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凯盛科技研究报告:材料平台,一日千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凯盛科技集团简介图片 2024年凯盛科技研究报告:材料平台,一日千里

2024年凯盛科技研究报告:材料平台,一日千里

2024-07-12 1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凯盛科技:凯盛集团显示与应用材料平台

1.1 公司简介

凯盛科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公司成立于 2000 年 9 月,2002 年 11 月于 上交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包含显示材料板块和应用材料板块,均属于国家重点 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重点推进产品包括 UTG、高纯二氧化硅、球形硅微粉等。 中国建材旗下凯盛科技集团推进“3+1”战略,打造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 新能源材料、优质浮法玻璃及特种玻璃 3 大业务板块,以及 1 个研发平台(玻璃 新材料研究总院),公司作为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板块核心,显示材料实现技术 和市场双引领,应用材料围绕锆、硅、钛三种元素,已逐步形成新材料“大产业” 平台。

1.2 股权关系及激励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 24Q1,公司控股股东为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上市公司25.39%股权,实控人为中国建材集团、持股凯盛科技集团 100%股权。 2023 年 12 月,公司推出 2023 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拟授予 195 名激励对象(占公司 2023 年 11 月 30 日员工总数的 3.63%)股票期权 1811.11 万份(占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日股本总额的 1.92%),首次授予的股票期权行权价 格为 12.59 元/股。 根据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2024-2026 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考核目 标分别为 1.89、2.70、3.14 亿元(2022-2023 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5、-5244 万元)。

1.3 财务表现梳理

2015 年公司收购国显科技(液晶显示模组业务),形成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 “双管齐下”模式。2016-2023 年公司收入 CAGR 达 7.1%,其中: 2019 年公司收入 45.18 亿元,同比+48.2%,主要由显示材料业务驱动,其 中显示材料业务收入 35.63 亿元、同比+67%,应用材料业务收入 8.10 亿元、同 比+2%。显示材料业务大客户、大订单市场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除维系亚马逊等 重要客户外,成功向京瓷、Wacom、百度等客户供货。2019 年公司归母净利 0.97 亿元,同比+124.0%;

2021 年公司收入 63.24 亿元,同比+24.8%,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业务均呈 现高增趋势,其中:①显示材料业务收入 50.71 亿元、同比+22%,平板显示模 组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笔电模组与核心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实现快速增长。②应 用材料业务收入 11.77 亿元、同比+49%,电熔氧化锆、稳定锆产销量同比增速 分别超 30%、35%。同时,球形石英粉产销量大幅提升,生产规模居国内前三。 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 1.57 亿元,同比+30.4%; 2022 年公司收入 49.19 亿元,同比-30.07%。其中:①显示材料业务收入 31.23 亿元、同比-38.4%,主要系 2020-2021 年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用消费类 电子产品快速增长,而 2022 年电子消费市场更新换代需求减弱,加之宏观经济 形势导致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影响了消费信心。②应用材料业务收入 13.52 亿元、 同比+13.52%,新托管凯盛基材、太湖石英和黄山石英三家应用材料企业,打造 了新材料“大产业”平台,推动应用材料拓展,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 1.40 亿元,同比-34.79%,全年毛利率 17.12%、同比 +0.64%,全年净利率 4.84%、同比+0.92%。

2023 年公司收入 50.10 亿元,同比+6.2%,其中:①显示材料业务收入 32.70 亿元、同比+5%,UTG 二期项目厂房已建成并具备产能规模,导入下游知 名面板企业、终端厂商等多家客户资源池。②应用材料业务收入 15.85 亿元、同 比+10%,在锆系列材料单价下滑背景下,新增长点逐渐贡献收入。2021 年公司 归母净利 1.07 亿元,同比-24.4%,主因系全年毛利率 13.25%、同比-3.87pct; 24Q1 公司收入 12.63 亿元,同比-0.5%,归母净利 0.14 亿元,同比-54.8%。 24Q1 毛利率 14.33%、同比+1.49pct,归母净利同比下滑,主因研发费用 7530 万元同比+63.6%,研发费用率达 5.96%。

