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部之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冬季攻势苏联最新消息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

2023-05-04 06: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13年10月23日)翻译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语言,也可能使用了机器翻译。请协助翻译本条目或重新编写,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明显拙劣的翻译请改挂{{d|G13}}提交删除。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3月27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突出部之役"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关于1965年美国电影,请见“坦克大决战 (电影)”。 突出部之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突出部之役时阿登的美国士兵(1945年1月4日于比利时)日期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5日地点阿登、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结果 盟军胜利,德军丧失一切反攻机会参战方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法国 自由比利时 卢森堡抵抗组织  德国指挥官与领导者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奥马尔·布拉德利 乔治·巴顿 安东尼·麦考利夫 考特尼·霍奇斯 伯纳德·蒙哥马利 阿道夫·希特勒 瓦尔特·莫德尔 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兵力 600,000人1,400+辆中型战车,并包括驱逐战车394门各式火炮(12月16日) 275,000人5个装甲师12.6个步兵师约500辆中型战车1,900门各式火炮和火箭炮支援(12月16日)伤亡与损失 美军: 89,500人(19,000人阵亡、47,500人受伤23,000人被俘或失踪)[1] 约 800辆战车坦克[2] 约 1,000架飞机

英军:

1,408人(200人阵亡、1,200人受伤或失踪)[3][4] 德军: 63,222[5][2][6] – 98,000人[7](包含伤亡或被俘) 554辆坦克或突击炮损失[8] 约800架飞机[9] 约3,000名平民死亡[10] 查论编突出部之役

序幕 菲安登战役 – 瓦勒沙伊德战役

德军最初攻势 洛斯海姆山口 – 兰策拉特岭 – 狮鹫行动

盟军防守及反攻 埃尔森博恩山岭 – 圣维特 – 巴斯托涅

德军反攻 地板 – 北风

大屠杀 马尔默迪大屠杀 –

背景 德军 – 战斗序列

查论编西方战线

(1944年-1945年)

“霸王” “龙骑兵” 齐格菲防线 “市场花园” 阿纳姆 许特根森林 亚琛 斯特拉斯堡 “皇后”(英语:Operation Queen) 斯海尔德河 突出部 “北风” “底板” 科尔马 大西洋包围战 入侵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查论编西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 序幕 1939年 假战 萨尔 黑尔戈兰湾 卢森堡 荷兰 海牙 鹿特丹(英语:Battle of Rotterdam) 西兰(英语:Battle of Zeeland) 鹿特丹轰炸 比利时 埃本-埃美尔要塞 阿尼 迪南(法语:Bataille de Dinant (1940)) 让布卢 弗拉维翁(法语:Bataille de Flavion) 利斯河(英语:Battle of the Lys (1940)) 法国 色当 斯托讷 蒙科尔内(英语:Battle of Montcornet) 阿拉斯 里尔 布洛涅(英语:Battle of Boulogne (1940)) 加来 阿布维尔 宝拉(英语:Operation Paula) 敦刻尔克 意大利入侵法国 索米尔 不列颠 海峡空战(英语:Kanalkampf) 鹰日(英语:Adlertag) 最难的一日(英语:The Hardest Day) 不列颠之战日(英语:Battle of Britain Day) “海狮” 1942年–1943年 地狱犬和霹雳(英语:Operation_Donnerkeil) 圣纳泽尔战役(英语:St Nazaire Raid) 迪耶普战役 1944年–1945年 霸王(诺曼底) “龙骑兵” 罗密欧(英语:Operation Romeo) 土伦 马赛 齐格菲防线 市场花园 阿纳姆 许特根森林 亚琛 斯特拉斯堡 皇后(英语:Operation Queen) 斯海尔德河 突出部 北风 科尔马 大西洋包围战 入侵德国 战略行动 伦敦大轰炸 帝国保卫战 对大西洋壁垒的攻击(英语:List of Commando raids on the Atlantic Wall) 大西洋海战 美军横越莱茵河

突出部之役(英语:Battle of the Bulge),或称阿登战役(法语:Bataille des Ardennes)。德国B集团军群初称为守护莱茵作战,后更为秋雾(德语:Herbstnebel)。发生于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德国于二战末期在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的阿登地区发动的攻势。此次战役与一些次要的较小规模作战协调进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动和狮鹫行动等。德军此次作战目标是希望突破英美盟军战线并将其一分为二、重新占领安特卫普,包围并消灭盟军位于突出部北面的4个军,迫使盟军在德国占优势的条件下展开停战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

此次战役的计划是在极度秘密下完成的。虽然“Ultra”(盟军破译德国秘密无线电通讯的组织)和美国第3军的情报人员表明有迹象显示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仍然忽视了此次突袭的可能性。此外盟军过度自信、忙于规划下一阶段进攻计划、空中侦察不足、美国第一军驻防当地的新部队相对缺乏战斗经验,进一步为德军的奇袭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天气的限制,战役前期盟军强大的空中力量无法施展,一定程度上致使盟军情报部门未能察觉即将发动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德军出乎意料地向盟军防线薄弱的部分发起进攻。而“突出部”指的正是德军在战斗初始时突入盟军防线后所制造出来的“凸痕”。

美军伤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3天,美军第106步兵师(英语:106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3个团中有2个团被迫投降。整体而言,突出部之役是美国在二战所经历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过其它任何战役。对美国陆军而言,参与突出部之役的美军人数与敌军人数皆超过美国在二战前曾参与的任何军事冲突。但战役告一段落后,有作战经验的大部分德军参战部队都遭到重创,残余部队则逐步撤退至战前的齐格菲防线及莱茵河。

目录 1 背景 1.1 谋划进攻 1.2 计划 2 初期德军攻势 2.1 史塔瑟作战 2.2 格里芬行动 2.3 马尔默迪屠杀 2.3.1 韦雷特11人 2.4 派佩尔战斗群的进攻 2.5 圣维特 2.6 巴斯托涅 2.7 默兹河 3 盟军反攻 3.1 德军反击 3.2 盟军获胜 4 盟军最高指挥部中的争议 5 突出部后的战略形势 6 战后 7 引用 8 参考文献 背景[编辑]

1944年8月底盟军在诺曼底和法国南部登陆成功,之后向德国本土推进的速度也快于预期。霸王行动原计划在D+90日(即诺曼底登陆后第90天)攻至塞纳河,然后大约D+120日以后攻至德国边境。盟军补给因此出现大量问题,除了诺曼底的桑椹临时港(英语:Mulberry harbour)(Mulberry)和用坦克登陆舰从沙滩登陆外,靠近初始登陆点的瑟堡是盟军掌握的唯一的深水港。虽然盟军在9月1日彻底夺取了安特卫普港,但由于兵力被优先分配给市场花园行动,出海口斯海尔德河附近一直被德军占领,直到11月28日此港才开始运作。德军一直到1945年5月仍占领着多个沿海峡的主要港口,而盟军在1944年占领的港口大多已被破坏无法立即投入使用。不仅如此,诺曼底登陆前盟军为阻止德军移动,曾对法国铁路系统进行大规模轰炸,登陆战之后由于需要花时间修复轨道和桥梁,反而对盟军自己造成不利影响。虽然设立的红球快递(英语:Red Ball Express)卡车货运系统已经为前线部队补充燃料,但是每运送一加仑的油料到比利时前线,就得在运输上消耗5加仑的石油。因此10月初盟军被迫暂停大型攻势以积存物资。奥马尔·布拉德利、乔治·巴顿和伯纳德·蒙哥马利皆希望优先补给自己的部队,以期在解决补给状况的同时能继续前进并持续给德军压力。不过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偏向宽线战略但优先补给蒙哥马利的北部军,因为他们短期目标是占领迫切需要的安特卫普港口,和长期目标占领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带鲁尔地区。在盟军因缺乏补给暂停攻势时,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得以将散乱的德军重整成半凝聚的防卫军。

