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丨哈尔滨是中国解放的大后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战时解放军用的什么枪 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丨哈尔滨是中国解放的大后方

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丨哈尔滨是中国解放的大后方

2024-07-15 17: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也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大后方的中心城市。期间,一支绝大多数由东北人组成的百万兵团,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到辽沈战役,从平津战场、到衡宝战役,从广西剿匪、再到勇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所向披靡。

为了解放全中国,哈尔滨百姓涌跃参军参战,武器物资、运输队、医疗队、慰问队……潮涌一般支援到前线。随着全国更多城市的解放,一批哈尔滨籍指战员留在当地,参与接收改造和管理城市,期间,哈尔滨市也派出多批干部南下,成为了扎根在南方的东北人。

哈尔滨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制订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11月16日,以陈云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北满分局在哈尔滨成立。并从关内抽调2万名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其中包括10名中央委员和10名候补中央委员。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三九师师史(机密)》中记载:1946年,为了打破国民党独占东北的企图,党中央决定在苏联红军撤出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市的同时,迅速歼灭三市的匪伪武装并夺取之。

哈尔滨解放在即!

当时,哈尔滨市驻扎的苏军随时可能撤离。根据中央精神,东北局命令,以第359旅为基础,成立夺取哈尔滨市的临时指挥部,在苏军撤离时,解放哈尔滨市。期间,任命松江军区司令员李天佑为指挥,第359旅旅长刘转连为副指挥,共同负责制订解放哈尔滨市的作战计划,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队的行动。

据1947年8月在哈市出生、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李天佑将军的二儿子李亚滨介绍:父亲在回忆录中记载,1946年3月,陈云就解放哈尔滨问题生动的比喻:“必须从困难着想。认真侦查部署,要用宰牛的刀子来杀鸡。”为此,经过多日推敲,制订了一个立足于“打”的解放哈尔滨的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刘转连将军曾手写了一份当时解放哈尔滨市的经历,如今保存在68岁的女儿刘晓粤家里。刘晓粤介绍:当时,717团、炮兵营、骑兵大队等兵力主攻南岗。炮兵营随717团占领发射阵地,骑兵大队保卫车站、桥梁和追剿外逃的敌人,719团配备在哈市东面攻占道外。特务团配备在哈市西南,主要负责道里。与此同时,松江部队和北安部队也进入指定地点。

1946年4月27日夜,苏军刚刚开始撤退,解放部队就秘密派出两个连和一个排,进驻哈尔滨市委、市电台、哈尔滨日报社及中苏友好协会等重点单位。

28日拂晓,进攻正式开始。各部队迅速占领指定目标,在解放途中,南岗和道外有个别地方出现小股敌人的抵抗和暗枪射击,解放军迅速将其歼灭。

与此同时,先潜部队如神兵天降,与攻城部队里应外合,在解放大军的强大威慑下,城里的国民党杂牌军几乎不战而败,纷纷缴械投降。

战至15时,哈尔滨市全部解放。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饱尝了14年日寇铁蹄践踏和国民党腐败统治之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

总结管理经验,

为全国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哈尔滨解放后,在哈尔滨市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政权建设,组建市政府,召开哈尔滨临时参议会,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接收大城市、建立政权摸索经验。

1946年7月,哈尔滨市委制定“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方针,全市各行各业全力生产,支援前线。在市委的带领下,全市人民同心协力改造旧城市,打击封建会道门、戒除烟毒、改造妓女,荡涤旧社会污泥浊水。所辖四个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如今,在西柏坡纪念馆仍保存着哈尔滨解放后,顾乡靠山屯农民李学思在分得土地后激动万分,代表全体村民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会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这封语句并不流畅,也没有标点符号的信,深切地表达了翻身农民衷心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的心声。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介绍,在恢复哈市经济过程中,市委首先把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事业放在首位,让几乎瘫痪的城市恢复了生机。为稳定物价,保证生活必需品,成立了国营东兴、民生两大公司。同时,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统一货币,保护民族工商业,促进生产发展……

边清山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条战线制定政策中,都可以找到哈尔滨的影子,这对新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双城四合院里“吹响”解放东北号角

11万八路军挺进东北,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其中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由于斗争需要,1946年12月10日,即哈尔滨解放初,东北野战军总部从哈尔滨秘密移驻至双城堡东北隅。

现位于哈市双城区昌盛街优干胡同的四野纪念馆就是当时东野总部的旧址。这是一座始建于1917年的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院落。东野总司令部入驻后,东院是东野总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包括作战室、伙房和警卫室,后院中间还保存着一个一人多高的地下防空洞。西院为司令部直属机关所用,设有机要、侦察、通迅、作战、供给5个处。

在两个四合院中间,有一棵粗壮的百年垂柳,据黑龙江省四野研究会会长张国富介绍,出于安全和保密需要,此树是当年两院的分界线,这棵百年古树也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两院之间,虽然只有一墙之隔,却不能相通的。据当年很多曾在西三合院工作过的人讲,当时,他们并不知道东野总部就在隔壁院内运筹帷幄着整个东北战局。

