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族熔炉” 汉语取代蒙语 蒙古教改掀风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蒙古蒙语教学事件视频 推动“民族熔炉” 汉语取代蒙语 蒙古教改掀风暴

推动“民族熔炉” 汉语取代蒙语 蒙古教改掀风暴

2024-07-11 2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报道:李远山

近来内蒙古双语教育新政策掀起风暴。当局推动课程改革,许多科目以汉语教育取代蒙古语,引起一些蒙族家长抗争,也有汉人知识分子支援,但事件渐告平息。

北大教授马戎、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等近年主张的“第二代民族政策”,推崇美国“大熔炉模式”。内蒙的汉语其实很流行,一般民众的普通话比很多其他省份还标准。

预料中国民族政策将在“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融和”之间前进。

今年的秋天,对于家住在内蒙古通辽的蒙古族女孩图雅来说特别不平静,而内蒙古也打破以往的沉寂,成为全世界媒体聚焦的地方。

时间到回较早前的今年5月,在蒙古族中就开始流传秋季将要进行课改的消息,并且在知乎、豆瓣等讨论平台开始出现呼籲保护蒙古族母语的文章,其中一篇获得了1000多条评论。

在这之前,新疆、西藏已分别于2017、2018年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由于内蒙古被认为是“模范自治区”,特意被推迟到2020年。

汉语课比重大增

关于教改的传言最终在8月26日被证实。这天凌晨内蒙古教育厅正式发布通知,从秋季学期起,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将使用汉语《语文》教材,未来两年,《道德与法治》(政治)和《历史》也将开始用汉语授课,到2025年实现“三科”汉语教学全覆盖。

此外,内蒙古还开展了多种强化国家意识,包括国庆期间号召各公私营机构悬挂国旗、举行升旗礼,以学校和机关单位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和宣讲会,而这些举措在此前都是不曾有的。

课改与过去的蒙古族学校教学体系相比,有3个变化:

第一是增加了两门汉语授课课程,加上之前英语一直用汉语授课,课改后,中小学汉授课程比重从以前的少数增加为一半左右;

第二是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从小学二年级提前到一年级;

第三则是《语文》课由蒙授改为汉授,而以前作为正统地位的蒙古语改为《蒙古语文》。

“很多人都担心以后蒙古语会被弱化成英语一样,作为一门外语来学,这也是课改引起担忧的原因”,图雅说。

不过,最近内蒙古官方一再强调,蒙古语文的必修课地位和课时不会改变,但是这依然不能消解人们的疑虑。

蒙古族大抗争  拒送孩子上学

这次课改,反对声音最大的是通辽和锡林浩特。

8月26日至9月3日是内蒙古各地开学的日子,然而这两个地方的家长用拒绝将孩子送往学校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一开始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过来”,图雅说。

毗邻辽宁沈阳的通辽是中国蒙古族最大的聚集区,蒙古族人口有150多万,佔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虽然这里早在清末就开始农耕化,是蒙古族汉化最彻底的地方之一,但这次依然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极度重视。

从中国微信上流传的一段视频看,在一所学校门前,至少有数十名家长在表达抗议。

另一个抗议最激烈的地区锡林郭勒则是蒙古族人口比重最高、游牧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为了安抚这里不满的人群,亲自前来解释课改不会改变原有的双语教育体系。

为了督促蒙古族学生入学,政府警告体制内人士如果抗拒的话就要受到停职等处罚,而牧民则停发补贴金。

“现在至少90%的学生都回来上课了”,图雅说。

不过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并没有消除蒙古族人内心的抗拒。

蒙古族人在转发政府各种警告性文告时,都会加上一个蔑视的表情符号。

在9月12日地方政府下发通知,凡是学生第二天不前往学校报到就要被开除学籍后,很多蒙古族人士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蜡烛的图片,来表达不满和对蒙古族文化的伤感。

各种流言也伴随着愤怒而传播,而压抑和绝望又让人们深信这些流言。

9人因愤怒自杀

“现在已经有9个人为了这件事自杀了,昨天又有二连浩特一位女老师跳楼了,我们没有办法,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愤怒”,一位元蒙古族男子在微信中写道。

但是任何自杀的消息都未经证实,有的则被官方立即闢谣,二连浩特警方表示的确有一名女子死亡,但是这是刑事案件,并非自杀。

虽然9月中旬内蒙古各地均宣称学校100%的学生复课,但是这件事已经对蒙古族心理产生冲击波,是近二三十年没有的,他们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认知走向了教改所期待目标的相反一面。

“自从这个事情发生以后,我发现周围蒙古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保护学习和保护母音的意识加强了,尤其是那些本来已经不会讲蒙古语的家长开始关心孩子的蒙古语教育。一些家长本来对孩子学汉语没有意见,现在反而有所抵触了”,包丽颖说。

