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凤阳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凤阳县全景图 滁州市凤阳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滁州市凤阳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4-04-16 07: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一)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

1、文化事业发展速度较快

2016-2020年中央及省财政拨款29414万元,县级财政拨款12167.77万元,融资62983.14万元助推全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和文化品质提升显著,谋划实施大明中都十大项目,实施了明皇陵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了洪武公园、武英公园、文华公园、体育公园、滨河公园、东安门公园等十大公园,凤阳县图书馆新馆、凤阳县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建成了奥体中心和凤阳花鼓大剧院,凤阳城市整体形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表1-1 凤阳十三五期间文化事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内容

发展目标

完成情况

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1

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工程

每村每月至少放映1场公益性电影

平均每村每月放映公益电影5.23场,累计放映2743场

2

送戏进乡村工程

每年每个乡镇政府演出不少于5场,每年每个行政村送戏曲等文化演出不少于1场

平均每个行政村送戏下乡5.72场,累计送戏下乡1115场

3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16个乡镇(园区)文化站、234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村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4

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

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农家书屋等数字化建设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首个城市阅读空间“文华书房”电子图书总量超3000余册,数字农家书屋215个,免费开放

5

文化场馆升级改造工程

先后建成凤阳县图书馆、凤阳县博物馆。

凤阳县图书馆荣获2019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保护工程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工程

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动态数据库

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7

地方戏曲振兴工程

对列入非遗名录的地方戏曲,建立保护示范单位,建设活动演出场所

组织开展凤阳花鼓戏抢救性记录工程,推进演出场所建设

8

文物保护重点工程

加大早期文化遗址的本体保护,重点做好凤阳明中都城遗址的保护性开发

明中都皇故城入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文物保护工程

9

文物保护单位

力争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新增小岗村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文保单位四有工作

开展文保单位“四有”档案记录

基本完成文保单位“四有”工作

11

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等地维修工程

完成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维修工程

12

历史文化研究

编著《凤阳县地名文化溯源》

完成编著《凤阳县地名文化溯源》

2、文化遗存保护不断加强

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授牌,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大遗址公园。2018年,明中都考古工作站建成,故宫博物院考古所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对明中都的考古发掘工作,系省内唯一与故宫合作项目,2019年2月,明中都城遗址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明中都城墙申遗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向世界文化遗产迈进。小岗村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域内的国保增至2处,新增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凤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2030)文本》已编制完成并公示通过。明中都城鼓楼台基加固维修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学术成果丰富,先后在文物出版社出版《凤阳明中都字砖》、《凤阳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等学术著作。截至目前,凤阳非遗项目总数3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11个,县级19个。

3、文化艺术创作持续繁荣

“十三五”期间,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开展《感谢那一年》《小岗•小岗》《又唱花鼓》《浩然正气》首映式、纪念邮票首发式,电影《岗上花开》首映式等重大活动;纪录片《小岗人家40年》《小岗纪事》《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小岗村专栏在央视黄金时间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播出;《人民记忆:70年70城记住凤阳》《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希望的田野》在央视全面展示;《凤阳花鼓全书》获省社会科学一等奖,凤阳花鼓《得儿隆咚飘一飘》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4、基层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十三五”期间,开展“送戏进万村”“小岗葡萄文化旅游节”等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开展演出2500场次。建立各级非遗传习基地25个,34项非遗项目传承人突破百位。承办全国美丽乡村篮球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活动10场,凤阳国际马拉松赛斩获国家级“银牌”及红色文化特色赛事。《小岗纪事》、《花鼓全书》荣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称号。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荣获国家、省、市级比赛等级奖10多件,出版各类艺术专著6本(篇),200余人获国家、省、市级表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安徽卫视、安徽日报等国家、省主流媒体报道500余次。

(二)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1、全域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十三五”期间,凤阳县“金、红、蓝、绿”全域旅游四色板块特色显著。充分挖掘凤阳县深厚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小岗村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着力打造金色旅游板块“游中都”、红色旅游板块“学小岗”、蓝色旅游板块“走淮河”、绿色旅游板块“览凤阳”主题旅游产品。

“金色—游中都、读明史”,实施大明中都十大项目,建成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中心、明中都文旅中心、钟楼、大明门、洪武门,实施明皇陵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洪武公园等十大公园,建成奥体中心和凤阳花鼓大剧院,启动建设“丹凤眼”、“朱元璋出生地”、“凤阳六门”等项目,凤阳城市面貌和形象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红色—学小岗、话改革”,小岗干部学院二期投入使用,完成引水上岗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和村民新居建设,当年农家扩建升级,工坊一条街展示新形象,梨园公社完成初步设计,小岗红色旅游增添了新元素、拓展了新领域。“蓝色—走淮河、享人文”,淮干工程圆满收官,并在2020年防汛抗洪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淮河大河安澜,建成花园湖进洪闸“凤阁宝盖”已成为千里淮河新地标。创新移民安置政策措施,变移民后靠的分散安置为移民迁建的集中安置,黄湾、枣巷成为淮畔明珠、魅力小镇,临淮湾城城市设计绚丽夺目,在2020年年二季度滁州市“三看三比”中赢得各方好评。“绿色—览凤阳、亲自然”,新建凤定旅游道路和环卧牛湖道路,扩建凤阳山景区停车场,新建狼巷迷谷和韭山洞游客中心、停车场,整体提升南部山区景区环境和品质,2020年6月桃花水母时隔五年重现韭山洞白龙泉,是对凤阳南部山区整体环境明显改善的最有说服力的验证,韭山洞景区2020年年7月公示为4A级旅游景区。

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三五”初期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基本完成,旅游业进入全面提升阶段。全县年旅游接待量由2016年的195.7万人次增加至2020年的29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6年的22.5亿元增加至2020的35.86亿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凤阳县第三产业的龙头和社会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旅游要素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凤阳县旅游服务行业结构逐渐完善,行业之间发展趋于平衡。旅游住宿产业发展迅速,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7家,高等级酒店2家,旅行社3家,服务标准化水平高;旅游购物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与品牌,旅游商品类型多元,特色购物品牌竞争力较强,商品营销规范有序,旅游购物市场繁荣。目前凤阳县正积极扩大旅游产业覆盖面,延伸产业链,凤阳县旅游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图1-1 凤阳县“十三五”接待游客人数及其增长率  图1-2 凤阳县“十三五”旅游综合收入及其增长率

数据来源:凤阳县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2 “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主要指标的执行情况统计

序号

内容

 

发展目标

完成情况

备注

经济发展

1

国内外旅游者人次(万人次)

 

1300

1362.6

五年累计值

2

入境旅游者人次(万人次)

 

4.8

4.9

五年累计值

3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

 

110

120

五年累计值

4

入境旅游收入(亿美元)

 

0.2

0.25

五年累计值

5

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

 

115

125

五年累计值

社会发展指标

6

涉旅农户旅游收入增幅

 

10%

35%

——

7

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上岗率

 

70%

76%

——

8

旅游扶贫率

 

100%

100%

——

生态文明指标

9

主要旅游区大气环境质量。水质、环境噪声、污水排放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重点项目指标(新增)

10

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个)

 

2

2

——

11

5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个)

 

1

1

——

新增业态发展指标(新增)

12

国家A级旅游景区(个)

 

2

2

——

13

省优秀旅游乡镇(个)

 

1

3

——

14

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个)

 

1

5

——

15

省星级农家乐(个)

 

2

2

——

16

省级以上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个)

 

2

2

现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

17

省级以上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个)

 

2

2

现为省级特色旅游村

18

省级以上研学旅行基地(个)

 

2

2

——

19

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个)

 

5

9

——

新增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新增)

20

旅游风景道(公里)

 

30

35

风景道主廊

21

A级旅游厕所(新改扩建)

 

10

13

——

3、旅游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凤阳县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增效。现有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4家,国内旅行社以及门市部16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大遗址公园1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处;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3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小镇1个,省级森林城镇9个,森林村庄50个,省级特色旅游村2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3处,五星级旅游农家乐3处,四星级农家乐3处,凤阳县图书馆入选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县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