业务结构方面,2023 年显示材料收入占比 65%、应用材料 32%,显示材料 毛利占比 55%、应用材料 45%。

显示材料业务:主要包括超薄电子玻璃、柔性可折叠玻璃(UTG)、ITO 导电膜玻璃、柔性触控、面板减薄、显示触控一体化模组,拥有较为完 整的显示产业链。2022 年显示材料业务收入 31.23 亿元,同比-38.4%, 主因下游消费电子行业需求下滑。毛利率普遍在 10-15%、低于应用材 料板块,2023 年显示材料业务毛利率 11.21%,同比-2.38pct;

应用材料业务:产品主要围绕锆、硅、钛三种元素,立足锆系产品,如 电熔氧化锆、硅酸锆、稳定锆等,在此基础上扩大产品系列,例如球形 石英粉、高纯合成二氧化硅、纳米钛酸钡、稀土抛光粉等产品。2014- 2023年公司应用材料板块实现稳增长、收入CAGR达15%,其中2023 年收入 15.85 亿元,同比+17.3%,在锆系列材料单价下滑背景下,新 增长点逐渐贡献收入。目前公司锆系列材料收入占应用材料的比重较高, 应用材料业务毛利率具有波动性,主因锆系列材料行业景气波动影响。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 2016-2022 年毛利率窄幅波动,波动区间在 14.5- 17.5%。2023 年公司毛利率 13.25%、同比-3.87pct,其中:①显示材料业务毛 利率 11.21%,同比-2.38pct,主要受消费电子景气度影响,②应用材料业务毛 利率 18.74%,同比-10.45pct,主要受锆系列材料单价下滑影响。

2 显示材料:UTG 一体化龙头,二期产能加速

2.1 液晶显示模组

平板显示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画质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 子仪表显示、车载显示、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电视产品等领域。其 中液晶(LCD)显示技术由于技术最为成熟、成本及寿命方面优势明显,目前仍 被广泛使用。 液晶显示模组处于液晶显示产业链中游,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供应商,如偏光 片、玻璃基板等,下游主要为各类应用领域。公司显示材料业务主要包括超薄电 子玻璃、ITO 导电膜玻璃、柔性触控、面板减薄、显示触控一体化模组,业务基 本覆盖中游模组产业链条、部分上游原材料产业链。

2015 年 11 月,公司收购深圳国显科技 75.58%股份,正式进入液晶显示模 组领域。并表后深圳国显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6-2021 年深圳国显收入由 21.06 亿元增长至 47.4 亿元,CAGR 达 17.6%,净利润由 1.01 亿元增长至 2.32 亿元,CAGR 达 18.1%。受消费电子需求景气度影响,2022 年深圳国显收入 28.72 亿元,同比-39.4%,净利润 1.02 亿元,同比-56%。2022 年深圳国显占 公司收入的 62%、占公司显示材料业务收入的 92%。销量及单价方面,2022 年 凯盛科技集团液晶显示模组销量 2503 万片,单价为 121.46 元/片。

2.2 国产 UTG 一体化龙头,拥抱“折叠时代”

2.2.1 痛点逐一突破,折叠屏手机进入加速渗透期

折叠屏进入快速渗透期。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预测,全球折叠屏手机出 货量将从 2022 年的 1310 万台增长至 2027 年的 1.015 亿台,CAGR 达 50.6%; 国内品牌推新速度加快、市场增速更高,根据 IDC 数据,随着华为、OPPO、荣 耀等多款新品推动,23Q4 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277.1 万台,同比 +149.6%。2023 年全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700.7 万台,同比 +114.5%,自 2019 年首款产品上市以来,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连续 4 年同比增 速超 100%。

