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简要分析,为何传统美式豪华车被抛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凯迪拉克豪华车美国市场分析 从历史角度简要分析,为何传统美式豪华车被抛弃

从历史角度简要分析,为何传统美式豪华车被抛弃

2024-07-15 18: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纵观当今世界豪华车坛不难发现,各类欧洲豪华车尤其是德系豪华车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则是日系豪华车。而作为一国汽车工业强大与否的标志,近些年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却始终没有造出一台能挤入一线豪华车的产品。

更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如今的美系豪华车甚至在本土都拼不过海外同行。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梅赛德斯奔驰累计售出315,959辆位列第一,宝马紧随其后,第三则是来自日本的雷克萨斯,而美国本土的凯迪拉克居然仅仅排到第六,销量最高的单一车型充其量也只能称得上是个二线产品。

历史悠久的林肯大陆推出了第十代车型,可是它并未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汽车工业的美国究竟是为什么竞争不过和德国日本的同行呢?其实这一切都和历史有着重大关系。通过回顾和分析美系豪华车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曾经的近70年里,美国如何发展出了以所谓的“美式全尺寸轿车”为代表的传统美式豪华车,而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起起落落,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车坛格局。注意,本文探讨的重点是从二战结束到1953年通用汽车发布一系列新车型这一时间段内逐步形成的、于本世纪初期彻底消失的“美式全尺寸豪华车”,这不包括二战前的 杜森堡 等美国超豪华车,也不包括本世纪以来美国品牌发布的一系列新型豪华车。

洞悉传统美系全尺寸豪华轿车的历史后,我们会明白为何如今的美国车企总强调“复兴”美式豪华

二战之后

领先起跑的卫冕选手

众所周知,美国是二战中唯一一个本土未遭到袭击的主要参战国,同时整个工业体系经历了战争的全面锤炼变得异常强大,并拥有了充足的资金储备。反观同一时刻的他国,作为汽车工业“文明古国”的欧洲各国被摧残得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所有的汽车厂商或是忙于复产战前旧车型,或是急于开发廉价的民用车,豪华汽车成为了被市场抛弃的对象;另一边的日本工业体系则被美国全盘接手,本就相对薄弱的汽车产业忙于生产美军所需的军用汽车,根本无暇顾及豪华车的研发,当然,被原子弹轰炸过的日本国内也几乎不存在对豪华车的需求。对比看来,美国汽车工业已经取得了先发制人的优势。

1945年二战结束,经济管制终结,美国人终于有机会购买轿车

而另外一大优势则是美国国内的对豪华车的巨大需求。随着战争结束,美国国内的经济管控也不复存在,美国人之前被极大压抑的消费欲得到解放,随之产生的则是对新房以及新车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在1950年代之前,美国国内的大型车企纷纷完成了从军工到民用的转型,大量新品,包括新研发的豪华车纷纷下线。

于是,一头能造,一头能买,美国车企便先发制人,打造出了二战后最早的新型豪华车。

不过,由于劳动力和生产物资的暂时性短缺,这一时期的新车还并未体现出明显的美国式特点,而是更多地延续了1942年以前的设计风格与技术。

四十年代末,刚刚恢复民用生产的美国汽车工厂二战后众多企业家投身汽车行业,这台 塔克48 便是新兴厂商的作品,定位中型豪华车

五十年代

浮华之美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豪华车市场的繁荣离不开美国各方面的蓬勃发展。

城市规模在迅速膨胀,富人纷纷在郊区大兴土木,州际公路系统延伸到四面八方……这一切都在刺激着汽车厂商的神经。而厂商们的积极行动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1958年经济波动以前,美国的年汽车销量通常都在六、七百万台的高位上徘徊,乃世界之最。

州际公路系统的普及对车辆的长途高速行驶能力提出要求

而豪华车方面,各家车企也都颇有建树。许多中小型车企早在战后就迫不及待地推出风格各异的豪华车产品,不过,直到三巨头在1953年前后一次性投产了多款豪华车产品时,我们才得以窥见当时美式豪华车的风格走向,因为它们在设计上呈现出了一些鲜明的共同特点:

一、造型夸张

反映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又有如下:外观上,设计师往往以大为美,一味加大车身尺寸;大面积镀铬装饰,流畅、挺拔又富有力量感的车身线条,艳丽的车漆颜色,并保留诸多复古细节;内饰也遵循着相似的理念,用料充足,各种名贵皮料应接不暇,仪表台上往往具有大量的电镀装饰,以及不得不提到的,各种在当时看来算是高科技的新鲜配置。

凯迪拉克 62`系列 集中体现了当时美式豪华车造型设计语言

二、配备大功率V8发动机

相较于同时代中型车仍在使用平顺性更好的V6发动机,豪华车同性能车一道率先开始应用战后开始流行起来的V8发动机,它们往往配置了顶置气门、小夹角缸体等二战后新发展出来的技术,而消费者们对大排量、高功率发动机的追捧更推动了这种普及。至五十年代末期,300马力的功率几乎成了美式豪华车的标准配置。

