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2023-09-12 04: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1年7月23日,江西省德兴市农民使用收割机收割早稻。受前期旱灾和旱涝急转影响,江西早稻插种时间推迟,但因后期加强田间管理和天气晴好,早稻长势较好,预计亩产增加 图/CFP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保证国家社会稳定和主权安全的战略物资。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直接关系到农民、市民和国家的利益,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2007年,全国人大农委通过督办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的建议》(第1438号),推动了内蒙古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2009年至2010年,连续两年围绕粮食增产、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2010年,为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报告的工作,全国人大农委组成调研组,分赴15个省、区、市进行调研,并两次召开会议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汇报。2011年,为推动粮食法的制定工作,全国人大农委召开部分省(区、市)人大农委粮食法立法工作座谈会,并召开会议听取涉粮央企负责人和专家关于制定粮食法的建议,还先后到多省进行粮食法调研。

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供需基本平衡

(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央连续下发8个一号文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粮食实现了两个“七连增”,两个“创新高”,即总产、面积均“七连增”,总产、单产均“创新高”。总产达到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增加2.9%,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近几年,随着人口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不断增长。据国家粮食局粮食供需平衡调查,近些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在10400亿斤左右,每年粮食消费刚性需求增长大体在90亿斤左右。从消费结构看,近几年居民口粮消费基本稳定,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略有下降。其中,农村居民口粮消费下降,城镇居民口粮消费逐年增加;工业用粮与前几年迅猛增长之势相比,增速明显放缓;饲料用量持续增加,家畜饲料用粮从1980年的6800万吨增至2009年的1.2亿吨;种子用粮基本稳定。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398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和库销比保持较高水平,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警戒线。

(三)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农业科技攻关取得较好效果,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坚持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推行现代农业耕作制度,提高了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2%,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以上,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高产创建实现了技术集成、要素整合、农机农艺结合,并整乡整县建制推进,有力辐射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国4380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6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320公斤。此外,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一批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加快实施,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意识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四)优势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基本形成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形成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国家实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布局建设。扶持农业发展政策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支持粮食主产区发挥优势,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目前我国已经建成13个粮食优势产业带,其中专用小麦产业带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3个,专用玉米产业带2个、高油大豆产业带5个。13个粮食主产区大力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保持了较高的粮食商品率。2010年,13个粮食主产区总产量是8327亿斤,产量占全国的75.4%,比上年增产了295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6%,并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

二、制约因素增加,面临巨大挑战

当前,我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经济作物比重的增加、人口的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将造成我国粮食产需缺口扩大,维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增加。

(一)种粮效益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民在田里辛苦劳作一年不如进城打工一个月,“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怪圈至今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2009年冬小麦、早稻、油菜籽亩均纯收益分别为177元、172元、45元,分别比2006年减少13%、49%和75%。许多农户种粮收入已经不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农民更愿意种瓜果蔬菜等效益高的经济类作物,在有的地方出现撂荒或由种植双季粮食作物改种单季粮食作物、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等现象。城乡居民年收入差绝对值由2006年的8172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90元。2009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有8个省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7个粮食主销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居全国前六名。

(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面临较多制约因素

今后一段时间,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难度日益加大。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应对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挑战。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且投入渠道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农田水利设施和设备普遍存在老化失修的状况。据统计,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全国大型泵站急需改造的比例高达85%以上。二是土地资源的约束加大。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长远看,人增地减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减少了1.23亿亩,十几年间减少的耕地面积比河南省全省的耕地面积还要多,人均耕地面积由1.58亩减少到1.3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实施大项目、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建各类园区中,仍在占用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农田。三是淡水资源制约日益加剧。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春耕和秋冬期间用水矛盾突出。水资源匹配不佳,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五分之一。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很快,且许多江河湖泊污染严重,不少水源不能用作生活生产用水。四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地位没有确立,农业技术推广面临人散、线断、网破、站撤的困境。不少地方农业技术人员流失,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能力弱化。我国粮食品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原创性研究落后,种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三)粮食区域和品种结构矛盾加剧

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北移,出现了“北粮南调”。据国家粮食局统计,近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地中,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上升之势,而长江中下游产区逐渐减少。2008年,冀、蒙、辽、吉、黑、鲁、豫7个北方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3年的37.3%提高到2008年的44.6%。而苏、皖、赣、鄂、湘、川6个南方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3年的35.8%下降到2008年的30.9%。京、津、沪、浙、闽、粤、琼7个主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3年的10.5%下降到2008年的6.1%。在目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中,只剩下黑、吉、蒙、豫、皖、赣等6个省区为净调出省区。广东省的粮食自给率已降到30%以下,浙江、福建自给率也都下降到40%左右。

