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探寻古诗中的丰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蓝田县的古诗 重庆日报:探寻古诗中的丰都

重庆日报:探寻古诗中的丰都

2024-05-23 09: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趁静野禽曾后到

休吟邻叟始安眠。

仙都山水谁能忆

西去风涛书满船。

忠州酆都观乃平都洞天也题一首

(宋)苏泂

宫殿隋梁所造成,

殿门仍有晋丹青。

白头道士无人见,

客至惟呼鹿出迎。

留题仙都观

(宋)苏辙

道士白发尊,

面墨岚气染。

自言王方平,

学道古有验。

道成白昼飞,

人世不留窆。

后有阴长生,

此地亦所占。

并骑双翔龙,

霞绶紫云襜。

扬扬玉堂上,

与世作丰歉。

古诗词中的丰都美丽且神秘,

我们一起跟随“重庆日报”记者,

去探秘那古诗中的丰都。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上图)座落长江边的鬼城名山

丰都历史悠久,曾为“巴子别都”,自古就有“壮涪关之左卫,控临江之上游”的美誉。名山景区蜚声中外,“丰都鬼城”誉满天下,苏洵、苏轼、苏辙、王元翰、郎承诜……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他们或来年览胜抒怀,或吟诗作赋,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可是你知道吗?丰都“幽冥鬼都”原本是道家洞天福地,名山另有其名。那么,千年丰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历代诗人笔下的丰都有着怎样风采?8月,记者前往当地,追寻历代名流雅士的足迹,试图从他们写下的传世佳句中,揭开丰都这座千年古城隐藏的文化密码。

名山得名于东坡诗句

8月10日,丰都名山风景区大门口,游客密密麻麻排起了长龙。沿石梯而上,道路两旁郁郁葱葱,楼台亭阁依山而立。登临名山最高点,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奔流而过,对面群山起伏,层峦叠翠。

“丰都名山原本叫平都山。”丰都县民俗学者郑瑞舜说。据《丰都县志》记载,平都山“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

公元198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道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民间传言,汉朝方士阴长生、王方平曾在平都山上修炼成仙。从此,平都山的仙山之名远扬。

史料记载,极盛时期,平都山上的大型道观寺庙达75座,塑像、殿宇、亭阁和牌坊数以千计。四方文人墨客对平都山仰慕备至,纷至沓来。

吟咏丰都最早的诗句便与平都山有关。

据当地文史部门不完全统计,历代描写丰都的古诗有近100首。民间传言,最早描写丰都的古诗是唐朝青城道士所写的《平都山》:

万仞峰峦插太清,

麻姑曾此会方平。

一从宴罢乘云去,

玉殿珠楼空月明。

青城道士的生平已无从考证,但他这句“万仞峰峦插太清”将平都山的险、秀、奇描绘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仙山福地的平都山一直备受历代诗人青睐。这其中,便有苏轼父子。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北宋文豪苏轼偕父苏洵、弟苏辙从家乡去汴京,路经丰都,登游平都山,意气风发,写下《题平都山》二首:

(一)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二)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苏轼在诗中描述出平都山地势高旷,与天为邻,抒发了自己登临平都山山顶时,心旷神怡的感受,将平都山称为“天下古名山”。“自那以后,人们便将丰都平都山改为‘名山’,沿用至今。”郑瑞舜说。

进出巴蜀的必经之地曾经群星闪耀

在丰都建县1900多年时间里,唐代李商隐、杜光庭,宋代苏洵、苏轼、苏辙、范成大等人,均写下与丰都有关的动人诗篇。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在《送丰都李尉》诗中,用一句“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岐”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同样游览了平都山的南宋名臣范成大,在《平都观》一诗中,用“峡山逼仄岷江潆,洞宫福地古所铭”的诗句,展现了平都山洞天福地、险峻奇美的景象。

南宋宗匠、素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当年奉命到前线抗金救国,他逆水而上,过丰都时留下《平都山》一诗(另一说是清代张豫章所写),诗中“名山近江步,蜡屐得闲行”一句与苏东坡的“平都天下古名山”遥相呼应,两者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表达了陆游对前辈的尊崇之心。

丰都为何吸引了这么多文人墨客?

“除了壮美的山川外,更重要的是其地理位置。”原丰都县作协副主席张学其称,自古出入四川盆地有两条重要通道,一条是从成都向北,经广元出川翻越大巴山的金牛道;另一条是沿长江而下,穿三峡向东的水路。与李白感叹“蜀道难”的陆路相比,长江水路相对高效便捷,当时的长江,便如同一条水上高速公路。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恰好是进出巴蜀的必经地。

所以,唐宋直至明清,丰都可谓群星闪耀,一大批文人在此反复吟诵,华章绝句题咏不断。

洞天福地为何变成“幽冥鬼都”?

“炼丹福地此嵯峨,下界无如上界何。若论神仙官府事,韩擒袛愿作阎罗。荒唐谈鬼笑灵巫,剑树刀山果有无。莫是世途机太险,反将地狱号平都。”这首针砭时事的诗是清代诗人贝青乔所写的《酆都县戏题》。

有关这位贝青乔,当地的史料并无过多记载,“只知道他是一位晚清诗人,诗词风格冷隽、辛辣。”丰都县文史专家甘希凡称,“该诗讽刺了世人在丰都平都山‘装神弄鬼’的做法,这说明在清代,丰都‘鬼城’的说法已经流行。”

可早在汉朝,平都山是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为什么历经千年,平都山却变成了“幽冥鬼都”?

“民间传言,汉朝方士阴长生、王方平曾在平都山上修炼成仙,人们将两人的姓氏‘阴、王’连读为‘阴王’,久而久之,便误为‘阴间之王’,故将丰都作为鬼都。”丰都当地人这样说。

然而,“丰都鬼城”真是人们的一个口误吗?

