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刘三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简介资料大全 天上人间“刘三姐”

天上人间“刘三姐”

#天上人间“刘三姐”|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黄婉秋

“我将到天外传歌去了……”2月21日,知名戏剧家魏明伦在朋友圈转发了黄婉秋丈夫何有才的一条信息,引发圈内人士和广大网友的关注。这条信息的内容是知名表演艺术家、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饰演者黄婉秋亲自书写的告别信。黄婉秋在留言中写道:“我的亲人们、挚友兄弟姐妹们,以及国内外厚爱我‘刘三姐’的影迷们,永别了,我将到天外传歌去了。”信中还透露,她将自己身上的重担转交给了丈夫、女儿以及外甥女,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刘三姐文化做好传承,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美丽的广西桂林。此前3天,黄婉秋病重转入桂林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治疗。

3月4日,何有才发讣告:“刘三姐”黄婉秋于3月4日凌晨3时16分在桂林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因病抢救治疗无效,与世长辞。

“永远的刘三姐,一路走好。”“人虽已逝,歌声永存。”“她是一个经典的符号,是艺术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对于黄婉秋的离世,众多影迷纷纷在网络上发文,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

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龙倩非常难过:“黄婉秋老师对艺术非常执着,终其一生坚守‘刘三姐’这个代表广西的艺术形象,从未停止过继承、弘扬‘刘三姐’文化的脚步。”文化学者曹光哲说:“黄婉秋塑造的刘三姐形象,给人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这种美好如桂林山水般清澈,如《山中只见藤缠树》般空灵。”……

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悼念文章中说,黄婉秋一生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勤不怠。她始终将自己的艺术人生与银幕形象紧紧相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孜孜不倦地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为中国电影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1

“刘三姐”把华人的心聚在一起

黄婉秋1943年生于广西桂林市,13岁考入桂林市桂剧团,从此踏上艺术演艺生涯。此后的十几年,黄婉秋刻苦学艺,先后扮演了《斩三妖》中的苏妲己、《水淹金山》中的白素贞、《西厢记》中的红娘等角色,逐步成长为桂林戏坛上的一颗新星。

▲ 电影《刘三姐》剧照

20世纪60年代,从民间传说走来的刘三姐在舞台绽放,后又进入银幕。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电影《刘三姐》期间,导演苏里、作曲家雷振邦和词作家乔羽到桂林采景和选角,清新亮丽、淳朴自然的黄婉秋在试拍阶段扮演“舟妹”一角。在原定主角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知名戏剧家、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田汉慧眼识珠,对苏里说:“我看,那个扮演舟妹的演员不错,是不是考虑让她演刘三姐?”众人都觉得田汉言之有理。于是,黄婉秋成了刘三姐的扮演者。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短缺、生活艰苦。黄婉秋曾回忆那段艰难但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缺少吃的,大家常饿着肚子拍戏,而且夏日炎热、蚊虫多,然而再热的天也没有人叫一声苦。”她从导演的指导中、大家的敬业精神里深受启发和鼓舞,努力钻研,最终生动诠释了刘三姐这个艺术形象。

《刘三姐》公映后,以惊人的影响力风靡海内外,迅速掀起一股“刘三姐热”,被马来西亚媒体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美国打破了《飘》的票房纪录;在新加坡创下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黄婉秋也因为这个角色于1963年获得了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演员奖。

电影《刘三姐》影响了几代人。已故的马来西亚永芳集团的董事长姚美良是东南亚知名的华人企业家,当年,他去新加坡看电影《刘三姐》,一看就是10场。他曾深情地说:“刘三姐把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知名作家宋安群认为,正是电影《刘三姐》将广西戏剧、广西歌舞、壮族山歌、刘三姐等符号推广到了全世界,让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要素有了辨识度,得到了尊重和认可。

2

传承刘三姐文化终生无悔

出演电影《刘三姐》之后,黄婉秋重返舞台,在桂林彩调剧团继续排演彩调剧《刘三姐》,以及《白毛女》《金沙江畔》《王贵与李香香》等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剧目。

在特殊时期,黄婉秋接受了风霜雨雪的洗礼。1977年11月28日,彩调剧《刘三姐》重新上演。“这个日子,我终生难忘。因为,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黄婉秋后来在回忆中写道。之后,她在桂林漓江剧场主演了280余场《刘三姐》,风采依旧,深受观众喜爱。

