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二战日本军队军衔及标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军衔图片肩章 图解二战日本军队军衔及标志

图解二战日本军队军衔及标志

2024-01-03 11: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图)军队手册中的全彩插图,显示了1938年规定的军衔和兵科符号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1943年日军对陆军军衔制度进行了较大调整:将长官改称“士官”,上长官改称“佐官”,原士官改称“尉官”;合并原来各种繁杂的军衔并将其区分为士官、士兵两类;取消了监、正、官、工长等军衔称谓,统一军衔称谓;单独设立技术部军衔;将法务人员改为士官;将特务曹长军衔改称“准尉”,仍为一等判任官;增设兵长军衔,为一等卒。调整后军衔设置为:

士官共三等:将官——大将、中将、少将;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士兵分三等:准士官——准尉;下士官——曹长、军曹、伍长;兵——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上图中的昭五式制服展示了军衔、兵科符号和专业徽章的佩戴位置

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各个军衔领章的大小并无差异(均为长40毫米,宽18毫米)。1943年,日军对军衔标志同样进行了修改,军衔肩章大小开始有了变化,变化后的军衔通常称为“三式军衔”。将校、准士官的领章长度统一规定为45毫米, 宽度则各有不同:将官是30毫米,佐官是25毫米,尉官准士官是20毫米。与此同时,随着肩章的面积扩大,星徽也比之前更大了。下士官的领章规格为长40毫米、宽20毫米,士兵的领章与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保持不变,还是长40毫米、宽18毫米。关于星徽的排列,昭和十三年制式以前,星徽在领章上是等间隔排列,军衔变动时需重新购买领章。昭和十八年制式对此做了修改,星徽从领章的边缘开始排列,每升一级,则在其附近加上一颗星。

这里同时介绍下日军的任官制度,按照日本官位的分类, 日本军人(包括陆军、海军)还分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四类。敕任官指按日本天皇的敕书任命的官员,分为三等:大将为一等敕任官,中将为二等敕任官,少将为三等敕任官。奏任官是由陆军大臣奏请天皇批准,再由陆军大臣任命的官员,分为六等:大佐为一等奏任官,中佐为二等奏任官,少佐为三等奏任官,大尉为四等奏任官,中尉为五等奏任官,少尉为六等奏任官。判任官由联队(团级)以上部队长官判定任命的官员,分为四等:特务曹长为一等判任官,曹长为二等判任官,军曹为三等判任官,伍长为四等判任官。卒是由大队(营)、中队(连)等分队长官任命的兵卒,分为三等:上等兵为一等卒,一等兵为二等卒,二等兵为三等卒。1943年后, 日本将大将改为亲任官(由天皇亲自任命,颁发任命书和大将军衔标志),增加了兵长,为一等卒,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分别为二、三、四等卒。

(上图)军方发行的一对昭五式曹长肩章的正背面

(上图)昭五式少佐肩章

(上图)昭五式大尉肩章

(上图)未曾使用过的陆军昭五式中尉肩章的正背面

(上图)的九八式大尉领章及包装盒

A. 新兵领章(九八式,第一种类型)

B. 二等兵领章(九八式第一、第二种类型,

三式第一、第二种类型)

C. 一等兵领章(九八式第一、第二种类型,

三 式第一、第二种类型)

D. 上等兵领章(三式,第二种类型)

E. 兵长领章(三式,第二种类型)

F. 伍长领章(三式,第二种类型)

G. 军曹领章(三式,第二种类型)

日军同时规定有各级军官与军衔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编制比较严格,但也有特例职务军衔相差一级甚至两级的情况,日本陆军主要职务及军衔有:

陆军大臣——大将、中将,陆军次官——中将,参谋总长——大将,参谋次长——中将;

教育总监——大将、中将;

军事参议官——大将;

总军:总司令官——大将,总参谋长——中将,总参谋副长——中将、少将;

方面军:司令官——大将、中将,参谋长——中将、少将, 副参谋长——少将;

军:司令官——中将,参谋长——少将,副参谋长——少将、大佐;

师团:师团长——中将,参谋长——少将、大佐;

航空兵团司令官、飞行集团集团长——中将;

参谋本部部长——中将、少将;

各种学校长——中将、少将;

旅团长——少将,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步兵团、战车团、飞行团团长——少将;

联队长——大佐、中佐;

飞行战队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中佐、少佐;

中队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中尉、少尉;

联队旗手——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本文摘自《二战陆军单兵装备:日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