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内乡!这是我的历史名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乡县县城 你好,我叫内乡!这是我的历史名片

你好,我叫内乡!这是我的历史名片

2024-07-14 17: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位于南阳市的西北部。春秋属楚、鄀二国,秦设丹水、内乡二县。西汉有顺阳、南乡等县。南朝梁时设淅川县。因析水(古称析川,今名老鹳河,流经析谷而得名)从西峡南下流经淅川县最终汇入丹江,故名。唐名淅川。金代将淅川合并到内乡。

明成化七年(1471年)又重新建立淅川县。因地处豫鄂陕毗邻地区,属于兵家必将之地,清末道光和光绪年间,曾两次设厅,名为淅川厅,与南阳府平级。民国年间仍名淅川县。至到今天,已经有1516年的历史了。

[三、邓州市]

4000年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西南部。 邓国历史很早,夏朝仲康封其子于邓,时称邓国,至今已有近4000多年的历史了。

邓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北依伏牛,南连荆襄,西纳汉水,东接宛洛,有豫、鄂、陕“三省雄关”之称,总人口188万人,总面积2294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0 万亩。是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全球华裔“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居地。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 处文物保护单位。

邓州市建置较早,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六千多年,文字记载也有四千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

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

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201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

[四、新野县]

2000年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南部。商、周时属邓国,春秋时属楚国,战国时(前312—301年)曾被韩国占领秦时属南阳郡穰县。

西汉初年(前206—202之间)置县,始名新野,属南阳郡,后置清阳县,治所在今沙堰夏官营。 高祖七年(前200年)七月,置棘阳县,治所在今前高庙乡张楼村。 同年,置朝阳县,治所在今新甸铺张庄村。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置新都县,治所在今王庄镇九女城,统属南阳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废新都入新野县。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驻新野。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拔新野,刘备奔往江夏。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县属魏,正始年间(241-249牛),荆州治所移驻新野。 晋武帝太康年间(281—289年),分南阳郡立义阳郡,治所在新野,辖新野、棘阳、朝阳、穰、邓、蔡阳、安昌、随、厥西、平氏、义阳、平林12县。 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分义阳郡立新野郡,治所棘阳,辖新野、棘阳、穰、朝阳、安昌5县。

南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年),河南郡侨治棘阳,新野郡治徙新野,二郡统属雍州。 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废新野郡,刘宋大明元年(457年)复置,遂废朝阳县。 齐永泰元年(498年),新野郡屑北魏,析新野县置西棘阳(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南棘阳(治所棘阳故址); 在棘阳置汉广耶,二县属之。 时,新野郡辖新野、穰、池阳3县,二郡统属荆州。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改汉广郡为黄岗郡,改南棘阳为百宁县,后复改为棘阳县。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废黄岗郡和棘阳县,改新野郡为滕王国,国废,复为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新野郡,新野县属南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县内置新州,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村,是年废,新野县归邓州。 唐乾元元年(758年),废县为镇,属穰县。 宋、金因之。

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新野县,属邓州,至元八年(1271年),随邓州属南阳府,明、清因之。

近代

1914(民国3年),新野县属汝阳道。 1928年,道废隶省。 1932年(民国21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12月新野解放,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区。 1949年4月,属河南省南阳专员公署。 1968年5月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1月起属南阳市。

至今新野县的名称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五、方城县]

1504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东北部。按面积来看,是南阳市第二个最大的县份。

西属属鄫国,秦置阳城县,西汉至东汉为堵(音“者”)阳县。因县境西部堵水(后因距县城三华里改名三里河)发源于拐河镇泉白山南面,流经堵乡,再经城南注入潘河,故名。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为赫(音“者”)阳县,因为方城山上的石头呈现红褐色,即赭色,故名。北魏置方城县。因县东北部有方城山,山上修筑有长方形城池,又称简方城,故名。北宋降方城为镇,属南阳县,金代改为裕州。民国二年(1913年)再置方城县,一直沿用下来。 从历史上算起已有1504多年历史了。

[六、唐河县]

