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2018年10月30日。江湖再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再见江湖小说 金庸,2018年10月30日。江湖再见

金庸,2018年10月30日。江湖再见

2024-07-15 2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温瑞安与金庸

特此授权红星新闻刊发。

这是一个悲伤的十月,噩耗接踵而至, 30日下午,金庸在香港养和医院去世,享年94岁。金庸被评为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

金庸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他曾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金庸小说对于现当代中国人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能够生活在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是不少人年轻时的梦想。在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医院的门口很快聚集了缅怀他的武侠读者,他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不愿相信金庸去世,哪怕金庸先生早已封笔退隐多年,但于金庸的读者而言,他只要还在,江湖就会在。

▲金庸资料图片 图据东方IC

他经历过的传奇人生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祖上是名门望族,不但善于经商,而且出了很多学识渊博的后人。

虽然在他出生时家道已经有些衰落,但依然有良田三千亩。男孩子都淘气,但他不同。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父亲怕他读出毛病,便想方设法让他出去玩。

有一次,父亲拖他出去放风筝,放着放着,一回头,查良镛不见了。

父亲急得不行:“怕被别人拐走了。”找了半天没找着,回家一看:“这小子正泡在书房看书呢。”

在读书这方面,查良镛也算是个“痴儿”。但他虽爱书成痴却并不呆板,相反,他还颇有做生意的天赋。其实要论他真正的处女作,并不是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而是一本叫做《给初中投考者》的试题精编,由查良镛和其他两位同学根据所考的内容自己出题编写。这本试题精编类书籍畅销几省,赚到的第一桶金就足够把他供到大学。那时他只有十五岁。虽然成绩优异,但查良镛却不是那种“乖乖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生自由散漫、不守规矩”。

▲金庸资料图片 图据东方IC

1940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因为看不惯训导主任的种种行径,“瞧不得他有事没事就辱骂学生”,便仗义执言,用笔来讨伐他。几天后,查良镛被勒令退学了。他便转到衢州中学,念完了高中。一个人一生中被开除过一次,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但他被开除过两次。查良镛在重庆读大学时念的是外交系,他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看不惯学校里不良的校风,他再次因大胆直言,遭遇了平生第二次被开除。外交官理想因此破灭。

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经历了大时代的烽火硝烟,饱尝过生离死别的痛苦,母亲死于20世纪30年代,父亲死于50年代,香港成为他最后安身立命的地方。对于生和死、和平与战争,他都有刻骨铭心的亲身体验,这一切都被他概括在小说中。无论如何,他的小说保持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他在遥远的香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古老的汉语,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一脉温情,给无数海外游子带去心灵的慰藉。

他笔下的武侠与江湖

1955年,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新晚报》编辑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于是查良镛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反响甚至超过了梁羽生。他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兼有政论、散文等。自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共创作了十五部。历年来其笔下的著作屡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对华人影视文化可谓贡献重大,也奠定其成为华人知名作家的基础。金庸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后来又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可以说金庸热潮燃烧至整个华语圈。近年来金庸作品也被翻译成日文等其他文字。

▲金庸作品 图据东方IC

傅国涌曾写过一本《金庸传》,其中谈到,作为小说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到底有没有文学价值,至今仍不断引发激烈的论战。他早年坦承:“我说老实话,我以为我的武侠小说是第一流的,但说是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不够资格了,这是真心话。”

1956年,金庸谈到《书剑恩仇录》时,认为这只是“娱乐性的通俗读物”“无所谓的通俗小说”,不是“真正的文学著作”。1969年他说:“武侠小说本身是一种娱乐性的东西,不管写得怎样成功,能否超越它形式本身的限制,这真是个问题。”他还多次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这一点他实际上做到了。他的小说写作出于商业动机,却着力刻画人性,把人文精神注入古老的武侠小说之中,创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虚拟世界。

他是一个报人

1947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受聘于上海《大公报》,任国际新闻编辑。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急需翻译人员,查良镛被报馆调派来港,其后调任《新晚报》副刊编辑。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那时在香港工作并不是一个好差事,那时的香港比上海要差得多。但香港在发展,查良镛作为报人的人生也在一步步走上正轨。

金庸1959年创办《明报》,直至1993年退出报业管理层。他也多年为明报撰写社评,“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传为美谈。

