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专访王卫:把深圳创新精神和观念真正留在河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农村土地永久转让协议免费 南方都市报专访王卫:把深圳创新精神和观念真正留在河源

南方都市报专访王卫:把深圳创新精神和观念真正留在河源

2023-09-14 1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70年5月出生,安徽人,武汉大学毕业,1995年参加工作。现任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总指挥、河源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王卫(右)接受南都副总编辑陈文定专访。南都记者 陈文才 摄

  圳在学习

  建立“珠三角总部+河源基地”模式

  落实党的十九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陈文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这一年多的实践来看,你觉得区域协调发展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

  王卫:区域协调发展,我觉得首先还是要解决交通问题,比如粤赣高铁开通后,深圳到河源只需40分钟,到时河源将成为珠三角和港澳企业开拓内地市场的前沿阵地。

  其次是城市间的分工协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深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中也面临土地、空间、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紧约束状态。河源作为深圳的对口帮扶城市,正好可以和深圳以及其他珠三角城市形成合作,在确保珠三角核心城市产业不中空化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建立“珠三角总部+河源基地”、“珠三角创新+河源产业化”、“珠三角产能扩张+河源承接”等产业合作分工模式,形成双赢局面。

  真心话

  对帮扶工作始终要保持一颗赤诚之心

  陈文定:据我所知,过往有大半年的时间,你还同时担任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需要在两地之间奔波,这一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卫:的确,两地奔波的那段时间是比较累的,两边工作压力都大,人社局经常有一些突发事件需要解决,指挥部这边的帮扶工作也需要我去主持。早上醒来,常常需要先反应一会儿,我是身在深圳还是河源。

  最大的感受是工作要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曾在河源市带兵剿匪,并设和平县。他的“致良知”学说给我很大激励,我常以此提醒自己,对帮扶工作始终要保持一颗赤诚之心。

  陈文定:2016年10月份我专访你时,你的身份还是人社局局长,当时你用了《沉思录》中的一句话,“做你的工作,不要像是做苦工,也不要希求别人的怜悯或赞扬。只可希求一件事,那便是,做或不做都要接受公益心的指导。”现在你的身份发生变化,对于工作受到公益心的指导,你有什么新体会?

  王卫:对口帮扶工作不是事事顺利的,进展快慢、考核评价难免会有物议,这时就需要有公益心态来做工作,要忍耐、要有韧劲。只要尽力把我们要做的事做成、做好,就可以心安了。

  陈文定:作为帮扶河源的深圳总指挥,最想跟深圳人说什么?

  王卫:河源作为深港主要饮用水的来源地,为深圳等下游4000多万人民的饮水安全服从全省大局,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在环保红线下,很多产业都不能发展,全力确保东江和新丰江水库水质,可以说为整个珠三角的全面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我在深圳喝了20多年东江水,现在我们对河源“反哺”是情理之中。

  谈外派感受

  主动请缨前往河源

  陈文定:你曾说到河源是毛遂自荐主动请缨?

  王卫:对。于我个人而言,一直想做一点公益的事情,有这样的契机能让我在体制内做点公益事情我觉得挺好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实施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对口帮扶,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部署,能参与其间,既责任重大,也无比光荣。刚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就主动要求去。

  陈文定:在去河源之前,你是深圳市直部门的“一把手”,已经身处实权岗位,很多人不大理解你为什么要去外派挂职,后悔过吗?

  王卫:毕竟是到异地工作,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在逐渐适应中不能说完全没后悔过,但一想到我是总指挥,我不能有不好的情绪,否则会影响队伍,就很快调整过来。我在告别人社局时引用了曹操《观沧海》里的一句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人生实如大海之行,转换、位移、漂流、跃动,你不能说孰高孰低,不停转换角度,才能找到一个不同层面的、立体的人生。

  陈文定:现代型的官员都在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转型,工作领域的变化以及城市的变化,这样的跨度转折并不小,对你个人的领导能力及综合能力想必也有不小影响。你如何理解领导干部在不同的岗位锻炼?

