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言】鄢陵兴国寺塔:巍峨千年 建筑瑰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兴国寺塔简介 【许言】鄢陵兴国寺塔:巍峨千年 建筑瑰宝

【许言】鄢陵兴国寺塔:巍峨千年 建筑瑰宝

2024-07-01 16: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兴国寺塔历史久远。据塔刹铭文记载,兴国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鄢陵县志》记载:“兴国寺在马栏镇,明洪武中僧圆广重建,清康熙初邑人刘光明等募塑佛像,御史梁熙作碑记。”

兴国寺塔历史久远。据塔刹铭文记载,兴国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鄢陵县志》记载:“兴国寺在马栏镇,明洪武中僧圆广重建,清康熙初邑人刘光明等募塑佛像,御史梁熙作碑记。”

兴国寺塔为六角九层空心楼阁式砖塔,有塔基、塔体、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27米,底层周长18米,表层砖经过打磨加工,十分规整。塔身向上各层逐渐收小,塔顶用青砖砌出,上置铁质葫芦形塔刹,塔基高1米,从塔身向外伸0.6米。

兴国寺塔为六角九层空心楼阁式砖塔,有塔基、塔体、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27米,底层周长18米,表层砖经过打磨加工,十分规整。塔身向上各层逐渐收小,塔顶用青砖砌出,上置铁质葫芦形塔刹,塔基高1米,从塔身向外伸0.6米。

兴国寺塔各层有塔檐,塔檐下部用砖雕出额枋及普柏枋,上置砖雕斗拱、枋子、檩条、椽、连檐等,平座处置砖雕绶花,塔檐上方为砖雕的山花蕉叶。一层塔身南、北面辟半圆形拱券门,南门内筑有塔心室,北门内筑有台阶,入塔皆由此塔门拾阶而上,至第二层南圆拱券门出,沿塔檐半周至第二层北圭形门,登台阶而上到第三层,再登塔壁上,每层南北移位可至第七层。该塔身内部做法在宋以后的砖塔中较罕见,故此塔为唐塔向宋塔嬗变的特例。

见证历史 人文地标

兴国寺塔各层有塔檐,塔檐下部用砖雕出额枋及普柏枋,上置砖雕斗拱、枋子、檩条、椽、连檐等,平座处置砖雕绶花,塔檐上方为砖雕的山花蕉叶。一层塔身南、北面辟半圆形拱券门,南门内筑有塔心室,北门内筑有台阶,入塔皆由此塔门拾阶而上,至第二层南圆拱券门出,沿塔檐半周至第二层北圭形门,登台阶而上到第三层,再登塔壁上,每层南北移位可至第七层。该塔身内部做法在宋以后的砖塔中较罕见,故此塔为唐塔向宋塔嬗变的特例。

见证历史 人文地标

古塔经历了千年风雨的侵蚀和兵灾。特别是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战争中,兴国寺塔六层南面遭受炮击,使古塔遭受到了严重摧残,但古塔至今仍傲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古塔经历了千年风雨的侵蚀和兵灾。特别是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战争中,兴国寺塔六层南面遭受炮击,使古塔遭受到了严重摧残,但古塔至今仍傲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塔原本是“舶来”的彰显宗教信仰的建筑,后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成为堪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的重要手段。塔也因此跳脱出具象建筑而成为一种乡土文化符号。同样,兴国寺塔也扮演着振兴地方文风的风水塔角色,起着收水聚气和镇水降魔之作用。兴国寺塔也因此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地标。

保护利用 盛世华彩

千百年来,兴国寺塔作为社会变革的遗存、建筑工艺的结晶、文化艺术的记录,见证了鄢陵县的历史发展。兴国寺塔已存千余年之久,历经多次地震和自然灾害,而今仍保存完好,说明它在建造塔体承载性能、保证结构整体强度方面,突出反映了古代造塔及高层建筑的高超技术。作为鄢陵县的一大文化景观,该塔对今后鄢陵县开发文化旅游将起到重大作用。兴国寺塔是中原地区保存较少,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砖塔,对研究宋代建筑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明《嘉靖鄢陵志》记载:北宋王朝都汴时,鄢陵属开封府、京畿道。朝廷在畿内设5重镇,马栏乃5重镇之一,设有重兵屯守。古蔡河槽运从镇境内通过,为当时水陆重要码头。朝廷在兴国寺建塔,可见北宋王朝对马栏镇极为重视。

解放前该塔已损坏严重,特别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塔的第六层东向门洞,被奉军(东北军伐部队)用迫击炮击毁。解放后,党和政府曾多次指示文化部门对塔妥加保护。1963年省政府拨巨款进行修复,并加固塔基。

1986年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申请,国家拨款,马栏镇党委精心组织,对宋塔又进行了修缮。而今塔四周树已成荫,花草丛生,每当春夏之交,绿树丛中,古塔掩映,更显得完美崇秀、美丽壮观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