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实验室│邓彤:任务写作:如何破解构思教学的“黑箱”窘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写作构思是什么 写作实验室│邓彤:任务写作:如何破解构思教学的“黑箱”窘境?

写作实验室│邓彤:任务写作:如何破解构思教学的“黑箱”窘境?

2024-07-03 16: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为什么要收养流浪狗

当今社会,人们都变得冷淡,对外界事物大多漠不关心。我认为,收养这只流浪狗,把它当一只宠物可以大幅改变这个城市的通病。养宠物可以培养爱心。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有爱心,却从来没有踏实地奉献过爱心。爱心被隐藏了起来,而养一只宠物则能够再次激发你隐藏的爱心。

养宠物还可以培养责任心。宠物都有生命,对生命负责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同时还可以培养我们养成守时、守规矩的习惯,有规律地给宠物喂食、清洗、锻炼,自己的生活也会随之规律起来。有规律的起居生活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吗?

此外,养宠物还可以培养恒心。因为养宠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不能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半途而废,这就需要恒心。

总之,养宠物能够培养上述“三心”,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允许我收养这只流浪狗。

如此三要点式的八股文章,显然缺乏基本的说服力。

那么,这种包含有特定作者、读者、具体写作目的以及写作情境要素的任务写作,该如何指导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开展写作从而达成预期的说服效果呢?

二、问题分析

虽然教师已经在命题中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写作情境,但由于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空间条件之限,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在写作中应该依据这些情境进行针对性说服。也就是说,这些情境本身虽然是具体的、明确的,但对学生而言,仍是抽象的、空泛的,是外在于学生写作活动的。所以,学生依然按照惯性思维,轻车熟路地“炮制”出这样一篇中规中矩的“三段论”文章来应对这次写作。

设计任务情境对于学生的写作固然有一定作用,但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真切感知并善于借助情境要素。教师必须设法发挥任务写作中的“情境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得这些理论上成立的有效写作资源真正转化为学生写作学习资源。

“任务写作”不会自然导致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这些任务情境等要素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对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将写作任务情境进一步“情境化”的写作教学实验。

三、课堂实验

本实验由三个活动构成。

【活动一】聊“劝说”经历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就劝说话题聊天。

师:生活中,劝说别人是家常便饭。所谓劝说,就是通过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让别人接受你的看法或采取某些行动。大家在生活中有过劝说别人的经历吗?(学生七嘴八舌)

生:同学闹矛盾,经我劝说,两人和好了。

生:发生了交通事故,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和解了。

师:你还能劝解交通事故啊?

生:我看到别人劝解。

生:爸爸妈妈吵架,妈妈要回娘家,我劝妈妈。

师:你怎么劝呢?

生:我拉住妈妈衣服说“妈妈不要走,不要走”。

师:这么劝有用吗?

生:我还哭,然后妈妈就不走了。(众生笑)

师:看来,“边哭边说”这样的劝说方式对妈妈还是管用的。不过,如果刚才那位同学说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主互相争吵,这时,你跑去“边哭边说”会有用吗?(众笑)可见,劝什么、怎么劝,都必须考量劝说对象的特点、考量劝说人和对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以《红楼梦》为例,来讨论一下作品中关于劝说的事例。史湘云和薛宝钗,大家一定不陌生,她们是两位能言善道的姑娘。但有一次,她俩在劝说贾宝玉的时候却碰了大钉子。请看:

湘云笑道:“(你)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 “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师:这么会说话的史姑娘、宝姑娘为什么会碰钉子呢?她们的劝说对象—— 贾宝玉其实很随和啊!请同学们分析史湘云、薛宝钗碰钉子的原因。

生:宝玉最讨厌别人劝他结交官员、应酬世务。

生:宝玉最讨厌读“四书五经”。

生:湘云、宝钗的劝说,触犯了宝玉的底线,犯了劝说他人的大忌。

师:看来,劝说是否有效,不一定是你能说会道,而必须充分了解劝说对象的思想、性格与兴趣爱好。要提升文章的说服力,必须研究说服对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针对说服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说服内容与说服方式。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说服类文章的写作吧。

【活动二】创任务情境

为避免学生陷入惯性思维,教师重新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情境。

你的好朋友小文最近很烦恼。他(她)对你说:“这段时间一直心烦意乱,因为爸爸妈妈要给我生个弟弟(妹妹)了,我才不想要呢!”请你给他(她)写封信,设法化解他(她)的烦恼。

