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的k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说课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几何画板画反比例函数与x轴交点 反比例函数的k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说课稿

反比例函数的k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说课稿

2024-07-04 1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00

运用新课标理念,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首先先进性教材分析,它分为三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共分为两个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函数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是在继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次进入函数范畴学习的又一类新的函数。它是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之一,是最基本、最初步的函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关系和分式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为以后处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上呈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K

1?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y二一(k#0)中k的几何意义

X

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己尝试在y 6的图象上任取一点P(x、y),过P点分别向X轴、丫轴作垂

x

线,从而探究求出两垂线与坐标轴形成的矩形的面积及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探究所形成的矩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与k的关系

2 ?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图像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y兰(k #0 )中k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

x

合问题

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选择:讲解与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学生已经积累的学习函数的方法,了解函数变化规律和函数的变换趋势等。

学生喜欢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分析来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按照学生复习检测一新知探究一巩固新知一新知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检测复习导入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测上节课的掌握程度,并为本节做好铺垫。

(二)新课探究

探究1 例题讲解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矩形的面积确定K值,学会逆向思考问题。如果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学生不会写格式,这时需要老师规范书写格式。在格式上注意两点地方:

(1 )设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一点P (a,b),利用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表示边0M,点的纵

坐标的绝对值表示边ON,这样矩形的面积就可以用点P横纵坐标乘积的绝对值来表示。

直线参数方程t的几何意义44095

1、直线参数方程的标准式 (1)过点P 0(00,y x ),倾斜角为α的直线l 的参数方程是 ???+=+=α αsin cos 00t y y t x x (t 为参数)t 的几何意义:t 表示有向线段P P 0的数量,P(y x ,) P 0P=t ∣P 0P ∣=t 为直线上任意一点. (2)若P 1、P 2是直线上两点,所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 1、t 2, 则P 1P 2=t 2-t 1 ∣P 1P 2∣=∣t 2-t 1∣ (3) 若P 1、P 2、P 3是直线上的点,所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 1、t 2、t 3 则P 1P 2中点P 3的参数为t 3=221t t +,∣P 0P 3∣=221t t + (4)若P 0为P 1P 2的中点,则t 1+t 2=0,t 1·t 20时,点P 在点P 0的上方; x y ,) x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 《导数的几何意义》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导数的几何意义》说课稿【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导数的几何意义》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课题: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材:北师大版选修2-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为研究函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在前面几节课里学生对导数的概念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本节课教材从形的角度即割线入手,用形象直观的“逼近”方法定义了切线,获得导数的几何意义,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导数概念的本质内涵. 这节课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思维、运用形成完整概念.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导数是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变化快慢等性质最有效的工具,是本章的关键内容。 2、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切线方程的求法以及“数形结合,逼近”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的本质内涵 1) 从割线到切线的过程中采用的逼近方法;

2) 理解导数的概念,将多方面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导数反映了函数f(x)在点x附近的变化快慢,导数是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 通过实验探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曲线在一点的切线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在某点的切线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切线定义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完善对切线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逼近、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运用,使学生达到思维方式的迁移,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逼近、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领悟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说教法与学法 对于直线来说它的导数就是它的斜率,学生会很自然的思考导数在函数图像上是不是有很特殊的几何意义。而且刚刚

