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民间传统习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出花园衣服 惠来民间传统习俗

惠来民间传统习俗

2024-06-27 12: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代以来,惠来地区有一种近似古代成年礼的特有礼俗——“出花园”。它是粤东潮语区和客家区为15岁或16岁 (都计虚岁)的男女孩子举办的成人教育礼俗,表示该男女已成人。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此俗至今还相当流行。

出花园的由来,据说,昔时富家大户住宅配套建有花园,为孩子嬉乐之所。孩子长到15虚岁,则被认为可以走出家门了,值得庆贺。从传统心理上,惠来人认为儿童在15岁前一直生活在“公婆神”保佑下的花园里,当孩子长到15岁时,在七月初七日这天必须举行“出花园”的仪式,让孩子跳出“花园”墙,到广阔的天地去,或求学,或从事商贾活动等。

 出花园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4件或8件或12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内盛放着粿品、粮果和花生米)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这是最后一次拜公婆神。这一天孩子要穿红皮木屐,要跳过“胶掠”,往返多次。中午,家中要备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等共12道菜(表示一年12个月生活幸福)。青菜以厚合、青蒜、葱、芹菜等为主,寓意为孩子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明勤快,处处合心想。要让出花园的孩子在用餐时坐正位,象征着孩子已成了家中的栋梁;要让孩子吃鸡头(男为公鸡头,女为母鸡头),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席间,亲人们要祝愿,赠寄美好的期望。出花园这一天,母亲还得代表孩子带上供品,到街头巷尾的庙宇祭祀与孩子“厮守”在一起的“花公花奶”,答谢其庇佑之恩。

“出花园”对于年届15岁的男女青年来说,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天,他们将最后一次拜别从出生满月起一直保佑他们健康成长的“婆母”。如果他或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那么从这一天起,这个家庭也就不再供奉“婆母”的香炉了。

  “出花园”的青年,不但可以穿新衣服,不必干活,更重要的是,这一天他们还要完成一项重要的仪式,叫“咬鸡头”。这是他们出生以来第一次独自吃一只完整的公鸡,包括鸡头和鸡脚。因为鸡在独立时,不着地的脚是经常颤抖的,因此大人们说未“出花园”的孩子是不能吃鸡脚的。吃了手便会颤抖,不会写毛笔字。

  被用来“咬鸡头”的公鸡是不能阉过的。通常情况下,公鸡是舅父家送来的。舅父家同时还要送来一双上了油漆的红屐。其他至亲好友也都会在节前送礼致贺,最普遍的是送来一只自家养的鸭子,也有送4个贴上红纸的鸡蛋的。还有人会送给女孩子一块花布。

  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因此,凡当年有孩子“出花园”的家庭,从年初起就要养一大群鸭,以备孩子“出花园”时宴客或回礼之用。对于前来送礼者,除了摆酒宴请外,照例还要送一只或半只熟鸭,以及部分粿品作为回礼。

  过去,“出花园”后的男子就算“成丁”了,女子也可谈婚论嫁了。虽然也有个别抱仔出花园的现象,但对于乡间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出花园”是条必须遵守的底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