蒙哥马利元帅在9月主导的市场花园行动,原本计划横越莱茵河和绕过齐格菲防线,但最后未能成功也未使盟军有多少进展。10月加拿大第1军开始斯海尔德战役,攻下瓦尔赫伦岛和清理西斯海尔德后,11月28日安特卫普港终于开放船运,至月底补给状况开始舒缓,盟军占领南方大港马赛也对补给有所帮助。

尽管斯海尔德河战役后前线暂时停顿,德国形势仍然危急。虽然秋季时仍有军事行动,如亚琛战役和许特根森林战役等,不过西方的战略形势大致维持不变。在东方,巴格拉季昂行动消灭了大半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苏联进展快速,苏联红军一直推进到超越补给范围才停止,到了11月苏联显然准备进行冬季攻势,最可能发生在12月。

同时盟军空军自1944年初就有效压制德国空军,使他们缺乏战场情报能力也无能截断盟军补给。相反德军白天的任何移动几乎都立刻会被发现,且德国的重要石油来源——罗马尼亚油田也遭盟军空军轰炸,同时8月底苏军攻入罗马尼亚王国,罗马尼亚遂发生政变,王室推翻安东内斯库的法西斯政权,与盟军停战,终止与德国的同盟,使得德国极度缺乏石油和汽油。

德国部队在1944年11月的唯一优势是他们终于不再防守整个西欧,西方战线缩短颇多,且更靠近德国心脏地带,即使盟军仍然掌握制空权,但德国的补给问题还是明显改善了。除此以外,分布广泛的电话和电报网使得德军不必用无线电通讯,因而剥夺了盟军最强的武器——无线电窃听。

谋划进攻[编辑]

希特勒相信他的军队仍可长期防卫德国,只要能在短期内削弱西线的敌军,希特勒更进一步相信他可以分裂盟军使英国和美国不理会苏联独自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此计划若成功,德国将可有足够时间设计和生产更先进的武器(如喷气飞机和超级重型坦克),并允许军力集中到东部。对于这个判断一般认为不切实际,因为盟军拥有整个欧洲的空中优势和有效干预德军攻击行动的能力。

此次战役与一些次作战协调进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动(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狮鹫行动(Operation Greif)等。德军此次作战目标是突破英法美盟军战线并将其一分为二、占领安特卫普,包围并消灭盟军的四个军,迫使盟军在轴心国占优势的条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

不少德军高阶参谋担忧盟军的空中力量在天气良好时可以有效遏制任何攻击行动,希特勒忽略或驳回了这些担忧,不过攻击时间被特意定在晚秋,这个西北欧经常被大雾或低云覆盖的季节,以消除盟军空中威胁。

盟军在荷兰的进攻(市场花园行动)于1944年9月结束,巴格拉季昂行动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告终,战略主导权暂时转回德国,他们相信对此主导权最好的利用方式是攻击西部数量较少的盟军,而不是庞大的苏军,因为即使是包围和消灭整个苏军的不切实际计划真的能完成,苏联还是会保有数量优势。此外,东部多数“天然”防卫线还在德军控制之下。

在西部补给问题开始明显阻碍盟军作战行动,虽然1944年11月开放安特卫普港使状况稍微改善,但盟军部队过于分散,他们的阵地从南法一直延伸荷兰,德军计划的假定是对此人员薄弱防线的一次成功打击将可遏止盟军整个西线的挺进。

有不少对西部的大型攻击计划被提出来,但德国最高指挥部很快将注意集中在其中的两个:

用钳形战术包围亚琛附近的美国陆军,期能包围美国第9军和第3军,并夺回曾在今年稍早延滞美军的极佳防卫地点。 用闪击战战术进攻防卫薄弱的阿登,撕裂英美战线和占领安特卫普。闪击战计划后来被命名为“守卫莱茵行动”,守卫莱茵(Die Wacht am Rhein)是德国著名爱国颂歌,天生有欺敌和有助提高军队士气作用,暗示西线战略是停止和观望。

希特勒选择第2个计划,因为他相信一个成功的包围战对整体情势无补,并认为分割英美联军的前景更有吸引力,蒙哥马利和巴顿之间的不合众所周知,希特勒希望可以从中取利。若攻击成功,夺取安特卫普将可以将四面断绝补给的美军陷在德军战线后方。

两个计划都将攻击集中在美国的部队上,原因主要是因为希特勒相信美国人缺乏战斗能力,并相信他们的后方家乡若听到子弟损失惨重的消息会崩溃。

计划[编辑] 1944年12月15日的西线情势图

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在希特勒的坚持下,于9月中决定向阿登进攻,如同1940年的法国战役,不过当时德军是先穿越阿登再接战,而1944年的计划则要求在森林内开战,主力部队将向西挺进至默兹河,然后向北到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阿登的狭窄地形将使快速移动困难,但到默兹河后的开阔平原为成功冲刺至海边提供良好前景。

共选出4个军参与这次作战:

第6装甲军,由约瑟夫·迪特里希率领。此军于1944年10月26日刚成立不久,内包含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和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该单位被托付此次作战的主要目标:占领安特卫普,下辖: 第326步兵师 亲卫队第12师 第277步兵师 第12步兵师 亲卫队第1师 第150坦克旅 第3空降猎兵师 德国第5装甲军,由哈索·冯·曼陀菲尔率领,负责进攻中路和占领布鲁塞尔,下辖: 第18步兵师 第62步兵师 第560 掷弹兵师 第26步兵师 德国第7军,由埃里希·布兰登贝格尔(Erich Brandenberger)率领,负责进攻最南路和保护侧翼。虽说是军,但此单位仅由4个步兵师组成,且没有可做矛头的装甲部队,因此在整场战役都没什么成果,下辖: 第276步兵师 第212步兵师 第352步兵师 第3空降猎兵师 德国第15军,由古斯塔夫-阿道夫·冯·灿根(Gustav-Adolf von Zangen)率领。此军最近在市场花园作战做过激烈战斗因而重整,被部署在阿登战场最北端,负责牵制美军部队移动,若情况有利就自己进攻。

作战总指挥为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瓦尔特·莫德尔和西线总司令格特·冯·伦德施泰特。

计划设计者们认为作战成功有4项关键要素:

攻击必须完全出乎意料。 天气必须差,以消除盟军空军对德国进攻部队和补给线的威胁。 进度必须快,莫德尔宣称若想有任何成功机会则必须在第四天到达默兹河。 因为油料短缺所以必须从盟军手中完整夺取油料,参谋总部预估他们必须在激烈战斗状况下夺取到安特卫普所需油料的33%到50%。

原计划预计使用大约45个师,其中包括由12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组成的装甲矛头和各种步兵单位,但后来因为严重人力短缺,所以被缩减成约30个师,装甲部队大多被留下来,但为了要防卫东部使得步兵单位不足。这30个新建师用掉一些德国最后的后备人力,其中包括由战场老兵和那些原被认为太年轻或太老不适合战斗的新募兵混合组成的国民掷弹兵部队。因为德国极端缺乏油料—那些无法用铁路直接运输的物资必须用马拖以节省油料—攻击行动因此从11月27日延迟到12月16日。