全球市场:根据 IDC 数据,随着国内品牌多款新品推动,三星折叠屏手 机市场份额从 2022 年的 80%下降至 2023 年的 66.4%,其次为华为 (11.9%)、小米(5.3%)。华为大幅提高折叠机出货目标,IDC 预测2024 年华为市占率有望提升至 19.8%; 

国内市场:根据 IDC 数据,2023 年华为国内市占率达 37%,后续分别 为 OPPO(18%)、荣耀(18%)、三星(11%)、vivo(10%)和小米 (5%)。

具体地,手机厂商角度,华为和三星最早布局折叠屏,且华为是目前唯一拥 有三种形态折叠屏的手机厂商。2022 年以来主流厂商加快推出折叠屏旗舰机型, 例如华为 Pocket 系列、荣耀 Magic V 系列、OPPO FIND N 系列、vivo X Fold 系列、小米 MIX Fold 系列。期待折叠机新机型密集催化。

价格、形态、重量、厚度等因素不断优化,引领高端智能手机结构化创新:

价格更“亲民”:受益①整体制造成本下降,②竖折形态产品售价更低 (部分竖折形态产品已下探至 400-600 美元价格段),售价 1000 美元 以上折叠屏手机份额由 2022 年的 81.0%下降至 2023 年的 66.5%, 售价接近或低于 1000 美元,意味着折叠机型起售价已接近甚至低于苹 果新机型起售价,性价比逐渐凸显。同时随着上游盖板、铰链等国产产 业链成熟,我们预计折叠屏手机成本端仍有下行空间;

形态:随着折叠屏技术发展,厂商在屏幕技术、铰链技术、整体设计上 突破创新,目前折叠屏手机形态可分为横折和竖折两类,其中横折形态 又分为外折和内折。横折配置拉满、大屏生态,可满足沉浸式使用体验, 竖折小巧灵活、方便携带,性价比优。根据 IDC 数据,2023 年横折手 机占我国折叠屏机型的 68.1%;

重量、厚度:为满足折叠屏旗舰机型配置,导致前期部分厂家机型机身 又厚又重。部分厂家采取优先降低重量、厚度和成本,再尽可能跟上旗 舰级核心配置的策略,如荣耀 Magic V2 折叠状态下厚度仅 9.9mm、 重量仅 231 克,大幅接近常规直板旗舰水平,以及 vivo X Fold3 以 219 克最小重量创下大折叠(内折)机型轻薄新纪录。

2.2.2 UTG 已成为折叠屏盖板主流应用方向

折叠屏手机屏幕保护层材料逐步进行迭代。“黄金薄膜”CPI 因其硬度低、折 痕问题难以解决,技术路线开始转向 UTG(Ultra Thin Glass)。透明聚酰亚胺 (CPI),常用于耐高温涂料、航天器外层蒙皮、航天器太阳能电池板、防火服等 领域,凭借较好的抗弯折能力(反复折叠多次不开裂)成为可折叠手机的屏幕保 护材料。但由于 CPI 材料①质地偏软、不耐刮擦、容易起折痕,②透光率低,手 机品牌商只能继续寻找其他理想材料。 2020 年 1 月 30 日,三星电子向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提交名为“UTG” 的商标,2020 年 2 月三星推出 Galaxy Z Flip,首次使用 UTG 替代 CPI。UTG (Ultra Thin Glass),超薄玻璃,具有高硬度、耐剐蹭、高透光率等优点,可以 弥补 CPI 容易出现折痕的缺点,屏幕体验更佳。

国内折叠屏智能手机 UTG 使用比例呈快速提升趋势,UTG 使用占比从 2020 年的 13%上升至 2023 年的接近 70%。

我们测算,随着上游产业链陆续成熟、不断降本,假设 UTG 玻璃售价降至 2020 年初的 1/4-1/3(对应单价 63-83 元/片),则对应 2023 年我国 UTG 市 场空间 4.6-6.1 亿元,假设 UTG 玻璃售价降至 2020 年初的 1/2(对应单价 125 元/片),则对应 2023 年我国 UTG 市场空间 9.2 亿元。根据 Counterpoint 预测, 2027 年全球折叠机出货量有望达到 2023 年的 5.46 倍,因此我们预计 2027 年 我国 UTG 市场空间有望达数十亿规模。

