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传统农具(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农用耕地犁图片 正在消失的传统农具(一)

正在消失的传统农具(一)

2023-10-23 08: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朝诗人陆龟蒙有关犁的专著《耒耜经》描写细致:“犁,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柱),曰策额(套牛脖子),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键,曰犁槃。”就是说这犁有多种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和木制零件组装而成。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犁全长一丈二尺,犁镵长一尺四寸,宽六寸。犁壁长宽一尺(起翻土作用)。犁底长四尺,宽四寸(犁底和犁镵固定犁头)。犁辕长九尺,它和犁评起支配犁工作的作用。犁评是调节犁头上下,加压犁浅,放压犁深。有句土话“田犁深一寸,稻谷挑不动”,调节深浅的原理延续至今天机械犁铧。

02

犁的发展进步不是个体单纯的演变,其它农耕器具也与之并进。农村生活过或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都知道,犁翻过来的土壤大块大块的,存留着很大空隙,这样田地不平,土壤不密实,不易存水,水分容易蒸发,播种也不易岀苗,所以犁翻过来的大块土壤先人工用锄头破损,放水浸泡,再用耙破碎耙平。

耙,长方形木框,框的前后横梁上有撇形弯的铁齿,弯形往后,起到划碎土块的作用,牛在前面拉也省力,人站在上面随着耕地平面高低而用力,这样能调整耕平整度。唐朝陆龟蒙《耒耜经》讲到:“耕而后耙,散块去草。”乡村流传一句古话“犁不到你耙也要耙到你”,可见耙的功效。

03

耢(力车、立滚)

耢,它和耙相似,耙耢同制,耢和耙功效不同,耙是碎土,疏松土壤,耢是耘土,在播种前再作次细致工作,土壤密度高,水分流失少,种子播下去就能较好的发芽生长。耢工作时用牛拉,人站在耢上,交替用脚使劲踏着,正常是后耢压前半耢,直横两次,这样划破土块,压平耕田,土壤碎成泥状。

特别刚分田到户,找籽割的比较多,留下的稻桩比较长,犁田翻压还有部分稻桩留在土面上,因为耢有不规则的齿,这时需耢来把稻桩压到泥土中去,通过水浸泡促使稻桩腐烂,既方便耕种,也是有机肥料。

04

耖,是水田整平碎土和疏通泥田的农耕器具,高三尺,宽四尺,上有横柄,耖齿直形尖长,比较密,刬破地块功效好。南宋《耕织图》描述耖田:“脱袴(裤)下田中,盎奖著塍(田埂)尾。巡行遍畦畛(日间小路),扶耖均泥滓。迟玉春日斜,稍稍樵歌起。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细致描述了耖田的艰难过程,从脱裤下田到太阳西落,才把牛放轭收工,一起洗洗满身泥土和一身的疲惫。

我国劳动人民,能够在二千年前就创造发明了农耕器具,有了农耕器具提高了农民生产力,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农耕器具改进和技术传承有漫长的历史,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还有木匠能串犁,打耙,组耢,装耖,人称犁木匠,现在可没有人能干此活了。

05

水车

木制水车,它主要用于灌溉,抗旱。它的水槽中,有一长串木制叶片(杨柳树制),以脊椎状木榫连接(一节节似龙骨),又名龙骨车。绕车头与车尾两木齿转轮成环戽水。龙骨车又分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在南宋时期诗人范成大有“卧卧打鼓踏车声,丁男常在踏车头”的诗句。

龙骨车的构道和使用方法,王祯在《农书》里描述:车身用木板制成槽形,宽狭跟槽相称,长则比车身木板槽两端各短一尺,空尺位置安放大小较轴,行道板上面如下面环绕着通连的龙骨散叶,上端绕大轮轴,下端结小轮轴,各有回根拐木,大轮安装在岸上的两根木架中间,人身靠在架的横木上,脚踏拐木,大轮带小轮转动,水就被车上岸来。脚踏水车要配以脚手架,一般是两人或扶立架上(俗称二人头,四人头),用脚连连踩踏车头转轮齿上的木墩,车头转轮滚动,中间木齿轮牵动龙骨,节节叶片将水压入水槽并带上车头流出。脚踏水车多用于较平坦的盆地田块。

手摇水车(俗小水车)只在车头装上摇把,较小较轻,拆装简便,多用于小田块,水位高塘沟。水车简便实用,提水成本低,是人们创造性利用自然水力灌溉的一部杰作。不少地区分田到户时还在使用,有了水车,人们战胜了天灾,换来了好收成。现在大户承包,不使用水车了,水车丧失了它的有效作用,但是在许多公园及旅游景点我们还能常常看到它的身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