人教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范文.doc

人教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高中数学全参数方程知识点大全

高考复习之参数方程 一、考纲要求 1.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了解某些常用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或物理意义,掌握参数方 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方法.会根据所给出的参数,依据条件建立参数方程. 2.理解极坐标的概念.会正确进行点的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会正确将极坐标方程化为 直角坐标方程,会根据所给条件建立直线、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不要求利用曲线的参数 方程或极坐标方程求两条曲线的交点. 二、知识结构 1.直线的参数方程 (1)标准式 过点Po(x 0,y 0),倾斜角为α的直线l(如图)的参数方程是 ? ? ?+=+=a t y y a t x x sin cos 00 (t 为参数) (2)一般式 过定点P 0(x 0,y 0)斜率k=tg α= a b 的直线的参数方程是 ?? ?+=+=bt y y at x x 00(t 不参数) ② 在一般式②中,参数t 不具备标准式中t 的几何意义,若a 2 +b 2 =1,②即为标准式,此 时, | t |表示直线上动点P 到定点P 0的距离;若a 2+b 2 ≠1,则动点P 到定点P 0的距离是 22b a +|t |. 直线参数方程的应用 设过点P 0(x 0,y 0),倾斜角为α的直线l 的参数方程是 ? ??+=+=a t y y a t x x sin cos 00 (t 为参数) 若P 1、P 2是l 上的两点,它们所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 1,t 2,则 (1)P 1、P 2两点的坐标分别是 (x 0+t 1cos α,y 0+t 1sin α) (x 0+t 2cos α,y 0+t 2sin α); (2)|P 1P 2|=|t 1-t 2|; (3)线段P 1P 2的中点P 所对应的参数为t ,则 t= 2 2 1t t + 中点P 到定点P 0的距离|PP 0|=|t |=|2 2 1t t +| (4)若P 0为线段P 1P 2的中点,则 t 1+t 2=0.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说课稿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说课稿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说课稿 说课的基本形式是“四大模块”模式,一般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部分构成。xx为大家准备一篇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说课稿.2.5KB,希望给你说课写作带来参考。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xx一直陪伴您。 一、教材分析 导数的概念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1.1.2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物理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背景下,以及前节课所学的平均变化率基础上,阐述了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的关系,从实例出发得到导数的概念,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应用奠定基础。 新教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很大变化,它与旧教材的区别是从平均变化率入手,用形象直观的逼近方法定义导数。 问题1气球平均膨胀率-- 瞬时膨胀率 问题2高台跳水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②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导数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不再困难,从而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导数概念的形成,导数内涵的理解 难点:在平均变化率的基础上去探求瞬时变化率,深刻理解导数的内涵通过逼近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想(具体如下表)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思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幻灯片 回顾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t)=-4.9t26.5t10.计算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首先回顾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在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大家得到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0 ,但我们知道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静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引起学生的好奇,意识到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为了能更精确地刻画物体运动,我们有必要研究某个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三数学说课稿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同类文章: 高三数学说课稿:《反函数》 高三数学说课稿:《二项式定理》说课稿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说课稿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年八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的内容,共分为三个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运用新课标理念,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首先先进行教材分析,它分为三个方面: 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函数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是在继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进入函数范畴学习的又一类新的函数。它是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之一,是最基本、最初步的函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反比例关系和分式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为以后处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上呈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结合本课特点,我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与态度 1、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函数是描述变量间对应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2、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内涵。 教法学法分析 众所周知,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法促进学法的形成,学法促进教法的发展。 教法选择讲解与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由于初中学生维持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通过听、看、做、交 谈相结合获得的知识保持率最高,所以我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要注意听、仔细看、勤动手, 多交流用心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椭圆的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

椭圆: 椭圆(Ellipse)是平面内到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动点P的轨迹,F1、F2称为椭圆的两个焦点。其数学表达式为:|PF1|+|PF2|=2a(2a>|F1F2|)。 椭圆是圆锥曲线的一种,即圆锥与平面的截线。 椭圆的周长等于特定的正弦曲线在一个周期内的长度。 椭圆的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 红点M的轨迹是椭圆,M(x,y)=(|OA|cosφ,|OB|sinφ) 所以离心角φ就是那条倾斜直线的角。 周长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L=T(r+R) T为椭圆系数,可以由r/R的值,查表找出系数T值;r为椭圆短半径;R为椭圆长半径。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径与长半径之和与该椭圆系数的积(包括正圆)。 几何关系 点与椭圆 点M(x0,y0)椭圆x^2/a^2+y^2/b^2=1; 点在圆内:x02/a2+y02/b21; 跟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样的:相交、相离、相切。