我国折叠屏手机销量:根据 IDC 数据,2023 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 货量约 700.7 万台,同比+114.5%;

手机销量对应 UTG 产量:考虑生产、贴合良率等问题(即良率对应 60-70%区间),假设 1000 万台折叠屏对应 1500 万片 UTG 玻璃(实际由 于后维修市场可能对应比例更高);

UTG 渗透率:根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2023 年国内折叠屏智能手 机 UTG 使用占比接近 70%;

UTG 玻璃单价及市场空间:根据艾邦产业通数据,三星折叠屏手机 Galaxy Z Flip(2020 年上市)使用 UTG 玻璃单价高达 40 美元/片,是 普通钢化玻璃的 20 倍+,折合 RMB 约为 250 元/片(当时汇率)。考虑 到整体制造成本下降,带动近 2 年折叠屏手机售价逐步下探,反映上游 盖板/铰链等产业链陆续成熟、不断降本,此处我们进行 3 种情形假设 ——①假设售价降至原先 1/4,即 UTG 玻璃单价为 62.5 元/片,则对应 2023 年我国 UTG 市场空间 4.6 亿元;②假设售价降至原先 1/3,即 UTG 玻璃单价为 83.3 元/片,则对应 2023 年我国 UTG 市场空间 6.1 亿 元;③假设售价降至原先 1/2,即 UTG 玻璃单价为 125 元/片,则对应 2023 年我国 UTG 市场空间 9.2 亿元。

UTG是柔性显示屏和传感器的核心集基材,UTG的应用,不止是智能手机, 其他还包括卷轴电视、穿戴设备、折叠笔记本、车载产品等。凯盛科技重点拓展 车载显示、大屏卷曲显示、智能穿戴等领域,例如 2022 年 12 月苏州清听声学与 凯盛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基于超薄柔性 UTG 的聚音屏技术,挖掘其 在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车载等领域应用潜能。

2.2.3 UTG 原片一体化优势明显,二期产能逐步释放

UTG 产业链一般分为原片、减薄加工、显示模组、手机终端应用 4 个环节:

原片方面,目前全球具备原片生产能力的厂商较少,根据专利申请情况, 预计包括美国康宁、德国肖特、日本 NEG、凯盛科技等;

减薄深加工方面,韩国 DowooInsys、日本长濑及国内长信科技、凯盛 科技、东旭集团等;

显示模组方面,主要为三星显示、京东方显示、华星光电等;

手机终端应用方面,主要为三星、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 等 品牌。

参考三星 Z 系列 UTG 屏幕手机,三星显示从肖特独家采购 UTG 原片,通过 DowooInsys 减薄、强化,三星显示将成品 UTG 贴合到面板上供应给三星电子, 三星电子再将显示模组应用到 Galaxy Z Flip、Galaxy Z Flod2 等机型上。其中, 为确保供应链稳定性,三星电子与康宁联合开发原片,目前三星折叠屏手机的 UTG 供应商已有肖特、康宁 2 家,肖特仍为主导。

UTG 产业链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原片技术开发: UTG 原片厚度一般为 30-70 微米,一般头发丝直径在 60-90 微米, UTG 原片玻璃比头发丝更薄,同时还要实现强度指标,打破“越薄越容 易碎”的常识。2021 年 2 月凯盛科技实现 30 微米弯折半径小于 1 毫 米,目前生产 UTG 原片玻璃企业仅包括美国康宁、德国肖特、日本 NEG、凯盛科技等; 减薄工艺资本开支较大,良率要求高,同时面临回收期不确定(技术更 迭快),建设周期一般为 12-20 个月。例如凯盛科技二期 UTG 项目投资 计划 10.2 亿元、对应 1500 万片年产能; 部分国产品牌对国内产业链倾斜更多,但多数品牌在国内 UTG 产业链 未完全成熟背景下,仍选择外资供应。

