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夺淮那些事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决口的近义词是什么 黄河夺淮那些事儿

黄河夺淮那些事儿

2023-12-27 2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杜红志

  黄河自古以来就“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其摆动幅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世所罕见。黄河夺淮就是其决溢侵犯其他河流的重要表现。

  古淮河水系是独流入海的,包括淮河干流和干流南北的诸多支流,淮河的支流主要包括洪汝河、涡河、颍河、汴泗河以及沂沭河。

  淮河的灾害主要来自黄河的侵犯。黄河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侵夺淮河的河道,淤积淮河流域大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特别是夺泗入海。据史料记载,黄河曾多次南犯夺淮,但时间都不长,对淮河流域的改变都不大,唯有1128年开始的第四次夺淮大改道,给淮河带来灭顶之灾。这次夺淮时间长达727年,造成淮河水系的重大变化,使淮河成为天下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据统计,在1949年前的2500多年间,有明确记载的黄河泛滥1500多次,改道26次。黄河对淮河的最直接影响是改变了淮河的面貌,在根本上决定了淮河多灾的命运。

  黄河最早侵犯淮河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黄河在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北)决口。《史记・封禅书》中说:“今河溢通泗。”泗水是淮河的支流,既通泗,势必入淮。36年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又在瓠子(今河南省濮阳县境内)决口。夺淮事件发生后,汉武帝命大臣率士卒民夫前往堵口,然而堵而复失、失而复堵,持续24年之久。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自坐镇,下令汲仁和郭昌带数万军卒进行堵口,终于成功。

  北宋以前,黄河泛滥决口,或夺颍入淮,或夺涡入淮,次数并不多。到了北宋初期,黄河由于沿隋唐以来的河道行水日久,下游河床淤积严重,因而多次在南岸决口。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黄河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大决,东南流至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界,进入淮河。朝廷一边命兵夫堵口,一边派使者了解水情。使者看到黄河水冲过决口汹涌奔流的情势,感到难以堵住决口,便将视察的情况向朝廷写了一份建议:“治遥堤不如分水势。自孟抵郓,虽有堤防,唯滑与澶最为隘狭。于此二州之地,可立分水之制,宜于南北岸各开其一,北入王莽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节减暴流,一如汴口之法。其分水河,量其远迩,作为斗门,启闭随时,务乎均济。通舟运,溉农田,此富庶之资也。”但宋太宗急于把决口堵上,该计划并未实施。

  自此以后,黄河河道愈来愈不稳定。黄河分别于993年、1000年、1019年、1020年,四次南流侵淮注入黄海,直至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七月,“发丁夫三万八千,卒二万一千,缗钱五十万”,才堵住了决口,使黄河重归故道。此后,至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又发生一次较大的南决侵淮,其余时间基本上以北流入渤海为主。

  到了金朝和南宋初年,黄河因战乱频繁缺乏治理,决溢入泗、入淮更加频繁。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南下,竟决开黄河,“自泗入淮”“自是河流不复矣”,成为黄河长期夺淮的开端。杜充决河不仅没有阻止金国军队狂奔的铁蹄,还淹死当地百姓20多万人,因流离失所和瘟疫死亡的人数数倍于此。这时正是南北用兵的混战时期,金王朝也无暇过问,从而形成黄河数十年间迁徙不定。从1128年到1193年的65年间,黄河决溢入泗、入淮8次,且已固定其入泗夺淮的趋势。到了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在李固渡(今河南省浚县南)大决。金王朝既想动工堵塞决口,又怕南宋乘机北进,于是采取不堵口政策,使黄河脱离了北流入渤海的河道,更向南移动,终于形成夺淮之势。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又从阳武光禄村决口,随后分为两支:其北支流注入梁山泊后,由北清河(古济水下游)入渤海;其南支在砀山以下侵汴水,由徐州冲入泗水,最后从淮阴注入淮河,夺淮入海。金王朝把这次决口的责任推到都水监王汝嘉等人身上,并责杖七十,以掩天下耳目,对黄河决口却依旧是置之不理,任其泛滥。由于战争,蒙古军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水淹宋军,“又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黄河横冲直撞,在淮河流域南北滚动,淹没数十州县,灾情惨重。

  到了元代,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凿了济州河,南北大运河开始通畅,黄淮运的形势因此发生变化。如果黄河在北岸决口将危及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会通河势必被冲淤,维持国运的大运河也必中断。如果黄河南决,则有泗水、涡河、颍河等河道障碍,减小黄河的冲力,对大运河没有大的威胁,不会造成运河断航的危险。因而,元朝及后来的明清两朝都采取措施防止黄河北决,但并未过多考虑阻止黄河向南泛滥。

  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北决,洪水冲淤会通河。正面临王朝危机的元朝政权,派贾鲁征调大量民夫堵治黄河,使黄河又复归到古汴水故道(即后人所称的贾鲁故道)。

  到了明弘治初年(1488年),黄河自开封以下,河堤南高北低形势更为严重。为保护运河大动脉,明朝进一步采取南疏北堵的治水策略,先后派河臣白昂、刘大夏等人治黄,在黄河北岸筑堤,在黄河南岸引黄河南行,迫使黄河进入淮河河道。

  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北决,由利津入海为止,才结束了长达700多年的夺淮历史。而淮河却完全失去了入海的通道,由三江营汇入长江,随长江东流入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7月16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