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的童年科幻记忆都来自他的“思想钢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冷门科幻电影乐队 80、90后的童年科幻记忆都来自他的“思想钢印”

80、90后的童年科幻记忆都来自他的“思想钢印”

2024-07-14 2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多年前

中国儿童科幻电影的画风和现在不同

除了脑洞、想象力等常规词汇

我们还常常看到怀旧的中年“前浪”

用这样的词来评价这些电影:

 Cult、先锋、诡异

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很多80后的“童年阴影”《疯狂的兔子》、《魔表》等电影,是我们谈论中国儿童科幻电影时无法绕过的几部经典神片。

而这几部电影的编剧都是同一人——张之路老师。

特派员特意邀请到这位80后、90后童年科幻记忆的编织者到社区作客,解密一代儿童科幻电影神作《霹雳贝贝》的幕后故事。

张之路

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得主、“霹雳贝贝”之父

0 1  《霹雳贝贝》

一部由静电引发的开创之作

 

1987年的中国,观众对科幻电影还没有什么概念,更谈不上有兴趣。

这一年,张之路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担任文学部主任。文学部,就是给电影厂预备电影剧本的部门,每年需要提供5个可供拍摄的电影剧本。

那年六一,眼看时间过半,却还一部片子都没上马,年度任务可能会完不成。当时的厂长,也是后来《霹雳贝贝》电影的导演宋崇,来到文学部跟大伙儿开会,一起讨论剧本。

张三提一个,他觉得有点老套,李四讲一个,他又觉得少点意思。当时部门一共7个人,张之路作为主任压力很大。

他突然想起平时常思考的一件事。北京的春天,人们常常被静电所扰。他骑自行车回家,开信箱先被电一下,开门再电一下,睡觉前,脱衣服还得噼里啪啦一顿电。想着这黑暗里闪烁的蓝色小火花,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突然有了灵感。

如果一个人身上的静电特别强,会发生什么?

如果这个人不是电力超强的成年“霹雳侠”,别人一碰就电晕,而只是个孩子,就富有戏剧性了吧。

那这个孩子带电,是优点还是缺点呢?爸爸妈妈不能抱他,同学可能不敢跟他玩……

点子有了!这是个带电的孩子,第一,他很神奇;第二,他渴望做一个普通人。

轮到他讲的时候,他把这个点子“添油加醋”讲了一遍:

有一天深夜,在北京妇产医院的上空来了一架飞碟。

医院里有人正在生产,一道霹雳闪过,医院的电全停了。医生就喊:生孩子没电了,要出人命的!

又一道闪电,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护士大喊:谁是爸爸?你生了个儿子。

在产房外焦急等待的父亲跑进来,一亲他睡在床上的儿子,嘴就被电了一下。他告诉医生自己儿子带电。医生说:你有病!孩子怎么会带电?

……

就这样一直往下讲,大约讲了20分钟。最后讲到在长城上呼唤外星人的时候,厂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剧本在哪?你给我我来拍。

于是厂长给他放了一个月假,把剧本和小说第一稿写完。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霹雳贝贝》。

 

0 2 

锅盖造飞碟

预算47万,大伙儿一起想办法

 

拍摄《霹雳贝贝》一共花了47万人民币。同时期上映的美国电影《E.T.》的制作费是3000万美金。

预算如此吃紧,大伙儿群策群力,一起想办法。张之路印象最深的就是拍摄飞碟围绕五塔寺飞行的画面。

那飞碟当时看来挺酷炫,实际上就是两个直径1.5米的锅盖,刷上银粉,扣在一起。锅盖中间有个缝,分好多小格子,每个格子里搁一盏灯。

用一根钢丝绳把锅盖吊起来,边做公转,边拍画面。再去拍一张五塔寺的夜景照片合成,这戏就这么完成了。

电影最开始的名字叫《带电的孩子》,因为当时风靡霹雳舞,“霹雳”俩字很时髦,于是电影最终定为《霹雳贝贝》。

电影完成后,大家在放映室看样片,觉得一般,并没有报太大希望。后来参加上海首映式,张之路和孩子们坐一起。他发现孩子们看着看着就站起来,上了椅子。一个站在椅子上的孩子还对刚进场的朋友说:你快来看呐!好看!那时他就知道这电影成了,孩子们喜欢。

说起《霹雳贝贝》的成功,张之路觉得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电影的开创性。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当时在国内很少见,孩子们看了会感觉非常新鲜。

其次,电影的内涵。影片中,在友谊和带电超能力的冲突中,贝贝陷入了纠结。最终,他选择了友谊,不过也因此失去了超能力。

很多孩子告诉张之路,他们并不希望贝贝失去带电超能力。而正是这种遗憾,这种人心里的纠结,让电影的内涵不至于太浅。

还有时代背景。《霹雳贝贝》诞生时,正值中国子独生子女潮。相比前几代的孩子,他们更多了一种孤独的心态,特别渴望友情。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电影也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0 3 

让科幻就是科幻

未来文明间的较量来自地球内部

 

幻想类作品,在张之路看来可以分成科幻、玄幻、奇幻、魔幻,甚至神话和童话,而各个分类各自都有自个的脉络,是不好混淆的。“我希望单纯一点,所以科幻就是科幻。”

《三体》等很多硬核科幻作品讨论地球文明和外星文明之间的关系,相遇也好,友谊也好,争斗也罢,在张之路看来,把这种接触变成艺术,可以出现不错的作品,也很吸引人。

但他更关注的未来文明之间的接触,来自地球内部,甚至发自我们所发明的东西。

目前互联网技术、芯片技术如此发达,如果把身体的神经结构和芯片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人类,知识只需要芯片植入就可完成,带来的究竟是幸福还是痛苦?他把这一探讨,放在2001年出版的《非法智慧》中。

还有一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遇见了一位美国编剧,他告诉张之路,中国有个特别好的题材,你们没有做,就是郑和下西洋。如果当时郑和不被召回,他的船继续走,发现新大陆的很可能就是中国人了。现在全世界可能都在说汉语。

这个类型的片子可以归类社会科学科幻片,也是张之路喜欢的科幻类型。这一类型的电影给我们带来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思索,让我们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这类作品在儿童作品里经常看到的,《活了100万次的猫》《不老泉》都在作品中谈论人的生死。

这么多年,张之路创作了大量儿童科幻文学作品。这份坚持,一方面源自他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始终保有一分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出自对文学的热爱,“正好我本人在电影制片厂工作,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有写剧本,所以我们就把爱好结合在这个职业上,所以写成了这些东西”。

六一之际,张之路老师也给三体社区的小伙伴们送来了祝福:

第一,特别想祝福你们生在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一个时代。

一个呢,希望大伙儿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多远一些,不要太单一。有时候我看好多喜欢科幻的朋友,尤其年轻朋友,都特别有个性,老想当宅男。我觉得不用老宅着,和周围的人多交流吧。

致我们永恒的好奇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