公司自主研发的 30 微米 UTG,是国内唯一覆盖“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 精度后加工”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目前已与多家终端厂商、面板企 业等客户都建立了良好合作。公司 UTG 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最明显体现为,国内其 他 UTG 减薄厂家需向国外巨头购买 UTG 原片,而公司可使用自己生产原片进行 减薄。 加快产能投放,积极拥抱折叠屏大趋势。凯盛科技 UTG 一期和二期工艺不同, 一期相对更成熟,二期自动化程度更高: UTG 一期产能折合 6.9 寸,已达 20 万片/月(根据产品规格、良率不 同,有波动)、约对应 200 万片以上/年。部分客户更偏向传统工艺; UTG 二期 1500 万片/年产能部分产线已进入联线调试状态,Q2 具备 试生产条件,根据已有良率水平、同口径折合 6.9 寸产能,预计可以达 项目计划一半产能。

同步关注一次成型、UTG 涂层、UFG 等新技术突破: 公司对二期项目相关设备进行一定调整,相对减少减薄产能,一次成型 试验线目前尚在建设,目标生产 30-100 微米超薄玻璃原片(无需后道 减薄环节),建成后对 UTG 加工和成本均有积极意义; UTG 涂层、UFG 等技术开发持续开展,与下游客户保持密切联系,例 如 UFG 指不等厚柔性玻璃,中间薄、两边厚,可减轻柔性屏幕折叠时 的局部应力集中,使折痕更平整,同时耐用性提升。

3 应用材料:立足锆系产品,高附加值新材料放量 在即

公司应用材料板块围绕锆、硅、钛三种元素,立足锆系产品,如电熔氧化锆、 硅酸锆、稳定锆等,在此基础上扩大产品系列,如球形石英粉、高纯合成二氧化 硅、纳米钛酸钡、稀土抛光粉等产品。2014-2023 年公司应用材料板块收入 CAGR 达 15%,其中: 2018年公司应用材料业务收入7.97亿元,同比+37.3%,其中蚌埠中恒(主 要为锆系列产品)收入 7.56 亿元,同比+21.2%,同时①球形石英粉产线改造后、 报告期球形石英粉和氧化铝粉订单量同比翻番,②安徽中创钛酸钡产品持续开展 生产工艺及品质优化,在国际客户进行多轮验证; 2021 年公司应用材料业务收入 11.77 亿元,同比+48.7%,其中蚌埠中恒收 入 9.92 亿元,同比+28.0%,电熔氧化锆、稳定锆产销量同比增速分别超 30%、 35%。同时球形石英粉产销量大幅提升,生产规模居国内前三; 2023 年公司应用材料业务收入 15.85 亿元,同比+17.3%,其中蚌埠中恒收 入 9.79 亿元,同比-8.4%,在锆系列材料单价下滑背景下,新增长点逐渐贡献收 入,报告期内:①球形材料在覆铜板、封装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领域需求旺盛, 销量同比+85%,②纳米氧化锆在新能源领域导入多家三元锂电池龙头企业,产 品得到广泛应用,③半导体封装用高纯超细球形二氧化硅和抛光液已通过国内外 客户验证,④抛光粉在液晶显示行业市占率超 40%,⑤高纯石英砂完成产线建设、 落地年产 5000 吨光伏用高纯石英材料产线。