直线与椭圆 y=kx+m① x2/a2+y2/b2=1② 由①②可推出x2/a2+(kx+m)2/b2=1 相切△=0 相离△0可利用弦长公式:设A(x1,y1)B(x2,y2) 求中点坐标 根据韦达定理x1+x2=-b/a,x1x2=c/a 代入直线方程可求出(y1+y2)/2=可求出中点坐标。 |AB|=d=√(1+k2)[(x1+x2)2-4x1*x2]=√(1+1/k2)[(y1+y2)2-4y1y2] 手绘法 1、:画长轴AB,短轴CD,AB和CD互垂平分于O点。 2、:连接AC。 3、:以O为圆心,OA为半径作圆弧交OC延长线于E点。 4、:以C为圆心,CE为半径作圆弧与AC交于F点。 5、:作AF的垂直平分线交CD延长线于G点,交AB于H点。 6、:截取H,G对于O点的对称点H’,G’⑺:H,H’为长轴圆心,分别以HA、H‘B为半径作圆;G,G’为短轴圆心,分别以GC、G‘D为半径作圆。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说课稿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说课稿 平罗中学高三数学组高思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属于导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导数的概念、计算、几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好它既可加深对导数的理解,又可为后面研究函数的极值和最值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高一已经掌握了单调性的定义,并能用定义判定在给定区间上函数的单调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体验到,用导数判断单调性要比用定义判断简捷得多(尤其对于三次和三次以上的多项式函数,或者图象难以画出的函数而言),充分展示了利用导数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探索并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求单调区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增强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教学难点:求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函数单调性”“导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已经系统的研究了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之前又学习了导数的概念、计算、几何意义等内容,所以,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具备足够的认知基础。但要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以及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不够,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逐步得出函数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关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时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分析: 本节课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我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以加大课堂容量,通过数形结合,图表并用,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法指导: 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口、动脑、动手参与数学活动;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向各位专家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这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中的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年级正是学生由具体到抽象过渡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类比、转化,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支配着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会判断反比例函数,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归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类比能力。让学生会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体验抽象函数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关键:如何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教法: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

应用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解题举例.docx

反比例图像上的点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 一般地,如图 1,过双曲线上任一点 A 作 x 轴、 y 轴的垂线 AM 、AN ,,所得矩形 AMON 的 面 积 为 : S=AM ×AN=|x| ×|y|=|xy|. 又 ∵y= k , x Y A ∴xy=k. N ∴ S 矩形 AMON =|k|. ∴ S AOM 1 | k | . O M X 2 这就是说,过双曲线上任一点,做 X 轴、 Y 轴的垂线,所 图 1 得矩形的面积为 |k|, 这是系数 k 的几何意义,明确了 k 的几何 意义会给解题带来许多方便,请思考下列问题: 1、求函数的解析式 例 1 如图 2 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一次函数 y kx 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y 9 x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 A .过点 A 分别作 x 轴、 y 轴的垂线,垂足为点 B 、 C .如果 四边形 OBAC 是正方形,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解析 四边形 OBAC 是正方形及反比例函数 9 的图象 C A y x 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 A , 则正方形 OBAC 的面积为: S = xy = 9,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 x O B 3,即点 A 的坐标( 3, 3,)。 图 2 2 将点 A (3, 3,)代入直线得 y= x+1。 3 2.特殊点组成图形的面积 例 2 如图 3,点 A 、 B 是双曲线 y 3 上的点,分别经过 x 垂线段,若 则 . S 阴影 1, S 1 S 2 解析 由 A,B 分别向两坐标轴作垂线围成图形的面积相等, ∴ S 1+S 阴影 = S 2+S 阴影 = xy = 3. ∵ S 阴影 1, A 、 B 两点向 x 轴、 y 轴作 y A S 1 B S 2 O x 图 3 ∴ S 1 S 2 2+ 2= 4。 图 4

