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大我,科技报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科技强国的人物素材事例 心怀大我,科技报国

心怀大我,科技报国

2024-07-07 1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他们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新中国各领域的开辟和建设施展才干,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科技社团党建制作“心怀大我,科技报国——中国科学家的红色精神”主题文章。聚焦各学会中为党奋斗、为民奉献的科学家群体,展现顾诵芬、陆元九、钱七虎、吴良镛、杨芙清、张弥曼、赵忠贤等7位科学巨匠的爱国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献礼党的生日。

顾诵芬(1930年生人)

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主要从事飞机的气动力设计研究。中国航空学会资深会员、名誉理事,曾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到八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1年4月,

顾诵芬加入中国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也就没有我个

人的一切。”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飞机疯狂地轰炸着北平29军营地。巨大的冲击波将几公里外平民区的玻璃窗震得粉碎。7岁的顾诵芬目睹了这一切,幼小的心灵从此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没有飞机,我们处处受人欺负!”这股念头涌上心头,驱使着他在少年时就投身我国航空工业,在青年时实现了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气动力设计,在壮年时开创了我国歼击机从无到有的历史。

设计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的气动布局,建立亚声速和超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主持设计“歼-8”和“歼-8Ⅱ”战斗机……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组织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陆元九(1920年生人)

陀螺及惯性导航专家,主要从事惯性器件及惯性导航研究。曾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至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1982年,

陆元九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

弱到强,每一步前行都离不

开党的领导和支持。”

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元九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

“祖国永远是我的挚爱。在自己的祖国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几十年来,陆元九潜心研究、矢志奉献,用汗水、青春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力量。2021年“七一”前夕,他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

钱七虎(1937年生人)

长期从事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学科,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研究群体。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五、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理事长。

1956年,

钱七虎加入中国共产党。

“唯有献身党的事业,方能

报答党的恩情。”

钱七虎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枪炮声中度过的,解放后,依靠政府的助学金,他完成了中学学业,而后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新旧社会强烈的对比,在他心中埋下了矢志报国的种子。

上世纪60年代,毕业后的他怀揣许党报国的坚定信念,投身现代防护工程建设事业。作为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 钱七虎耗尽毕生心血,为我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立下了不朽功勋。

“哪些事情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科学家的兴趣和爱好就要向哪些事情聚焦。”谈及自己的经历,钱七虎总结说,“一个人只有不忘初心、心怀感恩,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

吴良镛(1922年生人)

建筑学家,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和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1960年5月,

吴良镛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愿意为这人类最伟大

的理想贡献出我的全部

力量,不惜在必要时付

出我的生命!”

吴良镛出生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年代,国破家亡的痛苦经历让他在年少时就树立了“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的志向。

新中国成立时,吴良镛先生正在美国访学,梁思成先生来信中“百废俱兴”四个字,让吴良镛重燃儿时的报国梦想,心中翻腾起一种责任感,他毅然决定回国,回到清华,把自己的全部才华和热情投入到广育良才、振兴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怀着对人民的热爱、对家国责任的担当,他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为中国城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取得了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

杨芙清(1932年生人)

计算机软件专家,主要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12月,

杨芙清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是共产党员,党要我

到哪去,我就到哪。”

杨芙清院士是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教育家、软件学科奠基人,也是我国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1957年1月,杨芙清由导师推荐,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赴苏学习团,去学习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1962年底,杨芙清二次赴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工作,为开展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起两次赴苏经历,杨芙清感慨地说:“祖国在百废待兴、经济不富裕的时期送我们出国深造,这一切我将永远铭刻在心。我立志要为祖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发展奋斗,奉献终身。”几十年来,她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我国软件技术研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弥曼(1936年生人)

古脊椎动物学家,主要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研究。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1954年6月,

张弥曼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愿意为了党的事业

献出自己的一切。”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的地质学科几乎一片空白。张弥曼没有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而是积极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伟大号召,选择报考北京地质学院,成为新中国首批地质专业的大学生。

“古生物学家,特别是研究无脊椎动物的科学家们能给国家矿产、石油开发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张弥曼认为,这一领域虽然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其应用价值不可小觑。国际上,张弥曼入选多国学会的名誉会员和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曾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并获得古生物界最高荣誉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等众多重量级奖项。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世界声誉,使中国跻身成为国际古生物研究的焦点。

如今,张弥曼依然争分夺秒地“战斗”,意欲求索更多有关远古的未知:“这一块(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再不做,中国就赶不上了。”张弥曼用光阴履行对党的承诺。她克己奉公、一心治学,耄耋之年仍奋斗在科研一线,将一生心血倾注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上。

赵忠贤(1941年生人)

物理学家,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中国科协荣誉委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73年12月,

赵忠贤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

界,以适应党和革命的需

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终身。”

1941年,赵忠贤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成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我是听着老红军的故事、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的。”他说。

作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在我国最早提出要探索高温超导体,最早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两次带领团队斩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引领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他说:“中国的科技实力花钱买不来,白送更别想,只能立足于自己咬牙攻关、知识报国。”在物理所,他常告诫年轻人要静下心来做事,而科学研究,需求才是最大的动力——“一是国家需求,二是科学发展的需求。两者都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注: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原标题:《心怀大我,科技报国——中国科学家的红色精神》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