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的关系也一定满足反身性 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

2024-01-03 0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编译器进行数据流分析的时候,很多的分析都是基于gen和kill来做的,这是一个经典的算法框架,然而,要真正的理解这个算法框架的核心,例如结束迭代的条件(慢慢的达到不动点),IN和OUT的初始化什么时候全是0,什么时候全是1,这些细节都是需要通过理论去支撑的,这其中需要用到离散数学的知识。本篇博客总结自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的网课。

序偶定义

由两个元素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序偶,记作:

1< x,y >

其中x是第一个元素,y是第二个元素。

例如:

张明喜欢离散数学可用序偶表示为:

通常情况下,尖括号< >都是用于表明元素之间是有顺序性的。

由定义可见,两个序偶< a,b > = < c,d >,当且仅当 a = c, b = d

笛卡尔积定义

我们可以用序偶来定义笛卡尔积,设A,B是两个集合,称集合

1A x B= {< x,y >|(x ∈ A) ∧ (y ∈ B)}

为集合A与B的笛卡尔积。

二元关系定义

设A,B为两个非空集合,称AxB的任意子集R为从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简称关系(relation)。其中A称为关系R的前域,B称为关系R的后域。如果A=B,则称R为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其中,二元指的就是A,B两个集合)

从定义可以得知,二元关系本身也是一个集合,并且二元关系中的元素也是序偶的形式。

若序偶< x,y > ∈ R,通常把这一事实记为xRy,读作”x对y有关系R”; 例子 设R1为自然数集合上的小于关系,则< 2,3 > ∈ R1(或2R13),但< 5,5 >就不属于R1。 设R2为中国城市的地区归属关系,则成都R2四川。 例题

假没A={a,b} B= {c,d} ,试写出从A到B的所有不同关系。解 首先求丙个集合的笛卡尔积: A x B = {< a,c >,< a,d >,< b,c >,< b,d >}.再求A x B的所有不同子集:

0-元子集: ∅; 1-元子集: {< a,c>}, {< a,d>}, {< b,c>}, {< b,d>} ; 2-元子集: {< a,c>,< a,d>}, {< a,c>,< b,c>}, {< a,c>,< b,d>}, {< a,d>,< b,d>}, {< a,d>,< b,d>}, {< b,c>,< b,d>} 3-元子集: {< a,c>,< a,d>,< b,c>}, {< a,c>,< a,d>,< b,d>}, {< a,c>,< b,c>,< b,d>}, {< a,d>,< b,c>,< b,d>} 4-元子集: {< a,c>,< a,d>,< b,c>,< b,d>}

所以,上面的16个不同子集就是从A到B的所有不同关系。

几种重要关系 当R=∅时,称R为从A到B的空关系(empty relation) ; 当R=A x B时,称R为从A到B的全关系(total relation); A上的全关系,通常记为EA。 关系的表示关系的集合表示

因为关系被定义为笛卡尔积的子集,所以,关系也是集合。所以,可以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枚举法和叙述法)来表示一个关系。

例如:

集合 A = {1,2,3,4}上的整除关系 R 可用枚举法表示为:R = {< 1,1 >, < 1,2 >, < 1,3 >, < 1,4 >, < 2,2 >, < 2,4 >, < 3,3 >, < 4,4 >}

实数集R上的”相等”关系S可用叙述法表示为:S= {< x,y > |(x,y ∈ R) ∧ (x = y)}。

关系的图形表示(A ≠ B)

设 A = {a1,2,.. ,an}, B = {b1,b,… ,bm}, R是从A到B的一个关系。

集合中的元素a1,a2,… ,an 和 b1, b2,…,bm分别作为图中的结点,用一个小圆圈”o”表示。 如果 ∈ R,则从ai到bj可用一条有向边ai → bj相连。 关系的图形表示(A = B)

设 A = {a1,a2,… ,an}, R是A上的一个关系。

集合中的元素a1,a2,…,an分别作为图中的结点,用小圆圈”o”表示; 如果 ∈ R,则从ai到aj可用一条有向边ai → aj相连。 如果 ∈ R,则从ai到aj可用一条带箭头的小圆圈表示,即画个自环。 关系的性质