表1-3 凤阳县已有旅游及相关品牌

品牌

景点名称

国家A级旅游景区

4A

小岗村、韭山洞风景区、狼巷迷谷景区

3A

明皇陵景区(通过4A景区景观价值评定)、凤阳县烈士陵园景区、龙兴寺景区、明中都鼓楼风景区

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大王府农博园

国家地质公园

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

中国十大名村

小岗村

国家森林乡村

溪河镇小岗村、大庙镇东陵村、府城镇大王府村、大溪河镇马山村

全国文明村(镇)

东陵村、小岗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小岗村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藤茶山庄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小岗村

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

小溪河镇、殷涧镇

安徽省特色旅游村

小溪河镇小岗村、府城镇大王府村

安徽省休闲旅游示范点

大王府农博园旅游区、九天生态园、小岗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

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

府城镇、殷涧镇

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

小溪河镇

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

小岗村旅游景区、大王府农博园

安徽省森林城镇

官塘镇、殷涧镇、府城镇、红心镇、临淮关镇、大庙镇、总铺镇、大溪河镇、枣巷镇、黄湾乡、板桥镇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小岗村

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大庙镇东陵村

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府城镇大王府村

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

小岗村旅游景区、大王府农博园

4、文旅创新融合创新突出

挖掘一批特色村和特色产业庄园,打造成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引导东陵村、大王府村、金庄村建设魅力旅游乡村,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示范村。以淮河、花园湖水体为载体,大力发展水上休闲、游船观光、渔家乐等旅游项目。以黄湾、丁张、老鹳集、老巨安置点为依托,打造沿淮旅游小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一批“凤阳是个好地方”农家小院(农家乐、渔家乐、森林旅游人家等),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旅游村、旅游小镇。文旅繁荣,创新发展。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为抓手,大力开发凤阳花鼓、凤阳凤画等非遗文创产品,继续举办非遗进景区活动,打造凤阳非遗大县名片。针对资源特色,每年举办凤阳山旅游区年货采购节、小岗农歌会、小岗葡萄文化旅游节、明皇陵祭祀活动等文旅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凤阳文化旅游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5、旅游营销推广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凤阳县围绕“凤阳是个好地方”的品牌形象加大营销力度,依托凤阳县四色资源,按照“立足省内、主攻长三角、辐射全国”宣传促销思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参加旅交会、旅博会、招商会等各类旅游宣传推介会,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以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加各级文旅宣传营销活动,开展网络营销,加强新闻媒体与广告宣传,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塑造文化旅游优质品牌,着力提升凤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全域旅游创建稳步推进

1、顶层设计高屋建瓴

“十三五”期间,凤阳县坚持高品质开发,精准编制《凤阳县全域旅游规划》、《凤阳县小岗村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7年)》,先后召开旅游业发展大会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凤阳段)旅游项目推进会,成立凤阳县委旅游工作委员会。陆续出台《凤阳县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扶办法》、《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文化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和相关政策,修改出台《凤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凤阳县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扶办法的通知》,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制定促进旅游开发、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和旅游营销的鼓励政策,发挥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层次、多渠道推介凤阳旅游产品。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投资体系。

2、廊道建设成效显著

完成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凤阳段)主廊全长约35公里建设,新增殷涧镇至小岗村全长约30.8公里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支线,实施十里画廊景观提升、凤阳山游客中心、狼巷迷谷景区改造提升、白虎泉驿站、卸甲店美丽乡村等项目,建成卧牛湖大坝、卸甲店美丽乡村、环卧牛湖凤阳山花海等观景节点,凤阳山南部整体面貌得到较大提升。

3、全域供给体系完备

“十三五”期间,新增1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小岗村、狼巷迷谷、韭山洞三家4A级旅游景区,满足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门槛。四级联建基础好,小溪河镇、殷涧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小溪河镇小岗村、府城镇大王府村列入省级特色旅游村,大王府农博园旅游区、九天生态园、小岗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成功创建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

4、资金用地保障充足

“十三五”期间,以凤阳大明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平台向县中行融资2.45亿元用全域旅游建设,其中1.5亿元用于凤阳山旅游区建设,0.95亿元用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向县农发行融资0.79亿元,用于小岗村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县政府调整1000多亩土地类型用于旅游项目建设。

(四)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旅游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十三五”期间,围绕“金红蓝绿”四大旅游板块,推进实施了一大批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金色游中都,全省首个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项目——明中都考古工作站正式揭牌。投入4000万元完成明皇陵景区入口环境提升等多项工程。红色学小岗,对照5A景区创建标准,精心谋划实施了小岗村景区23项重点项目。蓝色走淮河,围绕打造凤阳境内淮河风情观光带,建成了淮滨小镇、淮河进洪闸、凤阳港,即将启动50多公里沿淮旅游道路建设,临淮关跨淮河大桥完成立项工作。绿色览凤阳,投资1.8亿元实施的狼巷迷谷景区入口环境提升、韭山洞景区环境提升、省道S312景区道路、凤阳山旅游区“十里画廊”旅游道路建设工程等19个项目基本建成。

2、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先后建成凤阳县图书馆、凤阳县博物馆,维修改造凤阳县文化馆,不断完善其功能。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3个农家书屋、1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4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县21个公共文化场馆、223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开放。依托各公共场馆,开展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9年县图书馆获得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颁发的“信息宣传先进单位”表彰。

3、数字文旅项目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钟楼建成安徽省首个ETC景区停车场,完成韭山洞、狼巷迷谷、明皇陵、鼓楼景区门禁系统及票务系统建设、手机购票系统建设,票务系统向云票务升级及数据迁移,建行聚合支付系统建设,电子导览系统建设,人脸年卡系统建设,电子发票系统建设,完善线上门票分销体系管理等,实现人脸识别、手机二维码、身份证等方式入园参观。开发景区小程序为游客提供景区展示、智能导览、语音讲解。完善凤阳景区网上购票渠道,打通分销渠道OTA(同程、携程、美团等旅游知名网站)完成网上售票系统,并全面实现正常运行。初步实现智能售票、智能检票、智能收费,网络覆盖、网络支付、网络预订等基本功能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品位较高,文旅融合不足

凤阳县历史文化悠久,明中都、小岗村等景点知名度高,以凤阳县城为核心的明源文化、以小岗村为核心的改革创新文化等文化品质较高,但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凤阳县小岗村旅游区5A级创建提升工作仍在进行时;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处于开发阶段;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内容丰富但运营效果不佳,文旅融合度不高,整体优势尚未充分释放。

(二)文化底蕴深厚,传播力度不够

凤阳素有“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曲艺之乡”的美誉,四色资源丰富,文化特色浓郁,从全国县级层面看,凤阳县不缺元素、不缺品牌,小岗村、明中都、凤阳花鼓、凤画、桃花水母等凤阳IP多,但是创新不足,营销推广不够,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整体特色不突出,精品意识不强,导致“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缺少以技术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升级运动,新兴产业类型的企业数量少,文旅产品类型单一,产业要素不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产业基础较好,融合创新不高

凤阳县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现代工业等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文化和旅游与凤阳县的硅基产业、食品等优势或特色产业的整合度、集成度不够,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不足,挖掘不深,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文化产业发展一般,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文化产品附加值不高。明中都文化、红色小岗改革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变为旅游体验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势产业没有充分释放。

(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不强

凤阳文旅基础服务设施已取得较大发展,但部分偏远镇村仍面临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基础较薄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系统、旅游驿站等文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提升,“十四五”期间亟待打造一条环线,用风景道串联四色板块优势文旅资源,形成游客互通,同步建设沿线节点设施等,形成全域凤阳。

三、“十四五”发展机遇

(一)文旅融合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握文旅消费升级新趋势,凤阳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可以依托文旅资源的整合,文化创意的引入,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从产品项目供给、文旅公共服务、产业优化发展、文旅品牌创建等方面,培育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廊道,拓展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真正落实凤阳是个“好”地方。

(二)区域协同提供文旅合作新机遇

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布局下,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共同开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成为凤阳县文旅产业发展新的机遇。加强区域文旅交流合作,强化与蚌埠、合肥等城市的文旅战略合作,进一步对接皖北市场,优化文旅线路组合,打造区域文旅品牌,共同推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凤阳县可在宣传推广、联合促销、市场拓展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入、细致地旅游区域合作。

(三)消费升级催生文旅发展新业态

高质量发展加速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新时期消费者更注重服务体验和品质,游客的需求从功能型消费升级为情感型消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为凤阳县文旅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旅游供给体系,着力打造新业态,创新旅游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产业新格局