高中数学 《参数方程的概念》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4-4

参数方程 目标点击: 1.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了解某些参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2.熟悉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他们的互化法则; 3.会选择最常见的参数,建立最简单的参数方程,能够根据条件求出直线、圆锥曲线等常用曲线的一些参数方程并了解其参数的几何意义; 4.灵活运用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 基础知识点击: 1、曲线的参数方程 在取定的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 都是某个变数t 的函数,?? ?==)()(t g y t f x (1) 并且对于t 的每一个允许值,由方程组(1)所确定的点M(x,y)都在这条曲线上,那么方程组(1)叫做这条曲线的参数方程. 联系x 、y 之间关系的变数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 2、求曲线的参数方程 求曲线参数方程一般程序: (1) 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 的坐标; (2) 选参:选择合适的参数; (3) 表示:依据题设、参数的几何或物理意义,建立参数与x ,y 的关系 式,并由此分别解出用参数表示的x 、y 的表达式. (4) 结论:用参数方程的形式表示曲线的方程 3、曲线的普通方程 相对与参数方程来说,把直接确定曲线C 上任一点的坐标(x,y )的方程F (x,y )=0叫做曲线C 的普通方程. 4、参数方程的几个基本问题 (1) 消去参数,把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2) 由普通方程化为参数方程. (3) 利用参数求点的轨迹方程. (4) 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 5、几种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 (1) 直线的参数方程 (ⅰ)过点P 0(00,y x ),倾斜角为α的直线的参数方程是 ? ??+=+=αα s i n c o s 00t y y t x x (t 为参数)t 的几何意义:t 表示有向线段P P 0的数量,P(y x ,) 为直线上任意一点. (ⅱ)过点P 0(00,y x ),斜率为a b k =的直线的参数方程是 ???+=+=bt y y at x x 00 (t 为参数) (2)圆的参数方程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归纳概括、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对于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方面进行说明。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反比例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其图像和性质同样具有特殊性。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和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给出的。它需要以前面学过的正比例函数及其研究方法作为类比对象,进而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首先是认识目标:我会给出一道例题,让学生自己做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交流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形状及其主要性质。 其次是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体验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 最后是情感目标:是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知道该图像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区别。能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分析出的性质: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探索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形状和性质,而难点确定为: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2)准确的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教法分析 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本节课的教法我采用尝试指导法和分层次教学法。华罗庚教授曾深刻指出,“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远比学会一个知识重要的多。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首先是复习就知识,我会问学生,你还记得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吗?画函数图像的三个步骤是什么?让学生来回答,接下来我会给出一道例题:画出函数y=4/x的图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我会在黑板画出正确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会正确的画反比例图像。然后我再给出一道例题,让学生自己画出其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巩固反比例函数的作法。根据学习作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我会想学生提出: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哪些象限,y值随x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

直线的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

课 题 直线的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要 求 与直线的参数方程有关的典型例题 教学重难点 分 析 与直线的参数方程有关的典型例题 教 学 过 程 知识要点概述 过定点),(000y x M 、倾斜角为α的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α α sin cos 00t y y t x x (t 为参数), 其中t 表示直线l 上以定点0M 为起点,任意一点M (x ,y )为终点的有向线段M M 0的数量, 的几何意义是直线上点到M 的距离.此时,若t>0,则 的方向向上;若t