五十年代通用研发的小型V8发动机,排量327立方英寸(将近5.4L),广泛用于豪华车、跑车五十年代法国厂商 法赛维嘉 也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克莱斯勒 V8发动机

三、设计语言深受时代潮流影响

从奥兹莫比尔 火箭88` 对战斗机垂直尾翼的模仿到凯迪拉克 62` 系列的火箭尾,我们无不能看出,美式豪华车的设计语言不拘一格且具有包容性,很容易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而它们往往也成为日后主流设计语言的一部分。

火箭88 开创了美式肌肉车的时代,而它的小尾鳍被后来的豪华车演绎到了极致

四、车型定位日渐细分

五十年代的新型欧洲豪华车定位往往还局限在战前的框架中,仍然以行政级、超豪华级和GT级等为主,种类相对单一,而此时的美国车企已经率先开发出如普利茅斯 狂怒 之类的所谓“个人豪华车”这类全新的细分豪华车型,豪华车和次一级中型车的区别也在逐渐模糊,价格也逐渐走低。

电影明星车“克里斯汀”便是一台“个人豪华车”,定位介于传统豪华车与跑车之间

当然,以上四点仅仅是大部分五十年代美式豪华车展现出的主要特点,在那个年代,大小美国车企都致力于研发别具一格的新车,所以我也无法全盘概括。

此时,具备这些鲜明特点的美式豪华车已经和大洋彼岸那些在二战前深深影响着自己的欧洲同行分道扬镳,而且凭借自己日渐庞大的车身这一直观特点得到了“美式全尺寸豪华车”这一称谓。这一时期的美式豪华车设计张扬开放、不拘一格,产出了许多具有观赏性的经典车型,因此,五十年代往往被经典车爱好者们称作美国车的“黄金年代”。

同一时期的奔驰S级(W189)刚刚摆脱战前设计语言,明显落后于美国对手

更重要的是,在1958年经济波动之前,凭借着诸多极具影响力的产品,美式全尺寸轿车已经在世界豪华车坛确立了霸主地位,不仅牢牢掌握住国内市场,其产品以及设计理念还开始向世界各个汽车大国输出。

第一代丰田皇冠便是日本国情需求与美式设计理念的杂交诞生于1959年的红旗CA72几乎是一台点缀着东方元素的美式全尺寸轿车六十年代早期的奔驰W110被视为美式设计语言输出的典型

六十年代

危机隐现

美式全尺寸轿车在六十年代的开局延续了五十年代末的成功。在短暂的经济波动结束后,美国汽车市场再度出现繁荣的景象,而销量的主力也自然是由本土品牌所垄断,连奔驰、法赛 维嘉 这样在欧洲数一数二的豪华车厂商在美国也只能适度压低身价,在次一级豪华车市场中争取不多的份额。

不过,纵观汽车历史,每一时代的豪华车领袖都理应成为起这一时代设计语言的领头羊,而那些不再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则会被后辈反超,从此跌下神坛,这一规律从一战前的英法豪华车开始至今无一例外。那么,六十年代的美式全尺寸轿车有没有达成这一目标呢?

我认为恐怕没有,原因在于六十年代的美系全尺寸轿车的设计语言失去了上一个十年中独有的包容性,开始走向自我封闭。

出演《绿皮书》的1962款凯迪拉克帝威试图用更干练的线条寻求突破

虽然美系全尺寸轿车在五十年代积累了一众夺目的设计语言,但是它在六十年代在工业设计领域普遍流行的简约设计理念冲击下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众多汽车设计者着力于对现行设计语言进行改进,渐渐地停止了吸收新鲜设计理念。而且这种停滞不仅仅局限于造型,五十年代那种对于避震器绝对绵软的追求以及对巨大发动机排量的执着也被封存进美系全尺寸轿车的基因当中,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动摇的圣经,而过于宽松的国内市场环境则默许了这种停滞的存在。

步入六十年代中后期,当浮华被抹去,臃肿逐渐成为了美式全尺寸轿车的标志

反观同一时期的欧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对豪华车设计理念有着最深刻理解的厂商才能在一片红海中杀出血路。豪华车阵营经历了巨大的洗牌,德国奔驰凭借绝对豪华的 600 及 普尔曼 赢得了世界上诸多政商界名人的认可,法赛 维嘉 等品牌则被淘汰出局。东方的日本一面继续向美国同行学习其先进的一面,一面探索如何将东方思维整合到豪华车的设计理念中。这些在北美大陆外摩拳擦掌的各路车企带着各自对豪华车的独到见解重返北美,并开始逐渐侵蚀美式全尺寸轿车的市场份额。