为了传承刘三姐文化,黄婉秋创办“刘三姐艺术团”,参与建设“刘三姐景观园”,重新编排打造民族歌舞剧《歌仙刘三姐》,创新打造全息音乐剧《遇见刘三姐》……何有才说:“她的一生都是刘三姐,她把传承刘三姐文化当成自己的使命,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2005年,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名列“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之中。2017年,黄婉秋带着“刘三姐”的歌声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2018年,年逾古稀的她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演出活动。

2021年,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黄婉秋激动不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逐字逐句地把回信内容看了很多遍,“总书记说,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是说到精髓了!今后,我能做的事还有很多!我还要继续在舞台上演出,与观众面对面,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做好刘三姐文化的传帮带,用刘三姐的山歌唱好桂林故事、广西故事、中国故事。”

如今,黄婉秋到天外传歌去了。但她塑造的刘三姐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与山水同在。

支系发达的刘三姐文化

在“天下民歌眷恋”的广西,刘三姐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到了现当代,刘三姐文化传承更是支系发达,亮点纷呈。

1961年,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运用彩色胶片,将民间传说、优美的广西山水风光与独特的歌舞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受到国内外追捧。

经典电影《刘三姐》的诞生和经典艺术形象刘三姐的塑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其中任何一位人员的付出与努力,包括艺术指导田汉、导演苏里、编剧乔羽、作曲雷振邦、主演黄婉秋,还有主演的配唱傅锦华、蔡秀英,台词配音张桂兰等。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更是从2万多首广西传统民歌提炼得来,可谓万里挑一、精益求精。

电影之外,各种艺术门类的《刘三姐》也是千姿百态,广受关注。

1936年,广西罗城县抗日救国文工团首次创作演出了彩调剧《刘三姐》。

1958年,广西柳州市彩调团创作了彩调剧《刘三姐》,由此引发广西全区各剧种创作、上演《刘三姐》热潮。

1960年,广西举办了《刘三姐》文艺汇演,之后,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同年7月赴京进行了近4个月的汇报演出,随后又在全国25个城市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全国巡演,刘三姐由此火遍大江南北。

1978年,广西重排歌舞剧《刘三姐》,在南宁连续演出80多场,随后到全国巡演,深受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全国共有逾百个剧团、29个剧种排演《刘三姐》,充分展示了刘三姐文化的独有魅力,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

2004年,《印象·刘三姐》亮相。该剧是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自上演以来至今年2月,累计上演8000多场,观众2000多万人次。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刘三姐歌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0多年来,彩调剧《刘三姐》常演常新。傅锦华(第一代)、马若云(第一代)、侯玉华(第二代)、唐佩珠(第三代)、吴似梅(第四代)、王予嘉(第五代)等几代主演,努力追求彩调剧《刘三姐》的舞台艺术进一步臻于艺术高峰,不断巩固彩调剧《刘三姐》在剧种舞台表演艺术领域的经典地位。

2022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广西戏剧院创作排演的彩调剧《新刘三姐》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新刘三姐》在传承发展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主题反映广西乡村振兴的火热生活,演绎了新时代刘三姐对山歌的坚守、对家乡青山绿水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民族歌剧版扮演者蒋宁:

让“刘三姐”的歌声回荡在世界各地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李欣然

▲ 民族歌剧《刘三姐》剧照  受访者供图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险滩弯又多喽,弯又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即便不了解山歌,也能随口唱出电影《刘三姐》中这段悠扬的旋律。

1960年,黄婉秋在电影《刘三姐》中成功塑造了“刘三姐”这一经典形象。2018年,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打造了民族歌剧版《刘三姐》,主演蒋宁作为新时代刘三姐的扮演者,在传承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

“这一版《刘三姐》是根据3个不同版本的文艺作品改编而来的。”蒋宁介绍,民族歌剧版《刘三姐》在1959年彩调剧《刘三姐》、1960年电影版《刘三姐》和1960年广西歌舞剧《刘三姐》3部作品的基础上,对剧情进行梳理,并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大胆创新,让作品更具当代民族音乐剧的特色。