至于因为教改产生的心理裂痕是否会扩大,而政府又会採取何种方式来弥补裂痕,都值得拭目以待。

不仅仅是蒙古族,很多汉族知识分子都在微博和微信表达了对强制课改的不满。

一群曾经在内蒙古插队的老知青也连署了抗议书,抗议书中写道“这种不尊重其本民族的选择,一厢情愿一意孤行的做法,适得其反,已经构成破坏民族团结的局面”。

领衔签名者是马晓力,北京的一位着名“红二代”,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的女儿,另一人胡冀燕,则是原河北省副省长胡开明的女儿,她还曾担任邓小平重要智囊于光远的秘书。

稳定大后方 模范自治区

1947年,尚未建立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按照斯大林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其地理范围涵盖今天内蒙古中部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又合并了民国时代北方9省的蒙古族聚居区,形成了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地域。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化解了民国以来不断高涨的蒙古民族主义,也使得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还成立了新疆、宁夏、广西和西藏4个民族自治区,但是相比较而言,内蒙古是经济最发达、民族关系最稳定的一个,被称为“模范自治区”。

2019年内蒙古人均总产值(GDP)达到9800美元,在中国31个省级区域中位列第11名,高于辽宁、湖南、四川等传统经济大省。内蒙古几个资源发达的城市,比如鄂尔多斯、阿拉善、包头的人均收入甚至高于北京。

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30个城市,有6个在内蒙古,数量全国第一。

高铁3小时达北京

内蒙古的基础建设也在快速进步。2020年初,北京通往呼和浩特的高铁开通,整个呼和浩特铁路局每天发往北京的高铁达66车次,年底开通的京渖高铁,也特意设立了通往赤峰和通辽的支线,届时内蒙古绝大多数重要城市都与北京实现3小时内的直达。

内蒙古尽管幅员辽阔、人口稀少,但是建立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和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1万5000公里,村村实现通公路,基础设施明显比毗邻的俄罗斯和蒙古先进很多。

随着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内蒙古的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14%增加到2019年的22%,荒漠化的草原也有近5000万亩恢复了植被,内蒙古在近代100多年来环境恶化的趋势首度出现逆转。

图雅故乡所在的奈曼旗,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科尔沁沙地,过去每逢春天就黄沙瀰漫,现在沙地上已经覆盖了一层灌木或稀疏草皮。

蒙汉通婚普遍

基于共同的种族和宗教基础,蒙古族和汉族的关系也一直很融洽。到去年末,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口约466万,佔总人口的18%。除了少数人口保持传统的放牧生活方式外,多数蒙古族已经成为农民或城镇居民,与汉族人杂居。

汉族人与蒙古人也都保持着通婚的习俗,图雅的兄弟姐妹4人中,两个人与蒙古族人结婚,两个人与汉族结婚。

根据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资料,47%的蒙古族核心家庭都与汉族有通婚,而同期藏汉通婚率不足5%,维汉通婚率不足1%,远比新疆、西藏的通婚比例要高。

“没有一个不会讲汉语”

民族杂居和融合的后果是汉语越来越成为农区和城镇蒙古族的通用语言,“我周围的蒙古族没有一个不会讲汉语的”,图雅说。

她的汉语没有任何蒙古口音,并且略带东北官话味道:“我们大家聊天微信、写文章也都是用汉语,反正什么语言都会说,哪个方便就用哪一个!”

蒙古语是用古老的回鹘字母拼写的,像传统汉语书写方式一样,是从右到左拼写,拼音系统又很复杂,导致其很难在手机和电脑上输入,全球的资讯革命进一步加速了蒙古语的衰落。

主动学汉语扩大出路

虽然,此前中国官方给予蒙古语授课学校优惠补贴,但是这依然不能阻挡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汉语授课的普通中小学。

2020年,内蒙古高考中蒙古族考生约4万多人,但是使用蒙古语试题的仅有1万2000余人,也就是说,已经至少七成的蒙古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200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1992年小学一年级蒙古语文教材印数为6万8500册,到2006年则下降为2万2500册。

“即使政府进行教改的话,我们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水准也肯定会越来越好,因为这个社会你的汉语不好就没有出路”,图雅很坚定地说。

“我爷爷有5个孙辈,但是只有我是蒙古族学校毕业的,其他4个都上了汉语授课的学校”,包丽颖说。

生于通辽科左中旗的包丽颖与清朝孝庄皇太后具有某种血缘关系,2018年在北京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虽然她中小学时期接受的是蒙古语教育,但是她的普通话听起来非常标准,甚至她的名字也看不出蒙古族的痕迹,还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字“Cindy”。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