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黄龙戏: 阅尽风雨沧桑这边风景独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农安的文化 农安黄龙戏: 阅尽风雨沧桑这边风景独好

农安黄龙戏: 阅尽风雨沧桑这边风景独好

2023-05-30 0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之美。

  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在农安县诞生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

  1990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在北京人民剧场开幕。20天的演出活动中,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台优秀剧目汇聚一堂,让喜爱戏剧的观众们观摩到了众多名演员、精彩好戏和五光十色的舞台艺术。

  在这些剧目当中,来自农安县的黄龙戏剧目《魂系黄龙府》震惊了首都戏剧界。当时,评审专家们高度评价:“咱们中国人真了不起,一个县城就产生了这么个剧种,又产生了这样一台大戏,真是不容易。”

  作为新中国培育起来的剧种,黄龙戏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仍傲然挺立。它成长的路途并不平坦,在60多年中,曾多次历经困境。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黄龙戏日趋成熟,并迎来了今日的繁花似锦。

  黄龙戏起源

  中国戏曲在南宋时期正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三次新兴剧种的集中爆发期,分别是清朝中叶、清末民初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龙戏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吉林省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和吉剧、辽南戏、满族新城戏、阜新蒙古剧等新兴剧种同龄。

  这一批新兴剧种有着相似的特征,它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语言或民族语言;有自己独具的音乐特色;还积累了自己独特内容的剧目、代表性的演员和观众。

  黄龙府是辽金文化和北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农安浓厚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具有北方民族特征的地域文化。千年古城在往昔岁月中的一幕幕,都在黄龙戏里被倾情演绎着。作为一种以视听手段直观阅读黄龙府千年画卷的独特方式,黄龙戏的创作题材——尤其是大型历史剧目大多反映了辽金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与黄龙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黄龙戏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它的唱腔音乐源于我国独有的皮影艺术。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人们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等工序,制成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戏中“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幕布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就演绎成了“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东北的皮影戏有多个流派。其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皮影戏被当地民间艺人俗称为“此地影”。辽金时期,皮影戏由冀东传入黄龙府,清朝末年,在长期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秧歌等融合的基础上,“此地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东北本地的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后,黄龙戏逐步形成了具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广泛的文化基础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戏种。它的音乐结构采用了乐段体,可以多次反复。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没有脱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留了本地的乡土气,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

  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

  从初创到辉煌

  在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记者目睹了黄龙戏剧团一场新剧目的排练。黄龙戏的器乐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主奏乐器是本地四弦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黄龙琴。为了加强艺术表现力,还增设了部分西洋乐器。

  采访当天,演职人员正在室内排练小黄龙戏《雪打灯》,导演是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刘天昌。和黄龙戏打了30多年交道的刘天昌,虽然因长时间的排练已很疲惫,但一聊起黄龙戏,马上精神十足,对黄龙戏的热爱在侃侃而谈的言语中流露出来。

  刘天昌告诉记者:“对我个人来说,戏永远也演不够。当年的《魂系黄龙府》让剧种走向辉煌,荣耀至今没有退色。现在的黄龙戏我们会保护好、传承好。”

  刘天昌所说的《魂系黄龙府》是由著名剧作家王福义创作的大型历史剧,正是这部戏把黄龙戏推向了顶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赵贵君面对记者的采访表示,《魂系黄龙府》这个戏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戏剧节,可以说有了很大的震动,专家们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小剧种,大气魄!”“我们既评上了文华奖,又产生了一个梅花奖演员,当时在县级剧团能产生梅花奖演员,这还是第一次。”

  1959年1月,农安黄龙戏剧团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得了公众的肯定。从此,一个崭新的剧种扎根在了东北大地上。同年7月,第二个黄龙戏实验剧目《珍珠串》上演。从1960年建团到1962年,剧团共创编了13个剧目,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响热烈。

  上世纪80年代,农安黄龙戏剧团创作了现代剧目《无事生非》《风雨菱花》等重要剧目,在各大戏曲类的汇演和评奖活动中喜报连连。日趋成熟的黄龙戏声名远播,进入了飞跃发展的阶段。

  1984年,黄龙戏大型现代剧目《风雨菱花》舞台美术在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设计展会上获荣誉奖,这是黄龙戏艺术第一次被国际认可。

  1985年,黄龙戏被载入《中国戏曲年鉴》,在黄龙戏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9年,由著名剧作家王福义创作的大型历史剧《魂系黄龙府》,登上了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的舞台,囊括了本届艺术节的各项大奖,一举夺魁。

  1990年,正在戏剧处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经文化部审批,《魂系黄龙府》奉调进京参加中国第二届戏剧节,对于黄龙戏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在演出过程中,一曲《魂系黄龙府》,让黄龙戏被誉为“民族瑰宝”,震惊了首都戏剧界。

  从此,黄龙戏一发不可收,又接连上演了《大漠钟声》《圣明楼》《鹰格夫人》三部辽金历史剧,在国内产生了轰动。

  困境中的坚守

  从1997年开始,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黄龙戏一度走向低谷,农安县黄龙戏剧团举步维艰。资金不足、经费紧张、演员青黄不接,没有演出场地和办公地点……黄龙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残酷考验。

  2005年5月,农安县文体局启动黄龙戏的抢救工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借助全省的艺术创作力量,外聘导演,租借部分灯光、音响等设备,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将这一濒危剧种重新搬上舞台。

  新排演的黄龙戏《兀术与鹰格》在长春上演,让观众们再次领略了黄龙戏的独特艺术魅力,也引起了戏剧界的又一轮好评。

  在2006年进行的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中,黄龙戏剧团作为长春地区唯一一个被保护剧种团体,以国家事业单位形式保留下来,还被列为改革试点单位,不仅职工解决了收入问题,剧团还有了专项的排练经费。

