠国家的。在1995年夏访日时,日本书界朋友赠他书法作品集,他即发现日本朋友把杜诗“五陵裘马正轻肥”的“裘”字误写为“衣”,把“遣”字误写为“遗”,“逾”字误写为“俞”,立刻认真诚恳地写出意见,使日本友人十分感激。先生博闻强记、修养深厚可见一斑。更有趣者,刘先生每日看日本电视、报纸,对其所述之大事竟能了然于心,陪同翻译小姐都以为刘先生晓得日语。

刘先生首先是德艺双馨的学者,其次才是熔铸古今的书法大师。他曾说:“人的素质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不断提高,内部充实了外边就变了。”修养、气质的外部物化形态,在书法家,就是“寄情于点画之间”的书法艺术形式。对刘先生的书法艺术我们也只能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在这样的基点上去探讨。刘先生五六岁入学读书即学习写字。从中学时代起即师事关史中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贺伯箴先生学习诗文、书法。关于他的学书过程先生有一段跋语说得十分清楚:“赵悲庵以邓法书峄山文,自谓胜于郑文宝之钞史记。及今观之当作过论。而完白篆分固为清代第一,其用笔结体实可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二语尽之。昔予求篆法于白真先生,先生即举峄山而予疑之。先生喟然叹曰:‘始吾亦犹子耳,今乃悉其可取。子既喜完白既学邓可也,后当自知。’今先生墓草已宿,观文宝所刻,始觉其分画布白自有佳处。学者能辩赵郑之短长,其于书道有少悟乎。”

刘自椟篆书独辟蹊径 自成一家,年逾八旬仍勤学不辍,习篆从清代书法大家邓完白(字石如)入手走过一段弯路,但邓石如圆融流畅的笔势、笔法,均衡对称的小篆结体,纵长舒展的篆书体势,不能不对他篆书风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峄山碑》“分画布白”的“佳处”更是形成他书法结体美的重要因素。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他对上自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下至吴昌硕、吴大澂诸大家的篆书都一一做过潜心研究,他很欣赏吴昌硕“得虢盘遗意可喜也”的书学要言。早年他的篆书受章法疏朗、结体紧凑而活泼多变的西周重器《虢季子白盘铭文》影响很大,后来他博采众长,特别重视从最新出土的金文资料中不断吸取笔法、结字、章法的趣味。他主张出新、避熟,“学进去,走出来”。

几十年来,他以大篆为基础,不断熔铸古今篆家之长,化为己有,所以他的篆书作品不断有新意见于毫颖之间,始终有一股盎然的生气,其篆书有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是沉雄劲健圆融流动的笔法、笔势。刘先生的篆书从金文、石鼓得其沉雄劲健、从秦代小篆、邓完白线条得其圆融流动,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糅合笔下。他主张中锋入纸万毫齐力,但并不排斥侧锋取险。他下笔时以沉稳厚重的中锋逆入,迟涩、顿转,然后中、侧交转以疾、纵之势平出,收束时略顿,虚空回锋,处理波磔笔画时更是如此。所成之线条圆劲而飞动,力感、弹性、节奏感十分强烈。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先生常用浓墨起笔逆入重按,出锋时纵笔疾行自然形成渴笔飞白,墨的节奏感与笔的变化动势融为一体,形成了如壮士回腕的线条,有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美的形式。这一点不但在金文、石鼓文的拓本中看不到,就是由清代至近代诸篆书大家的笔下也很少见。这也正如沈鹏、谷谿先生所撰《刘自椟书法选·序》中所说:“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

其二是紧密舒宕灵活险劲的结字、字势。欣赏刘先生的篆书总觉得有一股逼人的气势,这气势一方面来自他独具的笔法笔势,同时也来自他匠心独具的结字。在结字上,他努力将来自《峄山碑》一类小篆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的结字特征融入金文大篆,而又将大篆旁逸斜出活泼多变的结字特点在均衡、稳定的原则下淋漓尽致地加以发挥,将大篆、小篆结字美的要素自然地融为一体。小篆体势的基础与大篆结字、笔法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他篆书精美的形体构造。他从武术的缩拳蓄势得到结字“重紧密”有核心”“中宫紧收”“字中疏密”的启示,又从吴昌硕结字“左低右高”中悟得了似斜反正的形式美的规律。

书写大篆,要做到字字有源、翰不虚发,在大量金文中选字、集字是最体现书家审美观念、审美水准的。刘先生于此的确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笔下的每一个篆字,都有出土文物作根据,这与他谙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且有精深的古文字学研究造诣直接相关。他笔下的每一个篆字又都是经过自己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加工过的具有新意的形体,灵活多样,横逸斜出,令人神往。活,笔活、字活,正是刘先生大篆书的神妙之处,也是他的篆书结字“出新”之所在。

其三是抒情性的内涵。讲到书法的抒情性,人们总以为只有行、草书才最能体现出来。其实楷书、隶书、篆书也一样能体现书家的感情、情绪。当然书法的抒情性是凭借直观的点线曲折地反映出来的,观赏者必须在全面认识书家、书法特征之后去感悟。如果这一点可以认同,那么,刘先生的篆书不正是他耿直、沉稳、倔强、诙谐、豪迈、不羁的性格的物化形态吗?字如其人,刘先生的篆书也就是他自己的“心书”、他心灵波动的轨迹。除自然地以点画为性情以外,有意无意地在书作中追求某种情绪是刘先生篆书的又一特征。

一代篆书大家-刘自椟-世纪传承

02988244129 1896680565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