这次写作任务目的在于“劝说”。要达成这一目的,必须了解小文为什么烦恼。

1.了解小文的烦恼

师:为帮助大家了解小文的烦恼,请同学们设想一下或者互相调查一下,了解“小文”究竟会有哪些烦恼。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同学的各种说法)

生:有了弟弟(妹妹),自己的事情可能会比较多。

生:有了弟弟(妹妹),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

生:可能会和自己抢食物、抢玩具。

生:爸爸妈妈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弟弟妹妹身上,就不会再关心自己了。

生:将来弟弟(妹妹)会和自己争分父母的财产。

生:不知道怎样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共处,感到棘手。

…………

2.为烦恼排序

师:上述内容都可能对小文造成程度不同的困扰。但是,在说服小文的时候,不可能对这些内容一一加以阐释,应该从中确定最主要的烦恼进行针对性劝说。当然,每个人的烦恼可能都不一样。现在,我们依据常情,推断一下最可能让小文烦恼的因素是哪些?

(教师出示一张“鱼骨图”,要求学生依图将上述所列小文的烦恼分类排序,并思考相应的劝说内容与方式。)

为如下两个因素最容易导致小文烦恼。

①小文可能担心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关注自己,担心新来的弟弟(妹妹)会分走父母的爱。

②不知道如何同即将到来的弟弟妹妹相处,有一种莫名的担心与烦恼。

师:同学们为什么不担心弟弟(妹妹)会和自己分割父母的财产呢?其实,有这种顾虑也是人之常情,是无可非议的哦。

生:父母的财产应该由父母支配,自己犯不着为此操心。况且,老盯着父母的那点财产,也太小家子气了。

师(笑):同学们境界很高啊。看来,我们假设的这位小文同学,主要不是财产上的烦恼,而是情感上的烦恼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劝说他(她)呢?

3.尝试针对性劝说

学生讨论后,最终得出:情感上的烦恼要通过情感来解决,并汇总如下应对内容:

①弟弟(妹妹)会分走父母对小文的爱吗?

劝说的焦点:有了弟弟妹妹后,父母还会像以前那样爱自己吗?对此,大家都认为父母对小文的爱是一如既往的,不会因此稀释。劝说者应该就此做一番开导,要从事理层面将问题掰扯清楚。学生形成的劝说要点如下: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阶段性的。有了弟弟(妹妹)后,父母对他(她)的关心主要是生活上的照料,每个孩子都离不开这样的照料,小文你当年也同样得到父母这样无微不至的照料。

▲有了弟弟(妹妹)后,父母不过是把当年给你的爱重新倾注到弟弟妹妹身上,而这种爱已经不是你这个阶段所需要的。

▲在这一阶段,父母对你的爱不但没有稀释,反而更加深厚了,主要体现在对你精神方面的爱,对你发展、成长的关注。

②弟弟(妹妹)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吗?

大家认为,弟弟(妹妹)会带来一些小麻烦是免不了的。在劝说时应该让小文意识到: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个烦恼其实应该是幸福。学生最终形成的劝说要点如下:

▲与其试图化解小文害怕有弟弟(妹妹)的烦恼,不如让小文体会到有弟弟(妹妹)的快乐,以此唤起小文对手足之乐的憧憬。

▲应该从两个方面劝说:一要渲染独生子女的寂寞,二要描绘兄弟姐妹之间的快乐(如更多的爱、知心朋友、成长伙伴……)。

有学生还写出如下一段话:

有了弟弟妹妹之后,你所得到的爱,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一份。这就是弟弟妹妹对你的爱。原来,这个家庭是父母两个人爱你,如今变成了父母、弟弟(妹妹)三人爱你。你不是更加幸福了吗?

③站在父母立场劝慰小文

师:刚才我们主要从小文的立场看待二胎问题,其实这张上下对称的鱼骨图已经启发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小文站在父母立场看待这一问题。这时,我们又该怎样劝说小文?