他的社评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老《大公报》“文人论政”的传统。老大公报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深入骨髓的民族感情,面对日本强敌入侵时如此,“二战”以后民族尊严遭到伤害时也是如此。这一点在金庸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1972年4月25日,他发表社评说:

人类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如何增加生产,因为总生产早已够了。最重要的事,是怎样使全人类和谐相处。在这件事上,中国人应当当仁不让,因为任何外国都不及中国的经验丰富。

人类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如何增加生产,因为总生产早已够了。最重要的事,是怎样使全人类和谐相处。在这件事上,中国人应当当仁不让,因为任何外国都不及中国的经验丰富。

他的大量社评传递的是中国立场、中国情结。

他是一个色彩复杂的人物,香港山顶道宽大的书房里摆满了外文精装书,但他很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终其一生都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他的小说、政论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

一个八十多岁的博士生

金庸好学永无止境,即使是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金庸仍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81岁高龄。

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去上课,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在剑桥上学,金庸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金庸资料图片 图据东方IC

有学生想找金庸拍照,签名。金庸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

他的爱情故事

金庸去世后,大家发现,巧合的是,10月30日这天,也是香港演员夏梦2016年去世的日子。夏梦是谁?不得不提到金庸的感情史。夏梦是金庸的梦中情人,金庸曾这样评价她,“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夏梦被誉为是东方的奥黛丽·赫本,也被认为是金庸笔下小龙女与王语嫣的人物原型。

夏梦生前也曾回应过金庸暗恋她一事,但他们却未曾在一起过。金庸曾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过:“我的婚姻不理想,我离了好多次婚。”

在纸上“笑傲江湖”的背后,他的婚姻曾两次破裂,心爱的儿子在美国自杀,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

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的爱情萌芽于1947年的杭州,那时他在《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专栏而与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认识。1948年3月,《大公报》派金庸到香港工作,杜冶芬随他去了香港,当年10月他们在上海举办了婚礼,杜冶芬在香港的几年,金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一个人在家寂寞无聊,生活过得不愉快。最后她独自回了内地,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金庸在《大公报》的其他同事说:“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粤语,在香港感到生活苦闷,加上当时查良镛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况下,离开查良镛。”金庸74岁时回忆这段不愉快的婚姻,依然眼含泪光地说:“是她背叛了我。”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懂英语,比他年轻十一岁。两人相恋时,金庸还在《大公报》。1956年5月1日,他们举行了婚礼。

他们在半山缆车径(现在的坚尼道)2号租房居住,大儿子查传侠出生之后,金庸创办《明报》,筚路蓝缕,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后来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顾孩子,每天还要给他送饭。1976年1月《明报月刊》十周年,明报王国颇具规模,他们的婚姻却出现了裂痕,最终走向离婚。

1998年,朱玫因肺痨菌扩散病故于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享年63岁。多年后,金庸说,如果可以补救的话,他希望可以对亲人好一些,对朋友好一些。在接受采访时,他脸带愧色地说:“我对不起朱玫。”

▲金庸参加家族同乐会图据东方IC

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叫林乐怡。她认识金庸时才十六岁,比金庸小二十多岁。当时林乐怡是一家酒店的侍应。那天,金庸刚与第二任妻子吵过一架,在那家酒店闷坐,引起了林乐怡的注意。后来金庸再离婚,再结婚,并送小娇妻到澳洲留学。金庸说:“我现在这个太太不是他们的母亲,但大家相处得很好。”在《明报》女编辑欧阳碧眼中,林乐怡跟金庸两个女儿年龄接近,虽是继母,却不像是母女,倒像是姐妹。她们又说又笑,有时声音太大,反要丈夫喝止。

对于金庸自己的武侠形象,有人说他是郭靖,有人从他身上看到陈家洛,也有人说他是“韦小宝的化身”。金庸对记者说:“我肯定不是乔峰,也不是陈家洛,更不是韦小宝……因为我做事毕竟是严谨的,不可能会这样潇洒风流……”与他认识多年的沈西城说:“他一向木讷,不喜多言,他心里面的话,似乎完全宣泄在他的小说里,读者所喜欢的郭靖或者令狐冲,大半是金庸的化身。不过,活生生的金庸,略略要比郭靖、令狐冲多了一份狡黠……”

如今,先生走了,但一生笑傲江湖。先生的读者说,只想用《笑傲江湖》最后一回来表达——“曲谐”。

END

红星新闻记者丨陈谋

编辑丨冯玲玲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本文为红星新闻(微信号:cdsbnc)原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