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三个人的爱情,分别是什么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列宁是谁全名 《安娜·卡列尼娜》:三个人的爱情,分别是什么样?

《安娜·卡列尼娜》:三个人的爱情,分别是什么样?

2023-08-11 18: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后来,安娜与渥伦斯基私奔了。社会以一种打落水狗的态度轻蔑和嘲笑卡列宁,使他认为一切都是邪恶的。就算这样,当安娜写信提出要见儿子,他仍然觉得自己应该让安娜见儿子,因为不让她见儿子可能不公道。 他依然从理性、公道的角度考虑问题,他自己的感受都可以置之不理。

坚持安娜自己提出离婚,也是因为卡列宁从宗教、法律的角度看待婚姻。渥伦斯基不理解卡列宁为什么非得安娜写一封要求离婚的信,他冤枉卡列宁了。在卡列宁的思维里,离婚是两个人的事,何况还必须让安娜承认自己不贞,当然需要安娜自己提出来。最后,卡列宁明确拒绝离婚,也是听从了宗教的意见。

在事业和社交的双重失败下,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高官或丈夫的卡列宁。他真的很可怜,如果没有社会、家庭和他的种种角色,他还是什么呢?所以对于利季娅伯爵夫人与他可能发生爱情,我是高兴的。她于他“就像那片包围着他的、由敌意和嘲笑组成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 她的爱是由于他的崇高心灵,他的爱就像植物追求阳光。这对 50岁左右的人如果能找到真爱,不是很美好吗?

渥伦斯基的爱情

受刻板印象的影响,我以为渥伦斯基会变心,然而, 他一直对安娜一片深情。在安娜生产之前,我仿佛看到他的热情有消退的迹象——我甚至怀疑,作者可能想过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始乱终弃的人;但当他抛弃一切跟安娜在一起之后,那种热情始终都没有衰减——因为作者发现,安娜的毁灭只能源于她自己而不是别人。

渥伦斯基与安娜发生肉体关系后,作者把他比喻成要掩埋尸体的杀人犯。后来,随着她的精神和肉体都变了,他已经过了最幸福的时候。他觉得她就像被自己摘下来而枯萎的花,已经不美了。这让我以为他可能要变心了。

但是, 他对安娜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严肃的,他从来没有失去自制力,即使是赛马前劝安娜离开她的丈夫,也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仔细考虑了安娜的处境。后来,卡列宁的宽恕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卑劣,安娜在混乱时想见卡列宁而不是他又让他觉得失去了一切,他试图自杀。恢复健康后, 面对安娜复燃的爱情,他毅然决然放弃一切。可以说,这个时候他的爱情到了最高点。

渥伦斯基从来不是一个彻底堕落的浪荡公子,他会反思,会整理自己的生活,对事业充满热情。多莉和列文对渥伦斯基印象的改观,足以说明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这也意味着, 他的生活中不可能只有爱情。在公开与安娜的关系之前,他需要恋爱之外的镇静和休息,通过赛马把这份感情忘光。与安娜一起在国外的时候,他感到单调和无聊,开始自我界定为艺术家,但也没有长久,并且更加无聊。在乡下庄园,渥伦斯基骄傲地扮演着富裕地主的角色,积极参与贵族事务。 他为拥有安娜的爱而幸福,但他也要自己的事业;他深爱安娜,但绝不牺牲男子汉的独立自主权。

他要自己的事业,要自由,这就让他和安娜之间有了隔阂。最主要的原因是,安娜只要爱情;次要原因是,他的事业需要有继承人,而安娜推迟离婚,并且为了美貌不要孩子。但渥伦斯基处处为安娜着想,尽管承受着难堪可怕的境地,尽管安娜总是束缚他的自由并和他吵架,他仍然那么爱她。可以说, 渥伦斯基已经进入的婚姻的状态,他对安娜不仅有爱情,还有责任感,他对安娜的社交处境、婚姻状况和精神状态的考虑既饱含温情又充满理性。可是安娜,她仍然活在热恋中,她不能接受爱情之外的任何东西,包括渥伦斯基对其他事务的精力和对她的责任感。

