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北京小伙张嘉豪,“一个人”的冬奥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冬奥会运动员的事迹简介 26岁北京小伙张嘉豪,“一个人”的冬奥梦

26岁北京小伙张嘉豪,“一个人”的冬奥梦

2024-07-01 0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想干一件大事!我要参加北京冬奥会,我的梦想是站在北京冬奥会的出发台上。”

面包师与滑雪运动员,两个看似没有关系的职业,被一个年轻人连结成了热血的奥运追梦故事。

他的名字叫张嘉豪,17岁前是一个面包师。17岁后的9年,他从一个滑雪爱好者晋升为一名专业单板滑雪运动员。

没有接受过专业集训、没有团队保障,但他仍能在国际比赛中拿下冠军。虽然最终没有如愿取得北京冬奥会的入场券,但他的经历足以成为一段体坛佳话。

一个人的冬奥

北京时间11月19日,荷兰兰德格拉夫,来自北京的26岁小伙张嘉豪准备完成最后一个动作,外转720加内转900。

由于转得太快、飞得太远,落地没落稳。还没起身,张嘉豪就意识到,自己冲击北京冬奥的旅程就此结束了。

“像做了一场梦,然后醒了”。

111天,3个国家,15场比赛,收获1金1银2铜。但这不足以让张嘉豪拿到挺进北京冬奥会的积分。

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张嘉豪展示着这段旅途的收获,表情轻松。但这一路走来,吃过的苦,经历的孤独,有过的遗憾,全都藏在了心里。

今年8月,张嘉豪只身前往智利为北京冬奥会做最后的冲刺。他要的只是国际雪联积分,却必须面对众多场外因素。

尤其新冠疫情的影响,迫使张嘉豪将大量精力放在解决签证被拒、航班取消、赛事停摆、自主隔离等等琐事上。从北京前往智利,他就辗转了41个小时,还要隔离10天。

此外,由于是独自一人出征,他必须自行决策战术、计划行程、饮食、安排训练等等。

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智利开了个好头,拿下生涯首个国际比赛冠军的同时,为自己赚得了不少积分。

但想要参加北京冬奥会,这还远远不够,他要在欧洲杯上争取世界杯资格,同时在世界杯上取得前30。

逗留智利期间,张嘉豪接受了国内多家媒体的采访。他强调自己绝不放弃一点希望,但也清楚任何的“闪失”都会让其征途“突然死亡”。

“在动力上面,是100%,肯定是全力以赴。但对于我控制不了的东西,我会放平心态。比如说签证,得不到签证,就结束了。如果我受伤了,也结束了。比赛没有达到我的每一场的预期,也结束了。每一个环节都是致命的,我没有办法说我一定能怎么样。”

没想到,前往瑞士的签证再次出现问题,之后前往欧洲的比赛,几乎是在火急火燎中仓促上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嘉豪的发挥。

由于在瑞士站和荷兰积分赛上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张嘉豪压力倍增。

最后的欧洲杯,他依然没能比好。赛后的采访中,张嘉豪表示其实落地的那一刻,就明白自己的整个北京冬奥会周期到此为止了。

遗憾是肯定的,但问心无愧,“就是觉得给了我这些年的付出一个答案。我比较释然,确实做到了为我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己是应该开心的。”

12月16日,在确定自己无缘世界杯后,张嘉豪发布微博,“我不后悔出发,也不后悔许下的那些梦想。我也依然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依然会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东西。”

“很简单,就是热爱”

回顾张嘉豪的九年滑雪生涯,他从默默无闻到可以接收25000条为其加油鼓劲的私信。人气高了,但对于滑雪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一直没变。

今年9月1日,他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一件大事”,“我要参加北京冬奥会,我的梦想是站在北京冬奥会的出发台上。”

那时还有人在问,张嘉豪是谁?