发起攻击前,盟军对于德军的部队移动完全一无所知。夺回法国时法国反抗军为盟军提供了关于德军部署的宝贵情资,但此一消息来源在到德国边境后便告枯竭。德军在法国时使用恩尼格玛密码机加密的无线电传递命令,盟军可以从中拦截和解密这些无线电从而得到称为Ultra的情资,但在德国境内这一类的命令通常改用电话和电传打字机传递。而且对关于这次进攻的所有相关行动特别下达了无线电静默令。德意志国防军在7月20日密谋案后的肃清,也使得保安更为严密和减少泄密,秋季多雾的天气也使盟军侦察机无法正确判读地面情报。

盟军的情报单位从获得的一点点情资相信了德国希望他们相信的是,德国无力发起任何大型攻击行动。事实上因为德国的努力,他们相信德国在北莱茵河杜塞尔多夫附近新组建了一支防卫军,这是靠增加防空阵地和蓄意增加无线电流量来达成。盟军最高指挥部因此依据他们情报单位的评估判断阿登是属于平静地区。

因为阿登被认为是平静地区,基于经济准则的考量它被用来做为新部队训练地和做过激烈战斗部队的休整地,因此美国布署在这个地区的部队是缺乏经验的部队(美军第99步兵师和第106步兵师)和屡经战阵前来此地整补的部队(美军第2步兵师)两者的混合。

德国为这次进攻计划了两项大型特战任务,在10月时决定由奥托·斯科尔兹尼,这位曾救出前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德军指挥官,率领由会讲英语的士兵组成的部队进行狮鹫行动。这些士兵将穿着从尸体和战俘身上夺来的英美军制服和军牌,前往敌后修改路标、误导交通、制造混乱并占领默兹河位于列日和那慕尔之间的桥梁。11月底时又增加了一项充满野心的特战任务,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德海特(英语:Friedrich August Freiherr von der Heydte)中校(Friedrich August von der Heydte)将率领一队空降兵进行史塔瑟作战(英语:Operation Stösser),他们将在夜晚被空投在敌后,占领马尔默迪附近的一处重要路口。

德国情报单位预估苏联重起攻势的日期在12月20日,苏联这次进攻目的将是击溃德军在东线的剩余抵抗能力以打通前往柏林之路,他们希望斯大林在得知德国开始进攻阿登后会延后作战,待结果出晓后再行动。

希特勒和参谋群在作战的最后准备阶段离开了他们位于东普鲁士的指挥部狼穴,短暂停留柏林后,希特勒在12月11日抵达位于南德的指挥部鹰巢(这也是他在1940年曾成功指导对法和低地诸国作战的地点)。

初期德军攻势[编辑] 泽普·迪特里希之武装党卫军第6装甲军在北路进攻路线 哈索·冯·曼托菲尔之第5装甲军在中路进攻路线 埃里希·布兰登贝尔格的第7军在南路进攻路线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开始进攻,在凌晨5时30分德军用火炮猛烈攻击面对武装党卫军第6装甲军的盟军。8时整德国3个军全军开始向阿登进攻。在北部泽普·迪特里希率领的第6装甲军为突破列日向洛斯海姆山口(Losheim Gap)和埃尔森博恩山脉(Elsenborn Ridge)进攻。中路哈索·冯·曼陀菲尔率领的第5装甲军向巴斯托涅和圣菲特进攻,这两个道路交汇处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南部布兰登贝格尔的第7军向卢森堡推进,以保护侧翼不受盟军攻击。

在北部的武装党卫军第6装甲军的步兵单位进展不太顺利,因为他们在艾森伯恩山脉遇到美军第2步兵师和第99步兵师的顽强抵抗,延缓了他们的推进。这使迪特里希被迫提早出动他的装甲部队,但自12月16日起阿登部分地区便被笼罩在雪暴中。虽然这如德军所愿将盟军空军牵制在地面,但此天气被证实对德军也是问题,因为路况不佳妨碍他们的推进,不良的交通管制导致严重交通阻塞和前线单位缺乏油料。

中路的德军进展比较顺利,他们进攻的地点是由美军第28步兵师和第106步兵师所据守的20英里宽的施内艾费尔(Schnee Eifel)地区。进攻这里的德军并没有如北路一样拥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但居然成功的使用钳形战术包围第106师的两个团(第422和423团)并迫使他们投降,这要归功于曼托菲尔成功运用了他的新战术。美国陆军官方历史写道:“此地损失至少7,000人,实际数字可能接近8,000人或9,000人。武器和装备的损失当然也非常惨重,因此西尼·艾伏之役是美国在1944年—1945年欧洲战区损失最惨重的挫败”。[11]

曼托菲尔战线南方的主要攻势是各进攻师越过乌尔河,然后对重要路口圣维特和巴斯托涅加强施压,装甲纵队攻取外围村落。这些村落的顽抗以及德方的交通混乱,使美军第101空降师得以在12月19日乘卡车抵达巴斯托涅。巴斯托涅的激烈抵抗,特别是这里的美国工兵部队表现特别显著,使德军无法快速攻取此镇。因此装甲纵队由两边绕过,巴斯托涅在12月20日被断绝交通。

在最南方布兰登伯格的3个步兵师在前进4英里后便被美国第8军拦下,此战线从此被牢牢守住。布兰登伯格指挥下的部队只有第5伞兵师得以在内侧翼向前推进12英里,以完成他们被特别指派的任务。

艾森豪威尔和他的主要指挥官们12月17日发觉在阿登的战斗是一次大型进攻而不是地方性的反击,因此命令了大量援军前往此地区。在一星期内有250,000人的部队增援此地,除此之外,第82空降师也被空投在靠近列日的地方以支援突出部北方的战斗。

史塔瑟作战[编辑]

此作战原本预定在12月16日清晨开始,因为天气不好又缺油料,发起日推迟了一天,新的空投时间设为12月17日凌晨3时,空投区是马尔默迪北方11公里,作战目标是占领巴拉克·米歇尔(Baraque Michel)路口。冯·德·海德中校和他的部下将攻下此地并据守约24小时,直到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前来换防,以阻碍盟军援兵和物资流入此地。

12月16日午夜刚过不久,112架Ju 52运输机载着1,300名德国伞兵在一场强大雪暴中起飞,强风和视线不良导致许多飞机飞离航线,也使伞兵甚至最远被投在离预定空投区12公里远的地方。仅有小部分的部队空降在靠近预定空投区的地方,即使是飞机距离预定空投区相对较近的伞兵也很多被强风吹离目标,并使空降困难很多。

至中午时分终于有约300名伞兵集结,但若要对抗盟军此军力仍然太小太弱。冯·德·海德中校放弃了原定夺取路口的计划,改下令他的部队用类似游击战的方式骚扰附近盟军。因为跳伞分布范围很广,阿登各处皆通报有德国伞兵降落,这使盟军相信德军进行了师级的空投,结果造成很大混乱,并使盟军将部队部署在后方,而不是送往前线对抗德军主力。