  王卫:首先是空间上的跨度,我从没离开深圳工作过,在异地工作也算是一种新的体验。然后最主要是对于能力结构的完善吧。我过去没有直接抓过经济工作,现在我对产业、金融、科技就比较主动学习了。

  陈文定:过往在深圳南山区当副区长以及在组织部分管人才的经历,对你如今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

  王卫:我觉得主要是观念上吧,一个是对人才、对干部、对干部作风很重视,然后是对科技很重视。南山区是深圳的高新企业聚集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高新区”的“高”是高水平,“新”指的是新技术。目前整个河源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一百来家,河源高新区只有35家,屈指可数。

  之前我在人社局的时候,两周举办一次人才路演活动就是为了把深圳年轻人的创新创业热情调动起来,这个活动我在河源也会做起来,通过孵化器引进深圳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创新创业团队,带动河源年轻人的双创热情。

  谈帮扶心得

  将两地干部融合较费心思

  陈文定:指挥部20名深圳干部是你亲自挑选出来的吗?

  王卫:对。我当时在办公室坐了两天,从200多份简历中挑选了20个干部出来,再根据他们的专业所长,分别组成办公室、产业园区组、社会民生组、精准扶贫组和政策研究组共5个组(室)。我们21个人有个工作微信群,每天大家都会把工作照片发在群里,也会发一些关于扶贫、产业共建和正能量的文章互相鼓励。

  陈文定:其实有点像一个创业团队。

  王卫:是的。我的一个观点是,欲抓业务,先抓队伍。我们请专业咨询机构建立了办文、办会、财务、学习、请休假等12项内控制度,发布“六条禁令”,不准违反请休假制度、不准赌博、不准酗酒、不准夜不归宿、不准搞不团结、不准熬日子不干活“六个不准”的纪律红线。

  陈文定:从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到河源这样的后发展城市,在工作方法、观念等方面,是否会让你不适应?

  王卫:应当说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的地方的。刚开始的时候互相不熟悉,大家在工作思路上有时比较难对准,如何把两地干部融合在一个团队里,我觉得还是有些费心思的。

  陈文定:那你是怎么做的,要让他们在一起可以起到化学反应?

  王卫:我希望能通过物理融合,催生“化学反应”,以“共”促“融”。我挂任河源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后,第一时间把指挥部办公地点搬到高新区,和河源高新区两套人马合署办公。我们建立了联合会议机制,深河指挥部各组长参加高新区工作会议。制定各项工作方案时,责任单位、协助单位同时考虑高新区各部门和指挥部各组,互相配合,协同推进,做到一块田里耕种,一张图纸盖楼,一个屋檐下开会,一个灶台吃饭。现在两地干部互相都有认同感,互相也越来越信任,磨合得越来越好。

  谈帮扶重点

  打造河源高新区为产业新城

  陈文定:深圳对河源的对口帮扶已经有几年的时间,当下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

  王卫: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了,两地市委市政府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对口帮扶工作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产业共建是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的重点。

  河源高新区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河源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但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下游,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不足,原有的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势必需要逐渐由高速增长转向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当前,制约高新区加快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产业层次低、招工难、融资难、用地紧缺、配套设施不足和产城融合不够等难题。

  陈文定:在人们印象中,河源存在用地紧缺问题似乎不合常理。

  王卫:主要存在土地利用效能不高的问题,这就要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盘活闲置土地,我们计划在高新区每年盘活30万平方米用地或厂房,用于重点项目引进和“短平快”优质项目落地。上个月我们就收回了一块20万平方米的闲置土地。

  陈文定:我注意到河源高新区未来定位是打造宜居宜业产业新城、科技新城,这个定位还是比较超前的。

  王卫:是的,今后一段时间,河源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就是坚持高新引领、产业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产为主、产城融合的示范,围绕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的目标,加强园区规划设计,进一步优化园区环境。推动园区建设从1.0版本(生产)往2.0(生产+生活)、3.0(产城融合)版本迈进,围绕园区3.0版,突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努力打造建设现代河源的先行区。

  谈脱贫攻坚

  不适应或责任心不强的帮扶干部将被召回

  陈文定: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已经被解读为一种模式和样本,去年以来动作频频成果丰硕,你觉得这个模式成功的关键和核心是什么?