安娜认为渥伦斯基越来越冷漠,其实渥伦斯基并没有主动、主观地去冷待她、伤害她。他的冷漠是出于男人的尊严和别无他法。他一次次安慰,换来一次次吵闹和冷漠;他每次回来都说明自己干什么了,不与其他女人交往,但她仍然醋意大发;他一次次求和解,虽然安娜一再无理取闹,侮辱他的人格(说他没良心)、说她母亲的坏话,但他还是忍让。他从来都没有失去对安娜的爱,后来,尽管他忍无可忍,认为她作践自己、活该倒霉,但他还是铁不了心。她老是想考验她,明明希望他哄她,还是对她一幅冷淡的样子;在安娜死前他们的最后一晚吵架中,安娜让使女告诉渥伦斯基不要进她的房间,但其实她在等待他、在考验他;最后分离之前,渥伦斯基又想主动求和,但安娜冷言相对。 爱情是不能考验的,这倒不是它脆弱,而是因为两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事都有一样的看法,例如在渥伦斯基看来光明正大的与索罗金娜的关系,在安娜看来就是不能接受的,于是考验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甚至是威胁。

安娜死了两个月以后,当斯捷潘已经神采飞扬,渥伦斯基的脸上依然痛苦又苍老。他六个星期不和人说话,被母亲求着才吃一点东西,家里把他可能自杀的东西都收起来。 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没用又令人嫌恶,抱着向死的心,出资并带领一个骑兵连去参加塞尔维亚志愿战争。他看到铁轨还会想到她死前的样子,禁不住号哭。

在与安娜的关系中,渥伦斯基真的无可指责了。

安娜的爱情

安娜与渥伦斯基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梦境里不只有渥伦斯基,还有卡列宁的亲吻和爱抚。在产后昏乱中,安娜说自己身上有一个爱卡列宁的女人。后来,她对儿子说:“爱他吧,他比我好,也比我善良,是我对不起他。”

那么, 她为什么那么讨厌卡列宁呢?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安娜充满对爱的渴望,但是卡列宁对爱情的理解使他给予不了安娜想要的爱。 安娜像婴儿对母亲一样索求无尽的、无条件的爱,她不断地试探着卡列宁的底线。不过她在试探中过火了,她开始沉浸在玩火的乐趣中,就算这时候卡列宁表现出爱,她也不会在意了。

第二,安娜总认为卡列宁高高在上,实际上这种高高在上的权力是以整个社会的支持为基础的。 安娜站到社会规训的对立面,但她个人的力量很小,所以她把火力集中在卡列宁一个人身上。

第三,到后来,当卡列宁的宽恕表现出崇高的心灵,安娜又因为他的美德而讨厌他,这里就不仅是与社会道德对抗了,而是 堕落与崇高的水火不容。

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用作者的话说,有一股力量推动。这股力量使她出轨、撒谎、抛家弃子,逐渐控制了她,使她精神分裂、无端妒忌、充满愤恨,最终彻底吞噬了她,让她在疯狂中走向死亡。

安娜想要自由和无尽的爱,即使她的丈夫不是卡列宁、即使社会对她没有制约,她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渥伦斯基 刚刚坠入爱河、像奴隶一样的时候,安娜觉得他能满足自己爱情的需求。 但渐渐地,怀孕的时候, 她意识到他是不受拘束的、无法与她共同生活的,就因为渥伦斯基能安宁镇静而恨他。 她充满嫉妒,他也开始冷淡。

后来,渥伦斯基抛弃一切与安娜在一起, 安娜的幸福在国外到达了顶峰,连儿子都可以忘记。这个时候,安娜把渥伦斯基牢牢地困在她的爱情之网中。不过隔阂甚至在这个时候就已经露出端倪,那个漂亮的保姆表明这张网并非牢不可破。

回到彼得堡之后,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的隔阂在变大。一方面,安娜不告诉渥伦斯基自己对儿子的在乎,因为知道她会因为他对此的冷漠憎恨他,她害怕这种可能的憎恶。另一方面,亲朋好友能接受渥伦斯基而不能接受安娜,她坚持去剧院看戏却遭到羞辱,使他对她又恼火又可怜。她害怕渥伦斯基不爱她,这种神经质曾经为渥伦斯基所迷恋,现在让他害怕。 他觉得她越来越美,但对她的敬重越来越少——这种爱情是什么性质呢?

安娜在田庄的生活简直幸福得要命,一切都奢华、新颖、精致,用她的话说,“一个小朝廷”。不过当渥伦斯基对多莉说安娜很幸福,多莉却开始怀疑安娜是否真的幸福。她极端地逃避现实(眯眼睛这个新习惯就是不正视自己的内心生活)。她说她只想生活,不想伤害任何人,但她已经伤害了丈夫和儿子,而且还因为不离婚在伤害渥伦斯基。她不怎么亲近自己的女儿,对女儿没有姓也不是很在乎。她最关心她自己,关心她在渥伦斯基心中的地位,关心能替渥伦斯基为她放弃的一切作多少弥补。她想他只属于她自己,与渥伦斯基有过关于社会工作的争吵后,她明白男人都需要消遣,所以她得把田庄弄得热闹又开心,免得渥伦斯基想出新东西——她想方设法把爱情罗网织得更大,比如看很多书(是不是有点像王语嫣对慕容复)、参与一些建设事务,但是渥伦斯基怎么可能满足于这些?

