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环境变迁,严肃新闻工作者的“时代底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凤凰卫视记者采访视频全集 媒体环境变迁,严肃新闻工作者的“时代底气”

媒体环境变迁,严肃新闻工作者的“时代底气”

2024-07-09 22: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 | 宇宙

  有这样一群新闻工作者,生于报刊年代,新闻意识于纸媒时代中萌芽。成长过程中,他们见证了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国内从兴起到飞速发展的历程,在声势浩大的数字化革命里,他们与时代动向并肩而站,同样面临着“变与不变”的职业议题。

  80后的陈琳便是这样一位媒体人。媒体融合的当下,“变化”一词横亘在媒体环境的动态发展中,陈琳选择“在坚守中创新”,开启了在她凤凰卫视工作的第16个年头。

  十余年的职业生涯里,陈琳当过编辑、做过记者,如今主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在凤凰卫视时政专题栏目《凤凰聚焦》中,她报道重大时政选题、重大社会事件和新闻热点;2020年到2022年,她担任凤凰网财经访谈栏目《封面》的制片人、主持人,专访多领域具有深度影响力的公众人物。

  与“看电视”的对话中,陈琳称不断发展的媒体环境给予她珍贵的成长机会,她变得更加笃定:“尽管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严肃电视媒体的价值仍是无可取代的,一路走来的想法感悟、经验积累都能让我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坚定和勇敢。”

  多元时代中,做“严肃思考者”

  受到成立背景、内容定位的影响,凤凰卫视的主要受众偏向于中年及中年以上的人群,而在很多媒体发展都强调“年轻态”的当下,陈琳接触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突破与挑战。

  目前,陈琳主要负责《凤凰聚焦》的主持,她保持着十多年来形成的新闻习惯,日常了解、跟进许多新闻热点、显著现象、大事件及事件的动态进展。三年前,她在《封面》栏目的采访工作中走入“互联网思路”,通过财经视角,与具有一定社会认知度的多领域人士进行对话,在内容方面中综合专业性和普适性,多期节目在互联网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封面》对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随着各类媒体平台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样,而对陈琳来说,关注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一种与时代同行的职业态度:“我的视角里,做新闻媒体不太会受到年龄或某种窠臼的限制,大家一定是时刻从新,好奇心爆棚。”

  传统媒体在生产形式方面的创新是不易的,媒体环境娱乐化的趋势中,娱乐感的信息传播难免会和严肃媒体的定位相矛盾,“做符合平台调性的新东西”无疑是传统媒体发展的一大难点。

  近几年,传统媒体纷纷开启创新之路,陈琳注重内容方面的创新:“我们尝试着在节目系统中添加一些活泼的题材,比如在讲传统节日时,利用新媒体引入视觉画面,去细分化地讲述一道中国传统菜、或是某段吸引人的历史故事,这种非严肃性的题材,可以用‘软一些’的方式表达出来。”

陈琳在2021凤凰网科技峰会上发言

  回想第一次感受到传统媒体生存现状的“危机”,是陈琳在几年前执行选题的过程中。当时,她和同事就一社会话题在自媒体平台进行内容调研,选中了一个符合调性的高校学生个人账号,想邀请这名学生来进行一些观点输出和内容分享。

  一段自我介绍后,对方抛来的疑问是“凤凰卫视是什么”,这对陈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此之前,我看过很多冷冰冰的数字,关于节目收视率的下滑、关于收视人群老化等等,但当我真正看见一个年轻人对我们的工作平台表示完全陌生时,我才最直观地感受到一种现实危机感。”

  陈琳坦言,媒体环境的变迁带来很多内容传播的痛点,她选择与用户站在一起,传播与时代严肃思考相契合的新闻内容:“我们也会通过一些内容的创新去吸引新受众,但不能为了求新而抛弃平台的忠实用户。我想大家都可以接纳这个时代的多元性,相信当人们想要严肃地去了解这个世界时,我们产出的内容就还有价值。”

  深耕内容、珍惜现场

  有“钝感”的“新闻采集者”

  两个月前,陈琳与《凤凰聚焦》摄制组一起去到了特大暴雨袭击后的房山、门头沟报道灾情,踏洪水,深入了解灾情状况,挖掘人文故事。

  无论是电视媒体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深度报道一直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实地报道极端事件的经历,对陈琳的职业成长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她曾经参与利比亚内战、东日本大地震核泄露等极端事件的现场报道,亲眼目睹战争中的血火与生死;她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坚持上前线,将一手的新闻资料即时传递给大众。

  战地记者的身份总会与人身安全相关话题联结,陈琳的职业故事里,不乏惊险的报道经历。

  去利比亚第一天,陈琳接到夜里的采访任务,在步行赶往一个被轰炸现场的路上,她前面有个人背着的步枪突然走火,打在离她很近的土地上;随众多外国记者入住酒店的其中一晚,北约投射的炸弹声音在离住所仅几百米的地方响起。

  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后,陈琳到黎波里报道

  陈琳用“钝感”来形容自己面对此类事件的工作心态:“遇到这些特殊事件的时候,我其实没想过什么害怕。在一些情境下我是个很钝感的人,而我的钝感力也在告诉我自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面对眼前的一切。”