3.1 锆系列:收入体量过十亿量级,期待高附加值纳米复 合氧化锆放量

锆系列收入体量已过十亿量级。锆系列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新 能源、生物医疗、化学、建材等领域,公司全资子公司蚌埠中恒主要产品为电熔 氧化锆、硅酸锆等,2016-2023 年蚌埠中恒收入 CAGR 达 8.5%,除 2020 以及 2023 年外均保持稳健增长,2022 年蚌埠中恒收入 10.68 亿元,同比+8%,收入 体量已过 10 亿量级,净利润体量已过亿级,2022 年蚌埠中恒净利润 1.03 亿元, 同比+17%。2023 年蚌埠中恒收入 9.79 亿元,同比-8%,净利润 0.86 亿元,同 比-16%,主因系锆系列材料因市场竞争原因单价下滑。

(1)电熔氧化锆传统下游行业主要有耐火材料、陶瓷釉料、先进陶瓷、工 业级海绵锆等,其中耐火材料和陶瓷釉料占电熔锆市场需求 75%。除传统领域应 用外,电熔氧化锆也应用于新能源(光伏玻璃窑炉内胆耐火材料及光伏玻璃添加 剂+新能源汽车陶瓷基刹车片增强材料)、精密铸造及高端化工制造产业(耐腐蚀 设备)等新兴领域。 蚌埠中恒高纯超细电熔氧化锆产销量连续多年位于全球电熔锆市场首位,国 内市占率超 50%以上。截至 2022 年末,蚌埠中恒有 5 条电熔氧化锆产线,总产 能 2.4 万吨。2022 年电熔氧化锆销量 2.2 万吨,单价 3.58 万元/吨,收入达 7.88 亿元。

(2)硅酸锆折射率高、化学稳定性强,是一种质优价廉的乳浊剂,被普遍 用于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乳化玻璃、搪瓷釉料中,此外由于熔点高, 在耐火材料、玻璃窑炉锆捣打料、浇注料、喷涂料中同样广泛应用。 截至 2022 年末,蚌埠中恒有 2 条硅酸锆产线,总产能 3 万吨。2022 年硅 酸锆销量 0.74 万吨,单价 1.78 万元/吨,收入达 1.31 亿元。

(3)用纳米级复合氧化锆制造的精细陶瓷,在不同条件下具有某些独特性 能,如常温下为绝缘体,高温下则具有导电性、敏感特性、增韧性等,可用于结 构陶瓷、研磨介质、手机背板、齿科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固体燃料电池、光纤 插芯等。

锂电池材料用纳米氧化锆粉体,具有纳米颗粒尺寸细、粒度分布均匀、无硬 团聚和优良球形度等特点,纳米氧化锆粉体掺杂到锂电池正极材料中,可提高电 池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等。公司纳米复合氧化锆在新能源领域可做为三元锂电正 极、固态电池电解质、固体燃料电池的掺杂材料,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相关产品 已通过新能源标杆企业验证并成功导入新能源龙头企业。 参考国瓷材料,纳米复合氧化锆附加值高,期待公司高附加值产品放量。国 瓷材料生物医疗材料板块提供牙科修复解决方案,主要产品为纳米级复合氧化锆 粉体、氧化锆瓷块等,2022 年国瓷材料生物医疗材料单价 31.38 万元/吨,毛利 率 58.02%。

3.2 硅系列:关注光伏坩埚及半导体放量进展

3.2.1 球形硅微粉:产能释放增厚净利润,关注 AI 催化 Low-α球 硅、球铝需求

球形二氧化硅以高纯二氧化硅粉体材料为原材料,经过球形化处理、气流磨 等工序制备而成。球形形状使其填充率高于高纯二氧化硅和熔融二氧化硅,尺寸 更稳定,可进一步降低高频高速覆铜板和芯片封装环氧塑封料的线性膨胀系数, 提高填料流动性,主要用作①高频高速覆铜板功能填充材料,②芯片封装材料中 环氧塑封料的功能填充材料等。目前高性能球形硅微粉所占比例逐年扩大,根据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应用于覆铜板领域的高性能球形硅微粉占比达 42.3%,2024 年预计提升至 49.2%。