格里芬行动[编辑] 奥托·斯科尔兹尼,有“欧洲最危险的男人”之称 主条目:狮鹫行动

狮鹫行动又称为格里芬行动,斯科尔兹尼成功率领一小部分他领导的经过变装、会讲英语的德军组成的营渗透入敌后,他们虽然未能完成夺取默兹河上桥梁的关键任务,但此营的行动使盟军在各层面的军事活动皆产生混乱,流言像野火般漫延,甚至连巴顿将军都提高警觉,并在12月17日向艾森豪将军描述状况时说道:“德国鬼子(Krauts(英语:Krauts))...会讲流利的英语...制造麻烦、剪断电线、转动路标、使各师提心吊胆,并将一个突出部硬推入我们的防线”。

检查哨很快在盟军后方各处设立,这严重减缓士兵和装备的移动速度。宪兵查问军人“每个美国人都应知道的事”,如米老鼠的女朋友是谁、棒球经典比赛的比数或伊利诺伊州的首府,其中后者导致布拉德利将军被短暂拘留,虽然将军给出了正确答案斯普林菲尔德,但询问的美军宪兵却以为伊利诺伊首府是该州的第一大城芝加哥。

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加大了德军渗透者行动的难度,其中的一些人被捕,他们甚至在被质询时仍进行他们散布错误消息的任务。当被询问他们的任务时,一些人回答他们被下令前往巴黎暗杀或俘虏艾森豪将军,将军周遭保安因此极大提升,且被限制在他的指挥总部内。因为这些俘虏被捉时身着美军制服,因此在不久后他们就被枪决,这是当时所有正规军的标准处置方式。日内瓦公约对于这方面并未清楚说明,仅表示所有士兵必须穿着制服以识别他们战斗员的身份。斯科尔兹尼了解如果他们在开火时身穿德军制服此种作战就仍在国际法容许范围内。斯科尔兹尼和他的手下完全了解他们被捕后极可能遭受的命运,且大多数在盟军制服下还穿了一套德军制服。斯科尔兹尼逃过了追捕,活到战后,并可能参与前纳粹武装党卫军成员(ODESSA)的地下逃脱网络(Ratlines(英语:Ratlines (history)))。

马尔默迪屠杀[编辑] 马尔默迪屠杀

在北部,武装党卫军第6装甲军的主要装甲矛头派佩尔战斗群(Kampfgruppe Peiper)的4,800名士兵和600台载具,在武装党卫军约阿希姆·派佩尔上校的指挥下,向西往比利时方向前进。他们在12月17日早上7时夺取了美军靠近布林根附近的一处存油基地,稍停补充油料后,他们继续向西,在12时30分接近一个小村落博涅(Baugnez),位于马尔默迪和利尼厄维尔(Ligneuville)之间半路的山顶上。他们在此遭遇属于美国第285炮兵观测营的小部队,短暂接火后美军投降,他们在被解除武装后和其他更早被俘虏的美军(约150人)一起被赶去站在一处靠近路口的空地。他们在这里被扫射,是什么原因导致开火并不明朗且没有记录显示党卫军军官下令开火,不过此类枪杀战俘事件对于在东线的双方较为普遍。此事件迅速传遍盟军战线,此后士兵们便普遍不留武装党卫军或德国伞兵的战俘,被俘虏的派佩尔战斗群士兵战后被送往马尔默迪屠杀审判法庭。

战斗仍在继续,傍晚时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矛头已向北推进接战美国第99步兵师而派佩尔战斗群则到达斯塔沃洛前方。他早已落后进度,因为从艾费尔山(Eifel)到斯塔沃洛已花了36小时,在1940年这段路程只花了9小时,美军在撤退时把桥梁和油槽都炸掉,以免德军获得极度须要的油料,使德军推进的速度更慢。

韦雷特11人[编辑]

1944年12月17日在位于圣维特东北约一千码的韦雷特(Wereth)村发生了另一场小规模的屠杀。尽管11名美国黑人已经投降,但在遭受折磨后被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汉森战斗群(Kampfgruppe Hansen)的人枪杀,杀人者的身份至今不明,也从未因为此罪行受到惩罚。

派佩尔战斗群的进攻[编辑]

派佩尔在12月18日进入斯塔沃洛,在此遭遇美方守军的顽强抵抗。在未能击败此地区的美军后,他在镇内留下一小部支援部队,然后率领大部分的军力向特鲁瓦蓬的桥梁前进,但在他抵达时,此桥已经被美国工兵部队摧毁了。派佩尔离开此地前往拉格莱兹村(La Gleize),然后再由此往斯图蒙,在派佩尔接近此地时,美国工兵部队将桥炸掉并据守壕沟准备打一场艰苦的战斗。

美军在12月19日重新夺回防御薄弱的斯塔沃洛,这使他的部队被切断与主力部队和补给的联系。随着他们在斯塔蒙特的处境越来越绝望,派佩尔决定撤往拉格莱兹并在那里设下防线等待德军的救援部队。在12月23日派佩尔决定突围重回德军防线,此战斗群的士兵被迫留下他们的载具和重装备,不过大多数得以逃脱。

圣维特[编辑]

位于中间的小镇圣维特是一处极重要的道路汇集口,是对曼托菲尔和底特里希部队的严峻挑战。防守方由美国第7装甲师带头,并包括第106步兵师一个团和一些来自第9装甲师和第28步兵师的小部队。他们在布鲁斯·C·克拉克将军(Bruce C. Clarke)指挥下成功抵挡了德军的进攻,因此相当大的减缓了德军前进速度。圣维特在12月21日被命令放弃,美军部队退往此地区布有壕沟的据点,形成德军成功推进的威胁。12月23日随着侧翼被德军击溃防线已无法维持,美军部队被命令撤至萨尔姆河(Salm)以西。因为德军的计划原要求在12月17日下午6时占领圣维特,因此在此地和周遭的拖延对他们的时间表形成重大打击。

巴斯托涅[编辑] 主条目:巴斯托涅战役

12月19日盟军高阶将领在凡尔登一处碉堡举行会议,艾森豪在了解了若对方是空旷地的攻方而非守方的情况下消灭德军会容易很多之后,他告诉将军们:“目前形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机会而非灾难,在座各位不许有不高兴的表情。”巴顿了解了艾森豪的意思,便回应道:“我们干脆放胆让他们一路冲到巴黎,然后我们就可以确实的将他们切断和咀嚼。”艾森豪询问巴顿他的美国第3军(位于中南法)转北反击需花多少时间,巴顿说他可以在48小时内完成。此答案令其他将军感到不可置信,事实上在他前来参加会议之前,巴顿已下令他的幕僚准备转北,当艾森豪询问他的时候,巴顿麾下部队已在移动中了[12]。艾森豪将美国第1军和第9军从布拉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拨至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辖下。

12月21日德军已包围巴斯托涅,此地由美军第101空降师和第10装甲师B战斗群(Combat Command B)据守着。镇内状况艰难,多数医疗用品和医疗人员皆已被俘掳,粮食不足,弹药存量低到火炮组员被禁止向挺进的德军开火,除非有大部、密集的对象。德军虽然顽强进攻,但仍无法攻下此地,迫使德军指挥官向巴斯托涅的美军指挥官送交此要求:

给被包围在巴斯托涅的美军指挥官:战争的好运正在转向,这一次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包围了美国在巴斯托涅和其附近的军队...只有一个可能使被包围的美国部队免于完全覆灭,那便是这个被包围镇值得尊敬的投降...若此提议被拒绝,一个德国炮兵军和六个重防空营已预备好消灭美国部队...这些火炮导致的惨重平民死伤将与美国著名的人道原则不合... ——德国指挥官