张国富说:自1946年12月初起,东野总部在这里工作、生活了22个月。从“一下江南”到辽沈战役前期,东野总部直接向毛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呈送重要电报12次,接收电示十余次,对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有着重要意义。期间,依托哈尔滨为大后方,总部直接指挥纵队、师级规模战役战斗70余次,毙伤、俘虏国民党军63.1050万人。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秋 、冬”三大攻势的战斗,也都是在这里运筹和指挥的,并在此拉开了与国民党东北大决战——辽沈战役的帷幕。

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拉开辽沈战役序幕,至11月2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拥兵百万的战略机动部队。

百万大军挥师南下,

解放中国半壁河山

到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除绥远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总兵力超过100万人。期间,哈尔滨举行了5次大规模征兵活动,两万多名青年参军参战,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贡献。

3月下旬,第四野战军自华北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强渡长江、解放武汉的战斗……10月中下旬,在歼灭白崇禧部主力4个师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后,又向广西挺进,至12月中旬,再歼白崇禧集团17万余人。

广西战役后,四野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115万余人。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四野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实施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至此,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他南海诸岛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张国富表示,四野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最重要的主力部队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英雄部队。从松花江畔到天涯海角,近万里的直线距离,四野将士们硬是靠着两条腿,冬冒风雪严寒,夏顶烈日酷暑,不时有瘟疫伤病侵扰,无数次地穿行在枪林弹雨中,翻山越岭,迂回穿插,冲锋陷阵,欲血奋战。战线从北到南,洞穿中国大地,先后消灭了国民党正规部队188万余人,消灭土匪武装135万余人,解放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支多数由东北人组成的英雄队伍中,来自哈尔滨的兵源数以万计。其中号称冰城雄狮——152师中的9996名兵源中,99%都是哈尔滨人,当中既有双城连,也有宾县排,纵横大江南北,到广西剿匪后,部队已经伤亡近半。

据统计,四野军中各级功臣占所属部队人数的比例高达28.5%,平均不到4人就有一人荣立战功。全军少将以上军衔共计1614人,其中原属四野的就有519人。

在血与火的拼杀中,四野将士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先后有22万余人伤亡,包括炮兵司令员朱瑞在内的300多名团以上干部,永远长眠于青山绿水之间。

加班生产,筹集物资,

全力支援解放战争

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后方加班加点支前。1946年底,哈尔滨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各行各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发展军工、军需生产,全力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

——在1947年1月到1948年的夏、秋、冬攻势中,哈市各级政府先后派出马车1279辆,组织担架队员、汽车司机、医护人员和前线工作团共2.8万人支援前线。

——在四平战役中,哈市承担了2700名伤病员的任务,动员73名医生和248名护士承担救护工作。

——在“三下江南”中,哈市组织了10批共19个医疗队、320名医护人员,分赴战勤医院救护伤病员。

——在辽沈战役中,哈市组建了以卫生局长张柏岩为首的战地医疗队,87名医务人员,分成6个手术组,在前线先后手术2400例。

……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表示,自1947年至1948年,哈市共生产单军服64万套,棉军服47万套,棉大衣46万件,棉皮鞋40万双,夹皮鞋7万双,棉皮帽76万顶。在军工产品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枪炮。哈尔滨全市各行各业,特别是工商界先后多次组织捐款,共计超过42亿元(东北币)和大量实物,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

扎根南方,

他们依然还是龙江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一首东北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更是那些生活在他乡的东北人的思乡歌。

如今生活在广西、年近七旬的白玉芳是双城县小高家窝棚人。“哈尔滨解放后,父亲白永胜跟随四野第152师,一路战斗来到广西,后来响应号召,便一直留在广西工作,就连奶奶去世,也没能回到双城送上最后一程。”白玉芳说,父亲92岁时,因病入院,在记忆出现障碍,已经认不出儿女时,却时常会说着梦话“打土匪啊,好累的”、“快拿枪集合,要去打土匪了”……而在老人病重痛苦时,每每听到那首“思乡曲”,情绪都会平静很多……

从1950年起,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解放,四野各级指战员陆续调到海军、空军、防空军、野战军、边防军、公安军、铁道兵,林业工程等部队,历经战火考验的他们通过军事院校的学习,成为军队的中高级指挥员、军事院校的领导干部。也有的以军转干部身份走进全国各地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电、文化等政府机关或企业。与各族人民群众,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继续拼搏。

年逾六旬的徐颖华是二代海南人,她的老家也在哈尔滨市双城。“当年父亲徐连义读过初小,哈尔滨解放时,父亲在县大队,后来并入到四野。他靠着一双脚,跟随部队进关,一路打到了海南岛。”徐颖华回忆,解放海南岛时,父亲已是副营级干部,获得了“战斗英雄”称号。为了响应国家发展建设,他留在海南岛的农场,种植橡胶。一家人也就成了生活在海南的东北人。2019年夏,徐颖华带着父亲的遗愿,回到老家,给爷爷奶奶上坟。她说:“从东北到海南,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改变。但无论何时,我们都记得自己是冰城人。”

数以千计的冰城人随着部队的脚伐,在全国解放后扎根南方,参与地方建设。同时,一大批在哈市培养出来的冰城干部,被抽调南下,去接收并管理一些刚刚解放的大中城市。根据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统计,仅1949年,哈尔滨就派出南下干部1367名,为新中国稳步发展,起来重要作用。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叶勇

原标题:《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丨哈尔滨是中国解放的大后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