公司球形材料含球形石英粉和球形氧化铝粉,因市场反应较好,陆续建设、 技改多条生产线,21H2 建成产能 6000 吨、在建 2400 吨,22H1 扩建 6000 吨, 全部达产后球形材料总产能将达 1.4-1.5 万吨,目前生产规模位居国内前三。 2022 年公司电子封装用球形材料扩建项目释放产能,产量同比+46.2%。 参考联瑞新材(参考原因为联瑞新材是国内硅微粉行业龙头企业,微米级和 亚微米级球形硅微粉、低放射性球形硅微粉、低放射性高纯度球形氧化铝粉等销 售至行业领先客户),球形石英粉毛利率较高,公司产能释放后、有望明显增厚 净利润。2023 年联瑞新材球形无机粉体单价 1.43 万元/吨,毛利率 46.22%,销 量达 2.58 万吨。

AI、HBM 等封装需求催化 Low-α球硅、球铝产能,公司 20cut 球硅已批量 供货、Low-α球铝处于研发阶段。高端芯片(AI、5G、HPC 等)封装、异构集 成先进封装(Chiplet、HBM 等)、新一代高频高速覆铜板(M7、M8 等)等下 游应用领域景气,持续催化多种规格高端产品,如低 CUT 点 Low-α微米/亚微米 球硅、球铝,高频高速覆铜板用低损耗/超低损耗球硅。目前凯盛科技 20cut 球硅 已批量供货,Low-α球铝处于研发阶段。

3.2.2 高纯二氧化硅:提纯法应用光伏坩埚、合成法应用半导体

高纯石英砂通过提纯+合成法制备,其中提纯法主要用于光伏坩埚领域,合 成法主要用于半导体领域: 通过天然石英矿提纯、高纯石英砂纯度可达 4N8 以上,主要用于生产 光伏石英坩埚和石英管等; 合成石英砂从工业硅制备有机硅烷,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 低放射高纯球形纳米级二氧化硅粉体材料和微米级石英颗粒,产品纯度 可达 6N-7N,可应用于电子级硅溶胶、电子封装材料、半导体器件等。

(1)提纯法

石英砂以 SiO2为主要组分,主要通过石英矿物深度提纯的方式制备,其中高 纯石英砂指 SiO2 含量≥99.995%(4N5),是光伏、半导体、通信等产业的基础 原材料。石英砂提纯需获取优质原料矿,主要提纯工艺包括磁选、浮选、酸洗、 氯化焙烧等环节。 目前石英砂应用于光伏领域主要为直拉单晶硅用石英坩埚,其中石英坩埚可分为外、中、内层,石英坩埚外层、石英管、石英棒、石英舟和石英锭等产品一 般则需达到 4N5 纯度;而石英坩埚内层对高纯石英砂纯度要求更高,纯度等级需 要达到 4N8 及以上。

公司矿物提纯制备的光伏石英坩埚用高纯石英砂产线已建成、并实现批量供 货,与国内几家大的坩埚客户都有一定合作,目前在努力提高产量、匹配相关订 单要求。 参考石英股份(参考原因为石英股份拥有行业领先的高纯石英砂等种类齐全 的石英系列产品及生产技术,具备为光伏产业链提供石英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综合 能力,光伏石英材料始终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前列),随着石英股份突破石英坩 埚中内层供应,叠加光伏拉晶环节 N 型高效单晶快速发展、促使电池制程用石英 器件等需求出现倍数增长,2022-2023 年高纯石英砂板块实现量价齐升。2023 年石英股份高纯石英砂单价 17.24 万元/吨,毛利率 94.22%,销量达 3.43 万吨。

(2)合成法

受制于国内提纯工艺技术落后、天然水晶原料纯度限制及其储量日渐枯竭, 化学合成法制备高纯石英逐渐受到国内企业重视。目前化学合成法制备高纯石英 砂包括气相合成法、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四氯化硅液相水解法。