▲有同学说:增加一个弟弟(妹妹),不仅小文自己多了一个亲密伙伴,父母的生活也因此更加有意义。这可以大大延迟父母进入“空巢老人”生活的时间。

▲还有同学认为,为了说服小文,应该突出讨论弟弟(妹妹)的出生对于父母的意义,从而唤起小文的责任感,减轻烦恼。当一个人的责任感被唤起时,他就会产生责无旁贷的信念,就不再会因为一些枝节问题而烦恼。为此,首先向小文介绍或描述有关“空巢老人”的故事。其次,建议小文换位思考,想象自己长大远离父母之后,父母的孤独、寂寞。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建议学生写一段父母晚年在精神、生活、健康方面对子女的需求,从而达到真正打动说服小文的目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推荐一篇报告文学《新空巢时代》[2]。学生一边翻阅资料一边思考,尝试写一个劝说小文同学体谅父母的文段。

【活动三】评估说服力

学生写完片段后,教师出示“说服力评估表”。

请同学依据下表标准,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评价同学写的说服力如何?可以打几颗星?

最后,大家推选出获得“五星说服力”的文段如下。

小文,我想,你的爸爸妈妈一定经常这样对你说:“等你上大学了,爸爸妈妈就解放了。”但是,你想过吗?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上了大学离开父母之后,父母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当家里只剩下父母两人时,父母丢魂失魄的感受你设想过吗?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有位早早进入空巢生活的母亲这样说:她闲下来就给女儿发微信,新买的衣服啦、路边的小花草啦、外面下暴雨啦,事无巨细,女儿只要没有及时回复,她就会发更多的微信给她。可是一空闲下来,母亲的心情和嘴角立刻就会一起耷拉下来,女儿的小屋,她也越来越不敢进去了,看到那些小物件,她就忍不住想哭。母亲变得少言寡语。“距离女儿放寒假还有107天”,母亲手机上的计日软件每天都在倒计时。107天,就是3个多月,就是15个星期,就是从初秋到寒冬……这位母亲算着算着,一股烦躁之气突然让她崩溃了。她拿了一个大箱子冲进女儿的房间里,把那些闹钟、书本、玩偶一股脑儿倒了进去,盖上盖子。思念女儿的日子一直像石磨一样研磨着这位空巢母亲的心……

当我读完这段文字,觉得心里一阵阵疼痛。小文,你现在已经读高一了,很快就要远离父母外出求学,这意味着你的父母也将要进入“空巢”。你既然爱自己的父母,我想你一定不希望父母将来也是这般寂寞如此苦闷。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了一个弟弟或妹妹,是不是就可以大大减少父母生命历程中孤守空巢的时间了呢?

◆策略◆

上述实验虽然旨在指导学生写作劝说类文章,但本实验的亮点则是教师对学生写作构思的指导。这一实验颇具标本意义,其最具价值处在于:让构思教学具有操作性,让飘忽空灵的“构思”行为由“暗箱化”转变成“透明化”状态。

构思是写作过程的主要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构思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羡慕写作高手在构思中思如泉涌、奇思妙想不断,却不知别人究竟如何做到的;善于写作的学生也无法言说自己的构思经验,只得简单归结于“灵感”;教师缺乏构思过程知识与构思教学策略,因此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展开构思。构思就是这样处于“黑箱”状态,成为非常“私密”的、难以外化学习的行为。

构思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是构想出一个“奇巧的立意”。目前心理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写作构思的基本过程:设立写作目标、生成写作内容、组织写作内容。[3]

上述三个方面,任务写作均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治构思教学“黑箱化”的弊端。为便于论述,这里将构思简化为两大要素。要素一:确定写作目标;要素二:形成并组织写作内容。不过,任务写作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还需要依赖如下写作教学策略:

策略一:情境协作,明确写作目标

高水平写作者在构思方面的显著特征—— 具有非常清晰的写作目标并且善于把较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写作者非常清楚自己的写作目标是为了达到有效的意义交流,而不是将自己以往所积累的一堆材料“堆砌”在作文中。而低水平写作者只满足于将自己知道的内容呈现出来,至于效果如何却并不在意。

从上述实验案例可知,教师第一次让学生写“收养流浪狗”的劝说文章没有成功。虽然教师也设计了具体的任务情境,但实际上学生对这些“情境”完全无感觉,依然自说自话地照搬以往熟悉的作文套路。可见,教师设计一个写作任务情境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帮助学生“打开”这一情境,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意义交流意识。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特别增加了两个“协作情境”。一是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劝说别人”的经历,同时列举《红楼梦》中湘云、宝钗劝说失败的事例,这一类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劝说对象对于有效劝说的意义。二是让学生设身处地揣摩小文同学产生烦恼的原因。经过一番具体情境中的相互协作,学生确定并进而分解了本次写作任务的目标:首先,针对小文不愿让父母生二胎的主要顾虑,展开针对性劝说;其次,让小文从父母立场看待“二胎”的必要性,尝试激发小文的责任感,让他(她)因为替父母着想而愿意接受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