  曾经,陈琳在面对灾难新闻时有一种“固执的报道冲劲”。2011年,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继发生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受到严重的影响,陈琳赶往新闻前线,因为怕父母担心而选择隐瞒这项行程,而事实却是“根本瞒不住”,陈琳的父母最终还是在报道的直播中看到了女儿的身影。

  如今的陈琳再谈这段经历,觉得当年的自己“不可思议”:“灾难面前,真的没时间顾虑太多,就想赶紧到前线去。现在的我会站在妈妈的角度去想,如果我的孩子要去报道地震海啸,这多危险啊,我好像突然就理解了那时候父母对我的担心。”

陈琳在日本地震后前往现场报道

  现在,陈琳去现场的机会在变少,但她对于新闻现场的初心不变:“现场对媒体从业者永远是意义非凡的,这种职业价值与个人的阅历经验无关。我很珍惜每一次去现场的机会,哪怕只是去线下餐厅拍春节年夜饭时,能去后厨采访都能让我非常开心。”

  无论是从前的实地新闻呈现,还是现在主要负责的主持工作,时政报道一直都是陈琳职业的“主题色”。从记者到主持人,陈琳的工作形式、内容随着改变,不变的是她“新闻采集者”的身份。

  

  记者时期,陈琳身临新闻现场,所听所看都是在采集新闻,她回想起工作经历中每一次向新闻奔赴的经历,感恩平台给予自己“加速成长”的空间。

  如今,新闻富矿开始汇集于互联网中。

  自媒体声量日益高涨,陈琳也将此看作重要信息源头,发展新时代的信息采集技能——对网络上海量且庞杂信息进行甄别与筛选,找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在信息纷杂的社会中,严肃媒体能够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梳理,这种对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严谨追求,无论在怎样的时代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勇猛精进、守正创新

  接纳环境变化的“社会同行者”

  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口,一块刻着校训“实事求是”的大石头已伫立多年。1998年,陈琳带着新闻梦想步入人大,如今,“实事求是”仍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追梦道路上,新闻工作者的脚步不停。

  近几年,陈琳解锁了“客串讲师”的新身份。今年三月,她回到母校分享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讲述新时代新闻人的职业担当。陈琳称自己很乐意与年轻人分享职业经历,她从业的十多年时光中,业态变迁直接影响了一代新闻人,陈琳期待更多年轻力量加入自己所在的工作领域。

陈琳在中国人民大学《经典新闻作品案例解析》课堂讲座上,分享个人工作经历

  以成熟媒体人的身份重回校园,陈琳把她分享经验的讲坛看成是一种“上下时代的传承”。

  陈琳期待从年轻人身上收获一定的反馈和想法:“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是愿意‘拉一把’,多让几个人入行,因为一个行业要发展,一定是需要新鲜力量的。现在大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大家的就业观更加多样和发散了,我还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勇敢地走入严肃新闻领域,这不管是对微观的个人成长,还是对宏观的行业发展而言,都是充满意义的。”

陈琳参加北京中学BA大讲堂

  十余年的职业发展中,新闻从业者面临着多样化的选择。陈琳曾经的部分同事选择进入新的行业领域,如今发展顺利的人不在少数。

  作为一名选择在传统新闻领域“留下来”的人,陈琳感恩在《凤凰聚焦》栏目的收获,她喜欢这份具有“职业便利性”的工作,能够让她接近多种知识信息、洞察世界的变化、思考时代与生活。

  聊到职业心态的变化时,陈琳提到了佛教经典《无量寿经》中的“勇猛精进”一词,她认为做新闻正是需要这种精神:“对于我来说,‘勇猛精进’能够抵抗万千压力。想要做好新闻、做好节目,首先要勇敢去思考,再把事情做精,这个方法论也能应用于多种生活场景。”

  面对新媒体平台的冲击,“守正创新”是陈琳的态度。上个月,凤凰卫视《冷暖人生》出品的网络纪录片《晓世》将镜头对准北京劳务市场马驹桥,导演余剑亲身体验“马驹桥生存”,这档登陆抖音的网生纪录片寄托于现实议题之下,一经发布便获得了良好的观众反馈。

  这是凤凰卫视在短视频方向的一次创新,在项目总结时,一位前辈的话给了陈琳启发:“短视频正盛,我们在跟几千万人、甚至上亿人竞争,但如果换个角度想,做严肃、有价值的长视频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少?”

  谈到严肃新闻时,陈琳有她独特的职业情感:“有时候,我们会比别人的‘怒气’多一点,因为部分严肃新闻是灾难性题材,连接着多样且矛盾的人性、制度等等信息;而有时候,我们的‘怒气’也会少一些,因为严肃新闻这一行其实是比较开放的,我们接触到更多信息,也能倡导更多元的价值观。”

  时代发展中,变化的声音不仅是在传媒环境里响起。

  陈琳在感受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变化,她也希望能够在职业之外,这种变化能与她的生活产生联系,保持对新事物的感知力,勇敢有力地前行。

  主编:罗姣姣

  文:殷宇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