“十四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深入挖掘凤阳县乡愁文化、激活乡村记忆、提升乡村服务,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生态康养等特色项目,带动城市消费和城市旅游人口进入农村,推动乡村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凤阳县作为环长三角都市圈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将在“十四五”期间大有可为。

(五)科技赋能打造文旅产业新引擎

新兴技术对于旅游产业的二次消费、升级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推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VR技术等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将加速凤阳旅游的纵深发展。旅游生态圈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抖音视频革命也带来人网互动、人景互动、人人互动、人物互动、物物互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开展文旅营销服务并销售旅游商品,包括数字化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含体感技术和装置技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凤阳文旅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将带来重大影响。

四、“十四五”面临挑战

(一)疫后产品需求变化

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文旅行业不可避免遭受重创。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文旅发展不明确性增加,旅游者产品需求与消费偏好变化显著,国民"井喷式"的旅游需求将刺激旅游经济内循环的发展,成为推动国内旅游消费的新动能,同时也刺激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省内研学旅游等高品质微度假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对凤阳文旅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二)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层次不高。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较少,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还不充分;文旅资源、文艺作品等转化为文旅融合产品的能力不足,数量有限;具有竞争力以及影响力的文旅融合精品和拳头产品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产业经济转型迫切

在倡导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文旅产业由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发展己是大势所趋。凤阳县文旅产业如何聚合和重组文化和旅游资源,激发出全新业态,使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放大效应,向产业经济转型成为一个亟待突破的课题。进一步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围绕景区产品要素升级、文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建设等方面还需发力,仍需进一步提振凤阳文旅产业经济。

(四)周边区域竞争加剧

凤阳县背靠长三角这一目前国内最大的客源市场输出地,周边全椒县、南谯区、明光市等地区旅游发展起步早,琅琊山、全椒慢城等率先抢占品牌IP,相比之下,凤阳县文旅品牌和资源特色尚未充分挖掘,传播力度受限。资源相似、机遇共享,凤阳县应充分挖掘游中都明源文化和学小岗红色文化,借助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差异撬动、互补合作,将竞争挑战转为后发优势。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需求侧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文化自信,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和文旅体融合深化发展的新形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以“凤阳是个好地方”为龙头,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高度、以文化铸就城市建设灵魂,树立安徽旅游“南有黄山、北有凤阳”的雄心壮志,协同推进“金红蓝绿”四色旅游板块建设,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指导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结合凤阳县文旅产业“赶超”发展的实际,政府要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肩负“筑巢引凤”重担。尊重文旅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微观运行机制。一方面,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资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优势,引导民间资本推进凤阳县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用“硬措施”提升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鼓励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参与凤阳县文旅产业发展中来。

(二)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

在推进凤阳县文化旅游发展进程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划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资源保护红线,落实资源保护责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建立“凤阳非遗数据库”;在其他产业开发过程中,严把资源保护、绿色发展关,对不利于资源保护、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准入实施一票否决制,对高污染、高能耗的现有企业一律取缔。发挥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带动和绿色消费等效应促进凤阳县绿色发展。推进文化创意产品、数字文化产品开发及创意营销,激活凤阳县文旅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促进凤阳县经济效益产出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形成绿色产业链生态系统。

(三)坚持产品提质与业态培育相结合

运用数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增强凤阳文旅服务中传统文化的沉浸体验,构建专业队伍、找准市场需求、实施项目带动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模式;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旅内容原创能力,培育城市文旅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主题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文旅新业态产品,推动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引领凤阳县文旅发展新风向。依托凤阳花鼓、凤画、桃花水母等文旅资源塑造IP,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一系列动漫、创意产品,推动凤阳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凤阳县文旅产业场景,使凤阳县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弯道超车并驶入快车道。

(四)坚持纵深发展与横向合作相结合

改变凤阳县文化旅游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现状,纵深挖掘凤阳县文化旅游价值,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创意产品提高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牢固树立凤阳县文化旅游产业“一盘棋”发展理念,推进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凤画等“非遗”资源、小岗村、狼巷迷谷、韭山洞等旅游资源,不断催生文旅产业新业态。立足凤阳县特色资源和功能定位,明确发展重点,推动不同类型、区域文化产业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统筹城乡、县内县外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文旅产业战略体系;同时,运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发展“文旅+”产业,如“文旅+农村”,依托凤阳县乡村自然资源和风俗文化等开发乡村旅游业、生态康养产业、休闲观光产业等;“文旅+工业”发展工业研学旅游,培育硅玻璃等特色旅游商品。

三、发展定位

(一)总体定位

“十四五”期间,凤阳县以“一心两核一环四区”的空间格局,立足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凤阳县优质历史文化软实力和科学技术硬本领,在充分挖掘凤阳县小岗村“改革创新”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拓展传统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品价值,通过优秀文化精品打造凤阳县“改革创新”文化强县名片,持续提升文旅产品能级、文旅服务品质和文旅品牌影响力,助力凤阳产业经济发展,建成复合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长三角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知名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将凤阳县打造成为:

——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国文化旅游名县;

——长三角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形象定位

方案一:“凤阳是个好地方

方案二:“鼓韵凤阳,绝好地方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旅游+”“+旅游”多业态产品供给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旅游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更加繁荣稳定,旅游满意度显著提升。一二三产的比重朝着“136”目标努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县第三产业的主引擎,初步建成长三角文化休闲名城、特色康养旅居目的地和联合国宜居城市。

“1214”发展目标:1—以凤阳文化休闲县城为核心,实施“凤阳住一晚”计划,以明中都遗址公园为核心载体空间,打造明中都不夜城。2—形成明源文化、小岗红色文化两大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标识,明中都定位为世界皇都,小岗村定位为世界乡村;1—建成一条红印公路,4—“金红蓝绿”金色·游中都城市旅游区、红色·学小岗乡村旅游区、蓝色·走淮河沿淮旅游区、绿色·览凤阳山水旅游区四色旅游板块全域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以“长三角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围绕“文化休闲”主题,构建一心两核一环四区“1214”空间结构。其中,“一心”为凤阳文化休闲县城;“两核”为明源文化体验核和小岗红色文化核,其中两核打造世界皇都和世界乡村;“一环”为红印公路;“四区”包括金色·游中都城市旅游区、红色·学小岗乡村旅游区、蓝色·走淮河沿淮旅游区和绿色·览凤阳山水旅游区。

一心引领

凤阳文化休闲县城。实施“凤阳住一晚”计划,以明中都遗址公园为核心载体空间,包括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中心、明中都游客中心,钟楼、大明门、洪武门、承天门、七曜桥、明中都博物馆、五凤楼等,联动洪武公园、武英公园、文华公园、体育公园、滨河公园、东安门公园等十大公园,以及奥体中心和凤阳花鼓大剧院常态化演艺,打造“夜游中都”不夜城。

双核驱动

明源文化体验核。充分挖掘和利用明源文化遗存与内涵,加大对明中都城遗址、云霁街、明中都鼓楼、钟楼、明皇陵、龙兴寺等明代历史遗存的旅游开发和保护,展开明源文化研究和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升级明源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明源文化体验、明源文化研学旅游等业态,传承活化明源历史文化,形成以凤阳县城为核心的明源文化体验核。

小岗红色文化核。充分挖掘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等红色资源点,以小岗村为核心圈层辐射,进一步擦亮凤阳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品牌,弘扬传承红色基因,形成集红色教育、文化研学、乡村体验等为重点的小岗红色文化核。

三、一环串联

“红印公路”串联凤阳县“金红蓝绿”四大板块,实现从单点引流到环线畅游。红手印是小岗独有的IP,是“改革创新”的符号,更是“凤阳是个好地方”的形象IP。

四、四区并进

金色·游中都城市旅游区

主要功能:城市会客厅、综合集散、夜游体验。

发展思路:一园(明中都遗址公园)两楼(钟楼、鼓楼)、三庙(历代帝王庙、开国功臣庙、中都城隍庙)、一寺(龙兴寺)、一街(云霁街)联合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城市滨水休闲、文化休闲、夜休闲产品建设,丰富城市吸引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集散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重点面向周末休闲市场,培育2.5天近郊休闲度假产品。