从粮食品种看,小麦消费需求稳中略增,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优质强筋小麦供应不足、品种优质率低。大米消费需求小幅增长,大米在居民口粮消费中约占60%,且比重还在逐步提高,但南方地区水田不断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恢复和稳定生产的难度很大,稻谷供需总量特别是粳稻将长期偏紧。受养殖业、生物能源和深加工快速发展的影响,玉米需求将增长迅速,供需关系趋紧。粮食品种间争地及粮食作物和油料、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

2011年5月29日,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千余亩晋祠大米进入插秧阶段。据国家粮食局统计,近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地中,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上升之势,长江中下游产区逐渐减少 图/CFP

(四)农产品进口和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影响加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推进,国外农产品和资本进入我国势头强劲,这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缓解某种农产品供求矛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加大。目前,我国大豆产业约70%的加工能力和80%的大豆进口被跨国公司控制,国内大豆生产严重萎缩,大豆加工企业大部分倒闭,食用油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2010年,我国大豆净进口量5480万吨,比上年增加28.8%,食用油净进口687万吨,我国油脂净进口折油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万吨,10年增长约353%。我国的食用油自给率已从60%下降到37%左右,已超过国家安全预警线,包括大豆在内的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5%以下。国际资本和农业跨国公司正悄然进入我国粮食生产、储藏、加工和流通的相关环节。2010年夏粮、秋粮收获季节,在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外资加价抢购粮食的现象,国外资本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影响不断加深。

三、加强扶持力度,保障粮食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并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11450亿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10900亿斤,比现有的生产能力增加近900亿斤。本着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0年间需再增加1000亿斤生产能力。因此,对粮食生产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压力不可低估。我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采取应对措施,化解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加强粮食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粮食法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要工作,也是粮食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快粮食法立法进程,积极开展立法研究,做好与现有法律法规衔接,争取早日颁布实施。在粮食法中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法律条文中必须明确粮食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及相应地位。二是强调粮食生产,围绕粮食生产解决好耕地(特别是稳产高产地)、灌溉用水、品种培育、技术推广、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等问题,真正让农民有利可图,提高种粮积极性。三是要加强监管,保证粮食流通和质量安全。四是制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搞好粮食储藏。五是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粮食生产责任制,从国务院到省市县都要有各自的责任。六是加大社会各方面对粮食产业的支持。同时,要不断完善粮食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依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近几年,居民口粮消费基本稳定,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略有下降。其中,农村居

民口粮消费下降,城镇居民口粮消费逐年增加 摄影/杨明静

(二)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国家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真正解决粮食主产区种粮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和财政收入低的“三低”问题。要保持强农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逐步扩大强农惠农政策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农惠农政策要继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进一步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补贴政策。设立病虫害防治补贴,提高农机补贴标准。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中央财政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逐步降低县级保费配套和种粮农户保费比例。

(三)要建立土地保护补偿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要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把补贴粮食主产区地方财政和补贴农民放在同样重要位置。建议国家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产粮大县财政补贴标准,解决“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问题,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要由粮食调入省份给粮食调出省份以补偿鼓励粮食生产和调出。要建立土地保护补偿办法。要逐步降低直至取消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逐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

(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一是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要把坚决落实“两个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性的工作,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其中水田面积保持在4.75亿亩左右。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禁搞耕地跨区域占补平衡、多占少补和占优补劣。二是加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发挥规模效益想,形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优质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三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各地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解决“最后一公里”梗塞问题。四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特别是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粮食科技创新步伐,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科技贡献率。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和改进粮食品质,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要对潜力大的如黑龙江等省加大支持力度。

(五)大力发展多种油料作物生产

要大力推动油料作物的多元化种植,开辟食用油供给的新途径。重点扶持并培育高产量、高产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种,将花生、油菜籽、油茶等油料作物纳入粮食安全体系。落实国家对油料作物的扶持政策,对花生、油菜籽和油茶的种植给予补贴,提高食用油料中的花生、油菜和油茶种植比重,降低食用油消费中大豆产品的比重。全面实施花生种植补贴政策,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

(六)加强农产品进口和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调控和监管

要正确把握加强国际合作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强对外资进入农产品领域的监管。建立外资进入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领域的审批制度和监管机制。当前,要切实加强对大豆、玉米和婴儿奶粉进口的调控。要启动种子安全战略,理顺种子管理体制和科研体制,加强种子进口监管,保护我国种质资源。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