当安东尼·麦考利夫准将被德国的劝降激怒后,他的回应只用了一个字:“Nuts!”。(这个单字在北美俚语有许多不同的意思,包括“该死”、“狗屁”、“去你的”和“睾丸”,在这里这是用来代表拒绝,类似“滚蛋”或者“呸”)。

得知美军不肯投降的德军,随即选择在数个地点集中攻势,轮番对其发起攻击,而非一次同时攻击各地点。虽然这迫使防守方为了击退进攻而须不断移防救援,但也使德军浪费了自己的数量优势。

默兹河[编辑]

为了确保在日韦(Givet)、迪南(Dinant)和那慕尔安全横越默兹河,蒙哥马利在12月19日下令附近的少量部队守住那些桥梁,这导致匆忙集结的军力包含了后方梯队、宪兵和陆军航空兵成员。本来准备换装新战车的英军第29装甲旅,也被命令取回他们原有的战车,并迅速赶往此地区。在荷兰的英军第30军,也开始往此地区移动。

盟军反攻[编辑] 德军远未能达成预定目标

在12月23日天气开始改善,这使盟军空军得以攻击,他们对德军后方补给点进行毁灭性的轰炸,P-47也开始袭击路上的德军部队。盟军空军对巴斯托涅的守军也有所帮助,空投了他们非常需要的补给:药品、食物、毛毯和弹药,一些志愿的军医用滑翔机飞进去并在一间工具室进行手术。

至12月24日德军推进已被有效遏止在默兹河前,英国第30军的部队据守着日韦、迪南和那慕尔的桥梁,美国的部队也准备好接替。德军已超出他们的补给范围,油料和弹药的短缺变得很急迫,直到目前这个阶段德军损失仍然轻微,特别是装甲部队。除了派佩尔的部队外几乎全未损伤。在24日傍晚哈索·冯·曼托菲尔将军向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建议停止所有攻击行动并撤回齐格菲防线,被希特勒拒绝。

当时巴顿的第3军正在为解救巴斯托涅奋战,12月26日16时50分美军第37装甲团的前导部队抵达巴斯托涅,结束围城。

德军反击[编辑]

为了持续进攻,德军在1月1日发起了两个新的作战。在9时15分德国空军发起地板行动,这是一个针对盟军在低地国家机场发起的大型作战。此作战使盟军有约465架航空器被击毁或严重损伤,不过德国空军损失277架飞机,其中62架毁于盟军战斗机,88架毁于盟军高射炮,84架毁于友军高射炮(因为任务的秘密性,德军高射炮部队未被知会此作战),盟军在数十日之后便补足了飞机的损失。此作战使德国空军“前所未有的虚弱,且再也无力发起任何大型攻击[13]”。

在同一天德国G集团军群向兵力稀疏分散在110公里长防线的美国第7军发起北风行动,这是德国在西线的最后一次大型攻势。之前已在艾森豪命令下向阿登输送部队、装备和补给的美国第7军很快就进入危急状态。至1月15日第7军所属的美国第6军在阿尔萨斯陷入生死存亡的三面作战。随着伤亡数不断累积和替代兵力、战车、弹药和补给的短缺,第7军被迫在1月21日撤至莫代尔河南岸的防守位置。德军在1月25日终于结束进攻,在诺德万德作战艰苦、绝望的战斗中,第6军蒙受了14,716人的死伤,第7军的死伤总数不明,不过至少包括9,000人的战伤和17,000人的伤病[14]。

盟军获胜[编辑] 抹除突出部,盟军的反攻,12月26日—1月25日

虽然德军停止进攻,但他们仍然控制着在盟军防线上的危险突出部,因此盟军决定南部以巴斯托涅为中心的巴顿的第3军向北进攻,北部蒙哥马利的部队向南突击,这两支部队计划将在乌法利兹会合。

1945年1月的气温不寻常的低,卡车必须每半小时启动一次不然内部的油会结冻,武器也会结冻,然而进攻仍然继续进行。

艾森豪希望蒙哥马利在1月1日开始攻击,目标是与推进中的巴顿第3军会合,趁大多数德军正在进攻,切断其退路,并将他们陷入包围。不过,为免冒险以准备不良的步兵在雪暴中进攻战略上不重要地区,蒙哥马利迟至1月3日才发起攻击。在攻势刚开始时,两军相隔约40公里,进度皆被限制在约一天1公里,多数德军以边打边退的方式成功撤离战斗区域,但因为缺乏油料,德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必须放弃。在1945年1月7日希特勒同意从阿登撤离部队,包括武装党卫军装甲师,因此结束了所有攻势作战。

盟军最高指挥部中的争议[编辑]

在希特勒发出撤退命令的同一天,蒙哥马利在1月7日在宗霍芬召开了一次记者会,在那里他承认美国部队的“勇气和良好战斗素质”对胜利的贡献,并将美国人描述成典型是“非常勇敢战斗的人,有成为一个伟大士兵所需的坚韧”。接着他描述盟军结合作的必要性,并赞扬艾森豪,他说:“团结赢得战斗,战斗胜利赢得战争,在我们的团队,队长是艾森豪将军”。

此记者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他的言论被理解成自我吹捧,特别是他声称当状态“开始恶化时”,艾森豪将北部交给他指挥。艾森豪和巴顿皆认为这错误描述了英军和美军在阿登的战斗中所占相对的比例,在这个让艾森豪和巴顿反感的著名言论中,蒙哥马利没有描述除了艾森豪外任何美军将领的贡献,所以被认为是一种侮辱,而且只将焦点集中在自己的带兵能力上。蒙哥马利说他认为反攻进行的很顺利,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将进攻延迟至1月3日,后来他将这个归因于他须要更多时间准备。据丘吉尔说,巴顿从南部的进攻虽然稳定但速度慢且受到严重损失,蒙哥马利声称他试着要避免这种状况。

蒙哥马利后来承认错误写道:“我现在认为我从来不应该召开那个记者会,美国将军们对我的反感之大,不管我说了什么都注定是错的,因此我应该什么都不说”。艾森豪在他的回忆录如此评论:“我怀疑蒙哥马利曾经了解一些美国将军到底有多愤怒,他们认为他贬低了他们,而他们也随之对他报以轻蔑和鄙视”。

布拉德利和巴顿皆威胁要辞职,除非蒙哥马利被撤换,布拉德利随后开始招徕媒体,据说他后来几乎很少离开指挥总部“除非有至少15名新闻记者”,并有传言他和巴顿然后开始泄露对蒙哥马利有害的情资。艾森豪在他的英军代理人亚瑟·泰德的支持下,有意将蒙哥马利解职,不过最终来自蒙哥马利和他的参谋总长弗雷迪·德·甘冈少将(Freddie de Guingand)以及美国沃特·贝戴尔·史密斯中将(Walter Bedell Smith)的干预使艾森豪重新考虑并使蒙哥马利得以致歉。

突出部后的战略形势[编辑]

虽然德军的推进被制止,整体状态仍然颇为危险,在1月6日温斯顿·丘吉尔再次向斯大林要求支援。1月12日苏联红军在波兰和东普鲁士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苏联方面的消息声称这次的进攻比计划时间还提早,不过大多数西方的看法对此存疑,并认为苏联这次进攻因为西方的状况而延后,斯大林在等待双方耗尽军力。

突出部之役在两支美军于1945年1月15日会合后正式结束。

战后[编辑] 位于比利时的突出部之役记念馆

对于伤亡的评估各自有很大差异,美国官方数据为美军死伤80,987人,其他方的评估数据则介于在70,000至104,000人之间。英军损失了1,400人。德军最高指挥部对于死伤的官方数据为84,834人,其他方的评估数据则界于60,000至100,000人之间。

