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这个字,讽刺画有了质的飞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具有讽刺性的漫画漫画 多了这个字,讽刺画有了质的飞跃

多了这个字,讽刺画有了质的飞跃

2024-07-12 04: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追溯漫画的发展历程,

  早期漫画常被称为“讽刺画”。

  “讽刺画”和“讽刺漫画”的一字之差,

  究竟让它们之间产生了多大的改变?

  是萌芽还是飞跃?

  讽刺和幽默,作为漫画最核心的两个功能

  到底能否作为界定漫画的准则?

  跟随著名漫画家刘曼华先生

  一探究竟。

  ——编者

  讽刺画与讽刺漫画

  文 | 刘曼华

  无论中外,早期漫画,常被冠以“讽刺画”的称呼。它们在造型上大都写实,夸张的较少,在构思上多为直白。虽然在造型和构思上常常表现出滑稽的倾向,但尚未走到幽默的阶段。

  “漫画”一词产生于十七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中国运用这个词是在二十世纪初。《欧洲漫画史》是二十世纪初写成的,或许是为了“漫画史”的行文方便,所以将没有产生“漫画”一词以前的讽刺性绘画统称为“漫画”或“讽刺画”。即便是介绍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也将“讽刺画”和“讽刺漫画”混用。中国在没有广泛使用“漫画”一词之前,报纸上就已经出现了“漫画”,但当时也被称为讽刺画或讽喻画、滑稽画、谐画等。“讽刺画”的称呼在中、西方的出现似乎都比“漫画”要早。

  漫画和其它事物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站在今天的坐标,回望漫画的发展历史,就会对“讽刺画”与“讽刺漫画”这两个只有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名字,看得更清楚一些。一字之差,两者间模糊的界限,这些都无法让我们忽略 “讽刺画”和“讽刺漫画”之间的区别。早期被称为“讽刺画”的作品与我们今天的“讽刺漫画”区别在何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到底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绘画形式,还是同一性质的前后关系?

  在欧洲,更早的漫画都有讽刺的意味或就是直截了当的讽刺,如图一。

  ● 图一 | 《罗马教皇之驴》 讽刺教皇的漫画 1523年

  这些作品在构思上大都很直接、直白,或是某种现象的场景写照,并未在立意上深化。在造型上也很写实,夸张的较少。讽刺的力度与形式也与今天的“讽刺漫画”有很大不同,它们的“外形”还没有从欧洲的古典绘画中分离出来。被称为“开了现代社会讽刺画的先河”的英国漫画家贺加斯的作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图二。

  ● 图二 | 《法官们》 威廉·贺加斯作于1758年

  贺加斯的作品就是抓住了某个具有讽刺性的场面或瞬间,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并未加入幽默成分,更没有我们今天在创作中所提倡的“点子”,只是将这个“事实的弊端”摆了出来。虽然作者以此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却没有更深刻的评议。这与今天讽刺漫画所具有的鲜明评议性是有差距的。

  十九世纪末,漫画传入中国。发表于1898年的《时局全图》(图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一幅政治讽刺漫画,也是以直白且直观的比喻和较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此后,我国早期漫画也是构思较为直白、造型写实,表现形式上依然有着很重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子。确切地讲,无论中外,称这些早期作品为“讽刺画”是更为合适的。

  ● 图三 | 《时局图》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漫画概念去衡量二、三百年以前的漫画,那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只能做比较,以此来明晰两者间的不同之处。我们也发现,当时的讽刺画,在欧洲的政治和宗教斗争和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战斗性、批判性、观点的鲜明性,以及造型上的有意滑稽,已经进入到漫画的范畴。所以说,早期的“讽刺画”与今天的“讽刺漫画”是同一性质的绘画,有着内在基因的同一性。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讽刺画”在造型和构思上已经具有“讽刺漫画”的特征,如:创作于十六世纪欧洲的《造钱工厂》(图四)、《马丁·路德的七个脑袋》(图五),以及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无题》(图六)、《顾全邦交》(图七)。这也是为什么说两者的界线有时是模糊的。

  ● 图四 | 《造钱工厂》 十六世纪

  ● 图五 | 《马丁·路德的七个脑袋》 讽刺马丁·路德的漫画 十六世纪

  ● 图六 | 《无题》 1907年7月29日 《时报》

  ● 图七 | 《顾全邦交》 1907年12月13日 《神州时报》

  今天的讽刺漫画,讲究构思的幽默、含蓄,造型夸张,表现力强。“讽刺画”与“讽刺漫画”的区别,首先看构思,这是最大的不同。用幽默、含蓄的构思方法是讽刺漫画的主要特征。正如毕克官先生所说:“并非说古代凡讽刺者都是漫画。漫画不以内容是否讽刺为界线(它的特长为讽刺),界线在于构思方法,表现方法的特殊性(和幽默感)。”所以,他不称英国贺加斯的作品为漫画。理由是:“它们的构思方法仍属于一般绘画的构思方法,只不过选择了讽刺题材罢了。”

  其次是造型。如果一幅讽刺绘画作品采用写实的造型,但构思含蓄、幽默,则认定是漫画。欧洲早期的漫画作品即是如此。(图八 )如果一幅讽刺绘画作品构思是直白表现,但在造型上采用了夸张的漫画式手法,则也可认定为漫画。很多早期的或在社会动荡期和革命斗争时期具有战斗性的漫画,为了起到宣传作用,多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图九)我们不能单以造型来区别是否是讽刺漫画,但又不能放弃用造型来区别它们。构思与造型是判定一幅漫画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讽刺漫画的发展历程中,“讽刺画”是“讽刺漫画”的前身。或者说,“讽刺画”是尚未成熟的“讽刺漫画”。两者应是前后关系。

  ● 图八 | 《幸福生活的道德根据》

  阿德勒曼在晚宴上对客人说:请喝和吃吧!我们每喝干一瓶酒,都可以减少失业人员的数字

  ● 图九 | 《“战争病患者”的末日》 抗战漫画 张仃/画

  “漫画”这个词出现以后,讽刺画也慢慢发展,逐渐由滑稽走向了幽默,使“讽刺画”不再直白;造型由写实走向了夸张,使“讽刺画”增强了形式上的表现力度。

  幽默与夸张的融入,使“讽刺画”走向了“讽刺漫画”。虽然只多了个“漫”字,却是“讽刺画”一个质的飞跃。

  编辑/岳秋童

  编审/肖承森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