如今,他的事故被呈现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成为北京冬奥会冲刺阶段一股正能量。

张嘉豪1995年出生于北京,受爸爸是糕点师的影响,他初中毕业后选择在一所职业高中学习西餐烹饪。

2012年,张嘉豪被朋友带去南山滑雪场,自此开启追梦之旅。

初到雪场,他就被各种酷炫的动作吸引。三天时间,他凭借好奇心和勇气,从“一直摔”,练到学会了“落叶飘”,甚至还初次站上跳台。

他在一次专访中告诉新华社记者,“自己就是年轻胆大,看着雪就不害怕”。

张嘉豪对于滑雪的热爱并非嘴上说说,有时他的举动甚至让人有些不可思议,所以有人称他为“滑雪疯子”。

酒店实习,他选择在面包房上夜班,这样白天就能滑雪;每月1200元的实习补贴,几乎全部贡献给雪票、手机话费、交通费;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滑,从来不在雪场吃饭,甚至不上厕所。

他自己并不觉得辛酸,反而觉得“特别开心,进步也很快”。凭着这股冲进和毅力,张嘉豪才能客服自己在这项运动中的“高龄劣势”,取得一次次突破。

2014年开始,张嘉豪参加了自己的第一场比赛,拿下第九名,也签下了自己的第一个赞助商。

2016年,他从酒店辞职,一边打工一边滑雪。

也正是这一年,他在新西兰滑雪世锦赛上拿了第十六名,真正开始考虑冲击北京冬奥会。

2020年开始,他辗转美国、加拿大、瑞典、智利、瑞士、荷兰,不知疲倦地赚取积分。

对此,他表示一切的根源,就是单纯的喜欢。“最开始就是特别简单,没想那么多就是喜欢滑,好玩。”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嘉豪的热爱化为了更高的价值,指引他在生活中前行。

“其实我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说我能不能站上领奖台,或是能不能站上出发台,我需要更多的是这份激情。我想的是多年过后回望今天,我全力以赴了。其实即便我没成,拿着我失败的这份经历去帮助那些有梦想的人。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梦想更多是用来追求的,让你走到更远的地方。它会让你一直心潮澎湃。一直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思考。这个可能就是梦想的意义。”

一个人,是要打引号的

张嘉豪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一个人的冬奥,其实是要打引号的。“一个人的冬奥只是我一个人出征,但不代表我只是一个人。”

在冲击奥运会的过程中,虽然他一直都是形单影只,但身后有祖国,有家人,有教练团队,还有广大支持者。

2016年对于张嘉豪来说是幸运的一年。当时,公园滑项目有了国家队,他也被黑龙江省队招入。

由于担心自己不习惯条条框框,给队伍带来麻烦,张嘉豪并没有选择跟队训练。但他依然得到了省队、国家队的密切关注和必要的支持。

接受专业队的指导在体育项目中很有必要,不单单是提高竞技水平,有时还是延长运动生涯、保护自己的重要一环。

9年时间,张嘉豪断过两只手,一只脚,肺摔破过两次,脑震荡有过三次,嘴唇里缝过10针,还有数不清的零零散散的小伤。

总结下来,一些伤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当时年轻,训练方法不对,这两年就好多了。2016年遇到了我的教练,这会儿在训练方面有一定的保障。”

与此同时,张嘉豪还谈到国家对于冬季项目的支持,他坦言自己是幸运的。

“都努力,都断,都折,但凭什么我有这机会。如果我出身在日本,在美国,他们政府不会出钱的,都是自费的。因为国家大力支持,才有这么多雪场,才有那么多比赛,这事我们才有钱花。要不然你干嘛,你一边揉面一边滑你高兴?”

“北京冬奥会,其实最开始我没想到这么多,但是后来这几年咱们的训练条件都上去了,慢慢水平也上来了,发现和人家能争一下,能掰一下手腕。”

继续在这个事业上走下去

如今,张嘉豪已经回到国内进行隔离。

在被问及未来的打算时,张嘉豪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觉得我会一直滑呀!只不过不会把百分百的重心放在竞技和比赛方面了。可能寻求一些新的方向。”

他还说,等今年冬天结束以后,想在这个行业里做点事情,“现在我国的冰雪事业在大力发展,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我觉得一定要站出来。”

未来,任何一片滑雪场都有可能出现张嘉豪的身影,“滑雪这个事是一辈子的。”

文中采访内容综合自新华社、中新网、央视新闻、南方都市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