盟军趁着战后的优势施压,在1945年2月刚开始时,战线与1944年12月时的状况差不多。2月初盟军在西线发起全面攻势,北部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向亚琛前进,中部由考特尼·霍奇斯指挥,南部则是由乔治·巴顿指挥。蒙哥马利在12月和1月间的作为,包括1月7日的记者会,进一步损毁他与他的美军盟友的关系直到战争终结。

德军在此战役受到的损伤许多方面皆是致命的,德国最后的备役现已用尽,德国空军已毁,西线的德军被推回。最重要的是,现在是攻下东线的时机,东部的德军已无力阻止苏军的前进,德军在两线皆不断失败并且再也未能恢复。

美军这时缺乏在战区的支援部队,《美国军事历史》写道:

缺乏替换步兵对抗敌军反攻的艾森豪将军,提供了在役黑人自愿加入步兵任务的机会,超过4,500人响应。其中许多人自愿降级以符合需求,第6集团军群将这些人组成临时连队,第12集团军群将他们组成排加入现有步枪连。这些自愿者的杰出战绩,特别是在那些排服役的人,预示著战后部队关于雇用黑人传统的改变。 引用[编辑] ^ Miles, Donna. Battle of the Bulge Remembered 60 Years Later.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4 December 2004 [20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 2.0 2.1 Heeresarzt 10-Day Casualty Reports per Army/Army Group, 1945. [29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May 2013).  ^ Cirillo 2003,第53页 harvnb error: no target: CITEREFCirillo2003 (help) ^ MacDonald 1998,第618页 ^ Heeresarzt 10-Day Casualty Reports per Army/Army Group, 1944. [29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May 2013).  ^ Boog, Krebs & Vogel 2001,第632页. ^ Parker p. 293 ^ Bergström 2014,第426页,包括20辆虎II坦克、194辆豹式战车、158辆四号坦克和182辆突击炮和驱逐战车. ^ Parker 1991,第339页. ^ Schrijvers, Peter. The Unknown Dead: Civilians in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5: xiv. ISBN 0813123526.  ^ Cole 1964,第170页. ^ (Citizen Soldiers, p 208) ^ (A World At Arms, p 769, Gerhard Weinberg) ^ (Smith and Clark, “Riviera To The Rhine,” p. 527.) 参考文献[编辑] Ambrose, Stephen, Americans at War,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7, ISBN 978-1-57806-026-9  Ambrose, Stephen, Band of Brother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ISBN 0-671-76922-7  Ambrose, Stephen, Citizen Soldiers, Simon & Schuster, 1998, ISBN 0-684-84801-5  Annan, Noel, Changing Enemies, London, 1995  Astor, Gerald, A Blood Dimmed Tide,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by the Men Who Fought It, Donald I. Fine, 1992, ISBN 1-55611-281-5  Axelrod, Alan, [[[:Template:GBurl]] Ardennes, Battle of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请检查|url=值 (帮助), Kingston, Jack A. (编),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I: 69–73, 2007 [19 July 2021]  Baxter, Colin F, Field Marshal Bernard Law Montgomery, 1887-1976: A Selected Bibliography, ABC-CLIO, 1999, ISBN 9780313291197  Beevor, Antony, Ardennes 1944: Hitler's Last Gamble, London: Viking, 2015, ISBN 978-0-670-91864-5  Bennett, Ralph, Ultra in the West, Hutchinson, 2011, ISBN 9780571253746  Bennett, Ralph, Behind the Battle: Intelligence in the War with Germany, 1939-1945, Sinclair-Stephenson, 1994, ISBN 0712665218  Bergström, Christer, The Ardennes: Hitler's Winter Offensive 1944–1945, Havertown: Casemate Publishers, 2014, ISBN 978-1-61200-277-4  Blumenson, Martin, Eisenhower,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2  Boog, Horst; Krebs, Gerhard; Vogel, Detlef, Das Deutsche Reich in der Defensive Strategischer Luftkrieg in Europa, Krieg im Westen und in Ostasien 1943 bis 1944/45 [The Strategic Air War in Europe and the War in the West and East Asia 1943–1944/5], Das Deutsche Reich und die Zweite Weltkrieg 7,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1, ISBN 978-3-421-05507-1 (德语)  Bouwmeester, Maj. Han, Beginning of the End: The Leadership of SS Obersturmbannführer Jochen Peiper, Fort Leavenworth, Kansas: Royal Netherlands Army, Fre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004 [7 June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0)  Bradley, Omar N., The War America Fought: Sweep to Victory, Life 30 (18), 30 April 1951, 30 (18)  Bradley, Omar, A General's Life: An Autobiograph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3, ISBN 978-0-671-41023-0  Briggs, Asa, Secret Days: Code-breaking in Bletchley Park, London: Frontline Books, 2011, ISBN 978-1-84832-615-6  Bush, Johnathan A., Peter Calvocoressi: Political writer who served at Bletchley Park and assisted at the Nuremberg trials, Obituary, The Independent, 20 February 2010 [8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September 2015)  Caddick-Adams, Peter, Snow and Steel: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1944–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2022-04-03], ISBN 978-0-19933-51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Calvocoressi, Peter, Top Secret Ultra, London: Cassell, 1980, ISBN 0-304-30546-4  含有内容需登入查看的页面 (link) Calvocoressi, Peter, Top Secret Ultra Revised, Cleobury Mortimer, England: M & M Baldwin, 2001  Cavanagh, William C. C., The Battle East of Elsenborn, Pen and Sword, 2004, ISBN 1-84415-126-3  Churchill, Winston, Triumph and Tragedy, The Second World War 6,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53 [19 July 2021], LCCN 53-12165  含有内容需登入查看的页面 (link) Cirillo, Roger, Ardennes-Alsace, The U.S. Army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16 July 2021], CMH Pub 7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6 December 2008)  Clarke, Jeffrey J.; Smith, Robert Ross, Chapter XXXVIII: The Battle of Alsace, Riviera to the Rhine,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3, ISBN 978-0-16-034746-7, CMH Pub. 7-10  Clodfelter, Michl ea, The Toll of World War II, U.S. Statistics,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A Statistical Encyclopedia of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494–2007 Third,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08, ISBN 978-0-7864-3319-3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Cole, Hugh M., The Ardennes:Battle of the Bulge (PDF),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64 [2022-04-03], LCCN 650600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26)  Delaforce, Patrick,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Final Gamble, Pearson Higher Education, 2004, ISBN 978-1-4058-4062-0  de Senarclens, Pierre, Yalta, Transaction, 1988, ISBN 0-88738-152-9  Dougherty, Kevin, Oscar Koch: An Unsung Hero Behind Patton's Victories (PDF), Military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 Bulletin, April–June 2002, 28 (1): 64–66 [2022-04-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5-03)  Draper, Theodore, 84th Infantry Division in the Battle of Germany, November 1944 – May 1945,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46 [20 July 2021]  Dupuy, Trevor N.; Bongard, David L.; Anderson, Richard C., Jr., Hitler's Last Gamble: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December 1944 – January 1945, HarperCollins, 1994, ISBN 0-06-016627-4  Eggenberger, David, An Encyclopedia of Battles: Accounts of Over 1560 Battles from 1479 B.C. to the Present, Dover Publications, 1985, ISBN 0-486-24913-1  Eisenhower, John S.D., The Bitter Woods First,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69, ISBN 0-306-80652-5  Ellis, Lionel F.; Warhurst, A. E., Butler, James , 编, The Defeat of Germany, Victory in the West: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ted Kingdom Military Series II, Naval and Military Press, 2009 [1968], ISBN 978-184574059-7  Elstob, Peter, Hitler's Last Offensive