(二)红色·学小岗乡村旅游区

主要功能:红色教育、乡村休闲、度假体验。

发展思路:以小岗村为核心的圈层结构,核心为“一家两馆”的红色教育,包括当年农家、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第二圈层为要素配套,包括小韩庄梨园公社、小岗乡村游乐园、大福地康养园等,第三圈层为产业辐射,包括小岗产业园、家庭农场等,第四圈层为联动拓展,主要包括红心温泉等,发挥小岗村“磁石”效应,对科技创新型农创企业具有吸引力,形成环小岗农创产业集聚群。小岗村导入乡村振兴要素,充分发挥研发院、产融园、实验田、孵化器、人才库、美家园等平台功能的聚合与孵化功能,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三)蓝色·走淮河沿淮旅游区

主要功能:滨水休闲、美食体验、养心度假。

发展思路:核心打造一条“和我一起看淮河”风景道,通过谋划的临淮关文化旅游区、淮河进洪闸水利风景区、黄湾滨河养心小镇、枣巷鱻美小镇、圩上馋嘴公路,中远期凤阳打造淮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四)绿色·览凤阳山水旅游区

主要功能:生态观光、森林体验、民宿度假。

发展思路:依托龙岭公路,完善节点驿站建设。按照5A景区创建凤阳山景区,从交通、游览、购物、环卫等方面逐项提升,依托村落闲置民房和现有项目主题化利用,在凤阳山5A景区外围打造卸店、吴窑等主题民宿聚落,作为凤阳山片区的接待服务空间和产品重要补充,打造环凤阳山乡村主题聚落群。

图3-1 凤阳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第四章 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文化惠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艺术创作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文化艺术产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力争建成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不少于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不少于5个;创作精品剧目3部,力争省级艺术创作表演扶持项目1项以上。培育省百佳重点院团和省市名角各1个;新增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处,形成明源文化、小岗精神两大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标识。具体来说,包括:

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具有凤阳县文化特色、高附加值、技术密集、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特征,对凤阳县经济社会活动带来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业态,构建以体验式文化旅游业、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现代文化装备制造业等为主轴的文化产业体系,大幅提高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市场主体涌现。探索文化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十四五”时期培育瞪羚企业3-5个;运用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助推文化企业井喷式发展,“十四五”时期在文化产业领域增加领军企业2-3个,小微企业5-10个,规上限上企业5-10个,独角兽企业1-2个,上市企业1-2个;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全链条企业培育体系,补齐文化产业短板。

产业融合加深。推动文化+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切实发挥文化产业对凤阳县农业、玻璃生产企业及旅游等产业附加值提升作用,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延伸凤阳县文化产业价值链;形成极具地方特色“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形成差异化优势,有机融入到皖北、淮河生态经济圈、长三角地区等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中;强化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技术密集化程度,提升凤阳县文化产业附加值。

项目投资加快。围绕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现代化的“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建设,强化对生态环境、交通、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为凤筑巢”,优化现有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围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改造、优化及提升项目的投资,“筑巢引凤”,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园区。

配套政策到位。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搭台”作用,着力改变凤阳县文化产业工作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到位、文化产业园区匮乏等现状,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服务平台、工作机制体制、资金扶持、国土规划等方面配套政策。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公共服务迭代升级

1.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推动凤阳县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启动凤阳府博物馆和明中都博物馆规划设计,提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继续开展“送戏进万村”、广场舞展演、民生杯文艺调演等文化惠民活动,举办纳凉晚会,不断扩大“乡村村晚”覆盖面;持续擦亮东方芭蕾—凤阳花鼓地方特色系列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2.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智慧文旅”、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建设,推广普及线上文化活动,加大线上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

3.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凤阳县级文化艺术中心;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合江淮龙岭公路建设,抓好沿线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和非遗展览馆的建设利用。推进非遗进景区,支持景区建设非遗展示场所。

(二)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凤阳县级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凤阳县文化馆力争一级馆标准;在基础条件比较好的行政村建设乡村民俗馆和镇级文化大礼堂。制定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馆下乡”运动,加强总分馆制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升级。

2. 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实施“文化+”业态培育,建立健全城市书屋、百姓书房、文化驿站、综合文化站等文化类民生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工作,在酒店、出租车、民宿、文化空间等区域提供便捷的阅读服务,结合咖啡、沙龙等元素,打造凤阳县有温度、有文化、有特色的城市阅读文化体系,全力构建“十五分钟阅读圈”。

(三)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长效评估机制,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建设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拓展凤阳唢呐等非遗传承人群和传播渠道,推进非遗进景区、传统文化进校园。重点挖掘明源文化、小岗精神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和传承,广泛开展地方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建成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新增2个以上省级非遗项目。

(四)推动地方文艺繁荣发展

1.完善发展扶持政策。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优秀剧目生产传播推广的长效机制,优化实施《凤阳县民营艺术院团舞台艺术创作孵化及展评奖补办法》,探索开展文艺院团评估定级,树立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典型,加强示范引领。组织民营院团“双名(名团名角)”评选,培育1-2个省百佳重点院团,培养产生1-2名中青年戏曲名角或优秀舞台文艺演员,加强表演、作曲、演奏类优秀青年人才培养。

2.加快舞台精品创作。加大奥体中心、花鼓大剧院等文旅体融合,采取整体外包运营或组建专门团队、购买运营服务等方式,让奥体中心和凤阳花鼓大剧院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培育云演艺业态,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推动5G+4K/8K超高清技术在演艺产业应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引领全球演艺产业发展变革方向,力争入选部省级剧本扶持、名家传戏、戏剧孵化等重点政策工程扶持项目1部以上,力争入选 “五个一”工程奖等省级以上奖项。

3.振兴发展地方戏曲。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在资金、专业指导方面加大新创剧目扶持。通过挖掘凤阳花鼓的历史故事及花鼓与秧歌、柳子、落子、滩黄等各种类型的剧种的联系,创作以花鼓为核心、兼容其他剧种的文创作品,加大对凤阳唢呐等民间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

4.提升艺术展演水平。加大与艺术高校互动合作,创作《淮河交响曲》《一梦中都》等大型文旅节目,推进非遗进景区、入社区;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渠道展示推广优秀文艺作品,将创作成果服务广大基层群众。力争每年有1个舞台作品入选省级艺术展演。

(五)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1.加快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建设。继续跟进门台老烟厂水毁文物修缮项目、陈德墓石刻维修保护工程、明中都和明皇陵外城界桩项目,启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项目储备计划,常态化、制度化统筹推进不可移动文物的维修与保养。按照文物级别和轻重缓急需求,完成文保消防设施建设。

2.强化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完善尚未核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档案整理和保护标志建设,建立基础信息记录档案,并对所有古建类文物挂牌保护。“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10处。

3.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着重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项目建设、安保提升、法规建设、“文保+”成果利用等重点工程。完成所有文保单位工程项目资料建档工作,开展文物领域“法人违法案件”“打击文物犯罪”“文物维修工程”等专项治理行动,组织文物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

(六)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配置,通过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将各类优秀技术人才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对于特殊人才的引进、相关专家的聘请,可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2.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强化实践引导,创新交流机制。与文化艺术院校开展合作培训,建立专家智库管理使用机制,组织开展多门类艺术评比和业务培训,培养专家型文化业务骨干,提升文化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3.落实基层文化服务岗位保障。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政府购买,村级文化协管员全覆盖;加强文化志愿者品牌特色团队建设,有效充实文化服务队伍,保持基层文化队伍稳定。

4.加强非遗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采取“传帮带”方式,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中青”人才梯队。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广泛聚集和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学习、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三、重大项目

表4-1 凤阳县“十四五”文化事业项目

序号

类型

名称

建设要点

1

重点

谋划类

夜游中都

实施“凤阳住一晚”计划,从“打卡式”旅游到沉浸式体验。谋划主题演艺、沉浸体验、数字科技软产品,“城内”景区化运营,“城上”常态化节赛事,“城外”云霁街区演艺化。

2

文物保护类

明皇陵外金水桥工程

文物保护,注重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标识体系。

3

明皇陵新大门建设工程

4

明皇陵西门工程

5

门台老烟厂水毁文物修缮

建馆开展研学活动点。

6

明中都和明皇陵外城界桩

不失严肃,放大石雕美学价值和守陵人新时代背景下的守望精神。

7

明皇陵院内环境整治工程

8

陈德墓石刻维修保护工程

放大石雕美学和研学价值。

9

朱元璋故里

联动外围空间,与小岗村互动,结合乡村旅游规划中谋划的文旅项目重点打造。

10

古建布展类

凤阳花鼓博物馆布展

采取整体外包运营或组建专门团队、购买运营服务等方式。

11

历代帝王庙布展设计施工一体化

云霁街实景演艺+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体验馆,从钟楼到中都城隍庙,共1.8km。

