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入定”究竟什么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冥想最高境界通天 南怀瑾先生:“入定”究竟什么样?

南怀瑾先生:“入定”究竟什么样?

2023-09-05 23: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南怀瑾先生:“入定”究竟什么样?

提 示

【怀师箴言】什么叫定?有些人学佛学久了,会答复: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叫定。那是讲道理,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到底是什么样子?讲讲看!若说没有样子,那你正昏沉;若说有样子,那你正散乱。

【怀师箴言】什么叫定?有些人学佛学久了,会答复: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叫定。那是讲道理,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到底是什么样子?讲讲看!若说没有样子,那你正昏沉;若说有样子,那你正散乱。

学佛的人,首先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觉得思想、妄念不能断。其次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真正入定。因此用各种方法,参话头啦、观心啦、守窍啦、调气啦,守得紧紧的,想把妄念澄清下去,一般人都是在这个境界上转。不管怎么转,有一点,只要肯休息,当然气色会好一点,身体也健康起来,然后就认为自己有道。其实错了,这与道不相干,这只是休息状态。生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能休息,病一定会好的。睡眠、打坐都是不花钱的维他命,这没什么稀奇,与道不可混为一谈。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佛学了很久,打坐也很用功,但始终无法入定,原因之一就是对定没有认识。大家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叫定,觉得自己还清醒,就不是定,什么叫定?有些人学佛学久了,会答复: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叫定。那是讲道理,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到底是什么样子?讲讲看!若说没有样子,那你正昏沉;若说有样子,那你正散乱。若你觉得自己坐这儿,像蓝天一样的清明,那是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没有身心的存在,而与天空一样清,无量无边,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则可以叫做真如,差不多相像了。

一般人总以为稍微入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当你疲劳时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个是睡眠,是在昏沉,并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沉、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沉定。真的,这不是说笑,为什么?你真知道它是昏沉,这个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沉;你不知道这是昏沉,所以它就是昏沉,这里头大有差别。在疲劳时入昏沉定并没有错,何以说呢?佛说百千三昧,有很多定的境界,这个是不是定的境界,问题在于你知不知道。不过这叫做世间定,世间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状况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这种休息状况,真正的定没有。

大家打坐都在那里玩知觉状态,不然就是玩感觉状态,自己在玩弄这两样东西,以为是道。其实都不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随时会变走的,是道就不变了。随着环境、时间、昼夜、体能、情绪、营养种种的不同,而非变不可,这不是道,是一种境界。境界不是道,是妄念的一种型态。

——《如何修证佛法》

“一”的道理,在上经讲“道”的时候已经讲到过,现在再加以解释。后世学道的人,不传“道”而传你“得一”。“得一”就是“守窍”,有些是叫你守丹田,有些叫你守海底,有些叫你守心窝,有些叫你守背脊骨后面的某个骨节,各种花样都有。

曾经有一个人,当年身体不好,老师告诉他守一个地方,他成功了,便拿着鸡毛当令箭。这些实在都不是“一”。“一”也是个代名词,专一是无处所的。所以,佛家讲修定,定在哪里?定在专一;道家讲的是静,静在哪里?静在专一。“一”在哪里?一在零那里,那个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净无为,那才是“一”,你有个“一”可守的话,那就是“二”。你想想看,打起坐来还去守一个“一”,那不是成了“二”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来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不就又变成“三”了吗?佛学说学“空”,你盘起腿来找“空”,那早就是“有”了。“空”不一定要盘腿,所以,有一个地方可以守,那早就是“二”了。

道家讲“一”,佛家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本来很简单一句话,一玩弄文字就看不懂了。所谓“不二法门”,一个叫做“一”,一个叫做“不二”,“不二”就是“一”,难怪庄子讲了一个故事笑一切世人。庄子说,有一个养猴子的老头子,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饭给猴子三个芋头,晚饭四个。有一天老头子忽然改变生活方式,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很生气,抢着要来揍那个老头子。老头子说,不要吵,明天还是照旧早晨三个芋头,晚上四个,仍然是一天七个,不多也不少。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他就发疯了。所以,“得一”也好,“不二”也好,都是一个东西,都是一个零,这里头有很多道理,发挥起来就很多了。

“天得一以清”,天气不一当然不清,天气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就叫做阴阳怪气的天气。人生一辈子难得看到几次天清气爽,万里无云,那才舒服。“地得一以宁”,像我们新时代的建筑,马路一天都不宁静,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掘一个洞,所以,都不宁静。