清道光重臣陶澍,在《酆都望阴王山》一诗中提出不同意见:

官府真人事渺茫,

传讹谁与问阴王。

扁舟此日山前过,

惟见疏林挂夕阳。

一句“传讹谁与问阴王”,说明“丰都鬼城”的来历另有原因。

“事实上,‘丰都鬼城’文化是以平都山为载体,围绕着民间信仰的建构与传承而展开的民俗文化。”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说,历史上丰都县曾多次更名,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丰都被称为“平都县”。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其从临江县(今忠县)分出单独置县,人们取平都山下豐民州的“豐”字与平都山的“都”字,将“平都县”更名为“豐都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诏将“豐都县”改为“酆都县”。1958年,“酆都县”更名为“丰都县”至今。

“明朝改名是重要转折。”陈世松称,首先,长江三峡地区的巫鬼信仰和阴、王两人修道成仙的传说,为丰都鬼城信仰体系铺砌了基石。第二,“罗鄷山”“北罗酆”“北酆”“酆都”均是道教传说中地狱、冥府的称呼,当时人们可能下意识地将“豐都”理解为“酆都”。第三,朱元璋出于教化民心、巩固政权的需要,将“豐都县”改为“酆都县”,助推了“丰都鬼城”民俗文化形成。再加上,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喻世明言》《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把“丰都鬼城”描绘得具体生动,“丰都鬼城”便深入人心。

“‘丰都鬼城’文化是一种民间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了规范道德、维系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教授周勇说,近年来,丰都县委县政府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涵义,在鬼城文化中提出了“扬善、惩恶、公正、和美”的时代价值。

如今,漫步丰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当代书法家李半黎先生手书的“唯善呈和”组字碑刻,四个字共有一个“口”部,意在倡导世人和睦向善。

“目前,我们正着力创建名山国家5A级景区。”丰都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丰都将大力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宣传、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

仙子去无踪,

“白鹿夜鸣”为哪般?

(上图)隐藏于山林间的鹿鸣寺

除了名山外,丰都的双桂山也十分引人瞩目。众多诗歌里描写的“白鹿夜鸣”典故便出自该地。

丰都双桂山,与名山对峙相望。山峰状如笔架,林木苍翠,涧壑流泉,云蒸霞蔚;山中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树和百花丛中,素有“险、幽、古”的美誉。

北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丰都李姓知县正在书房读书。忽然,城后双桂山上传来一阵呦呦鹿鸣,声音清脆,山鸣谷应。这山为城郭之地,哪来鹿鸣?李知县令家丁查个究竟。家丁们赶往山上,只见树丛中一只白鹿纵身一跃,遂不见踪影。众人正在疑惑,忽见一老翁手捋银须静坐石上。

“白鹿夜鸣,明日将有贤人前来县里。”说罢,老翁飘然而逝。家丁们个个惊讶,回去将此事告之李知县,李知县将信将疑。

第二天,一叶扁舟如离弦之箭,顺江驶来,北宋著名诗人苏洵、苏轼、苏辙三人舍舟登岸。原来三人从家乡去汴京,特意停留丰都。

苏氏父子听说了白鹿夜鸣一事,大为惊奇,在登游双桂山和山上的玉鸣寺后,苏轼写下了一首《仙都山鹿》,其中有诗句:“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苏洵也在《仙都山鹿并序》里用不足百字讲述了自己经历的这段趣闻,称:“余闻而异之,乃为作诗。”并题诗:“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应是仙君老童仆,当时掌客意犹勤。”

丰都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和颇具灵性的迎宾白鹿,将玉鸣寺改为鹿鸣寺,并在山上建了东坡祠,塑了东坡像,供后人观瞻。

如今,鹿鸣寺所在的双桂山,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与名山两两相望。经历代修葺,鹿鸣寺焕然一新,寺外有座檐角飞翘、古风浓郁的牌坊,三道坊门上都刻有状若疾奔的白鹿,中间门额上置有黑色匾额,上面“鹿鸣寺”三个金色大字潇洒有力,颇具气势。

“‘白鹿夜鸣’的故事流传了数百年,已成为我们丰都人热情好客的象征。”丰都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岁月等闲过,

“丰都八景”今安在?

(上图)丰都八景之一山晓亭

清晨,沿丰都名山后山的一排石梯爬上山顶。阳光从遮天蔽日的树丛间斜射下来,树影斑驳。庙宇屋顶的翘角在绿树丛中时隐时现,恍若人间仙境。这样美轮美奂的景色便是“丰都八景”中最负盛名的平都山晓(另一说是平都春晓)。

史料记载,唐代以来,丰都的平都山、双桂山、五鱼山、青牛山已是丰都的游览圣地,之后又陆续增加了四处风景优美之地,到明代发展成为“丰都八景”,即:平都山晓(平都春晓)、流杯池泛、月镜凝山、青牛野啖、珠帘映日、白鹿夜鸣、龙床夜雨、送客晴澜。

“丰都八景”吸引了不少文人为之吟咏。明代诗人曹学佺就以《酆都》为题,描写了白鹿夜鸣和青牛野啖的典故:“平都称福地,隔水有仙潭。白鹿迎佳客,青牛度老聃。”

清末,郎承诜所著《丰都八景》诗详细描述了“丰都八景”的绮丽风光。全诗共256个字,内容全面,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令人向往。例如,对其中的龙床夜雨,他这样写道:“夜夜滩声作雨声,几经磨洗石床平。日来更觉风涛险,一卧沧江总不惊。”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如今,“丰都八景”除平都山晓、青牛野啖、白鹿夜鸣等景色外,其他均已难再见。

丰都,

一座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等待你的到来。

来源:重庆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