12

中都城隍庙布展

13

开国功臣庙布展

14

钟楼布展

与三庙、鼓楼等串线,编制课程,每个展馆培训1-2名优秀讲解员;接轨时代,展馆内容现代化、科技化,变厚重历史文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内容。

15

文化

演艺类

“红手印”剧场

依托“当年农家”景区、大包干纪念馆及周边田园风光环境,策划、演艺“红手印”剧场,打造乡村夜游产品。

 

第五章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底,“金红蓝绿”四色旅游板块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完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国家级文化旅游名县,建成一批旅游特色名镇、名村、示范点。“旅游+”、“+旅游”多业态产品供给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旅游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更加繁荣稳定,旅游满意度显著提升。形成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共建、线路共推、市场共育的良好协作格局,“1214”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完成江淮分水岭风景道龙岭公路节点驿站建设,建设一条红印公路,形成明源文化、小岗精神两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标识。

(二)发展指标

表5-1 “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内容

单位

发展目标

备注

经济发展目标

 

1

国内旅游者人次

万人次

1400

五年累计值

2

入境旅游者人次

万人次

5

五年累计值

3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130

五年累计值

4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35

五年累计值

5

游客人均停留时间

2

 

6

游客人均天旅游消费

475

 

7

游客整体满意度

%

98

 

8

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

10

五年累计值

新增业态指标

五年累计值

9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

 

10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2

 

11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3-5

 

12

国家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

1-2

 

13

皖东农家乐

2-3

 

14

皖东民宿

2-3

 

15

省级以上研学旅行基地

2

 

16

房车自驾车营地

1

 

17

中医药养生基地

1

 

18

省级旅游度假区

1

 

19

省级乡村旅游休闲示范点

4-5

 

20

省级以上特色旅游名镇

2-3

 

21

省级以上特色旅游村

3-5

 

社会发展指标

五年累计值

22

旅游总就业人数

万人

2.5

 

23

带动乡村旅游就业人数

万人

10%

 

24

涉旅农户旅游收入增幅

%

14%

 

25

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上岗率

%

78%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新增)

五年累计值

26

旅游风景道

公里

120

 

27

绿道

公里

100

 

28

A级旅游厕所(新改扩建)

15

 

29

旅游集散中心

2

 

30

驿站

3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全域提质”示范创建

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四级联建”,建成一批旅游特色名镇、名村、示范点,加快府城镇、临淮关镇等申报省级特色旅游名镇,鼓励东陵村、卸甲店村、赵庄村等申报省级特色旅游村,健民蓝莓园等申报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

建设载体,补齐文旅融合发展短板。重点创建小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导凤阳山积极进行凤阳山5A景区创建工作。创建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培育红心温泉旅游度假区、九天生态园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1-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明中都钟楼-鼓楼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名镇名村和A级旅游村庄。

(二)健全“产旅融合”产业体系

1.丰富产业融合业态

以“凤阳是个好地方”旅游品牌为统领,发挥凤阳敢想敢干敢创新的精神气质,打好“旅游+”组合拳,推动旅游新业态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尤其坚持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全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2.健全产业要素体系

吃有特色。举办乡村旅游美食大赛,充分挖掘“洪武宴”等凤阳地方餐饮文化资源借鉴袁家村模式,建立餐饮诚信经营机制,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餐饮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挖掘本土特色餐饮资源,培育地方小吃、文化特色餐饮,鼓励扶持百家家凤阳菜特色餐饮企业,培育百家知名凤阳特色菜品牌店。设计凤阳美食手绘地图,打造凤阳美食旅游线路。

住有保障。引入新型住宿业态,力争到2025年创建含度假酒店、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等类型达100家。重点引导凤阳山旅游景区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农家乐、民宿、客栈等辅助接待设施,依托凤阳本土文化,打造明源文化村、红手印村、花鼓村、凤画村等一批文化主题村落,依托卸甲店、吴窑、东陵等建设民宿产业示范村;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沿线引入自驾车营地项目,培育汽车旅馆、汽车营地、汽车俱乐部、露营地等新型住宿业态。

行要畅通。强化旅游交通保障,通景公路按照旅游风景道建设,依托江淮龙岭公路打造四色全域旅游环,通往景区公路沿线增设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和公路服务区等设施。大力发展旅游客运和景区间的公交班线,形成无缝衔接的旅游交通体系。

游有看头。谋划一批A级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庄等旅游吸引物载体,打造东陵田园综合体、大王府农博小镇等环城游憩旅游目的地,通过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谋划一批乡村新业态产品,实现有看头、有玩头。

购有文化。建设购物沉浸式体验平台,搭建凤阳旅游商品电商平台、建设O2O展销体验馆,开通网上销售推广渠道,提供网上订购、支付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研发一批具有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带、体现凤阳地域文化的旅游商品,加强与设计类高校、文创企业的合作,扶持创办旅游商品开发、销售企业。

娱有场所。鼓励发展休闲娱乐综合体一条街,积极实施特色旅游文化剧目开发,编排推出反映凤阳县历史文化的节目脚本,推出一批高品位的文化演艺节目;开发夜旅游产品,实施“凤阳住一晚”计划,打造一批旅游休闲街区,延长消费时间,培育夜间经济,打造白天游小岗、花园湖、淮河片区,晚上夜游中都、水游中都。

3.强化产业主体培育

全面实施“十强百微”文旅企业培育工程。发展十强企业——围绕旅游要素,加快培育10家文旅行业示范企业,类型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文创企业等。发展百微企业——推进农家乐、乡村民宿品质化发展,扶持旅游商品销售、旅游文化创意等类型的企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知名酒店,提升旅游整体服务,形成一百家小而精、小而美的旅游小微企业。

(三)规划“特色主题”精品线路

1.四大特色主题游线

游中都:明中都遗址公园——钟楼——鼓楼——明皇陵——云霁大型演艺项目(夜游)——朱元璋故里。

学小岗:小岗村当年农家——大包干纪念馆——梨园公社——石马小镇——小韩庄民宿部落——小鸡快跑智慧农园——黄泥铺蓝莓小镇。

走淮河:临淮关文化旅游区——淮河进洪闸水利风景区——黄湾滨河养心小镇——枣巷鱻美小镇。

览凤阳:狼巷迷谷——韭山洞——卸店美宿部落——白云果香部落——吴窑艺创部落。

2.四大专项精品游线

乡村游:小岗村(午餐)——当年农家——梨园公社——石马小镇——溪河滨水画廊——朱元璋故里——黄泥铺蓝莓小镇(晚餐)。

研学游:明中都遗址公园(明源文化)——临淮关濠州古城(历史文化教育)——小岗村(红色文化)——朱元璋故里(明源文化)——凤阳花鼓戏表演(花鼓文化)——韭山洞(地质科普)。

运动游:和我一起看淮河——江淮龙岭公路骑行——凤阳山国家登山步道。

康养游:红心温泉旅游度假区——梅市美食小镇——狼巷迷谷——凤阳山卸店美宿部落。

(四)完善“5G共享”智慧服务

1.优先5G智慧应用

推进文旅部门数据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功能完善,系统推进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体验和智慧旅游营销,打造滁州市宜居宜游智慧旅游和ETC景区5G应用示范县。

2.完善5G智慧管理

优化5G智慧旅游服务,以游凤阳App、小程序为载体,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产品推荐、行程规划、门票酒店预订、景区导游导览、虚拟旅游、互动评论等贯穿游客旅行全过程的一体化的旅游公共服务。

3.优化5G智慧服务

加快推进景区ETC“智慧停车”工程,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打造以“一部手机游凤阳”APP为核心的对外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凤阳旅游”公众号功能,植入全轨迹、全媒体的5G+社交分享功能,提供交互式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整合凤阳所有涉旅企业,陆续将旅游产品排版上线。制作凤阳文旅VR宣传片,建立线下5G+AI旅游服务、AR辅助讲解、AI游记助手等旅游服务体系。