Revised, Barnsley: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3 [1971], ISBN 0-85052-984-0  Fabianich, Keith P., The Operations of the 3rd Battalion, 395th Infantry (99th Infantry Division)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German Counter-Offensive, 10 November – 24 December 1944 (Ardennes Campaign) (Personal Experience of a Company Commander and Battalion Operations Officer) (PDF) (Monograph), Fort Benning, Georgia: U.S. Army Infantry School: 3, 194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8 March 2009)  Gallagher, Wes, Montgomery Says Doughboy Courage, Fighting Ability Halted Nazi Drive, Pittsburgh Post-Gazette, 8 January 1945 [12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Goldstein, Donald M.; Dillon, Katherine V.; Wenger, J. Michael, Nuts!: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The Story and Photographs, Potomac Books, 1994, ISBN 978-0-02-881069-0  Greenfield, Kent Roberts (编), The War Against Germany: Europe and Adjacent Areas (PDF),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Pictorial Record Second,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89 [First printed 1951] [20 July 2021], CMH Pub. 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03)  Hersko, Ralph E., Battle of the Bulge: U.S. Troops Fight at Elsenborn Ridge, World War II (HistoryNet), November 1998 [20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Hinsley, F. H.; Strip, Alan (编), Codebreakers: The Inside Story of Bletchley Par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 July 2021], ISBN 0-19-820327-6  含有内容需登入查看的页面 (link) Hinsley, F. H., "Intro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Ultra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Hinsley & Strip 1993 Millward, William, "Chapter 1: Life in and out of Hut 3", in Hinsley & Strip 1993 Holroyd-Doveton, John, Maxim Litvinov: A Biography, Woodland Publications, 2013  Jablonsky, David, Churchill and Hitler: Essays on the Political-Military Direction of Total War, Taylor & Francis, 1994, ISBN 978-0-7146-4119-5  King, Benjamin; Kutta, Timothy, Impact: The History of Germany's V-Weapons in World War II, Rockville Centre, New York: Sarpedon Publishers, 1998, ISBN 1-885119-51-8  含有内容需登入查看的页面 (link) Larrabee, Eric, Commander in Chief,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His Lieutenants, and Their War, Simon & Schuster, 1987, ISBN 0-671-66382-8  Liddell Hart, Basil Henry,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G. P. Putnam's Sons., 1970, ISBN 978-0-306-80912-5  MacDonald, Charles B., A Time For Trumpet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Bantam Books, 1984, ISBN 0-553-34226-6  MacDonald, Charles B.,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Phoenix, 1998, ISBN 978-1-85799-128-4  MacDougall, Robert, Leaders in Dangerous Times: Douglas Macarthur and Dwight D. Eisenhower, Trafford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490712314  Marshall, S. L. A., Bastogne: The First Eight Days, U.S. Army in Action Series Facsimile reprint,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88 [Originally published 1946] [6 December 2008], CMH Pub 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4 December 2008)  Meyer, Kurt, Grenadiers, The Story of Waffen-SS General Kurt "Panzer" Meyer, Stackpole Books, 2005, ISBN 978-0-8117-3197-3  Miles, Donna, Battle of the Bulge Remembered 60 Years Later,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4 December 2004 [12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September 2015)  Miller, Donald L., The Story of World War II, Simon & Schuster, 2002 [19 July 2021], ISBN 978-0-7432-1198-7  McDonald, Gabrielle (编),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ourts, Springer, 2000, ISBN 90-411-1135-2  Mitcham, Samuel W., Panzers in Winter: Hitler's Army and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2006, ISBN 0-275-97115-5  Montgomery, Bernard Law, The Memoirs of Field Marshal Montgomery, Cleveland; New York: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8, LCCN 58-9414  Montgomery, Brian, A Field Marshal in the Family, Pen and Sword, 2010, ISBN 978-1848844254  Morelock, Jerry D., Generals of the Bulge: Leadership in the U.S. Army's Greatest Battle, Stackpole Books, 2015, ISBN 978-0811711999  Newton, Steven H., Hitler's Commander: Field Marshal Walter Model – Hitler's Favorite Genera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2006, ISBN 0-306-81399-8  O'Donnell, Patrick K., Dog Company: The Boys of Pointe du Hoc – The Rangers Who Accomplished D-Day's Toughest Mission and Led the Way across Europe, Boston: Da Capo Press, 2012, ISBN 978-0-306-82029-8  Parker, Danny S.,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Ardennes Offensive, 1944–1945, Combined Books, 1991, ISBN 0-938289-04-7  Parker, Danny S.,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Ardennes Offensive, 1944–1945 New with photos, Da Capo Press, 2004 [1991], ISBN 978-0-306-81391-7  Parker, Danny S., To Win the Winter Sky: The Air War over the Ardennes 1944–1945, Combined Books, 1994, ISBN 0-938289-35-7  Pearson, Joss (编), Neil Webster's Cribs for Victory: The Untold Story of Bletchley Park's Secret Room, Polperro Heritage Press, 2011, ISBN 978-0-9559541-8-4  Pogue, Forrest C., The Supreme Command (PDF), U.S. Army in World War II: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54 [17 July 2021], LCCN 53-61717, CMH Pub. 7-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5 September 2021)  Quarrie, Bruce, The Ardennes Offensive VI Panzer Armee, Osprey, 1999, ISBN 978-1-85532-853-2  Reynolds, Michael, Men of Steel: I SS Panzer Corps: The Ardennes and Eastern Front, 1944–45, Casemate Publishers, 2006, ISBN 1-932033-51-3  Riley, Jonathon, Decisive Battles: From Yorktown to Operation Desert Storm,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Books, 2010  含有内容需登入查看的页面 (link) Ryan, Cornelius, The Last Battle: The Classic History of the Battle for Berlin, Simon & Schuster, 1995, ISBN 978-0-684-80329-6  Sandler, Stanley, Ground Warfare: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2, ISBN 1-57607-344-0  Schneider, W., Tigers in Combat, Vol. 1, Stackpole, 2004, ISBN 978-0811731713  Schrijvers, Peter, The Unknown Dead: Civilians in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5, ISBN 0-8131-2352-6  Shirer, William 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ISBN 0-671-72868-7  Smith, Michael, The Secrets of Station X, London, 2011  Solis, Gary D.,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in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32, 2010, ISBN 978-0-521-87088-7  Sorge, Martin K., The Other Price of Hitler's War: German Military and Civilian Losses Resulting From World War II, Greenwood Press, 1986, ISBN 0-313-25293-9  Stanton, Shelby, World War II Order of Battle: An Encyclopedic Reference to U.S. Army Ground Forces from Battalion through Division, 1939–1946, Stackpole Books, 2006  Stewart, Richard W. (编), World War II: The War Against Germany and Italy,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a Global