精编例题讲练 一、求直线上点的坐标 例1.一个小虫从P (1,2)出发,已知它在 x 轴方向的分速度是?3,在y 轴方向的分速度是4,问小虫3s 后的位置Q 。 分析:考虑t 的实际意义,可用直线的参数方程? ?? ? ?x = x 0 +at ,y = y 0 +bt (t 是参数)。 解:由题意知则直线PQ 的方程是? ????x = 1 ? 3 t , y = 2 + 4 t ,其中时间t 是参数,将t =3s 代入得Q (?8,12)。 例2.求点A (?1,?2)关于直线l :2x ?3y +1 =0的对称点A ' 的坐标。 解:由条件,设直线AA ' 的参数方程为 ? ?? ??x = ?1 ? 2 13 t , y = ?2 + 313 t (t 是参数), ∵A 到直线l 的距离d = 5 13 , ∴ t = AA ' = 10 13 , 代入直线的参数方程得A ' (? 3313,413 )。 点评:求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基本方法是先作垂线,求出交点,再用中点公式,而此处则是充分利用了参数 t 的几何意义。 二 求定点到过定点的直线与其它曲线的交点的距离 例1.设直线经过点 (1,5),倾斜角为 , 1)求直线和直线的交点到点的距离; 2)求直线和圆 的两个交点到点 的距离的和与积. 解: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t 为参数)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1]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林金灿 一、教材分析 《导数的概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人教A版)第一章1.1.2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率的内容后,通过实例探究,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并抽象概括出导数的概念。它为即将学习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计算、导数的应用等知识的奠定了基础,更是我们研究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和解决生活中优化等问题的有力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动手算、动脑思和集体合作讨论,发展思维能力,树立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养成主动获取知识和敢于探索求知的习惯,激发求知欲,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引入奥运会跳水夺金实例,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导数概念的形成,理解导数有内涵。 难点:在平均变化率的基础上去探求瞬时变化率,深刻理解导数的内涵,可以通过逼近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来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学生对平均变化率已有了很好的认识,同时在物理课程中已学习过瞬时速度,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本着为学生发展的原则,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索,形成概念,并学与致用。 2、学法分析 x处的导数反映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明确导数就是瞬时变化率,函数f(x)在x= x处附近变化的快慢,从而更好地理解导数的概念。在学法指导上,我回避了学了函数f(x)在x= 生较难理解的极限思想,而是通过让学生体验逼近的思想,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导数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教学设计分析(具体如下表)

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八章《函数及其图象》第四节《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二)、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 ( 3 )、会判别反比例函数。 ' 2.能力目标 (1)、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在思考、归纳等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3)、让学生会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情感目标

(1)、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 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4、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难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关键:如何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说教学方法: …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函数,对一次函数尽管已经学习了,但对函数这部分内容不是十分熟练。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 对于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为学生所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函数。 三、说学法指导: 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驾驭,身不由已,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故意设置两个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动思考,相互探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想象与探讨的互动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寻求问题的答

专题训练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含答案)

专题训练(十) 反比例函数中k 的几何意义 (本专题部分习题有难度,请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是双曲线y =3 x (x >0)上的一个动点,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交x 轴于点B ,点A 运动过程中△AOB 的面积将会( )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 D .不变 2.如图,过反比例函数y =2 x (x >0)图象上任意两点A ,B 分别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 ,D ,连接OA ,OB ,设AC 与OB 的交点为E ,△AOE 与梯形ECDB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比较它们的大小,可得( ) A .S 1>S 2 B .S 1<S 2 C .S 1=S 2 — D .S 1、S 2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3.(鄂州中考)点A 为双曲线y =k x (k ≠0)上一点,B 为x 轴上一点,且△AOB 为等边三角形,△AOB 的边长为2,则k 的值为( ) A .2 3 B .±23 D .±3 4.设P 是函数y =2 x 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的任意一点,点P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点P ′,过点P 作PA 平行于y 轴,过点P ′作P ′A 平行于x 轴,PA 与P ′A 交于A 点,则△PAP ′的面积( ) A .随P 点的变化而变化 B .等于1 C .等于2 D .等于4 % 5.如图,点A 是反比例函数y =k x 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 作AB ⊥x 轴,垂足为点B ,点C 为y 轴上的一点,连接AC ,BC.若△ABC 的面积为3,则k 的值是( ) A .3 B .-3

C .6 D .-6 6.(黔西南中考)如图,点A 是反比例函数y =k x 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过点A 作AB ⊥x 轴,AC ⊥y 轴,垂足点分别为B 、C ,矩形ABOC 的面积为4,则k =________. 7.(陕西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M(-3,2)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与反比例函数y =4 x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则四边形MAOB 的面积为________. 8.~ 9. (临沂中考)如图,反比例函数y =4 x 的图象经过直角△OAB 的顶点A ,D 为斜边OA 的中点,则过点D 的反比例函数 的表达式为________. 9.如图,矩形ABCD 的边AB 与y 轴平行,顶点A 的坐标为(1,2),点B 与点D 在反比例函数y =6 x (x >0)的图象上,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 10.(铁岭中考)如图,点P 是正比例函数y =x 与反比例函数y =k x 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PA ⊥OP 交x 轴于点A ,△POA 的面积为2,则k 的值是________.