4.增加5G智慧体验

有序推进小岗村、狼巷迷谷、韭山洞等景区“5G+智慧文旅”应用落地,打造5G文化旅游产业全覆盖,打造省内ETC景区停车场示范县;筹建5G创新创业园、产业园,努力成为省内5G创新发展的先行地;建立包含智慧租车、智慧骑行、智慧标识导向、停车诱导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业态智慧化体验,以酒店、饭店、景区、旅行社、乡村为主体,推广景区刷脸入园、酒店30秒入住,饭店智能点餐等覆盖范围,增设AR交通导览、AR互动、云端支付等体验功能;鼓励将5G+全景直播、5G+AR慧眼、5G+文物保护等沉浸式体验功能应用到文旅项目中。

(五)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

1.构建立体的外部交通

构建“4121”的铁路格局:4高铁:合蚌客专、京沪高铁、合新高铁、沿淮高铁;1城际:蚌滁宁城际;2普铁:京沪线、水蚌线;1专用线:霸王城专用线。形成“以凤阳南站为主,凤阳北站、凤阳站等为辅”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形成“以凤阳站为主,刘府站、武店站等为辅”的铁路货运枢纽布局。

形成“123”的高速网络:1环:蚌五高速——宁洛高速——凤阳支线;2横——宁洛高速、蚌淮高速——宁洛高速凤阳支线——凤阳支线东延线;3纵——京台高速、蚌五高速——凤阳-定远高速、徐明高速——合肥-明光高速。为实现“快进”目标,按照各乡镇10分钟上高速,在凤阳现有的5个高速出入口基础上,规划新增4个高速出入口:明巢高速与S312交叉高速出入口、凤定高速殷涧镇东北高速出入口、京台高速与S312交叉高速出入口、宁洛高速与S315(规划)交叉高速出入口。

表5-2 凤阳县“123”高速网络一览表

形态

公路名称

沿线节点

境内里程

沿线高速口

1

蚌五高速—宁洛高速—凤阳支线

凤阳县城

38km

凤阳出入口

凤阳东出入口

小岗村出入口

1

宁洛高速

临淮关

24.4km

大溪河出入口(规划)

小岗村出入口

2

蚌淮高速—宁洛高速凤阳支线—凤阳支线东延线

西泉、刘府、大庙、临淮关

74.3km

官塘出入口

刘府出入口

凤阳出入口

凤阳东出入口

1

京台高速

西泉、武店

20.2km

武店出入口(规划)

2

蚌五高速—凤阳-定远高速

凤阳县城

37.3km

殷涧出入口

3

徐明高速—合肥-明光高速

红心

21.5km

小溪河出入口

合计

177.7km

 

谋划“3+2”的国省道干线网络:3横:G345、S315、S312;2纵:S101、G329。

表5-3 凤阳县“3+2”国省道干线网络

形态

公路名称

沿线节点

主要道路

横1

G345

大溪河镇、板桥镇、临淮关镇、府城镇、至蚌埠

G345

横2

S315

大溪河镇、枣巷镇、黄湾乡、板桥镇、临淮关镇、府城镇、刘府镇、西泉镇

S315

横3

S312

大溪河镇、小溪河镇、总铺镇、殷涧镇、刘府镇、武店镇、官塘镇

S312

1

S101

西泉镇、武店镇

S101

2

G329

总铺镇、板桥镇、临淮关镇

G329

2.畅通便利的内部交通

谋划“115”的内部慢游旅游交通网络:1道: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凤阳段(江淮龙岭公路);1环:红印公路(凤阳山—总铺镇—清塘—小岗村—花园湖—枣巷镇—黄湾乡—临淮关镇—明中都—大庙镇—亮岗—殷涧镇—宋集,主要包括S312、X104、X103、S315、沿淮风景道、G345、中都大道、X107、X105、X106等);3横:G345、S315、S312;2纵:S101、G329。5射:凤寿铺道—楚汉战道及官塘连接线、凤御道、京宁驿道—凤总铺道、临燃御道及凤阳连接线、凤盱铺道。

表5-4 凤阳县“115”内部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形态

公路名称

沿线节点

主要道路

1道

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凤阳段(江淮龙岭公路)

白虎泉驿站、卸店村、宋集、白云、韭山洞景区、狼巷迷谷景区、吴窑村

S312、Y036、环卧牛湖大道、

1环

红印公路

凤阳山、总铺镇、清塘、小岗村、花园湖、枣巷镇、黄湾乡、临淮关镇、明中都、大庙镇、亮岗、殷涧镇、宋集

S312、X104、X103、S315、沿淮风景道、G345、中都大道、X107、X105、X106

射1

凤寿铺道—楚汉战道及官塘连接线

明中都、官沟、刘府镇、西泉镇

S315

射2

凤御道

明中都、东陵、大庙镇、亮岗、殷涧镇、宋集、卸店、白虎泉驿站

X107、X108、X106、X105、S312

射3

京宁驿道—凤总铺道

临淮关镇、明中都、总铺镇、黄泥铺、红心镇

G329、X105、X101

射4

临燃御道及凤阳连接线

明中都、临淮关镇、大溪河镇、小溪河镇、燃灯、乌罗、梅市

G345、S312、X100、X099

射5

凤盱铺道

明中都、临淮关镇、水平、马山、花园湖、枣巷镇、老鹳、黄湾乡

G345、X095、S315、X093

3.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

构建旅游集散体系。构建覆盖全县“1+6+N”的凤阳全域旅游三级集散体系。

1处集散中心:选择明中都文旅中心,发挥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大厅、候车厅、旅游商品超市、智慧交通、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功能,设置景点办事处进驻集散中心。开发周边游、省内游、国内游等多条旅游线路产品,提供飞机、高铁、长途汽车购票服务,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6个旅游集散次中心:结合主要旅游乡镇、重点景区项目、高速口等建设等集散次中心。主要包括凤阳山(已有)、小岗村(已有)、临淮关镇、枣巷镇、红心镇、九天生态园。

N个三级集散服务点:依托高速口、旅游乡村、一般景区项目等建设集散服务点。重点包括东陵村、殷涧镇、总铺镇、燃灯、大溪河镇、黄湾乡、门台老烟厂、赵庄、考城、黎山、官塘、淮安村、梅市以及各个高速口等。

提升旅游厕所体系。合理配置,以商养厕,厕所管理制度化,服务暖心化,形成便捷、美观、洁净的全域公厕体系,积极实行光伏发电、增压泵技术等绿色手段;落实厕所所长制,出台厕所建设管理凤阳规范、厕所考核奖励办法、厕所开放联盟方案,举办厕所专项培训班,成立旅游厕所志愿巡查队伍;并安装流量监测系统,让游客通过显示屏及时了解厕所使用情况。目标“十四五”期间,3A级以上景区全部达到AAA级旅游厕所标准,其他景区项目、乡村旅游点等达到AA级旅游厕所标准。

布局旅游停车场体系。依托旅游集散体系、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位置,按照游客服务需求,合理设置不同等级规模的旅游停车场且不少于1处,规模需达到3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风景道沿线原则上按照5公里1处停车休憩布局旅游停车场。规划停车分区,划定停车线,按照生态停车场标准打造,提升停车场景观;分设出入口,设置停车场标识指引,安排专人管理或引进智能管理设备。

完善旅游标识体系。构建全域全景图、旅游吸引物全景导览图、交通标识与介绍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4类旅游标识设施。全域全景图设置于旅游集散中心位置显著处、重要通景旅游公路入口、核心旅游吸引物入口处;旅游吸引物全景导览图设置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或旅游风景道等核心旅游吸引物入口位置显著处;在通往重要旅游景区的公路沿线适当设置旅游交通标识,重要景点景物设置介绍牌;游客集中场所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识内容、位置与范围参照GB10001标准。

三、重大项目

表5-5 凤阳县十四五旅游发展项目(按板块类型分类)

序号

板块

名称

建设目标

建设要点

1

·

凤阳文化休闲县城

——

实施“凤阳住一晚”计划,以明中都遗址公园为核心载体空间,包括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中心、钟楼、鼓楼等,联动洪武公园等十大公园,以及奥体中心和凤阳花鼓大剧院常态化演艺,打造“夜游中都”不夜城。

2

明中都国家遗址公园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整合“一园一街两楼三庙”,联合申报5A级旅游景区,打造“游中都”和夜旅游核心载体。

3

云霁大型演艺项目

国家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

借鉴大唐不夜城,打造大型演艺。

4

东陵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

打造新型驱动型产业——文旅产业,以生态自然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和度假产品组合;建设田园社区,服务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最