奔驰即将用科技昭示一个道理:豪华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大排量+大沙发

而在车坛之外,欧佩克的成立与壮大则悄悄地将刀架在了各大美国车企的脖子上。很快,它们将领略到什么叫“成也萧何败萧何”。

七十年代至世纪之交

崩溃与自我救赎

沉迷于黄金年代的美国车企无心进取,给自己埋下了不少隐患,而石油危机的爆发则成为了压垮美式全尺寸轿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瞬间暴涨

美式全尺寸轿车曾经引以为傲的大排量自然吸气V8发动机给车主带来了极佳的州际巡航体验,但此时也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同时政府也颁布了极其严苛的排放法规,根据1975年颁布的CAFE燃油标准效率,1978年之后生产的乘用车必须达到每加仑汽油可行驶18英里(约合13L/100km),这对于当时美式全尺寸轿车动辄超过20L/100km的平均油耗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短缺的石油对油耗巨大的全尺寸轿车产生了灾难性打击

后果则是显而易见的,在七十年代美国车企虽然勉强撑住了国内豪华车销量的前几名,但个个元气大伤,新产品的研发陷入停滞,原本就逐渐僵化的设计理念发展进一步受限;另一方面,新美式全尺寸轿车的质量做工也出现下滑,如全塑料仪表台这类在上一个十年不敢想象的低配置开始出现,一些新车甚至在明知存在设计缺陷的情况下依旧坚持上市,只因厂商无力对缺陷进行修复。

除了线条变得方正一些,七十年代的美系全尺寸轿车依旧维持着诸多源自五十年代的设计,因此它们往往被视为中老年人的选择1976款别克野猫的全塑料仪表台,做工十分粗糙

此时此刻面对来自西欧的竞争者,美国车企优势失尽,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自己在过去的十年间所坚持的设计理念在对手全新科技的打压下究竟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除去油耗这一因素,非承载式车身与软悬挂还带来了巨大的车重与拖沓的驾驶体验对比可见,十年间美国国产汽车年销量经历了暴跌

不过,相较于中低端市场的全面崩盘,美国人在高端车市场还没有输尽颜面,加之全盘改进现有豪华车设计理念实在是过于复杂,出于在保存传统的同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考虑,各大美国车企在八十年代纷纷开始重新布局豪华车市场,并涌现出了下面几种举措:

顽固派:坚持沿用传统美式全尺寸轿车的设计理念,仅仅是在细节上向市场做出适度妥协:

产于1982年的凯迪拉克布伦海姆就是一台典型的老派美国车,车身尺寸有所降低1991年末投产的D-body平台系列是通用在传统车型领域的最后挣扎(配图为别克路霸)

洋务派:主张引入外国竞争对手的长处对传统车型进行改进,研发新的全尺寸轿车和外国对手抗衡。

福特主打以黑豹平台为基础的“downsized full-size car”,降低车身尺寸与排量,向市场做出一定妥协

维新派:认为传统美式全尺寸轿车的设计理念已经不符合当下需求,应当全盘引入外国车企设计理念。

1982年的克莱斯勒纽约客是小尺寸的美国豪华车的标志,它脱离了全尺寸车的范畴,并应用了承载式车身等新技术

虽然各路车企绞尽脑汁希望夺回曾经的战略高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随后发生的另一件事却让这些车企几乎前功尽弃,那就是日本豪华车企的集体涌入。

丰田花费10亿美金研发出的雷克萨斯LS一度血洗美国车市

从1986年讴歌进入美国开始到九十年代初雷克萨斯血洗美国豪华车市场,美国车企又一次体验到了兵败如山倒的感觉。日本车企各个怀揣着投入了数亿美元研发的新产品而来,它们既满足了美国人对大尺寸轿车的热爱,又有着和美国同行比起来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强悍的科技,完美地戳中了消费者的心窝,对比下来,那些老迈的美系全尺寸轿车自然而然地被赶至二线了。

通用D-body平台系列于1996年停产,标志着美系全尺寸轿车最重要的战略高地失守末期版福特黑豹系列车广告,上面的广告语既可笑又可悲2011年,苟延残喘的福特黑豹平台系列正式停产,传统美系全尺寸轿车彻底消亡

时至今日,经历了被竞争对手逼至绝路的惨痛经历和若干次经济衰退之后,几乎放弃豪华轿车的美国车企渴望着利用这段历史积淀重新在国际豪华车坛占据一席之地,而它们大概也认识到,曾经辉煌的美系全尺寸轿车不过是在缺乏竞争、消费者要求宽松的温室之中成长壮大的怪胎,是车企依照着对豪华这一概念的幻想杜撰出的“第一眼情人”,里里外外充斥着美国车企对豪华的肤浅解读和幼稚理解;当市场收紧,竞争加剧时,这些依旧停留于表面豪华的产品绝无生存下来的可能。可见,推倒美系全尺寸轿车的,正是它们曾经过于安定的生存环境,它们被淘汰不过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如今美国车企才着力于复兴“美式豪华”,用的是从零开始一步步创新而不是试图继续复活那些巨大的油老虎,这样的复兴,必定是艰难而漫长的。

(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数据引自维基百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