“神得一以灵”,一般人打坐修道,佛家叫修心,道家叫炼神,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是什么?就是人天生本来的,人只要能专一,就神灵了,灵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有人问学神通有什么方法?假如学神通还有一个方法,那就不叫神通而叫鬼通,叫乱通。很多人偏要去学通灵,这些人叫做自找烦恼。一个人不好好地学做人,非要去学做鬼、学神明、求神通,那是不想做人了!所以,神真得一,一定就宁静。孔孟之教,《大学》之道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走这个路线。

——《老子他说(续集)》

展开全文

学佛的人,首先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觉得思想、妄念不能断。其次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真正入定。因此用各种方法,参话头啦、观心啦、守窍啦、调气啦,守得紧紧的,想把妄念澄清下去,一般人都是在这个境界上转。不管怎么转,有一点,只要肯休息,当然气色会好一点,身体也健康起来,然后就认为自己有道。其实错了,这与道不相干,这只是休息状态。生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能休息,病一定会好的。睡眠、打坐都是不花钱的维他命,这没什么稀奇,与道不可混为一谈。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佛学了很久,打坐也很用功,但始终无法入定,原因之一就是对定没有认识。大家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叫定,觉得自己还清醒,就不是定,什么叫定?有些人学佛学久了,会答复: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叫定。那是讲道理,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到底是什么样子?讲讲看!若说没有样子,那你正昏沉;若说有样子,那你正散乱。若你觉得自己坐这儿,像蓝天一样的清明,那是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没有身心的存在,而与天空一样清,无量无边,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则可以叫做真如,差不多相像了。

一般人总以为稍微入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当你疲劳时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个是睡眠,是在昏沉,并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沉、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沉定。真的,这不是说笑,为什么?你真知道它是昏沉,这个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沉;你不知道这是昏沉,所以它就是昏沉,这里头大有差别。在疲劳时入昏沉定并没有错,何以说呢?佛说百千三昧,有很多定的境界,这个是不是定的境界,问题在于你知不知道。不过这叫做世间定,世间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状况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这种休息状况,真正的定没有。

大家打坐都在那里玩知觉状态,不然就是玩感觉状态,自己在玩弄这两样东西,以为是道。其实都不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随时会变走的,是道就不变了。随着环境、时间、昼夜、体能、情绪、营养种种的不同,而非变不可,这不是道,是一种境界。境界不是道,是妄念的一种型态。

——《如何修证佛法》

“一”的道理,在上经讲“道”的时候已经讲到过,现在再加以解释。后世学道的人,不传“道”而传你“得一”。“得一”就是“守窍”,有些是叫你守丹田,有些叫你守海底,有些叫你守心窝,有些叫你守背脊骨后面的某个骨节,各种花样都有。

曾经有一个人,当年身体不好,老师告诉他守一个地方,他成功了,便拿着鸡毛当令箭。这些实在都不是“一”。“一”也是个代名词,专一是无处所的。所以,佛家讲修定,定在哪里?定在专一;道家讲的是静,静在哪里?静在专一。“一”在哪里?一在零那里,那个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净无为,那才是“一”,你有个“一”可守的话,那就是“二”。你想想看,打起坐来还去守一个“一”,那不是成了“二”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来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不就又变成“三”了吗?佛学说学“空”,你盘起腿来找“空”,那早就是“有”了。“空”不一定要盘腿,所以,有一个地方可以守,那早就是“二”了。

道家讲“一”,佛家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本来很简单一句话,一玩弄文字就看不懂了。所谓“不二法门”,一个叫做“一”,一个叫做“不二”,“不二”就是“一”,难怪庄子讲了一个故事笑一切世人。庄子说,有一个养猴子的老头子,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饭给猴子三个芋头,晚饭四个。有一天老头子忽然改变生活方式,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很生气,抢着要来揍那个老头子。老头子说,不要吵,明天还是照旧早晨三个芋头,晚上四个,仍然是一天七个,不多也不少。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他就发疯了。所以,“得一”也好,“不二”也好,都是一个东西,都是一个零,这里头有很多道理,发挥起来就很多了。

“天得一以清”,天气不一当然不清,天气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就叫做阴阳怪气的天气。人生一辈子难得看到几次天清气爽,万里无云,那才舒服。“地得一以宁”,像我们新时代的建筑,马路一天都不宁静,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掘一个洞,所以,都不宁静。

“神得一以灵”,一般人打坐修道,佛家叫修心,道家叫炼神,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是什么?就是人天生本来的,人只要能专一,就神灵了,灵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有人问学神通有什么方法?假如学神通还有一个方法,那就不叫神通而叫鬼通,叫乱通。很多人偏要去学通灵,这些人叫做自找烦恼。一个人不好好地学做人,非要去学做鬼、学神明、求神通,那是不想做人了!所以,神真得一,一定就宁静。孔孟之教,《大学》之道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走这个路线。

——《老子他说(续集)》

图为《如何修证佛法》英文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