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构建科学高效定价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体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部转移价格的形成 建行构建科学高效定价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体系

建行构建科学高效定价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体系

2024-07-11 0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定价管理与流动性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建设银行不断探索和优化价格管理方法、规律和体系,理顺和规范流动性管理的制度、流程和要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保障了业务持续良性发展。

  一、全行业首批推出全额资金计价管理模式,内部转移价格体系贯穿全行经营管理

  建设银行自2004年开始着手进行内部转移价格体系改革研究,明确提出“实现内部资金管理模式由差额管理向全额管理转变”的目标,系统地构建方法论体系,并开始产品试点。2007年,全面推行全额管理模式,将原来只对上下级行间上存和下借资金计息的模式,改为以资产负债表大类产品计价的全额资金计价模式。

  内部转移价格制度体系健全,与资产负债管理紧密结合。2007年,建设银行以《全额资金计价细化方案》为标志全行开始实施全额资金计价,明确了全行各资产负债业务的计价策略和参考基准,同时对全行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和方法宣讲,深化全行对新计价方式的认识;理念的快速更新使得全额资金计价模式很快被应用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各个环节。2008年,全行综合经营计划开始按照全额计价模式编制,考核全面引入内部转移价格。2009年,在流动性管理中针对承担流动性安全的资金业务实行特别内部转移计价,转变部分资产的运用导向。同年,细化了金融市场业务内部转移定价方案,开始通过价格引导金融市场业务发展。2011年,明确了同业议价业务内部计价方案,有效协同业务发展。至此,内部转移价格制度体系构建全面完成,与其它管理制度紧密结合,成为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

  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内部转移价格逐条细化至各期限产品。计价精细化是商业银行管理精细化的前提条件。建设银行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实践摸索和反复验证,针对不同业务单元特征、监管环境和管理要求,形成了以一般性存贷款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和同业业务为独立单元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该体系能够快速有效传导管理意图和业务策略,提高全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目前,已针对约4000种资产或负债项目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主要项目采用业务明细数据逐笔匹配内部转移价格。

  信息系统持续优化,内转价格计量准确有效。建设银行在建立全面合理的内转价格体系时,同步建设了先进的内部转移价格计量系统,该系统针对海量数据能够高效完成各业务维度和业务层级内部转移收入和支出的计量,为业务分析和绩效考核提供高质量数据,是全额计价体系良性运转的关键。系统在业务应用中不断优化升级,已成为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部分。

  计价模式的改变使得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业务策略传导顺畅,产品绩效衡量统一,利率风险有效集中,解决了差额计价模式下纵横向评价机制不一致、对市场价格敏感性差等问题,迈出了资产负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推行八年来,在理论积累、业务实践和系统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使用内部转移价格方式调整业务结构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分行、部门、产品等各维度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增强了全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持续强化外部定价能力建设,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银行定价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建设银行持续加强自身定价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利率自由决策机制下的存贷款定价模式。目前,已经研究并设计一批具有实践意义的高质量定价技术,结合完备的价格授权体系,广泛应用于业务实践当中。

  紧随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存贷款定价模型。2004年,建设银行研究并推广考虑各类风险因素和利润目标的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技术。之后,又相继研发了利率顶和长期限固定利率贷款定价模型,协议存款定价模型和打包存款定价模型。针对目前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取消,各金融机构竞争逐步加剧的形式,建设银行研发了贷款基础利率定价模型和贷款综合定价模型。近几年,使用先进的定价技术,依托系统算大账,建设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完善的价格授权体系。建设银行不断探索价格授权新模式,通过精准调整授权体系,寻找“简政放权”的黄金平衡点,通过模型指导、理论培训及财务约束管理,各级分支机构市场定价能力逐年提高。总分行之间已经形成合理的定价权属模式,既充分注重各分支行价格决策自主性,体现市场导向优势,又有效强化总行方向把控能力,增加整体资源协同效应。

  强大的信息决策系统。建设银行正在努力实现价格决策机制信息化。现有信息系统支持以较高频率自动对各类金融产品价格情况在多种维度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统计,这种基于庞大数据的灵活而快速的统计系统为价格策略的制定、调整和效果监控提供了基本依据。未来,建设银行将通过“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将定价模型、价格决策与价格授权充分结合,增强全行以市场为导向、快速定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不断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完善流动性管理框架

  一直以来,建设银行非常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采取健全制度体系,保持资产负债合理结构,设立流动性风险限额体系,建立数据管控体系等手段,具备了较高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

  全面的流动性管理规章制度。2006年至今,建设银行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制度,以《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为起点,先后制定了《流动性风险计量规则》、《压力测试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应急响应业务部门预案》和《流动性危机应急预案》,明确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和方法,规范流动性风险计量程序,设定在暂时性、局部性资金短缺和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方案,建立起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全面的制度体系为全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明确指引。

  创新的流动性管理方式。建设银行不断研究创新流动性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通过将计划编制、考核政策、激励方式、价格工具与传统的流动性管理方法结合,把流动性管理融入经营管理的各重要环节,保证了全行业务流动性需要。2010年,建设银行创新机制,按照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设定现金回流限额,通过对资金实行差别化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运用价格手段引导资金部门主动维持合理规模的流动性组合,建立起有效的流动性储备制度。

  完整的限额监测体系。目前,建设银行已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监管指标和内部管理指标体系。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等,实施硬约束,要求完全达标。内部管理指标包括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现金回流比例等,实施软约束,突破指标限额后,将分析原因,适情况采取措施。内部管理指标限额还可根据市场、业务发展情况等内外部环境变化随时调整。为了检验在压力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建设银行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测试情景包括央行[微博]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大量流失、市场融资能力下降等多种情景,范围包括境内分行、附属公司,涵盖集团口径本外币业务。全面的流动性指标监控体系和压力测试情景,多角度体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涵。

  强大的数据管控能力。建设银行不断开发、完善系统功能,可实现集中业务数据的存储,各级机构清算账户的调拨资金,大额资金变动的实施监测,监管指标和内部管理指标自动计量,优质流动性资产和融资抵(质)押品信息管理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系统每日自动计量各个时间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实施压力测试。流动性管理精准而高效。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将面临更加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坚实的理论基础、充分的业务实践、精准的产品定价、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将为建行银行的“百年”目标保驾护航。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