终形成的是一个新的社区。

5

门台老烟厂文创基地

文创综合体

构建乡村超级“文和友”,打造文化产业链聚集区。

6

大王府农博小镇

安徽省级特色小镇

打造环城会展农业业态。

7

明皇陵景区提升

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明中都遗址公园联合申报)

丰富内容,拓展空间

联动东陵村发展,相得益彰。

8

·

小岗村5A景区创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从景区到乡创谷,导入乡村振兴要素,充分发挥研发院、产融园、试验田、孵化器、人才库、与美家园的六大平台功能的聚合与孵化功能,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景区提升上,打造中国首个指纹型网红公园——红印公园。

9

少年朱元璋文化体验园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空间上属于红色板块,内容上属于游中都明源文化板块;补功能、聚人气;做配套、树品牌;做精品、创价值。

10

黄泥铺蓝莓小镇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拓展空间,收储大陆家等村庄,三产融合,塑造品牌。

11

小岗农创研学走廊

1-2个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选取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蒸谷米科技有限公司等,开设研学课程,讲好故事;深化体验,做好游乐项目;建立企业诚信,包装宣传好产品。

12

绿

·

凤阳山国家5A景区创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区

衔接最新的生态红线,凤阳山5A景区范围内绝大多数位于生态红线和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生态约束强,生态红线外多为凤阳山游客中心、韭山洞停车场、狼巷迷谷游客中心等功能性地块。

13

狼巷迷谷景区森林酒店建设项目

——

高端度假+家庭亲子主题酒店,森林主题,承接景区住宿接待功能。

14

卸甲店村民宿项目

民宿主题部落

由文旅投公司收储卸店的闲置民房,统一招商打造成主题民宿。

15

·

“和我一起看淮河”风景道

遗产廊道

布局四类节点,设计主廊+支线+游线,和我一起“六”看淮河:“看什么”、“在哪看”、“方便看”、“怎么看”、“几时看”和“还来看”。

16

临淮关文化旅游区

安徽文旅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和我一起看千年临淮:一城一镇两园十景,包括濠州古城遗址公园、临淮关文旅小镇、铁路主题公园、濠梁观鱼琉璃乐园、新临淮十景。

17

淮河进洪闸水利风景区

安徽省级水利风景区,安徽省级湿地公园

根据《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旅游+水利融合创新。

18

基础设施项目

红印公路

特色风景道

廊道串联四色板块,实现从单点引流,到环线畅游;放大“红手印”新时代价值,呼应“凤阳是个好地方”。

19

江淮龙岭公路

风景道

继续实施,建设节点、布局产业,带动沿线乡村振兴。

20

集散服务体系

——

近期依托明中都游客中心打造凤阳县主游客集散中心,推进凤阳山游客集散中心、小岗村南次游客中心建设,结合风景道建设,完善驿站节点建设,逐步完善1+N游客集散体系。

21

标识服务体系

——

对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提升凤阳县城通往主要4A景区道路整体景观环境,并结合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主线和支线建设,完善标识体系。

 

第六章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一、总体要求

理念融合

树立以文促旅的理念,通过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提升全县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产品吸引力,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通过公共文化机构、对外文化交流等平台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凤阳是个好地方”。树立以旅彰文的理念,将旅游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发挥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优势,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发挥旅游公众参与多、传播范围广等优势,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众群体和覆盖面。

(二)产业融合

寻找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新增长点。促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互融互通,不断培育新业态。促进产品融合,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定远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旅游商品。

(三)市场融合

依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促进市场主体融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的骨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和众创空间服务升级,为文化和旅游领域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四)服务融合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探索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平台,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进景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旅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满意度较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对社会发展贡献程度增强,文旅产业增加值显著提高,打造特色文化街区1个,传统工艺体验坊1个,丰富文创产品体系,创建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一批新的文旅融合业态,形成一批高质量文旅融合典型示范企业。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好地方”品牌,擦亮凤阳文旅IP

以明源文化和小岗精神两大地域文化为代表,以金红蓝绿四色文旅品牌为着力点,形成“好地方”系列品牌。提升凤阳县文旅形象识别系统,打造具有凤阳特色及美学特征的旅游形象,举办系列节会活动,形成凤阳特色文旅IP,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加快科技兴旅步伐,完善智慧文旅平台 

推广景区ETC,全面建设并持续完善凤阳智慧文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强化宣传推广、市场营销、在线服务、监管监测、产业分析等功能,加强与皖事通、省旅游信息中心、凤阳智慧城市中心等相关平台的对接与共享,做好运维管理。

(三)开展文物说话工程,推广非遗体验产品

开展凤阳花鼓、凤画等“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开展“文物说话”工程,推进“文物+旅游+科技”融合进程,开发文旅解说系统。丰富文物展陈方式,活化文物、演绎文物,提升文化传承水平。推动非遗、地方戏曲、特色剧目、文化演艺、风土民俗、文创产品培育开发,推广非遗系列体验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

(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依托小岗红色精神IP,开展红色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红色文化产品,充分挖掘小岗红色文化特质,创新红色文化传承形式,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增加“红手印”等红色演艺、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供给,发挥红色纪念地的宣教作用,实现正向社会效应。

(五)培育特色文旅产业,推进乡村文旅振兴

风景道驿站与节点建设充分植入凤阳文化符号,探索“一个驿站体现一种凤阳风情,一个节点讲述一则凤阳故事”,培育特色文旅产业,重塑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乡愁”经济,协调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培育、生态修复和资源流转的关系。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振兴,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发挥文旅产业富农功能。

(六)提升文旅人才队伍,完善融合保障机制

丰富多元资金来源,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对规划制定、平台建设、项目配套等方面给予资金保障。为文旅融合产品与业态预留发展空间,统筹规划和安排公共文化设施与文旅项目建设用地。保障重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土地供应,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文旅融合和新业态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第七章 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一、产品开发思路

奋力舞动“凤阳是个好地方”龙头,深挖四色特色资源,重点面向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市场,创新优化自驾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康养、红色旅游等新业态,打造四季节事活动,完善四季产品谱系,满足游客高品位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

二、文旅产品体系

表6-1 十四五文旅产品谱系表

产品体系

产品类别

产品名称

依托资源(含谋划项目

自驾旅行服务体系

自驾旅游类

自驾游线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凤阳段)、红印公路

凤阳住一晚美宿系列

乡野住宿类

主题民宿

卸店精品民宿、山陈颐养民宿、吴窑艺创民宿等

温泉度假

红心温泉旅游度假区

帐篷营地

淮河滨水营地、凤阳山营地

旅居基地

东陵田园社区、黄湾滨河养心小镇等

特色康养和亲子旅游项目

康养旅游类

康养小镇

东陵康养小镇、黄湾滨河养心小镇等

中医药基地

拖龙山葛根谷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亲子旅游类

萌宠乐园

大王府萌宠乐园、小鸡快跑智慧农园等

营地教育

九天乡村旅游度假区等营地资源

无动力游乐园

东陵小火车乐园等

自行车公园

梨山山地户外运动基地

体育训练基地

大王府户外拓展基地等

夜游消费类

古城夜游

夜游明中都、云霁美食街等

夜间演艺体验

凤阳花鼓、纳凉晚会、《淮河交响曲》《一梦中都》等

夜间休闲街区

鼓楼街、云霁街等

文化体验类

明源文化

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

红色文化

小岗村红色文化

工业文化

小岗农创研学走廊等

非遗文化

凤阳花鼓、花鼓戏、凤画等

研学旅游类

明源文化研学

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朱元璋故里等

红色文化研学

小岗农创研学走廊

地质科普研学

狼巷迷谷、韭山洞等

乡村体验研学

大王府农博园、九天生态园、健民蓝莓园等

非遗文化研学

凤阳民歌、凤阳花鼓、凤画等

乡村旅游类

农业公园

赵庄农业公园、东陵村农业公园等

现代农庄

大王府现代农庄等

田园综合体

东陵田园综合体、凤阳西湖湾连栋大棚果蔬基地等

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白山凌金丝黄菊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文化活化类

非遗传习基地

凤阳花鼓、凤画、凤阳民歌等

文创市集

门台老烟厂文创基地

红色教育类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学小岗研学线路

红色精神教育培育基地

当年农家、大包干纪念馆等

 