Era, 1917–2008 (PDF), 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 II Second,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33–168, 2010 [19 July 2021], CMH Pub. 30-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7-10)  Toland, John, Battle: The Story of the Bulge,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9, ISBN 0-8032-9437-9  Urban, Mark, Generals: Ten British Commanders who Shaped the World, Faber and Faber, 2005, ISBN 978-0-571-22485-2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Battle of the Bulge – Overview, Army.mil, U.S. Army, [20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May 2021)  U.S. Army Statistical and Accounting Branch, Army Battle Casualties and Nonbattle Deaths in World War II: Final report, 7 December 1941 – 31 December 1946 (Report),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53 [20 July 2021]  Veterans of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Template:GBurl]] Battle of the Bugle] 请检查|url=值 (帮助), Paducah, Kentucky: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9 July 2021], ISBN 1-56311-013-X  von Luttichau, Charles V., Chapter 20: The German Counteroffensive in the Ardennes, Greenfield, Kent Roberts (编), Command Decisions Reissue,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0 [1960] [18 June 2010], LCCN 59-60007, CMH Pub 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December 2007)  Weinberg, Gerhard L.,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521-55879-2  Weinberg, Gerhard L., Hitler's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64, 69 (4): 1006–1021, JSTOR 1842933, doi:10.2307/1842933  Whiting, Charles, Battle Of Hurtgen Forest, Da Capo Press, 9 October 2007  Whitlock, Flint, Operation Nordwind: The "Other" Battle of the Bulge, World War II Quarterly, Fall 2010 [19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Wilmot, Chester, The Struggle for Europe Reprint,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72 [First printed 1952]  含有内容需登入查看的页面 (link) Young, William H.; Young, Nancy K. (编), World War II and the Postwar Years in America: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cyclopedia 1, ABC-CLIO, 2010, ISBN 978-0-313-35652-0  Zaloga, Steven, Battle of the Bulge 1944, Oxford: Osprey, 2004, ISBN 1-84176-810-3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概览 起因 伤亡 战役 战斗(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军事行动(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会议 领袖 同盟国 轴心国 指挥官 参战国同盟国(领袖) 美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苏联 英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中国 法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埃塞俄比亚 澳大利亚(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Australia during World War II) 巴西(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Brazil#World War II) 比利时 波兰(英语:History of Poland (1939–1945)) 丹麦 菲律宾(自治领) 芬兰(1944–45) 古巴(英语:Cuba during World War II) 荷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加拿大(英语:Canada in World War II) 捷克斯洛伐克 卢森堡(英语:German occupation of Luxembourg during World War II) 波多黎各(英语:Puerto Ricans in World War II) 墨西哥(英语:Military_history_of_Mexico#World_War_II) 南非(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南斯拉夫 挪威 希腊 新西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 Zea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意大利同盟军 战役 印度(英语:India in World War II) 轴心国及其盟友(领袖) 德国 意大利(至1943.9)(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 日本 匈牙利(至1944.10) 罗马尼亚(至1944.8)(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 保加利亚(至1944.9)(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 芬兰(至1944.9)(英语:Finland in World War II) 泰国 伊拉克(至1941.5) 斯洛伐克 克罗地亚 汪精卫国民政府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匈牙利 满洲国 维希法国 抵抗运动 阿尔巴尼亚(英语:World War II in Albania) 奥地利 波罗的海国家 比利时(英语:Belgian Resistance) 捷克(英语:Resistance in the Protectorate of Bohemia and Moravia) 丹麦(英语: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爱沙尼亚 埃塞俄比亚(英语:Gideon Force) 法国 德国 希腊 香港 印度 中国 意大利(英语:Italian resistance movement) 犹太人(英语:Jewish resistance in German-occupied Europe) 韩国 拉脱维亚(英语:Latvian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1941–1945) 卢森堡(英语:German occupation of Luxembourg during World War II) 荷兰(英语:Dutch resistance) 挪威(英语:Norwegian resistance movement) 菲律宾(英语: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波兰(英语: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反共(英语:Anti-communist resistance in Poland (1944–1953)))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 anti-communist resistance movement) 泰国 苏联(英语:Soviet partisans) 斯洛伐克 西乌克兰 越南 南斯拉夫 主要战场及战役欧洲(西欧)(东欧) 波兰战役 假战 冬季战争 大西洋海战 威悉演习行动 荷兰战役 比利时战役 法国战役 不列颠战役 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巴巴罗萨行动 继续战争 基辅战役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 拉塞尼艾战役 列宁格勒围城战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莫斯科战役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蓝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 迪耶普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下第聂伯河攻势 纳尔瓦战役 科尔逊-契尔卡塞攻势 霸王行动 诺曼底战役 巴格拉季昂行动 坦能堡防线战役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 华沙起义 龙骑兵行动 雅西-奇西瑙攻势 贝尔格莱德攻势 解放巴黎 齐格菲防线战役 市场花园行动 拉普兰战争 突出部之役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 中欧会战 巴拉顿湖战役 柏林战役 布拉格攻势 布达佩斯围城战 德国投降 投降书 地中海中东非洲 西部沙漠战役 地中海战役 马耳他围城战(英语:Siege of Malta (World War II)) 塔兰托战役 斯巴提芬托角海战 马塔潘角海战 希意战争 罗盘行动 南斯拉夫战役 南斯拉夫战线 希腊战役 克里特岛战役 波恩角战役 英国伊拉克战争 英苏入侵伊朗 第一次锡德拉湾战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Sirte) 突袭亚历山大港 第二次锡德拉湾战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Sirte) 加查拉战役 大力行动(英语:Operation Vigorous)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火炬行动 法国舰队土伦自沉事件 突尼斯战役 西西里岛战役 入侵意大利 卡西比尔停战协定 卡西诺山战役 鹅卵石行动 哥德防线 葡萄弹行动 东亚东南亚太平洋 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冬季攻势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二次泰法战争 珍珠港事件 马来亚战役 香港保卫战 第一次菲律宾战役 荷兰东印度群岛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 印度洋空袭 缅甸战役 帝汶战役 珊瑚海海战 科科达小径战役 中途岛海战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英帕尔战役 轰炸拉包尔 (1943年11月) 吉尔伯特-马绍尔群岛战役 常德会战 豫湘桂会战 菲律宾海海战 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役 海堤行动 莱特湾海战 第二次菲律宾战役 硫磺岛战役 冲绳岛战役 鄂西会战 湘西会战 马尼拉战役 婆罗洲战役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 广岛 长崎 苏日战争 千岛群岛登陆行动 日本投降 终战诏书 投降书 没落行动 相关主题宏观 空战 闪电战 各国军衔 外交史 密码学 大后方(英语: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租借法案 曼哈顿计划 军事勋章 武器装备 军工(英语: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纳粹劫掠 科技(英语:Technology during World War II) 总体战 战略轰炸 孟加拉饥荒 战后影响 全球:冷战 去殖民化 流行文化(英语:World War II in popular culture) 欧洲:驱逐德意志人 摩根索计划 回纹针行动 严责行动(英语:Operation Keelhaul) 占领德国 占领奥地利 德国领土变更 希腊内战 马歇尔计划 莫内计划 英法联合 亚洲:占领日本 日本引扬归国 残留日本兵 国共内战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印度独立运动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 日本道歉发言 战争罪行 同盟国战争罪行 苏联 美国 英国(英语:British_war_crimes#World_War_II) 德国战争罪行 纳粹大屠杀 诉讼 意大利战争罪行 日军战争罪行 南京大屠杀 731部队 慰安妇 诉讼 克罗地亚独立国对塞尔维亚人的种族迫害 分类 主题 时间轴 规范控制 BNF: cb11946276x (data) GND: 4122058-4 J9U: 987007295555805171 LCCN: sh85006980 NKC: ph11733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