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到底有没有“内卷化”?我们询问了100位学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卷概念操作化 学术圈到底有没有“内卷化”?我们询问了100位学者……

学术圈到底有没有“内卷化”?我们询问了100位学者……

2024-03-20 16: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于是,第8期“问教授一个小问题”,我们向海内外的数百位历史学者发出建议,请老师们谈一谈学术界是否存在内卷化现象。

本次精选了14位学者的精彩回复,感谢各位老师对研习社的支持!为尊重老师的个人隐私,部分回复人采用匿名方式,请多理解。

01

姓名:倪玉平

单位: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

观点:学术界存在内卷化现象。

例子:某些单位热衷于留本单位尤其是大佬培养出来的学生,师徒相承,致使研究方向过于集中、领域日趋狭窄。还有学者喜欢一窝蜂地扎堆研究热点问题,缺乏自己的冷静客观判断,也容易出现内卷化。

02

姓名:刘志鹏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观点:学术界存在内卷化现象。

例子:内卷化一词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延伸至学术领域本身,是近几年的事情。所谓的“踮脚化”理论很形象的描述了学术圈内卷化的本质,即是耗费过多无用成本,最后结局则千篇一律。

在学术资源如学术期刊、学术岗位、学术奖励等如此有限的情况下,人为短平快地提高要求,造成大量学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最后取得的成效还未必如愿,这也成为学术界尤其是青椒的一大痛点。近来国家多次提出破除唯课题、唯论文、唯称号等的政策和要求,但不改变对大学量化式的管理模式,学术圈内卷化的现象应该不会消失。

03

姓名:顾銮斋

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观点:我知道“内卷化”这个概念。但我不认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存在这种现象。

例子:我是搞世界史研究的,平时较少关注中国史研究。就世界史研究而言,不仅不存在内卷化问题,而且研究世界史的学者奇缺,以至于区域史、国别史、专门史等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

现在的985高校以及历史研究部门,世界史学者人数严重短缺,多数学校不及中国史学者的十分之一。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恰好是世界史学者人数多于研究本国史的人数。在很多名校,世界史学者占到三分之二。既然众多方向和国家没有研究,言何“内卷化”呢?

我刚从中国历史研究院开会回来,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史学者的体量是一个倍受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即使是中国史研究,我直觉也不会存在内卷化问题,因为学术研究非常细致,更何况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与扩张,新产生的方向会更多,且有一些方向会因为学者觉得老旧而不再去研究,而不再去研究并非说这类方向不再有学术价值或潜值。

重要的是历史研究不同于吉尔茨、黄宗智等学者笔下的农业景观,因此,不应该将这个概念套用于历史学研究。

04

姓名:韩朝建

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副教授

观点:是,但不算太严重。

例子:创新是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学术研究应该运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这样的研究才能“入流”,否则就是“不入流”,用今天的话说,这种不能创新的研究就是“内卷化”了。

另外,学科划分制度、学术评价机制和研究领域的竞争,客观上也要求学者在某个领域不断钻研,好处是推动学术研究持续深入,突破研究瓶颈,这也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弊端就是学科的碎片化严重,部分学者固守“一亩三分地”,采取“圈地”和“打井”战术,甚至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精力,使得研究成为一种“破碎之学”,这个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05

姓名:马光

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观点:中国史研究领域,似乎存在“内卷化”,尤其是古代史方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可能更严重。

例子:论著数量不断膨胀,但质的突破越来越少。主要表现在:

1)重要的新史料,越来越难以发现;

2)既有的研究方法,越来越难以超越;

3)前人所创立的理论框架,越来越难以突破。

一些研究,表面上看,采用了新史料、新视角、新工具,得出了新观点。这些新“点”,或许能丰富历史事件的细节,但绝大多数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整体上并没有突破前人对“面”的认知和对大势的判断,更遑论范式和理论的创新。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当看到,史学研究在不断进步。或许,不远的将来,在量不断增多基础之上,质也会有所突破。

06

姓名:匿名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观点:学术圈是否存在”内卷化”的现象,需要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例子:就我个人观察而言,在某些人、某些时期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内卷化”现象。如果就此断言,整个学术圈就存在内卷化现象,就失之偏颇。如某位研究者在一段时间之内,撰写了一二十篇文章,出版了数本专著。

但理论水平、学术方法并未有多大提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交流、切磋之后,思维能力与见解上升到一个台阶。又开始了新的研究,研究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因此,个人认为学术内卷化,就个体研究者而言,可以判断。

在一些研究领域,研究完全透砌的情况下,创新不足,就会陷入内卷化。如果对一个学科、一个领域研究,是否出现内卷化现象,需要严谨、科学、客观、公正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会令人信服。

当下没有哪个敢作出“权威”的判断。因为即使判断了,也将是众说纷绘,无法起到权威的效果。是否内卷化肯定只能由本领域的行家进行判断。在一些较小的学术研究领域,资料穷尽、理论方法无法创新,就肯定会产生内卷化现象。此后便无人问津,逐渐淘汰。因此,内卷化是学术研究的暂时、局部现象。

07

姓名:王利华

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观点:建议回到原典,先弄清作者是什么意思?然后跟踪一下,从黄宗智到现在网络,到底是如何借用、误用、跟风妄用?