“民族歌剧版是对‘刘三姐’形象的一次新的塑造,因此没有可参考的样本,我需要借助对影像和文字资料的理解,塑造属于我的刘三姐。”对于这样一个在面对恶势力时充满智慧与勇气的角色,蒋宁花费了不少心思来进行解读和演绎,从壮族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她翻阅了很多资料。黄婉秋主演的电影《刘三姐》让蒋宁心中的刘三姐形象逐渐变得立体起来。“黄婉秋老师在拍摄电影《刘三姐》时,将在戏曲演出中积累的技巧运用在角色演绎中,让刘三姐在富有艺术性的同时更贴近现实生活。”蒋宁说,民族歌剧版《刘三姐》与其他民族音乐剧不同,其唱段没有戏曲或板腔体模式,不受过多约束。为更好地呈现角色,蒋宁将壮族歌曲的演唱方式与民族歌剧的声乐技法相结合,令表演少了一些程式,多了几分自然。

“非常遗憾,我没能和黄婉秋老师面对面交流,向她请教关于传承刘三姐文化的诸多问题。”听说黄婉秋去世的消息,蒋宁非常难过,她回忆,此前在前往广西进行舞台合成时,由于排练日程紧迫没能去拜访黄婉秋,没想到,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对她来说,演绎好民族歌剧版《刘三姐》就是对黄婉秋的最好致敬。

2018年,民族歌剧版《刘三姐》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后,获得各界好评,还受邀参加第3届澳大利亚中华文化节,为海外观众传递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真诚的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舞台作品的新风貌。蒋宁表示,“刘三姐”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符号之一,在国外演出时吸引了很多旅居海外的国人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观众,还有音乐学院的教授专程去看演出,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表演形式,对此她感到非常自豪。“我希望通过民族歌剧《刘三姐》的演出,传承好经典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让‘刘三姐’悠扬的歌声回荡在世界各地。”她说。

京剧版扮演者刘桂娟:

传承“刘三姐”干净纯洁的精神特质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 京剧《刘三姐》剧照  受访者供图

“黄婉秋老师把刘三姐演绎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我后来在演绎京剧《刘三姐》的时候,为了更贴近人物内心,经常通过影片观摩黄婉秋老师的表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说。

刘桂娟十几年前曾出演过京剧版《刘三姐》,由于电影版《刘三姐》太过深入人心,将经典重新打磨包装难度很大。“电影《刘三姐》珠玉在前,无论是黄老师清脆悦耳的歌声,还是真挚朴实的表演都特别经典。”刘桂娟说,“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必须跳出固有模式,又不能脱离刘三姐这一人物,用京剧的独特方式来演绎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不同于电影中“用山歌反抗财主”的故事,京剧《刘三姐》另起炉灶,选用了“媒婆说媒”的桥段,讲述倔强、直率的刘三姐与媒婆及其背后的恶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京剧《刘三姐》在唱腔上遵循京剧板式,但也融入了一些民歌的曲调。此外,刘三姐的扮相也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令人耳目一新。“京剧是国粹,很多程式化的规矩是不能破坏的,但在《刘三姐》的创作中,我们融入了一些新颖的元素,让刘三姐更具韵味。演出后,也让很多观众感觉很亲切。”刘桂娟说。

对于如何诠释刘三姐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刘桂娟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刘三姐这一人物非常有个性,在表演过程中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空间。“黄婉秋老师演的刘三姐比较泼辣、直率,我演的刘三姐性格上多了一些可爱和乖巧。”刘桂娟说,“我认为刘三姐是一个性格奔放、心胸宽广、随性洒脱、可爱活泼、爱憎分明的女孩,饰演这样的角色不能完全拘泥于传统的程式化的东西,比如在舞台上走路的姿态既要艺术化,也不能真的像在山上奔跑一样。”

如今,像《刘三姐》这类移植改编的剧目依然面临很难在舞台上延续的问题。在刘桂娟看来,水不流就是死水。任何艺术都要先继承,后发展,这是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观众认可的艺术形式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观众反馈的问题更要考虑修改打磨。

“《刘三姐》讲述的是普通百姓的故事,是人民的故事。要继承这一经典角色的精神,就要坚守人民立场,表演要接地气,通俗易懂。”刘桂娟说,目前,诠释刘三姐这一形象的艺术形式有很多,嗓音、扮相、表演各有秋千,但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身上体现出的精神特质是独一无二的,黄婉秋纯粹的表演方式值得文艺工作者永远传承下去。

2023年3月10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天上人间“刘三姐”》

责编:陈晓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