第八章 目的地营销规划

一、营销目标

凤阳文旅元素丰富,但推介宣传薄弱,有文化少传播,小岗村、明中都、凤阳花鼓等品牌响亮,且独具特色,但始终没有做到极致。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成员的区位优势,以及皖北市场优势,在目的地营销上重点面向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以及皖北内生市场,将中都明源文化、小岗红色文化分别打造为世界皇都和世界乡村,树立品牌营销、精准营销理念,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展示“凤阳是个好地方”旅游整体形象,协同推进“金红蓝绿”四色旅游板块建设,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策略

(一)IP引领,品牌整合营销

塑造“凤阳是个好地方”核心IP品牌,强化IP共享推动跨界联动。构建“金红蓝绿”四色板块“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加强省市赛事承接,立足小岗全国首个村级乡村振兴基金,承接全国乡村振兴发展论坛,为“改革源头、大明中都、千亿硅谷、智汇凤阳”发展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十四五”期间,以“凤阳是个好地方”为核心IP统领,以红印公路为抓手,以“金红蓝绿”四色板块为落脚点,以“红手印”系列产品为营销突围点,真正落实凤阳“好地方”品牌。

(二)构建体系,创新营销手段

包装“好地方”系列产品,注册“红印”商标,打造“红印”系列旅游品牌,包括“红印·源”、“红印公路”、“红印公园”(以“红手印”为原型,打造中国首个指纹型公园——红印公园,形成“手印”系列之一,建成网红打卡地)、“红印剧场”、“红印诚信”等,打造凤阳有礼旅游商品系列,建立凤阳“按手印”诚信体系,依托互联网搭建农产品档案,建立农产品二维码溯源追踪系统。构建“凤阳是个好地方”四季营销体系,如凤阳山旅游区年货采购节、明皇陵祭祀活动、大明中都钟楼“钟鸣盛世 祈福凤阳”活动、小岗村农民丰收节、“考古新发现、探秘明中都”等,形成春赏花、夏戏水、秋摘果、冬观雪四季产品谱系。

(三)创新体制,拓宽传播渠道

凤阳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不缺元素,但缺内容、少传播。“十四五”期间,建立报、台、网、微、端等合作媒体和自有平台横向互通的文旅融媒体中心,出台量化考核办法,建立纵向联动的文旅系统宣传信息员队伍,搭建文旅宣传平台,打造融媒体全渠道推广文旅品牌。利用5G+AR\VR+AI技术实现虚拟数字技术扩大文宣,以沉浸式体验、智能语音讲解、机器人互动提升用户体验,让意欲参观的游客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本地地方特色与风俗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凤阳游玩。

(四)整合资源,扩大营销手段

提高文旅产业供给端科技化水平,支持凤阳文旅板块相关新产品、新业态在行业试点示范、推广运用。注重短视频等新媒体营销,创新网络虚拟化体验营销、现实情景化体验营销等多种智慧化体验营销手段,充分利用旅游大数据中心,优先在景区试点性开展智慧旅游营销,对在旅游营销渠道建设、营销活动、营销创意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推进“文旅+科技”、“文旅+大数据”融合发展新模式,共同探索电子商务平台助力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新路径。

 

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管理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优化文产业管理结构。进一步发挥大明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二级机构文化传播公司职能,以传播促传承,活化传播凤阳县优质文旅资源。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职能,逐步提升文化旅游行业管理、综合协调、产业促进的主导地位,强化协调旅游、财政、建设、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环保等部门的职能。建立健全旅游平台管理机制。健全旅游景区、特色小镇、产业园管委会职能,加强人员配置,建立与所在乡镇“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健全项目从招商、设计到落地的管理机制。

建立督查和考核机制。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以信息公开为监督约束手段,以警示名单和黑名单为基本制度,以行业协会开展信用评价、分类评定为辅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协同监管机制。强化规划督查管理。加强规划实施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跟踪分析,对重要目标任务实时跟踪反馈;各部门乡镇要落实专人负责信息统计报送工作,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建立考核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制度,推进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把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与政府目标管理挂钩。重点优化各乡镇的差异考核,适当提高旅游发达乡镇旅游指标的分值和比重。

加强综合执法建设。推广“1+3+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通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及其他联合执法机构,解决旅游治安、旅游群发性突发性事件、旅游消费投诉案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标本兼治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保护企业及游客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游客游得省心、游得放心、游得开心。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旅游危机事件的应急机制与预案,依托数字旅游平台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响应,提高旅游紧急救援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维护旅游发展稳定。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旅游安全预防和保险体系,与公安、交警、卫生、保险公司和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合组成“旅游安全紧急救援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安全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等工作;积极与各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建立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与索道、游船游艇、水上运动等项目签订《年度旅游安全责任书》,设置专门安全防护人员,负责防护景区的日常运作。

二、完善要素保障

强化文旅用地要素保障。一是加强旅游用地保障,将重点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和规划空间。二是健全旅游用地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旅游;支持农村三荒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点状供地、坡地村镇等政策,创新土地开发利用形式。利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在现有土地条件下实现土地的多样化利用;按照土地用途,整合土地划拨方式供应与招标拍卖方式供应;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强化多元资金要素支撑。一是增加资金扶持,在对凤阳县文旅企业摸底盘点基础上,分类实施文旅产业资金扶持政策,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设立文旅产业项目专门扶持资金,鼓励文旅企业创立,扶持文化企业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整合各部门资金,统筹管理使用,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PPP模式、BOT模式,政府与相关企业在旅游、市政工程、交通等方面开展合作,争取财政支持;对有公众吸引力的各类项目,发起网络众筹,给予支持人一定的现金回报与体验优惠方式筹集资金。三是争取政策性补贴,积极向省市以及文旅部等上级单位申请政策资金扶持,争取生态补偿,对生态康养等休闲旅游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重点支持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旅游小城镇和新业态项目建设。四是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文旅企业的信贷投入,建立适合文旅企业特点的贷款评级和授信指标体系,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金融信贷服务。

强化文旅人才要素保障。一是建立文旅人才智库,与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等合作开设文旅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与文化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文旅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文旅产业领域智库建设,建设玻璃文化、明源文化、小岗文化产业专业智库。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文旅产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招、引、育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人才储备与更新,加强对文旅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人才资源统计体系和旅游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旅游企业在凤阳落地。建设乡村旅游创业创客基地,设立人才生活津贴、人才子女境内自主择校优惠、培训补贴等政策,引进一批乡村旅游创客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行为规范、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文旅市场综合执法队伍

三、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鼓励传统文化项目及其他产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变,支持文化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应用的研发投入,支持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推动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改造升级。推动产业链创新扶持一批深挖凤阳县文化资源、纵向深化产业链的文旅企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现代化的“改革创新”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强化项目招商引资。各有关部门应把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做好凤阳县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外部资源的引入等规划指导工作,储备、生成、落地一批重大文旅产业项目。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将凤阳县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地区经济、淮河经济带、皖北经济等区域发展相衔接,与明源文化、小岗精神、凤阳县花鼓集凤画等传统文化项目链接,以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实现溢出效应。

四、强化保护发展

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创建全域绿色环保景区。推动凤阳县境内景区景点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创建绿色景区。二是推动生态共建共享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发起形式多样的环保行动,注重在社区、企业进行的生态共建共享宣传,大力宣传“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全民环保理念。三是建设低碳文旅项目。对标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打造生态友好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创新低碳旅游管理机制,推广低碳旅游方式。

推动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文物遗产的保护,加大文物的申报力度,建设文物保护场所,完善文保单位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力度,严禁文物的破坏行为。开展“文物说话”工程,推进“文物+旅游”融合进程,开发文旅解说系统。丰富文物展陈方式,活化文物、演绎文物,提升文化传承水平。推动非遗、地方戏曲、特色剧目、文化演艺、风土民俗、文创产品等培育开发,推广凤阳花鼓、凤画等系列体验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二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挖掘凤阳花鼓、凤阳凤画、凤阳唢呐、凤阳民歌等文化资源、小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明源文化国家文物保护遗产等,整合凤阳县优质玻璃工业资源,鼓励将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演绎产品、旅游商品。与NGO组织展开合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建设非遗传习馆,推动文化元素创意物质化。三是重视“互联网+非遗”,借助“互联网+”激活非遗生命力,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有关优秀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