08

姓名:卞利

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观点: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内卷化”这个词,个人觉得不适合套用在学术领域。

理由:学术界有没有圈子?当然有,但不是那种利益共同体,而是因共同的学术研究旨趣而结成的同行群体,它并不以排斥其他人为目的,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这个话题。当然,从网上对内卷概念的泛化,甚至涉及到利益群体或集团的内卷化,这已不属于所谓学术圈子的范畴了。

09

姓名:匿名

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观点:所谓学术圈的内卷化指的应该是在某些研究领域学术研究人员迅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期望中的学术创新上的突破,但是要保住自己的工作,保住学科的地位,只能往上冲,不能降级,于是大家都像一个机器一样去复制他人的成功研究路径,复制某个学术团队的成功管理经验。

如果你发表的成果数量不足级别不够,评不上职称,工作不保;如果你的学科在评估中落后了,失去了原有的学科地位和经济支持,那么,研究队伍要减员,生源会下降,既得的利益会失去,还会面临愧对师祖的骂名。

学术考核本来是通过学术论文发表的质量和数量来进行的,并不是市场性的竞争,但是现在也模拟了市场的竞争,研究人员都不得不参与,不得不靠这唯一一条路生存下来。这应该符合现在对内卷化的一般定义。

例子:不具体举了吧,发出来得罪人。

10

姓名:李宪堂 教授

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观点:学术界不仅存在内卷化,而且非常严重,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学术和道德危机。

例子:不论哪个学术领域,学者们画地为牢,视野越来越狭隘,趣味越来越猥琐,以至于丧失了对历史、对现实的解说与批判能力。

研究者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完全以数量计效益,仅仅以发表为目的,不仅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热情,而且丧失了职业的诚实与社会精英分子所应有的操守。学术资源为少数人所把控,学术会议成为积累资本的名利场。

大家结成以名利为纽带、以面子为润滑剂的排他性小圈子,圈子内部相互捧扬却缺乏真正的思想交流。总之,学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憎而无聊。

11

姓名:王锐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观点:所谓“内卷”,在当前的网络圈里,有着颇为繁复的定义。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对于这个概念,往往有着不同的所指。我觉得,这个概念之所以变火,与其说它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不如说是其他的一些过去十分流行与普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概念,在晚近被人为的不断虚化、弱化的结果。

但问题在于,今年抱怨内卷的群体,很可能就是这些概念及其实践不断被虚化、弱化的结果所致。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如何尽可能的认识到“实”,以及其衍生的过程与行动的逻辑,大概能理解内卷为何会流行,以及看到那些在内卷的流行之下被遮蔽,甚至被人们不愿意触及的更为真实的概念与历史。

12

姓名:陈胜前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 教授

观点:我不认为学术圈存在内卷化现象!

理由:我认为在学术圈用“内卷化”这个概念,属于概念的滥用。学术研究是一项突出探索特征的事业。一定时期内,会有突破,有停滞,或是有缓慢的进步。指望学术突破不断,是不现实的。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或者说是一种暗有所指的学术批判,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当前学术研究中,并不是每个学科都是同步发展的。比如古DNA研究,从80年代开始起步,以mtDNA 与Y染色体为中心,由于研究成本高,提取标本困难,进步比较缓慢。

2009年,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出现,成本降低十万倍,于是诞生了大量的研究。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2007年之前,进步都比较缓慢,但是近十多年来,石峁、良渚、陶寺等重要遗址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文明史。

不否认的确有些学科存在学术停滞的现象,比如不能获得理论上的突破,方法上也没有更新,研究对象局限。存在问题对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正常现象,也的确是值得反思的,这属于学科的范式危机,是学科取得突破的前奏。

把某个学科在某个问题上认识的困难泛化为学术领域普遍的问题,而且不提供任何解决途径,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13

姓名:李世众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观点:如果“内卷化”指的是是低水平重复、边际效应递减,那么内卷化就太严重了。

14

姓名:匿名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观点:学术圈存在内卷化。

例子:与其他领域一样,当下的学术圈也存在明显的内卷化现象。

一、在学术圈寻求教职岗位的门槛越来越高,不仅博士学位是基本线,而且“名校光环”的加持效果也逐渐减弱;

二、在学术圈进行科学产出的难度也逐步提高,日益增多的众多学者(又以生存压力巨大的青年学者为主)涌向为数不多且数量相对固定的科研基金和学术刊物,这无疑推高了学术产出的门槛。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回复,特此整理,供各位读者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