  2008年,黄龙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0年开始,农安县的黄龙府文化艺术节,给了黄龙戏一个复兴的平台,每年100多场的“送黄龙戏下乡”让这个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再次回到了老百姓的身边。

  2011年,农安县投资建设了黄龙大戏院,对于为黄龙戏奉献过青春的人们,对于繁华落尽后依然与黄龙戏相伴、相守的人们,这是最好的安慰。

  黄龙戏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除了乐器和唱腔的独特,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所选的一些剧本都是来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剧作家王福义的原创作品如《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等为黄龙戏注入了更丰厚的内涵。王福义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没有停止创作。

  “大部分给黄龙戏写的剧本尤其是大戏都是写辽金历史剧,都与咱们黄龙府有关。”王福义说,“黄龙府这个地方文化底蕴非常深。”

  在农安县,黄龙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和推崇,拥有着大量戏迷,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在的戏越来越少。66岁的戏迷刘桂芳告诉记者:“家乡有个黄龙戏,我们农安人感觉很骄傲,我们年轻时候都可愿意看了,那时候都是单位组织看的,一看就好几场,现在希望这个戏别没了,因为大家还是很爱看的,挺怀念的。”

  赵贵君坦言,目前,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之下,黄龙戏的确面临着拍戏经费紧张、演员青黄不接等残酷的现状,但是他相信,低潮过后,黄龙戏一定会迎来涅槃重生的一天。

  赵贵君说:“现在全国的戏剧形式发展参差不齐吧。百年的老戏不能丢在我们这,因为文化才是民族的符号、是民族的DNA,把这种传统的文化元素用我们今天人的视角总结出来,随着时间的推进,文化的繁荣,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繁荣,必然要来到春天。”

  迎接新希望

  如今,黄龙戏以及其他的新兴剧种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黄龙戏人必须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坚守中不断超越自己。

  近年来,农安县一直在着力打造黄龙府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通盘考虑。黄龙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团计划要在每一年都赶排一场大型剧目,并力争在三年之内打造一台精品大戏。还要利用新修的黄龙大戏院,积极开展“以文补文”活动,尽量创造黄龙戏的文化价值。

  今年,黄龙戏很忙!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了鼓舞抗疫斗志,坚定抗疫信心,由人民网吉林频道、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开展“人民同心抗击疫情”吉林省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有你东方一片红》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展现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新时代的英雄们!并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人民视频等主流媒体平台进行推送。用艺术的方式为吉林加油,为中国加油。

  截至2020年7月,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共有在编职工70人,聘用合同工26人。拥有自身的编剧、导演、作曲主创班底,唯独代表性主演自雷霆和马忠琴离开黄龙戏以后,出现了断档。黄龙戏现在正着力寻找适合黄龙戏艺术特色表演、热爱黄龙戏艺术的青年表演人才,加盟黄龙戏,为黄龙戏的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现阶段,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正在全力以赴赶排新编现代戏《一个都不能落下》,黄龙戏用这个精准扶贫题材的新编大型剧目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刻献礼。黄龙戏也将在发展的道路上,创作更多更好的舞台艺术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美好生活。

  60多年来,黄龙戏在吉林省的文化舞台上演绎着命运的跌宕起伏。作为农安县的文化名片,黄龙戏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综合性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瑰宝。从长远发展来看,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唱腔音乐,做好黄龙戏乃至黄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块文化瑰宝走得更远,让黄龙戏这一独特的地方戏种在黄龙府厚重的文化滋养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在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为保护发展好黄龙戏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艰苦努力。黄龙戏现在拥有全省闻名的现代化演出剧场,这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黄龙戏的阵地。黄龙戏还拥有自己的基金会,是在农安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成立的基金会,已经为黄龙戏的剧目创排筹集到了数百万元的善款资金,这是黄龙戏发展的又一个有利保障。

  正如百姓所说:黄龙戏,黄龙戏,一条黄龙朝天去;百年古艺得传承,千年舞台黑土地。

  是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城一曲,一城一个故事。煮一杯茶,听一出戏,最爱黄龙戏。

  材料提供者: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陈照阳

  (本版图片均由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提供)

  图片说明:

  ①2018年11月《兴国皇太后》昆山演出剧照

  ②2011年《不上线放鹅》剧照

  ③2012年送戏下乡演出现场

  ④2013年黄龙小戏《大院小院都是情》

  ⑤2015年9月吉林省第七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演出现场

  ⑥2017年大型现代戏《黏豆包》参加“全国第二届基层院团优秀剧目汇演”

  陈照阳个人简介

  陈照阳,男,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编剧;1980年11月生,1995年进入吉林省戏曲学校学习戏曲表演,毕业后工作在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多年来,参与演出黄龙戏大小剧目几十个。凭借黄龙小戏《不上线放鹅》获得第八届中国滨州小戏艺术节表演奖;凭借黄龙戏《巧断猫狗案》《整事》等多次获得吉林省小戏艺术节表演二等奖。2015年,尝试戏曲剧本创作。《醉鬼相亲》荣获吉林省二人转戏剧小品编剧一等奖。2016年,编剧的大型现代戏《黏豆包》荣获黑吉辽蒙四省区优秀剧目展演暨吉林省第二届吉剧优秀剧目汇演“桃李梅艺术奖”;2017年,编剧的《丁字路口》荣获第十五届全国人口文化奖“戏剧类三等奖”;2018年,编剧的大型现代戏剧本《春暖花开》被文化部评为剧本孵化项目;2019年,编剧的现代小戏剧本《卖秋裤》荣获温州市剧本征集一等奖。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