  王卫:我觉得帮扶关键在于增加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产业共建上,我们站到产业第一线,和河源高新区并肩作战一起招商,促进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也是这样,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不能忽视贫困户思想的作用,我们以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理念,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这样的模式强化造血功能,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主动唤起贫困户自立自强意识,督促其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陈文定:之前也有一些新闻报道指出扶贫工作当中有一些“不扶贫”、“假扶贫”,甚至走过场的情况,在河源如何杜绝这个问题?

  王卫:第一个是“管好事”,我们利用当地纪委、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监管我们的每个项目,并进行绩效评估。第二个是“管好人”,对于指挥部21名深圳干部我们建立各项内控制度,对于驻214个贫困村的驻村干部们,如果表现不佳、经过较长时间仍不能适应农村工作或责任心不强,经数次诫勉谈话后仍不改正的将予以“召回”,退回到深圳原单位。在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印制的名片背后写着“使命感、责任心、专注力”,这是我对每一位深圳帮扶干部的要求。

  谈深河未来

  把深圳创新精神和观念真正留在河源

  陈文定:对口帮扶之后,深圳和河源进入蜜月期,你如何看待两地未来合作发展关系?

  王卫:我对深圳、河源两地未来的合作发展关系十分看好。《深圳-河源对口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原则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和共赢,是深圳河源对口帮扶的工作重点,也必将是两地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另外,河源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疗养、置业的理想城市,距离又近。深圳河源高铁开通后,可能不少深圳人会住到河源去,跨城生活。

  陈文定:对口帮扶是阶段性工作,全面对口帮扶之后,你认为深圳能够给河源留下什么?

  王卫: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谈。

  第一个层面是硬件方面。深圳帮扶河源建设了许多基础设施,除了产业园区建设,带有“深圳元素”的医院、学校、道路、桥梁随处可见。目前,深圳帮扶河源建设了311条道路,134座桥梁,35所学校,33所医院及卫生所,13个文化体育场馆。全面对口帮扶结束后,这些设施还将继续为河源人民发挥作用。

  第二个层面是软件方面。我们与德勤战略咨询团队合作,针对产业共建主阵地河源高新区共同开展完成《河源国家高新区产业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具体策略。还配合河源有关部门在政府职能改革、权责清单清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多方面持续推进,我们还培训了大量的河源干部和专业人才,希望能够把深圳创新精神、市场意识、法治观念真正留在河源。

  第三个层面是长期效益方面。经过两轮的全面对口帮扶,不单是河源越来越了解深圳,深圳也越来越熟悉河源。河源的青山绿水、良好生态、美景美食、客家文化都成为河源的名片。即使是全面对口帮扶工作结束,深圳河源两地“共饮一江水”的友谊也将日久弥新,两地的合作和共赢必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反哺河源,就是反哺深圳

  2016年10月,我和王卫有过“高见”。

  彼时他是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除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爽朗的笑是他比较典型的特征之一,这或许是他乐观心态的延伸。

  从人社局局长到挂职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总指挥,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长,看起来这是一种从大城市往后发展城市的“发落”,实际在王卫眼中,这是一种历练,是一种完善,是找到实现一个不同层面的、立体的人生的机会。尤其是当你了解到是他主动要求去河源工作的话,可能会刮目相看。正如他所说,人生实如大海之行,转换、位移、漂流、跃动。

  是啊,何须时时处处比高低。

  扶贫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有些事,光用钱还真解决不了。如何付真情,真扶贫,扶真贫,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王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真扶贫的路子。挂任河源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后,他第一时间把指挥部办公地点搬到高新区,和河源高新区两套人马合署办公。一块田里耕种,一张图纸盖楼,一个屋檐下开会,一个灶台吃饭。这才是人们所说的带着问题扶真贫,带着感情真扶贫。

  抛开工作成果不谈,我很欣赏王卫的“反哺”思维,喝了这么多年东江水,反哺河源是情理之中。其实反哺河源何尝不是反哺深 圳?一个城市,应该对给自己供应水电蔬菜肉禽的另一个城市心怀感激。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曾帮助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乃做人之根本。

  今天的果不会凭空坠落,而是前尘往事的因。而种下帮扶的因,能不能收获最后的果,不强求。但时间会证明这一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