我们主要关注同一个集合上的关系

自反性与反自反性

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

如果对任意的x ∈ A,都有< x,x > ∈ R, 那么称R在A上是自反的(reflexive),或称R具有自反性(reflexivity); 如果对任意的x ∈ A,都有< x,x > ∉ R,那么称R在A上是反自反的(antireflexive),或称R具有反自反性(antirflexivity)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任意 … 都有,这暗示着x要取遍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关系R是不是有自反性,是基于某一个给定的集合来进行讨论的,而不仅仅是关系R。因为R具有自反性的全称是R在A上是自反的

例如:

小于等于关系,包含关系,整除关系都是自反的关系。 小于关系,真包含关系都是反自反的关系。 自反性和反自反性的例子

设A = {1,2,3},定义A上的关系R,S和T如下:

R = {< 1,1 >, < 1,2 >, < 2,2 >, < 3,3 >} 自反 S = {< 1,2 >, < 2,3 >, < 3,1 >} 反自反 T = {< 1,1 >, < 1,2 >, < 1,3 >, < 3,1 >, < 3,3 >} 非自反,非反自反

根据自反性的例子,< 1,1 >、< 2,2 >、< 3,3 >都在集合R里面,所以R具有反自反性;而根据反自反性的定义,这三组序偶都不在关系S里面,所以S是反自反的;因为T不满足自反也不满足反自反,所以T是非自反的也是非反自反的。

用关系图来理解自反性和反自反性。对于关系R:

graph TB 1((1)) --> 1((1)) 1((1)) --> 2((2)) 3((3)) --> 3((3))

如果集合A里面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自环,那么这个关系具有自反性。

对于关系S:

graph TB 1((1)) --> 2((2)) 2((2)) --> 3((3)) 3((3)) --> 1((1))

如果集合A里面的每个元素都不存在自环,那么这个关系具有反自反性。

对于关系T:

graph TB 1((1)) --> 1((1)) 1((1)) --> 2((2)) 1((1)) --> 3((3)) 3((3)) --> 1((1)) 3((3)) --> 3((3))

如果集合A里面的元素有的有自环,有的没有自环,那么这个关系既没有自反性,没有反自反性。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

如果对任意的x,y ∈ A,如果< x,y > ∈ R,那么< y,x > ∈ R,则称R是对称的(symmetric),或称R具有对称性(symmetry); 如果对任意的x,y ∈ A,如果< x,y > ∈ R且< y,x > ∈ R,那么x = y,则称R是反对称的(antisymmetric),或称R具有反对称性(antisymmetry);

注意,对称性和反对称性的描述与自反性和反自反性的区别,这里是任意 … 如果,也就是说,不需要取遍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

例如:

同姓关系,朋友关系都是对称的关系 父子关系,小于等于关系都是反对称的关系

例子的第一条比较容易理解,如果a和b同姓,那么b和a一定同姓;如果a和b是朋友,那么b和a一定是朋友例子的第二条父子关系为什么是反对称性呢?因为“如果< x,y > ∈ R且< y,x > ∈ R,那么x = y”是蕴含式,因为“如果< x,y > ∈ R且< y,x > ∈ R”为假,所以整句是真的。所以父子关系是反对称性;小于等于关系中,满足蕴含式前件为真,后件也为真,所以整句为真,所以具有反对称性。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的例子

设A = {1,2,3,4},定义A上的关系R,S,T和V如下:

R = {< 1,1 >, < 1,3 >, < 3,1 >, < 4,4 >} 对称性 S = {< 1,1 >, < 1,3 >, < 1,4 >, < 2,4 >} 反对称性 T = {< 1,1 >, < 1,2 >, < 1,3 >, < 3,1 >, < 1,4 >} 非对称性,非反对称性 V = {< 1,1 >, < 2,2 >, < 3,3 >, < 4,4 >} 对称性,反对称性

我们会发现两点与自反性和反自反性的差异:

第一,对称性不需要包含所有满足对称的序偶;第二,关系可以同时具备对称性和反对称性,但是关系不可能同时具备自反性和反自反性(因为同一个节点不可能既有自环又没有自环)

用关系图来理解对称性和反对称性。对于关系R:

graph TB 1((1)) --> 1((1)) 1((1)) --> 3((3)) 3((3)) --> 1((1)) 4((4)) --> 4((4))

1到3有一条边,3到1也有一条边,所以具有对称性。

对于关系S:

graph TB 1((1)) --> 1((1)) 1((1)) --> 3((3)) 1((1)) --> 4((4)) 2((2)) --> 4((4))

1到3有一条边,但是3到1没有边;1到4有一条边,但是4到1没有边;2到4有一条边,但是4到2没有边。所以具有反对称性。

对于关系T:

graph TB 1((1)) --> 1((1)) 1((1)) --> 2((2)) 1((1)) --> 3((3)) 3((3)) --> 1((1)) 1((1)) --> 4((4))

1到2有一条边,但是2到1没有边;1到3有一条边,3到1有一条边;1到4有一条边,但是4到1没有边。所以既不是对称性,也不是反对称性。

对于关系V:

graph TB 1((1)) --> 1((1)) 2((2)) --> 2((2)) 3((3)) --> 3((3)) 4((4)) --> 4((4))

只有自环,所以既具有对称性,也具有反对称性。

我们会发现,对称性和反对称性更多的是关注节点与节点之间有没有边,而自反性和反自反性更多的是关注节点本身有没有自环。

传递性

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对任意的 x,y,z ∈ A,如果< x,y > ∈ R且< y,z > ∈ R,那么< x,z > ∈ R,则称R是传递的(transitive),或称R具有传递性(transitivity)。

注意,传递性与自反性和反自反性的区别,这里是任意 … 如果,也就是说,不需要取遍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

例如:

小于等于关系是传递的关系 父子关系不是传递的关系 传递性的例子

设A = {1,2,3},定义A上的关系R,S,T和V如下:

R = {< 1,1 >, < 1,2 >, < 2,3 >, < 1,3 >} 传递性 S = {< 1,2 >} 传递 T = {< 1,1 >, < 1,2 >, < 2,3 >} 非传递 V = {< 1,2 >, < 2,3 >, < 1,3 >, < 2,1 >} 非传递

在第一个例子里面,像< 1,1 >这种自环的序偶,是一定可以找得到传递的(除非没有第二个1开头的序偶了,但是这种情况,也是符合传递性,因为蕴含式的前件为假,所以式子为真);< 1,2 >, < 2,3 >, < 1,3 >满足传递性的定义;< 2,3 >找不到3开头的序偶;< 1,3 >找不到3开头的序偶。所以R关系式具有传递性的。

在第二个例子里面,因为找不到2开头的序偶,所以S关系具有传递性。

在第三个例子里面,因为< 1,2 >, < 2,3 >找不到< 1,3 >,所以不具有传递性。

第四个例子里面,因为< 1,2 >, < 2,1 >找不到< 1,1 >,所以不具有传递性。

偏序关系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偏序关系(partial order relation), 记为”≤”。读作”小于等于”,并将”< a,b > ∈ ≤”记为 a ≤ b。序偶 < A, ≤ > 称为偏序集(partial order set)。

用”≤”来表示偏序关系是由于”小于等于关系”是偏序关系的典型范例,此时已不局限于”小于等于”关系,它指代的是在偏序关系中元素之间的先后顺序,不局限于通常的数的大小。

我们可以这样这样去记忆反对称性:如果 x ≤ y,一定没有y ≤ x,除非x = y

要理解偏序集的一个核心要点是,不需要让集合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满足偏序,只要能够找到的元素之间满足偏序,那我们就说是偏序的。

可比与覆盖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 x,y ∈ A,

如果 x ≤ y 或 y ≤ x,则称x与y可比 如果 x ≤ y 且不存在 z ∈ A使得 x ≤ z ≤ y,则称y覆盖x

通过定义可知,如果x和y之间有覆盖关系,那么x和y之间是可比的。(因为可比是覆盖的前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