椭圆的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

椭圆的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 红点M的轨迹是椭圆,M(x,y)=(|OA|cosφ,|OB|sinφ) 所以离心角φ就是那条倾斜直线的角。 周长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L=T(r+R) T为椭圆系数,可以由r/R的值,查表找出系数T值;r为椭圆短半径;R为椭圆长半径。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径与长半径之和与该椭圆系数的积(包括正圆)。 几何关系 点与椭圆 点M(x0,y0)椭圆x^2/a^2+y^2/b^2=1; 点在圆内:x02/a2+y02/b21; 跟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样的:相交、相离、相切。 直线与椭圆 y=kx+m① x2/a2+y2/b2=1② 由①②可推出x2/a2+(kx+m)2/b2=1 相切△=0 相离△

相交△>0可利用弦长公式:设A(x1,y1)B(x2,y2) 求中点坐标 根据韦达定理x1+x2=-b/a,x1x2=c/a 代入直线方程可求出(y1+y2)/2=可求出中点坐标。 |AB|=d=√(1+k2)[(x1+x2)2-4x1*x2]=√(1+1/k2)[(y1+y2)2-4y1y2] 手绘法 1、:画长轴AB,短轴CD,AB和CD互垂平分于O点。 2、:连接AC。 3、:以O为圆心,OA为半径作圆弧交OC延长线于E点。 4、:以C为圆心,CE为半径作圆弧与AC交于F点。 5、:作AF的垂直平分线交CD延长线于G点,交AB于H点。 6、:截取H,G对于O点的对称点H’,G’⑺:H,H’为长轴圆心,分别以HA、H‘B为半径作圆;G,G’为短轴圆心,分别以GC、G‘D为半径作圆。 用一根线或者细铜丝,铅笔,2个图钉或大头针画椭圆的方法:先画好长短轴的十字线,在长轴上以圆点为中心先找2个大于短轴半径的点,一个点先用图钉或者大头针栓好线固定住,另一个点的线先不要固定,用笔带住线去找长短轴的4个顶点。 此步骤需要多次定位,直到都正好能于顶点吻合后固定住这2个点,用笔带住线,直接画出椭圆:使用细铜丝最好,因为线的弹性较大画出来不一定准确。

导数概念说课稿

导数概念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导数的概念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物理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背景下,以及前节课所学的平均变化率基础上,阐述了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的关系,从实例出发得到导数的概念,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应用奠定基础。 新教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很大变化,它与旧教材的区别是从平均变化率入手,用形象直观的“逼近”方法定义导数。 问题1气球平均膨胀率--→瞬时膨胀率 问题2高台跳水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②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导数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不再困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导数概念的形成,导数内涵的理解 难点:在平均变化率的基础上去探求瞬时变化率,深刻理解导数的内涵 通过逼近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想(具体如下表)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 、 引入新课 幻灯片

回顾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 (t)=++10.计算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首先回顾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在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大家得到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0”,但我们知道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静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引起学生的好奇,意识到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为了能更精确地刻画物体运动,我们有必要研究某个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 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 步 探 索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2)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 (2)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 (3)会判断反比例函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三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能力。 (2)在思考、归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3)让学生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情感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4、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关键:如何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一反比例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 对于所设置的三个问题为学生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函数。 三、说学法指导: 对于上函数这一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为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举例,讨论总结规律,抽象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抽象能力。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立即反馈给学生,矫正学生的学法和知识错误。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