这一番协作讨论非常关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不能简单地视为一般性的“导入”。这一“协作”主要作用如下:首先,使学生知晓了小文的多种顾忌;其次,通过协作,学生互为听众,确立了有效劝说的内容与方式;第三,学生在协作中可以切实体验到各种劝说是否具有说服力。

实验证明,班集体教学有利于任务写作发挥其自身优势,全体学生均可成为写作教学资源:每一位同学所发表的自己对“二胎”的顾虑,都为其他同学了解“小文”的顾虑提供了参照。由此看来,任务写作创设了交际情境,但这些情境要真正发挥助推学生构思的效用,还须借助“协作式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情境协作”式讨论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这些讨论,显然属于心理学中的“大声思维法”,它能够使内在的构思过程外显化、可视化,因此,非常有助于学生的构思学习。

策略二:任务驱动,生成与组织“写作内容”

写作构思的第二大要素是“形成与组织内容”。构思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开发、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

形成写作内容的渠道大致有两种:

渠道一:依靠作者原有的积累—— 如果作者原有积累比较丰富,那么,形成与组织内容就相对容易,只需要从原有积累中直接调取即可。

渠道二:依据当下写作任务现场生成—— 如果作者没有足够的积累,就需要通过向外搜集、向内加工等方式形成写作内容。第二种渠道显然是写作常态。

在这方面,任务写作也大有作为。“写作任务”包括作者、读者、目的、角色、话题、语言等要素。这些要素一直是写作构思极其重要的资源。[4]依据这些交际要素,教师在进行构思教学时,可以采用“提问策略”指导学生选择、生成写作内容并谋划写作样态。

例如,“作者”这一要素对于构思有何作用呢?在上述实验中,作者的角色定位是“小文”的好朋友,这一身份直接影响着本次写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行文风格。学生在构思时,需要从未成年人角度看待“二胎”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顾虑,劝说方式也必须采取朋友之间推心置腹、宽慰安抚式的口吻。

还可以将“作者”与“读者”两个要素关联起来展开构思,开发组织写作内容。在上述实验课例中,教师的构思指导就非常有效:关于我的读者—— 小文—— 我知道些什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出了许多可能让小文对“二胎”心生顾虑的因素,然后,又从中确定了比较主要的因素。

还可以从“读者”与“语言”的关联来指导学生构思。我的读者—— 小文—— 会如何看待我的话语方式?他(她)希望我采取怎样的口吻和他(她)说话?事实上,课例最后的“说服力星级评选”活动,也是在引导学生从“读者”立场感受那一段文字在内容、方式两个方面所具备的说服效果。在写作构思阶段,这一类评价要素其实也可以参与其中。

由此看来,任务写作中的各个要素,都可以成为指导学生学习构思的重要资源。

策略三:提供支架,有效支撑构思学习

构思是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各种因素参与其中。作为写作学习者,学生在构思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知识、能力方面的困难。为确保构思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针对一些次要的学习困难采取搭设支架的方式,迅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如前所述,在“二胎”风波案例中,教师三次为学生的构思学习提供了支架:一次是鱼骨图,旨在帮助学生搜集并排序说服对象的主要顾虑,这属于工具性支架;一次是教师直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指导学生从家长立场思考,这属于思维型支架;第三次是在学生讨论“空巢老人”问题时,教师适时推荐报告文学《新空巢时代》,这属于资源型支架。关于学习支架问题研究者论述较多,兹不赘述。

总之,构思教学要摆脱玄妙笼统的“黑箱化”状态,必须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任务写作以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在相当程度上使构思教学趋于“透明化”而变得可教、易学。

[1]本设计为笔者与重庆市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合作完成,参与老师有:李世洪、杨庭勇、顾瑞珍、罗懋英、刘英、余米曲、唐春莲、钟杨陈、易红梅。特此致谢。

[2]合理.新空巢时代[J].婚姻与家庭(下半月刊),2017(11).

[3]薛庆国,庞维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写作过程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4).

[4]迪恩·蒙莫里,福克兰·奥哈勒.作者的选择[M]//刘锡庆,主编.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6-7.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 20023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