安娜终于意识到美貌和爱情留不住渥伦斯基,愿意离婚和结婚了。她有非常强烈的占有欲,她知道渥伦斯基会因为接到她的信回家而痛苦,但她只要他回来、只要他同她厮守就行,而 她觉得只要他和她在一起,就不会不爱她,不敢不爱她。这两句话很有意味,前一句是自信,后一句是绑架。在这种情况下,渥伦斯基最终 “像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变得残酷无情的人的目光那样凶狠”。

在莫斯科,安娜对所有年轻男子都无意识地使出浑身解数去使他们迷恋她。不过她还不至于放荡,她不要别人的爱情,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魅力。她不知道渥伦斯基为什么对她冷漠。其实很简单: 渥伦斯基在宣示自己有自由的权利,而安娜只要他的爱情。安娜觉得渥伦斯基对她冷漠,这是不公平的,渥伦斯基仍然那么爱她,避免同女人交往,在她每次吵闹后都去安慰她,看她悲观绝望就心疼,愿意为她做一切。但事情过后对立只会更厉害 ——对立已无法从他身上驱走,他会因为不服自己的屈服而更加固执。

最终,两人互相的怨恨越来越大。 她恨他对她的爱在减少,被幻想出的嫉妒折磨,把自己所有的苦难归咎于他,这样变化多端、神经质的女人显然是不可爱的,她都觉得自己可怕。她知道不断对他发火会毁了自己,但是她控制不住。安娜的这种神经质、变化多端和不能自控,总结起来有四个原因:( 1)长期服用咖啡和鸦片。(2)在莫斯科受到的上流社会的排挤和压抑。(3)她只要爱情,她的世界只能被爱情充满和用爱情解释,渥伦斯基只能作为她的情人而存在 ,他的其他感受是不被考虑的; (4)她心里有一种自卑和超越的机制,不能忍受“一个人因为我牺牲了一切而不时指责我”,她要高高在上。

安娜不断刺激和考验渥伦斯基,但她不可能得到她想要的那种无穷无尽的爱,所以她越渴望就越虚无,最终只能用死亡这样一个最大的虚无来反抗。

安娜死前反思了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我的爱越来越炽烈,越来越自私,可他却越来越冷漠,这就是我们终将分手的缘由……我把一切都托付给他了,我要求他全身心地忘情于我……我不是堕入醋海,而是觉得不满足……”她想明白了渥伦斯基不会爱上别人,但这不会让她感到轻松。“要是他不爱我,仅仅出于责任心才善待我,违心地对我表示温存,没有我所想往的那种爱情,那就甚至比恨我还要坏千百倍!那简直就是地狱!……爱情一结束,仇恨就随之开始。”这与我上述的分析基本一致。

每次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安娜, 我总觉得她很可怜,因为她没有出路,像她自己说的,她不可能幸福,甚至连不痛苦都做不到。只要她往自己认为的幸福的方向走一步,无论怎么走、何时走,都是深渊。我不可能去说,她的幸福就是与卡列宁在一起,只是她自己愚蠢或堕落才意识不到——这是不尊重个体的道学先生的说法,我不是那种人。在 安娜那个不断重复的噩梦中,可怕的男人掏着口袋摸索着铁器说“要把这块铁打平,敲碎,揉压成形”。安娜不想被打造成社会想要的样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她的积极意义。

但只要我在书中读到跟安娜有关的文字(除了她到卧轨的火车站以后), 我就特别讨厌她,根本就没有像多莉那样,因为自己精神生活无聊和道德无可指摘就原谅和羡慕安娜的爱情。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她对卡列宁和谢廖扎的伤害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 她的自私、逃避和悲观。她打破卡列宁的警告、让渥伦斯基到她家去,以及后来迟迟不写信给卡列宁提出离婚,都是因为 她觉得只要这一秒她还能快乐、还可以不思考,她就可以完全不想下一秒。她的悲观在于, 她总想着会有一个结局,这个终结一切的结局是她幸福的支柱——这个结局就是死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