公司合成石英砂从工业硅制备有机硅烷,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 低放射高纯球形纳米级二氧化硅粉体材料和微米级石英颗粒,产品纯度可达 6N7N,可应用于电子级硅溶胶、电子封装材料、半导体器件等。目前年产 5000 吨 半导体二氧化硅生产线项目土建及厂房主体已完成,流化床反应器、精馏塔等大 型设备已安装完成,其他生产设备正在陆续安装。半导体封装用高纯超细球形二 氧化硅样品和抛光液已通过国内外客户验证,形成小批量销售,大批量供应需等 产线完全建好。

3.3 钛系列:MLCC 核心制备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铁电性能是指材料在无外加电场的情况下、具有一定自发极化,在外电场作 用下,产生具有一定方向的电畴极化,同时当外电场撤销后,仍具有一定剩余极 化。钛酸钡具有优异铁电性能,广泛应用于制造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压电 陶瓷、正温系数热敏电阻(PTCR)以及信息存储器等电子元器件,特别是钛酸 钡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以及高抗击穿电压能力,使其主要用于制造 MLCC。目前钛酸钡主流制造工艺包括固相法、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 法等。

公司钛酸钡产品采用水热法、固相法等工艺,具有纯度高、活性高、结晶度 高、化学均一性好等特点,已通过行业头部企业认证和批量应用。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目前完成较大规模供应厂家仅国瓷材料。全球 MLCC 配 方粉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日本堺化学、美国 Ferro、日本化学全球市占率分别 为 28%、20%、14%,国瓷材料是中国大陆地区规模最大的批量生产并对外销售 MLCC 配方粉厂家,市占率约 10%。目前国瓷材料纳米钛酸钡产能达 12000 吨/ 年,凯盛科技是国内第二家掌握水热法制备纳米钛酸钡技术的企业,于 2015 年 开始建设纳米钛酸钡产线、2017 年建成,目前产能 2000 吨/年。

3.4 其他新材料:稀土抛光粉、微晶玻璃等

(1)稀土抛光粉

稀土抛光粉以氧化铈为主要组分,一般情况下根据氧化铈含量划分抛光粉等 级,抛光粉抛光性能与氧化铈含量、自身物理和化学性质(活性、粘度)等密切 相关。稀土抛光粉中氧化铈含量越高,其抛光能力越强、寿命越长、价格越高, 高铈稀土抛光粉一般用于半导体元件等抛光,中、低铈抛光粉广泛用于光学玻璃、 液晶显示、手机盖板等材料抛光。 公司年产 3500 吨 CMP(抛光研磨材料)项目由控股子公司安徽中创投资建 设,其中先行建设的 2000 吨稀土抛光粉已于 2020 年建成投产。公司稀土抛光粉 产品目前通过多家信息显示行业头部客户认证,市场反应良好,具有切削力高、 晶体形貌稳定、粒径分布均匀、悬浮性好等特点。

(2)微晶玻璃

应用场景:2022 年华为 Mate50 首次应用昆仑玻璃,整机耐摔抗跌落 能力较普通玻璃提升 10 倍,2023 年华为 Mate60pro 首发第二代昆仑 玻璃; 抗摔原理:微晶玻璃经高温长晶后,里面充满纳米级小晶体,玻璃边有 细小裂纹。受到冲击后,晶体在里面阻碍裂纹扩散; 生产厂家:1)重庆鑫景:2020 年公司昆仑玻璃实现量产,2022 年华 为Mate50首次应用昆仑玻璃,23H1营收4.5亿元,同比+240%;2) 旗滨集团:公司透明微晶玻璃生产线项目于 2023 年 6 月在醴陵经开区点火投产,项目总投资 5 亿元,预计达产后年均营业收入 3 亿元。 凯盛科技与中研院等机构就微晶玻璃进行产学研合作,中研院等科研机构重 点开展上游玻璃原片机理和技术的开发,目前集中于下游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同 步争取做后续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