1419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东南部。周朝时,县境南部有蓼国。秦朝置湖阳、陈阳两县(在今湖阳镇),南北朝北魏时置石马县(又名上马县)。初唐为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石马县为泌阳县。明洪武二年(1368年)再次改名唐州,因县南有唐子山故名。民国二年(1913年),国会议员提案认为,直隶省(今河北省)也有唐县,容易引起混淆,经国家批准改为沘源县。后因沘水发源于泌阳县西北部羊册一带,而不发源于唐河县,沘源之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唐河这条河流从南阳县赊旗镇南的兴隆镇南下,纵贯唐河县境,故民国十二年(1923年)又改名为唐河县,唐河县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使用唐河县名,至今还不到100年间。位于南阳市的最东南部。西汉时有平氏、复阳两县。三国时由平氏县析出义阳县。南朝齐代置围山县,梁置淮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桐柏县,因县境所处位置在桐柏山区而命名。南宋至元代几次废县为镇,属唐州所辖。以后又曾两次属湖北省枣阳、随县管辖。桐柏县属于山区县,偏于一隅,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在历史上隶属关系演变较大,但其县名至今已有1419年历史。

[七、镇平县]

793年名称使用历史

镇平县位于南阳市的中西部。西周时属吕国,秦朝时属宛县。两汉时,南部属涅阳、安众两县。新朝时叫前亭。西魏并入临湍县。北周时仍名涅阳县。随朝叫课阳县。唐初析为深阳、安国两县。在历史上,两晋至南北朝时期,曾合并到穰县。唐朝后期、宋朝和明朝初期,又曾合并到南阳县,五代十国时合并穰县(今邓州)。

金代兴定四年(1220年)4月,穷苦农民鱼张二于五垛山聚集农民1000多人,举行起义,反对金朝统治者,经过几年斗争,最后失败。鱼张二被俘牺牲,起义人员被迫遣送到归德、睢县、陈州、许昌等地。金正大三年(1226年), 金朝统治者取“镇压平定”之意,将原来唐朝时的深阳、安固二县的地方改名为镇平县,至今已有793年历史了。

[八、南召县]

542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北部,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份。

西汉建雉县,因地处伏牛山区,山上多雉鸟(野鸡)故名。又因位于南阳郡北部,又称北雉县。隋代县东北部有武川县,东南部有向城县。唐河向城县改为武清县。北宋、金、元时期,分属南阳、方城二县管辖,明成化十三年,重新建县,因县城东北部的鲁山县有北召店,南召县有南召店,都是宛洛大道上著名的驿站,故取名南召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次并入南阳县,不久又恢复南召县。因县境太大,民国四年(1915年),从县的西部划出一部分新建为李青县,因县城在李青店,故名;东部仍为南召县,县城在云阳镇,半年后又撤消李青县,合并为南召县。县城设在云阳镇,偏于东部,不居中心,多有不便。建国后,迁往李青店,即今县城。 南召县名使用至今已有542年历史了。

[九、西峡县]

70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西北部。西周为鄀国地,战国有析县,西魏属中乡县。唐开元二十四年(956年)属中乡、菊潭两县。在元代初期以前,中乡、菊潭县城都设在西峡口,元朝才迁到渚县镇。至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它一直属内乡县辖。

1948年5月,西峡口解放。从内乡县析出西峡。因为民国年间,宛西实行地方自治,内乡民团司令别廷芳曾在这里长期进行内乡自治,建有发电站,酿酒公司、造枪厂、印刷厂等,工业基础较好,1949年1月改建为西峡市。当年12月又恢复为西峡县。之所以名为西峡,是因为它位于伏牛山西部的深山老林中的峡谷地带,又处于南阳府的最西部,旧称西峡口。 该历史不算太长,使用西峡县名称只有70年时间。

[十、社旗县]

54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东部。历史上没有此县。1965年11月,由南阳县赊旗镇、桥头区、青台区,唐河县太和区,泌阳县饶良区,方城县郝寨区共1镇5区24个人民公社,以赊镇为县城建立新县。赊旗镇的来历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关。传说刘秀当年起义反对王莽政权,曾在这里一刘姓酒家赊了一面酒旗,作为招兵买马的大旗,最后终于推翻王莽新朝的统治,建立了东汉政权,故称赊旗镇。1965年10月,国务院审批此县时,周恩来总理建议,将赊旗镇改为社旗,即将“赊”的一声字改为“社”的四声字,寓意为“高举社会主义红旗”。经国家批准,最后定名为社旗县, 至今只有54年的历史。

名字,就像是一切的起点

泱泱神州,绿水青山

普天之下,莫不需名

有了名字

每一棵草木都有了自己的家

继承名字,是继承历史

记住名字,是记住来时的路

读懂名字,是读懂一种深沉的感情

通过叩问地名的记忆

来对楚汉的版图

进行一次与时俱进的丈量

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